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岳麓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练25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2020山西太原二模)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广大居民中大力提倡住房公社居住形式,住房公社由单独的一间房间以及公共厨房、公共食堂、幼儿园、浴室、理发馆等公共场所组成。
这一居住形式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
C.国家强化对民众的控制
D.民主平等原则得到贯彻
2.(2020海南一模)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
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
项目粮食肉糖
1919年181 16.5 0.5
1925年229 38.7 4.6
A.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3.(2020河南信阳一模)1933年,斯大林指出:“党似乎在鞭策国家,使它加速向前奔跑……不能不催赶国家,因为它落后了一百年,由于落后而受到致命危险的威胁。
”这—观点( )
A.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局面
B.体现了苏联实现工业化的紧迫感
C.成为苏联开展工业化的依据
D.严重脱离了苏联经济落后的国情
4.(2020山东济南二模)苏联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成功恢复了战争年代被毁坏的电站、冶金厂、机械制造厂和采掘场,1950年其工业总产值已超出战前水平的73%,生铁、钢、采煤、原油、发电等项指标也都全面超过战前水平。
这表明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衡更趋严重
B.国家制度体系仍具一定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D.工业发展水平逐渐赶超美国
5.(2020广东茂名一模)1953年9月,苏共中央决定,将义务交售的畜禽产品的采购价提高
6.4倍,奶类产品提高1倍,土豆提高1.5倍。
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
这些措施旨在( )
A.加强对重工业的投资
B.废除计划经济体制
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实行新经济政策
6.(2020湖南长郡中学适应性考试二)在1965年至1980年,苏联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收入的比重高达19%—23%。
出于争霸的需要,军事工业一直是苏联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的重点仍然是发展钢铁、机械、金属等传统的重工业部门。
这一决策给苏联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
B.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
C.工农生产积极性的缺乏
D.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失调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评价
斯蒂芬·T.波索尼新经济政策表明“列宁回到了马克思主义原来关于社会主义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
爱列娜·登考塞新经济政策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列宁通过它认识到社会变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适应现实和群众的思想状况
布兰科·拉奇齐等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政治性而不是经济性的,经济总是而且必须让位于政治……因此他(列宁)把这次路线改变主要看作政治行动
——摘编自杜炳鋆《西方列宁学家对列宁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课时规范练25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
苏联的经济改革
1.B 根据材料可知公社房的组建需要秉持日常生活集体化,反映了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生活,
故选B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与材料所述时间“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强化对民众的控制,排除C项;住房公社强调日常生活集体化,并非“民主”原则,排除D项。
2.C 材料中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粮食、肉、糖的消费量对比1919年有很大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故选C项;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有利于提高产量,但不是农民生活改善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负担问题,排除B项;苏联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是从1928年开始,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
3.B 材料表明苏联在当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要想保护革命取得的成果,必须加快
工业化步伐,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进行工业化建设,不是加快农业建设,排除A项;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排除C项;发展工业化符合苏联当时的国情,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国民经济、推动工业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苏联国家制度体系仍具一定优势,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而不是比例失衡更趋严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工业发展水平,没有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业发展水平遥遥领先,苏联工业发展水平逐渐赶超美国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C 据材料“1954年6月,废除谷物义务交售制”可知,这一措施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而非加强重工业投资,排除A项;苏联始终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为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B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军费开支的比重偏高和注重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社会经济转型受到迟滞,故选B项;高层官员思想严重僵化是产生这一决策的原因,不是决策带来的主要问题,排除A项;这一决策提高了工人生产积极性,生产积极性缺乏的是农民,排除C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苏联一直存在的问题,不是这一决策带来的主要问题,排除D项。
7.参考答案:示例一
评析:列宁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这使西方的列宁学家错误地认为列宁进行的社会主义失败了,只能退回到资本主义经济上,如波索尼的观点;列宁的新经济政
策只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利用,目的是尽快地恢复和发展经济,为最终消灭资本主义而奠定物质基础;正是这种退却,一方面为西方学者攻击社会主义提供了口实,另一方面也使他们
曲解了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目的。
结论:西方列宁学家缺乏对新经济政策客观公正的评析,其观点是错误的。
示例二
评析:西方列宁学家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大都是歪曲或否定其社会主义性,他们持这种观点一方面是由于新经济政策表面上恢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攻击社会主
义的需要;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既有政治因素,即巩固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也有经济因素,即尽快地恢复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非常措施,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有益探索,是政治经济行动。
结论:西方列宁学家对新经济政策片面的评析,其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根据材料“只能是成熟的资本主义的继承人的主张”“他(列宁)把这次路线的改变主
要看作政治行动”可知,材料中西方列宁学家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大都是歪曲或否定其社会
主义性,可以围绕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如允许自由贸易)、目的和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并分析为何西方列宁学家会得出此种结论,最后进行总结
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