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秋七上语文新改版-整本书阅读 《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名师教案)5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激发阅读中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培养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语言运用: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的名著阅读方法。

以给鲁迅写信的方式表达阅读收获。

◎思维能力:了解作品的内容,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分析其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探究鲁迅的思想。

(重点)
◎审美创造:感受鲁迅平淡质朴的笔墨中蕴藏的深厚情感。

(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朝花夕拾》的内容。

2.精读部分篇章、段落,梳理书中鲁迅的成长经历。

3.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导入专题
师:在本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初步了解了《朝花夕拾》和鲁迅,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的散文集。

那么,这本书到底记载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生历程,回忆了哪些人与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那些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此环节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基础情况的了解。

二、初读名著,整体感知
1.名著题解
师:你是怎样理解书名“朝花夕拾”的?
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傍晚拾起”。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指40多岁时。

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

《朝花夕拾》是关于
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2.内容概述
师: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阅读《朝花夕拾》了。

说说这本书中有哪些文章,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教师指名回答)
预设
课件出示:
(1)《狗·猫·鼠》:记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取了“猫”这样一个形象,刻画出其主要特征,讽刺了生活中“猫”一类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3)《〈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产生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写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却被要求背书后才能去一事,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5)《无常》:描述了作者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了“无常”是一个有人情味儿的鬼。

文章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中玩耍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

(7)《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作者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露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回忆了作者家隔壁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暗中使坏的衍太太,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奸诈、有坏心眼的妇人形象。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和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10)《范爱农》:叙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
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与悼念。

三、任务一:了解鲁迅生活的“那些年”
师: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向被认为难读,但是《朝花夕拾》这部回忆性散文集,展现的是他的一段段人生经历,充满了温情。

现在,让我们来精读部分篇章、段落,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时空、事件等角度梳理鲁迅的成长经历,最后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有创意地呈现“鲁迅成长史”。

1.回顾精彩片段,学习批注方法
师:让我们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用批注法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

课件出示:
阅读任务:鲁迅生活的“那些年”
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
批注范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批注内容呈现表:
2.学生自主阅读探究
师:参考上面的探究分析,根据下面的要求阅读《朝花夕拾》中的其他文章,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
(1)阅读范围:《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2)分组:按文章篇目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深入阅读一篇文章。

(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

阅读任务卡
阅读任务:鲁迅生活的“那些年”
批注角度:探究鲁迅的成长经历
批注范围:《五猖会》《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批注内容呈现表:
3.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会,填写阅读任务卡
4.教师评选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寻找《朝花夕拾》中描写鲁迅成长经历的内容,以此唤起学生对文章的认同感,拉近与经典名著、与鲁迅先生的距离,消除阅读鲁迅作品的畏难情绪。

通过具体方法指导和阅读任务卡,给学生以阅读名著的抓手,并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热情。

四、任务二:认识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师: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吗?这位先生着墨不多,却使人印象深刻。

大家还记得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吗?
1.分析人物形象
以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分析为例,探究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件出示:
外貌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
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
镜。

从身形、须发、眼镜描写外
貌,展现出了老先生学问渊
博的样子。

寿镜吾老先生是
一个极方正、质
朴、博学,严而
不厉、严而可亲
的人。

神态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
有怒色了。

对于“我”对课外问题的好
奇提问,老师不高兴,有怒
色,显示出他的古板。

语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
座皆惊呢;金叵
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
醉嗬……。


先生读书时,节奏、语气、
拖音尽皆呈现,多年后音犹
在耳,说明先生读书很有感
染力,表现出他对学问的热
爱。

动作(1)先生便和蔼地在一
旁答礼。

(2)因为读到这里,他
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
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
去,拗过去。

(1)先生性情和蔼。

(2)细致刻画了先生读书
时的神态、动作,表现了先
生读书时的投入。

2.学生自主探究
师:在《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这样鲜活的形象,请你任选一个人物,仿照上面的人物形象分析表格,结合摘录的描写人物的语句,分析人物的特点,完成阅读任务卡。

课件出示:
(1)阅读范围:
①长妈妈(阿长):《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②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③范爱农:《范爱农》。

④父亲:《五猖会》《父亲的病》。

⑤衍太太:《琐记》《父亲的病》。

(2)分组:按人物分五个小组深入阅读文本。

(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

阅读任务卡
阅读任务:鲁迅笔下的“那些人”
阅读角度:《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形象
推荐人物:长妈妈(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衍太太
3.人物形象评价
师:你在读《朝花夕拾》时最喜欢哪个人物?或者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评价或鼓励)
预设长妈妈(阿长):有愚昧迷信的一面,繁文缛节特别多,饶舌多事,但她又淳朴善良且很关爱“我”。

她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给“我”带来心灵震撼。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老师,平等对待弱国子民,没有民族歧视和偏见;教学严谨认真,关心“我”是否能参加解剖实习;不懂就问,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

生活中不拘小节。

寿镜吾老先生:严而不厉,虽然有戒尺但并不常用,在严格的教学中,也允许学生去后院玩耍。

读书时专注投入。

父亲:威严、刻板。

父亲让儿时的鲁迅非常困惑,当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他背书。

虽然背过了,五猖会在儿时的鲁迅的眼中却已经变得了无趣味了。

让鲁迅忏悔的是儿时不懂事听从了衍太太的话,没有让父亲安静地逝去,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父亲深深的爱。

范爱农:一位正直的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有过冲突,回到中国做了一段时间的监学,认真负责,但是无法在黑暗的社会中立足。

他无法与这个社会妥协,
内心是悲凉的。

鲁迅很同情他。

衍太太:自私自利,多嘴饶舌,喜欢使坏。

怂恿孩子们冬天吃冰;怂恿孩子们打旋子,孩子摔倒后又推卸责任;给儿时的鲁迅看不健康的画;教唆儿时的鲁迅偷母亲的钱和首饰。

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上鄙视她。

4.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
5.教师评选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人物,通过分析鲁迅先生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探究鲁迅先生对于他们的情感态度,体会鲁迅先生对人物的看法,让学生能够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以学以致用。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深研文本,梳理鲁迅对各种人与事的情感态度,探究他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

2.总结、展示完成阅读任务的收获、心得,基于自己的理解给鲁迅写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朝花夕拾》中鲁迅生活的“那些年”及其笔下的“那些人”,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探究《朝花夕拾》中鲁迅心中的“那些情”。

二、任务三:体会鲁迅心中的“那些情”
师:鲁迅先生写作《朝花夕拾》,是为“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而排解苦闷、寻求慰藉。

他在平淡质朴的笔墨中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同学们从先生的回忆里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立场呢?
1.梳理情感态度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为例,探讨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些情”。

2.学生阅读实践
课件出示:
学生活动:
(1)阅读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

(2)分组:按文章篇目分五个小组深入阅读文本。

(3)阅读交流: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

阅读任务卡
阅读任务:鲁迅心中的“那些情”
批注范围:《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无常》《范爱农》
3.个人填写阅读任务卡,小组内交流阅读体会
4.教师点评并展示优秀的阅读任务卡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寻找《朝花夕拾》中表现鲁迅先生情感态度的地方,通过细节审视,深入体会鲁迅先生情感背后的思想立场,从而理解鲁迅先生,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获得人生道路上的启示。

三、交流个人理解,常谈人生启示
1.各小组内汇总专题探究阅读任务卡
2.根据阅读任务卡和各小组汇报的情况,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任务卡
3.表达阅读收获,写信畅谈启示
师:读完《朝花夕拾》,了解了鲁迅先生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吧?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成果,基于自己的理解,给创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一封信,说说你对他的认识,谈谈你从书中获得的启示。

当然,在写信之前,我们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了解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背景。

资料补充:
课件出示: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不久之后,鲁迅又奔走广州。

在这样充满变动的环境下,“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把目光投向了旧事,希望借旧事的回忆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他先后写下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这样叙述自己写作此书时的环境:“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
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设计意图】通过给创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写信,学生可以再次巩固自己的阅读内容,形成阅读收获,以加深对《朝花夕拾》的理解,并锻炼写作能力。

四、布置作业
运用写作课上学习的“如何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的阅读收获,完成写给写作《朝花夕拾》时的鲁迅的一封信。

【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精读、略读、浏览
【设计亮点】
本教学设计从课本的要求入手,具体细致地用阅读任务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走向深入。

课上教师细致入微地指导阅读,同时也给予了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

在展示课中,基本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鉴赏角度,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阅读的快乐和成果。

(设计/王菊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