测量与评价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量表:量表一般称为测量的工具,它是具有一定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
类别量表:是最低水平的一种测量量表,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和事物的归类,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
顺序量表:比类别量表要精确,其中的数字不仅指明类别的大小等级或具有某种属性的程度。
等距量表:不仅有大小关系,而且又相等的单位和相对的零点。
比率量表:是最高级和体现最精确的测量水平的一种测量量表。
宏观教育评价:是以教育的全领域及宏观决策方面的教育现象、措施为对象的教育评价,或对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地区的教育进行的评价。
中观教育评价:是以学校为对象,对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工作进行的评价。
微观教育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摸底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对计划、方案执行的情况进行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指某一教育、教学活动项目告一段落或完成以后进行的评价。
相对评价:是指在评价对象团体中确定一个基准,或以某一团体的评价状况为基准,对团体中的个体成员在这个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进行评价。
绝对评价:是指以预先制订的目标为评价基准,评价每个对象达到目标或基准的程度。
需要性评价:是指根据某种需要,对新提出的教育目标、计划方案的必要性作出价值判断。
可行性评价:是指对教育目标、计划、方案实现的条件、可行性程度的评价。
配置性评价:是指对教育目标、计划、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条件,人员与技术条件的配置进行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是指被评者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与要求,对自身的工作、学习、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价值判断。
他人评价:是指被评价者以外的人进行的评价。
稳定性系数:是指用同一测验试卷,在先后两个不同时间内对同一组被试进行测验,两次测验实得分数的相关系数。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到的标准,它是进一步具体化的教育目的。
行为目标:是教学设计中一种更具体的、可观察的教学目标。
命题双向细目表:是设计试卷的蓝图,它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分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它对于审查试题的效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类:是指将测验内容分成若干不同特质的类型。
两维之交合:是指内容类与目标层次的纵横交接处。
公平性原则:是指在评价活动中,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要秉公办事,不要有私心杂念。
客观性原则:是指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符合科学要求。
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方案在实施时行得通,评价指标和标准符合实际、具体可行,并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指导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育评价时,不能为评价而评价,而要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不仅要令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要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评价标准:是评价教育实际达到指标程度的具体要求。
职责标准:是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角度进行评价。
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
社会标准:是指以社会对教育的规范要求为依据来确定评价标准,它要求达标过程做到社会规范化。
评价者信度:不同评价者运用同一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相隔较短的时间去评价同一对象,考察不同评价者所评出的结果的一致程度。
事实信度:同一评价者,使用两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几乎同时评价同一对象,考察两个指标体系所得的结果的真实程度。
重评信度:同一评价者运用同一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去重复评价某一对象,考察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是指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的量化符号等元素设计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积分评语式编写法:是把末级指标分解为若干要素,给每个要素指派独立的分数。
隶属度式编写法:是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为标度的一种评价标准。
量表式编写法:用刻度量表的形式直观地划分的一种评价标准编写方法。
量尺式编写法:是用平均分数看作零点,标准分作为刻度的量尺来直观地划分等级的一种评价标准编写法。
定性综合判断法:是对评价对象的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观察法:是根据评价指标要求,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参观去获取评价信息的一种方法。
调查访问:是指以调查的方式去访问有关人员或找有关人员谈话,了解情况,从而收集评价信息。
座谈会:是约请少数有关人员聚集在一起交谈,从而获取评价信息。
测试: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核、实践操作、口头询问、活动考验等形式去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写实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要求,对评价对象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价。
混合数据;是指一个指标按逻辑隶属关系分解出若干个下一级指标,在这些下一级指标中既有模糊数据,也有普通数据,这两种不同质的数据混合在一起。
点计数据:是指计算个数所获得的数据。
度量数据:是指用一定的工具或一定的标准测量所获得的数据。
间断性数据:取值个数可数的数据。
连续性数据:取值个数无限的数据。
类别变量:是根据法则指派给事物某一类别的数字或其他标志,仅是符号或称呼,没有任何数量大小的涵义。
等级变量:等级量尺是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一次排列,进行分类和比较,或者一次划分。
T分数:是由标准分数直接转换而来的,它是将标准分数乘以10,再加上50得到的一个分数。
标准九:它是以0.5各标准差为单位,将正态分布下的横轴分成九段,最低一段1分,最高一段为9分,中央一段为5分。
直觉判断:是评价者凭直觉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素加权而作出结论或进行预测。
评价心理过程: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即时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
评价的心理状态:是指评价过程中较长时间的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评价的心理特征:是指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比较稳定、恒常的心理品质。
组织过程心理:是指评价的组织者在组织评价工作全过程中的心理想象。
设计过程心理:是指评价人员设计评价方案,特别是评价标准时的心理现象。
实施过程心理:是指实施实际评价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评价过程心理:是指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应付时的心理现象。
被评价者的心理准备心理和自评心理:是指被评价者准备接受评价和自我评价时的心理现象。
受评过程心理:是指被评价者接受评价、配合测评时的心理现象。
结果反馈心理:是指被评价者接到评价结果通知时的心理现象。
意识倾向性:是指评价者的不同的情趣、爱好、动机、理想、需要、价值观等。
情意心理:是指评价者的情感意志特征和情绪状态。
认知倾向:是指评价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知觉模式、思维定势、形而上学或辩证思维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对评价可靠性的影响。
评价者心理调控:是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控制和利用,使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角色心理:是身份的自我意识及潜意识的表现的一种心理现象,是特定的职业责任、道德规范、行为习惯、职业利益等的反映。
心理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现
象。
时尚效应:是指对新颖、时髦事物的向往和崇拜的一种心理现象。
自尊心理:指评价者在评价活动中,具有力求正确地掌握评价标准、正确运用评价方法、正确执行评价程序、力求取得正确评价结果,以显示自己尊严的心理态势。
首因效应:是指第一印象比较鲜明、深刻,持续时间较长,经久不忘、不易改变的心理效应。
近应效应:是指认知对象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具有较强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由于对象的某些品质或特征看起来比较突出,使观察者对此产生了特别清晰和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其他特征、品质的知觉和评价。
参照效应:是指对评价对象设想完美的先期印象影响实际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
顺应效应:是指因评价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对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产生干扰的一种心理态势。
“趋中”心理: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既不愿对优者给太高的评价,也不愿给劣者以太低的评价,尽量缩小差距,向中间状态集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成见”心理:是指对评价对象的既有看法和态度影响对评价对象作出正确判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宽大效应:表达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
类群效应:是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类群关系影响评价客观性的一种现象。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因团体或个人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行为、观点变化的一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指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
本位心理:是指评价者在评价中坚持反映自己“大我”价值观的一种心理现象。
模式效应:是指以过去的有限经验和固定模式去解释评价结果的一种心理现象。
护短心理:是指被评价者为掩饰自己道德缺点和短处,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
分析法:是将一个人的作文能力分解为若干个基本能力,先对这些基本能力进行测验,然后综合这几个方面的成绩,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作文能力。
多段短文测量法:就是出几个类型不同的作文题目,增加取样的范围,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分别作几段短文,每段短文都有一定的评分标准,然后,以学生所得各段短文分数的总和,作为他的作文成绩。
评定量表法:就是把一篇作文分解为观点、取材、结构、语言等几个部分,列出几个相应的评定项目,制成作文评定量表。
年龄常模:是以某个年龄的平均分作为比较标准,把年龄与平均分数对照。
百分常模:是将常模样本的测验分数,编制成反映考生百分等级的相对积累次数分配表即可获得。
标准分数常模:是根据考生能力呈现的正态分布的规律,将考试的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以此确定其在考生团体中的地位。
智力测验:是对人的智力的一种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
学生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评价,它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个性发展、品德状况、体质体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把判断结果反馈与教育实践以改进教学,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
发展性原则:是指学生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评价关注度不仅是学生的现实表现,而且应该重视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学生在原来已有水平上的提高。
多元化原则:是指学生评价要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水平的差异性出发,要同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认识问题,多渠道收集信息,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
全息性原则:是指学生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必须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全面、全员、全程采集和利用与学生发展有关的评价信息。
差异性原则:是指学生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尊重学生差异。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质性的评定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更直接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方面有显著作用。
模拟表现任务:是为了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
档案袋评价:根据学生的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成绩测验等,得出有关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系统而持续的记录。
项目评分法:是设置一些测试的项目,每一项目都给予一定的分值,然后参照这些项目,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进行测量。
情境测验法:是由教师先巧妙低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开展活动,教师对学生在该条件下活动或反应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据此来对其思想行为加以横鉴。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活动进行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自评:是指教师按照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表现主动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与过程。
主体性评价:是指能尊重多元价值取向,有被评价者广泛参与,以实施自我教育的核心,促进主体性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活动。
教师校本评价:是教师评价以学校为本,立足于学校的长期发展,评价标准的设立和指标体系的确定都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
教学工作评价是对教学工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学方法适合:是指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运用的科学性。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教学工作评价内容的具体反映,它将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以不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现出来。
学校体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体育学习表现与体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测试和评估的活动过程。
评语式评价:是由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的鼓励性或鞭策性的书面语言的评价。
基础性指标:就是对学校常规工作的标准要求,也是学校必须做到的规范性工作,这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发展性指标:是根据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实行基本水平评价的基础生实行年度发展评价,形成基础与发展两条线的评价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