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一例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一例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及反思
和平常一样,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开始上课。
这堂课的课题是《西周的分封》,我指导同学阅读课文中的一个小故事“烽火戏诸侯”,借以引导他们理解西周灭亡的主要缘由。
突然一个小男生举起手:“老师,我听说当时他们燃烧的是狼粪,为什么不是牛粪、羊粪?”其他同学听了这个问题后哈哈大笑。
而我呢,对这个突然生成的问题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该怎么回答呢?经过瞬间的思索,我想不如就这一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同学在课后去探究。
于是,我镇静下来,实话实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特别好,但这个问题老师的确也不明白,不知道其他的同学有没有知道的呢?”
这时,其他的同学的心情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
“由于那时的牛羊少,找起来比较麻烦。
”
“不对,那时的烽火台在山上,山上的狼多,当然用狼粪了。
”
同学们就此问题争辩起来……下课铃响了,大家意犹未尽,于是我又说:“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回去帮同学们查一查,下一堂课我们再解决。
同学们特别兴奋。
但是,下课后我并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为了急于把拉下的课补上,这事没给排到日程上。
直到再次走进这个班级上课,我仍没想到去找一找有关“狼烟”的资料。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一走进班级,同学们就满怀盼望地问我这个问题:“老师,关于‘狼粪’的问题你查到资料了吗?”这一次我真的是又尴尬又焦急,是告知他们我没查着应付过去,还是实话实说?我像热锅上的蚂蚁。
最终我还是实话实说了:“对不起,同学们,老师还没来得及查找。
”
这时,我看到的是同学们绝望的眼神和表情。
这一堂课我好不简单挨到了下课。
我不能再让同学们绝望了。
下课后,我快速地回到办公室,开始查相关的历史资料。
下午,有几个同学来问我怎样才能
找到有关狼粪的资料,于是我们又一起上网查找,还真的查到一些关于“狼烟”说法。
依据以上材料,我和同学们对有关“狼粪”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沟通、争议、探讨。
那个提出问题的小男生说:“老师,现在我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以前的.想法和现在的正好相反。
”其他同学也说:“我还知道了一些有关生物、物理、化学的知识。
”有同学甚至讲:“我们可以烧一些牛粪、羊粪什么的来试一试。
”同学们对此问题乐此不彼。
经受了这段学习过程,同学们从中获得了历史课以外更多的知识。
我也突然意识到:教学对象背后生成的东西更有生命力,更值得去发掘和关注。
课改实施以来,同学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是越来越多,而且是五花八门。
做为老师,对待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有时的确是措手不及。
但在这个时候老师应当是泰然处之,不要掩饰自己,应与同学们去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当我和同学们在为了解决“狼烟“这一新生成的问题而共同努力的时候,我和同学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而是课程资源共同的开发者、共同的学习者,我也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过去的课堂,我们对同学掌握得太多,约束的太多,限制了同学制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我们的课堂也由于遏制“生成”而缺少了生命力。
或许我们对同学探究的奇异现象所知太少,但我们所能做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请别损害他们”。
我们老师应当努力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头脑,作个多写剧本的好导演,给孩子更多的情景、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让他们成为课堂这个大舞台上的真正演员!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多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多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熬炼;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