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
《董氏奇穴针灸学》
![《董氏奇穴针灸学》](https://img.taocdn.com/s3/m/e2156027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46.png)
《董氏奇穴针灸学》《董氏奇穴针灸学》十四经络【肺经】1.云门、中府——用三棱针治喉痧。
喉痧为肺胃蕴热以致咽喉暴痛热腐,且兼痧症者。
而中府为肺之募穴可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云门则可治气瘿上气胸满。
二穴以三棱针出血,不但于喉痧有效,兼为治疗气管炎及喘息的特效穴。
2.天府、侠白——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侠白穴对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及肋间神经痛有卓效,再加天府为其倒马针,则可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
3.尺泽、孔最——治肺经之气喘。
尺泽为肺经之合水穴,肺气由此进入内脏而具调肺气之功,凡肺经实热皆可泻之,即具泄肺火、降逆气、清上焦热之性能。
再配以为肺经郄穴之孔最,其润肺、清热、解表之效,两相参合,于气喘之证,大有裨益。
如再加配曲池、合谷二穴,功效更彰。
4.列缺、鱼际——治全身之骨痛酸麻。
列缺为别走大肠之络穴,与任脉、照海有一定之关系,且与肾经相关连,能逐水利气。
鱼际能清热利气,故行胃中湿热出循阳道,针时列缺宜透太渊,鱼际宜透劳宫,则全身之骨痛酸麻有立已之功。
5.少商——用三棱针治鼻衄,三岁前之小儿用手轻捏此穴五分钟即止,不须用针。
少商为肺气开出之井穴,点刺出血,有消炎、退热、收缩脑部血管的效用,故可用治鼻衄。
又李文宪常以此穴主治暑气及喉科诸病甚效。
【大肠经】1.扶突、天鼎——用三棱针治喉炎。
扶突对咳逆喘息,喉中如水鸡声,咽喉不利,暴喑气梗咳多唾有效。
天鼎则治失音、喉痹咽肿。
用针时,循二穴之青筋处出血,立可消炎,喉炎立效。
临床上扁挑腺炎及喉头炎,皆有效验。
2.温溜、下廉——治脚痛(单用)及坐骨神经痛。
温溜为大肠经之郄穴,能清邪热、通气血,辅以下廉治痹之功,于脚痛时针健侧之温溜、下廉。
坐骨神经痛,则两手并取之。
3.合谷、曲池——治头痛(双用)。
二穴用治头面耳目口鼻诸疾之功效,为众所周知者。
4.合谷——用治腹部痛。
合谷为增强自然治愈力之原穴,能通降肠胃,升清降浊,故可治腹痛。
5.臂臑——治高血压之头晕(双用)及脚痛(单用)。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https://img.taocdn.com/s3/m/527d4bf528ea81c759f5781f.png)
10大立竿见影的董氏奇穴绝招2018-10-27 21:53:531、重子穴治久年背痛,立竿见影,十四经穴无出其右者定位:手掌虎口下一寸,在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与手背大白穴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大拇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一寸处是穴。
可与大白穴相通。
归经:入肺经。
穴性:疏风解表,清泄肺气。
主治:肺炎、肺癌、肺气肿、感冒、咳嗽、气喘、心悸、退烧、喉炎、背痛、胸痛、膝盖痛。
针刺法:直刺一—二寸。
治小儿疾患以三棱针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疼痛感。
说明:重子与重仙两穴近传统十四经肺经,亦入肺经,因此同鱼际一样可治与肺有关的疾病。
2、肾关穴治尿频定位:肾关穴在天皇穴下一寸五分。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酸骨痛、鼻骨痛、頭暈。
針法與應用:五分至一寸。
補腎深二寸。
治胃酸過多、倒食症為天皇穴之配針。
3、木穴治鹅掌风木二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
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即中间穴)内侧三分处是穴。
归经:入肝经。
穴性:疏肝理气,活血去风。
主治:脾气暴躁、干活旺盛、肩膀紧痛、右胁下痛、项强痛、胆固醇过高、胃胀痛。
针刺法: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针感:局部酸胀疼痛感。
应用:双手取穴效果更佳。
说明:(一)在董公著作中,木穴主治范围不广,而胡师扩大其范围,而赖著在其书中将木穴又称为感冒穴,赖说木穴对流泪、发汗、止汗、感冒效果不错,其谓木穴能止感冒流涕于片刻,而笔者认为如要治疗感冒流涕单取木穴,不如再配三叉三穴、灵骨、大白,再加足感冒穴,则效果当更佳。
(二)木穴在人体脏器全息律投影上为肝区,所以称木穴,因此取本穴对治右胁下痛,有特效。
木一穴定位:手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下二分半。
解剖:固有掌侧指神经、肝神经。
取穴:掌心向上,当木二穴下二分半处是穴。
归经:入肝、胃、肺三经。
董氏奇穴针法临床应用验案资料
![董氏奇穴针法临床应用验案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672e225195f312b3069a564.png)
董氏第一奇穴灵骨,大白(明医网摘录自《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赖金雄编著)灵骨,大白为吾恩师董公之第一大奇穴,现就个人临床二十年心得,不揣愚陋,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要用董氏奇穴,第一个步骤,当然须先明位置,第二明穴性,第三须有正确的诊断。
如能将前三点了然于心,那么用起来就可得心应手了。
一,位置(略)二,运用以上就吾师原著录述,今就个人临床所得,简述如下:(1)用于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常两两合用。
所谓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医者请特别注意这“肺机能不够”五字,我们董派学生,从掌诊上可以很轻易的从董氏掌诊上看出来肺机能不够,但未入董氏门者,请将中医脉诊应用就可以了。
只要病人右寸虚而无力,这样的病人若有坐骨神经痛,一针下去,马上见效,不必拘泥于十四经之经络流注,将病分分为胆经,膀胱经,或肝经,肾经... 等等。
记住,只要“肺机能不够”,这是董师临床之真决。
(2)各种头痛:主要运用于各种偏正头痛。
但要注意,此处之头痛,必须是肺经或大肠经引起者,因为气虚,气逆,皆足以治病,当然是右寸过于浮大或过虚,若掌握此要领,无不针到病除。
(3)应用于咳嗽:本病若风寒风热皆足以引起,临床上,只要不是急性扁桃腺炎引起者,皆能立刻奏效,尤其是脾胃气逆引起者,真是混如“汤泼雪”。
记住,右关脉浮大,右关为脾胃之诊处,但脾胃之邪上逆,肺金受影响,能不咳那才是怪事,但是,只要针上那么两针,二十分钟后,就可以不咳。
此外伤中气之咳,不必讲脉,针之即愈。
(4)心脏病:若脾胃胀气,则横膈膜受气之挤压必略上升;横隔膜上升,则胸腔之压力必增高;胸压增高则心脏受压迫,能不胸闷心跳心慌乎?如此之病,很多医学博士无法治之,但董师却谈笑间,病去人安。
记住董师妙决:病人腹胀而右关脉浮大者,针之神效。
(5)耳鸣耳聋:本病我们的庄师兄,临床最多,只要诊断是肺或大肠之病,不论气逆或气虚,无不著手回春;但临床上,以气逆的收效较快,而气虚的余用驷马而获安。
记住若肾虚引起者,当酌配补肾穴位如肾关,复溜,太溪等,以收速效。
董氏奇穴、刺络放血,治疗痛证疗效佳
![董氏奇穴、刺络放血,治疗痛证疗效佳](https://img.taocdn.com/s3/m/a871c52c5a8102d276a22f33.png)
董氏奇穴、刺络放血,治疗痛证疗效佳甘肃永登副主任医师张帆李广英董氏奇穴的特点是取穴少,用穴精,急痛症见效快,疗效好,是针刺疗法的特色之一。
奇穴配合三棱针刺络放血,就象浮针一样,止痛往往于顷刻之间,数年大病霍然而愈,效果神奇,令人不可思议。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浩如瀚海,深若渊壑。
毛主席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是颠扑不灭的真理。
笔者在应用针灸的基础上,采用董氏奇穴、刺络放血、艾灸治疗诸般痛证,每获良效,现辑录验案,以飱读者。
1. 急性腰扭伤霍某,女,48岁。
弯腰取物时突感腰部剧痛难忍,不能直立,行走困难,无臀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
针刺取穴:(1)灵骨穴(健侧),手背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即上合谷穴)与重仙穴相通。
(重仙穴在手掌拇、食指夹缝间,离虎口2寸)。
(2)大白穴(患侧),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即三间穴)。
进针后,间歇边捻转行针,边转动腰部,并用一手按摩腰部,疼痛随即减轻。
留针20分钟后,疼痛消失,直立步行回家,经随访一次治愈。
2. 落枕李某,女,38岁。
起床后颈部强硬,不能左右转动,右颈部肌紧张有压痛。
针刺取穴:(1)重子穴(健侧),手心向上,虎口下约1寸,拇、食指掌骨间。
(2)后溪穴(对侧):握拳第五掌指后外侧横纹尽头,八脉交会穴之一。
(3)承浆穴,下颌正中线下唇缘下方凹陷处,手足阳明、督脉、任脉之会。
进针后边捻针,边摇头,边按摩颈部。
留针30分钟,颈痛消失,颈部转动灵活,一次治愈。
3. 肩周炎罗某,男,50岁。
雨淋后疼痛3月余,受寒加重,肩关节上挙、外展、内旋受限,曾针刺、服中、西药效果不显。
针刺取穴:(1)天皇副穴(患侧),即脾经之阴陵泉穴直下1.5寸。
(2)足千金穴,侧下三里穴后1.5寸再直下2寸。
(3)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穴直下2寸,后二穴均在腓骨前缘(健侧取穴)。
(4)曲池穴(患侧),进针后边捻针,边活动肩部,用手拍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好转。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https://img.taocdn.com/s3/m/d688e2f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d.png)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一一部位)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精选文档】
![董氏奇穴——治疗学(杨维杰)【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725e3db0722192e4436f62a.png)
第二篇治疗学董氏奇穴原书,原仅有穴位部份,而无治疗学。
本编之治疗学,系笔者追随董师学习多年,并综合个人临床七余万人次之经验整理编写而成。
其临床效果,多经验证。
值得广泛发挥应用。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2.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 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六)沙眼: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
![刺络疗法之运用(杨维杰)](https://img.taocdn.com/s3/m/9343adaffd0a79563c1e7291.png)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炎 、心脏疾病、胸部发胀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坐骨神经痛、肩臂痛、 偏头痛、高血压等。 太阳部位 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太阴部位 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 外踝部 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 内踝部 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症。 7 脚背 阳阴部位 解溪穴附近。
近年曾赴安徽拜防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血俗称 “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 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 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石与九针之形成及《内经 》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 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 刺而除去。《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 ,竖横以赤,上下无常处 ,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 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
作者:杨维杰 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董师之刺血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03b94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f.png)
刺络放血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 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麻木、 肿胀等症状。在进行刺络放血时,需 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以免感染。
补泻原则
补泻原则是指在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中,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刺激方法和刺激量,以达 到补虚泻实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 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 适,应及时调整或停止
治疗。
04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的应用 范围
内科疾病
01
02
03
04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胃胀、胃酸过多、胃 下垂、肝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咳嗽、哮喘、支气管炎等。
循环系统疾病
如高血压、低血压、心脏病等 。
神经系统疾病
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特点
该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副作用少等特点,尤其在疼痛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 疾病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历史与发展
起源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学,经过长期的实 践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技术。
发展历程
在历史上,该疗法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经验积累 到后期的理论总结,逐渐完善和成熟。近年来,随着中医的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 注和应用。
小儿感冒
如发热、咳嗽、流涕等。
小儿夜啼
如夜间哭闹不止等。
小儿消化不良
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小儿生长发育问题
如身高矮小、发育迟缓等。
05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的优势 与局限性
优势
疗效显著
操作简便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ff35cf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6.png)
董氏奇穴针刺法详解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董氏奇穴刺血针法
![董氏奇穴刺血针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9879c1bb4cf7ec4afed0b4.png)
董氏奇穴刺血针法董氏奇穴尤重刺血疗法,董公对络病理论极有心得,且有深入而精彩的发挥,其拿手绝活--刺血针法,即以络病理论为依据。
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入络,络主血。
任何顽症痼疾由气滞、血瘀到痰凝、毒聚的病理过程,均以瘀血为机转。
<<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董公以毫针通经调气,以三棱针刺络活血,气通血活,何患疾之不除?翻阅<<灵枢经>>,讲刺络放血的内容远远多于针灸取穴,再看一下比<<灵枢经>>更古老的针灸文献<<帛书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也是如此.由此看来,刺络放血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治疗方法,其中蕴藏着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不可等闲视之!络病理论倡<久病入络>说,董氏奇穴理论认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难病必瘀,痛症必瘀.特别是在治疗慢性顽固性内脏病变时,非刺血针法不能根治,同道万万不可忽之! 络脉分阴络和阳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为阳络,隶属于脏腑之络为阴络(慢性病<久病入络>之<络>指的是阴络!)董氏奇穴主张<泻络远针>,极少在患处刺血.董氏奇穴有<十大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在小腿足阳明胃经循行区域,找病变瘀络刺血,治疗慢性心肺疾患引起的胸闷胸痛有立竿见影之效,吾用此法治愈数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肾脑区>在内踝下,刺血治疗脑震荡及泌尿生殖系疾病效极佳;吾曾针刺手上的妇科穴和还巢穴,配合<肾区>(在小腿胫骨内侧)刺血,治愈妇女久年不孕不下十数例,99年治疗一位李姓妇女婚后6年不孕,19次后产下一对双胞胎;冲霄穴(督脉腰俞穴及其上1寸一穴.再上1寸又一穴共三穴)刺血,治疗久年不愈的后头痛有特效.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打个比方,董氏奇穴调理脏腑相当于<源头蓄水>,动气针法及归宗针法以毫针调气相当于<开渠引流>,刺血针法相当于<清淤泄浊>,牵引针法相当于<定向灌注>.由此看来,董氏奇穴推崇整体观念,与传统针灸一脉相承.就到这吧.。
董针刺血疗法要点(董针是毫针调气与三棱针刺血的完美结合)
![董针刺血疗法要点(董针是毫针调气与三棱针刺血的完美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bbd8a21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1b.png)
董针刺血疗法要点(董针是毫针调气与三棱针刺血的完美结合)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达到治病目的。
刺血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是中医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也称“刺血针法”,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应用极为广泛,且疗效显著。
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下列几种。
1.点刺属于快速刺法,用针可稍粗些,由于针体较大, 很易出血。
适用于四肢如委中、尺泽等及背部腧穴。
进针时对准血管快速直刺。
背部看不见血管,也可用此法(有些出针即见血,)刺手上井穴可用较细之三棱针,或采血片亦可。
2.钻刺属慢速刺法,倾斜角度略似毫针之斜刺,以15°~30°之间的角度进针,缓缓刺入浅静脉血管中,适用于四肢头面。
刺入一定深度,出针后始出血。
此法最适宜头部太阳穴出血。
太阳穴由于肌肉较浅,后面是额骨,用此法最妥。
3.散刺或称围刺,即用三棱针散在多点刺激皮肤,以轻微见血为度,也可用梅花针代替,常用于治疗皮肤病、丹毒、疔疮、皮肤麻木、脱发、神经性皮炎等。
上述三种刺法,前两种主要针对外浮较大之青筋(静脉)刺血,是目前三棱针最常用的刺法。
近年来刺血针的变化很大,有人用大的注射针头,也有人用糖尿病的采血片,都有刺血的效果。
持针进针时,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初学者为了避免针刺得太深,可以在针刺前用中指抵住针头(针尖)稍后,控制进针的深度避免针刺太深。
针体与血管呈一定角度,如此则血液较易流出,亦不致刺透血管壁发生血肿。
出血多少与针孔空气的进出有一定关系,由于三棱针刺破血管的面积比一般毫针大很多,所以稍微刺一分的程度,血就可以流出很多。
董氏刺血刺血疗法是董氏针法的精髓之一,尤具釜底抽薪的效果,应用得当,病痛往往唾手可愈。
董氏的刺血疗法多取远处特定穴位或病变呈现的暗影、乌青、青筋、红筋放血,与时下流行的放血疗法相较,另有特色。
《内经》云:“宛陈则除之”,即久年老病,病久邪深,血行不暢,必须放血,才能去除顽疾。
董氏奇穴驷马等特效穴调理皮肤问题
![董氏奇穴驷马等特效穴调理皮肤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6c38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1.png)
董氏奇穴驷马等特效穴调理皮肤问题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较长,易复发,病例几乎终生不愈。
现代医学认为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是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有关;也可能涉及遗传、内分泌因素、精神神经因素等。
该病发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影响较大。
中医属“白疕、疕风、松花癣”范畴。
传统穴位处方:阿是穴(皮损局部)、合谷、曲池、血海、膈俞、三阴交。
配穴:足三里、肺俞,瘙痒、皮损多发于四肢加风市,多发于头皮加风池,多发于躯干加风门。
一、董氏奇穴治疗皮肤病董氏穴位是很好用的,也很简单,常见的皮肤病有很多种,比如牛皮癣、皮肤过敏、青春痘、荨麻疹、湿疹等等。
特别是牛皮癣,现在越来越多人发病,还有青春痘、荨麻疹,现代有增多趋势,与熬夜生活和不健康饮食各方面的原因有关。
西医称牛皮癣是神经性的皮炎,就是以皮损潮红干燥脱屑为主症,较为顽固,容易复发。
中医认为血热为本病的主因,是由于平素血热,外受风邪,而致血热生风,风盛则燥,故皮损潮红脱屑,风燥日久,伤阴伤血,而到阴虚血燥,肌肤失养,故皮肤干燥,迭起白屑。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用董氏奇穴治疗牛皮癣,主要是扎驷马上中下三穴两侧都扎,配肩中、中九里、曲池等等,因为驷马穴是贴近治心脏的通关、通山穴,除了肺主皮毛,也配合了从心来治痒的问题。
再配合耳背、肘弯区刺血,手解穴为心经,刺激就治到心了。
驷马上中下是在肉多的地方,肌肉鼓起的部位为阳,能调阳调气,其气向上、向外,走表分、气分,故能治气病阳病皮肤病;穴位又都在阳明胃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善于调营卫,治皮肤病甚好。
【穴位】:驷马穴【定位】:驷马中穴在大腿外侧正中线,髌骨上缘上七寸,往内侧旁开3.5寸处,即传统风市穴往内横开3.5寸处,驷马中穴上2寸为驷马上穴,驷马中穴下2寸为驷马下穴。
一共3穴。
【主治】:1、驷马穴对过敏性皮炎、牛皮癣、脸部雀斑、青春痘、湿疹、手干裂蜕皮等皮肤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称为董氏奇穴里的“美容穴”。
董氏奇穴三金穴刺血治疗膝痛立竿见影
![董氏奇穴三金穴刺血治疗膝痛立竿见影](https://img.taocdn.com/s3/m/7f57bf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9.png)
董氏奇穴三金穴刺血治疗膝痛立竿见影
董氏奇穴三金穴(即金斗、金吉、金陵)是非常著名的治疗膝盖疼痛的穴位,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对上下楼,起蹲膝盖痛最有见效。
三金穴是传统针灸的魄户,神堂、膏肓三穴,分别位于人体背膀胱经,董氏奇穴通过强心治膝、远络泻血的原理治疗膝痛。
强心治膝的理论其实来自于《内经》。
人体一切的热量来自于心脏的跳动,人体只有心脏不断的跳动才能产生热能,热能足阳气旺,气血循环才能畅旺。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脏产生的热能导给小肠,小肠再传导给双下肢,三金穴在背部前面是心肺。
在此三穴刺血能加强心脏的功能,所以治膝盖痛有特效。
操作方法:将三穴用直径真空罐刺血拔罐,刺血针具用12号注射器针灸最佳,刺一次拔三罐,拔出瘀血立可见效。
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肩胛肩区疼痛医案1则
![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肩胛肩区疼痛医案1则](https://img.taocdn.com/s3/m/b11414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1.png)
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肩胛肩区疼痛医案1则病例患者李某,女,45岁,主因右肩背部疼痛伴有僵硬感,伴有肢体麻木,持续时间3年,加重1个月。
既往因类风湿关节炎在当地医院口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
近期疼痛加重,出现睡眠障碍,精神压抑,食欲减退等不适。
就诊时,患者肩颈部明显压痛,受力活动明显受限,双上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病情,我采用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法,具体步骤如下:1. 调理气血,解除疼痛:选择董氏奇穴中的特殊穴位进行针刺,利用特定手法和力量,平复局部经络气血,消除疼痛感。
同时结合中药调理身体气血,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
2. 修复受损部位,增强局部免疫力:通过推拿、拔罐等手法,对患者受损的肩胛肩区进行修复,促进局部气血畅通,增强组织的修复能力,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复发。
3. 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和食欲:采用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法中的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轻精神压抑,改善睡眠和食欲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经过3个疗程(每次疗程为7天),患者的疼痛明显减轻,肩颈部活动范围有所增加,麻木感减轻,恢复了良好的睡眠和食欲,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再随访3个月,患者无明显不适,未见疼痛复发。
通过对此例医案的介绍,可以看出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肩胛肩区疼痛的明显疗效。
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法结合中医理论及董氏独特的治疗技法和经络学说,对于肩胛肩区疼痛等慢性疾病有着独特的治疗优势。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法,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董氏奇穴重子重仙治疗法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有效治疗肩胛肩区疼痛等各种慢性疾病。
但是在应用时需要谨慎对待,严格把握病情,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为临床工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董氏奇穴丨刺血疗法
![董氏奇穴丨刺血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fff10e8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5.png)
董⽒奇⽳⼁刺⾎疗法刺⾎疗法,⼜称刺络放⾎疗法,现代多称为放⾎疗法,《内经》有关“恶⾎、留⾎、⾎泣”,并有“结者散之”、“刺留⾎”、“⾎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等治法。
刺⾎是中医学中⼀种历史悠久、⽅法独特的治疗⼿段。
曾经段时间不为多⽤,最近⼏年中医养⽣热,⼜使这古⽼的疗法焕发新彩。
是中医急救常⽤的独特⽅法,且疗效极好,对⼀些杂症和急症及难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古代医学擅⽤此法。
在⼗四经中,我们⼤多在⽳位点上放⾎。
董⽒奇⽳针灸学对中国的中医放⾎疗法有了新发展,董⽒奇⽳刺络放⾎不受古书所限,将⽳位点放⾎发展为⽳位区域青筋放⾎。
如膝下阳明部位区域,相当于⾜三⾥、条⼝附近,即董⽒奇⽳的四花中⽳如图1。
董⽒奇⽳四花中⽳图1定位:四花上⽳直下四⼨五分。
解剖:⼼之分⽀神经、肺之⽀神经、⼼脏之⽀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取⽳:当四花上⽳直下四⼨五分是⽳。
刺法:三⼨针,直刺⼆⼨⾄三⼨,可刺⾎。
主治:哮喘、眼球病、⼼脏炎、⼼脏⾎管硬化、⼼两側痛、⼼脏⿇痹(⼼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消⾻头之肿胀、肺积⽔、肺结核、肺瘤、肺⽓肿、肩胛痛、臂弯痛、⾷指疼、消⾻⽣肌。
临床发挥①四花中⽳在胃经条⼝⽳上五分,应⽤极为⼴泛,与四花外⽳合称为董⽒奇⽳万能刺⾎的⽳位。
董⽒奇⽳灵⾻、⼤⽩⽳为万能针刺治疗⽳道,当有些病辩证不明的情况下,可先在四花中、外放⾎,症状会缓解,然后再根据症状选择其它⽳位来治疗;此⼆⽳刺⾎所治之症极为⼴泛,对⼼、肺、胃都有特效。
②本⽳在胃经上,在上巨虚与下巨虚之间,⼜在⼩腿之中央,对应中焦主脾胃,调理肠胃功能较强,刺⾎对胃炎、急性胃痛、肠炎、久年胃病都有特效。
③四花中、外两⽳区域为董⽒奇⽳刺⾎的“膝下⼼肺区”,对肺积⽔、肺结核、肺瘤、肺⽓肿等病有效果。
本⼈曾在四花中、外放⾎治疗过⼏例肺⽓肿的病⼈,元⾎以后,病⼈胸胀、胀闷的感觉减轻的了好多;通过胃与包络通的原理,治⼼脏病变有很效。
④针刺治肩胛痛、肘弯痛、⾷指痛极为有效,均以健侧取⽳,如眼球痛哮喘需要双侧同取,病在脏腑者⼀般都是双侧同取。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1963b767a0116c175e0e48a6.png)
• 2、凡白天刺血痛减,而晚上又加重者为於 血,必须再刺一次,直至减轻
临床经验
• 教材中的刺血经验都是非常有效的,必须 认真研读运用。以下这些经验同样效果好。
脑出血(中风)病人的救治:
• 凡出血者必昏迷,即刺印堂、太阳、太冲、 十指出血1—5滴,可促使早日清醒,减轻 偏瘫的程度。记住:凡病人昏迷超过24小 时者,偏瘫率在90%以上。如超过72小时, 则100%偏瘫后遗症。极难治疗。因此,早 日促使病人清醒是万金不传的秘技,病人 醒后即取:大椎,曲池,委中,刺血则病 人有望康复。
针弹刺出血。
精神病
• 太阳,曲泽,委中,术冲,阳交,丰隆, 心俞,刺血后拨罐。
刺血的不传之秘
• 背诊要点:脊背不应有血管突出,如有则 为病灶,久病的人背部必有黑痣
• 久治不愈的疾病,当用什么方法都无效时, 就应在双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漆关 节,找那些恕张的血管刺血,可有意想不 到之效。这是本人的经验
阳萎病
• (1)肾俞,复溜刺出血,关元,膀胱俞拨 罐15分钟。(2)刺血三阴交,命门,拨罐 肾俞,血海。
肩周炎
• 肾关穴,(阳陵泉下1、5寸)尺泽穴,1次 见效。
高血压
• 太阳,大椎耳尖,耳背静脉曲池,刺血后 血压即降,注意:刺血后一小时内不能喝 水,否则效差
哮喘病:
• (1)大椎,肺俞,风门,膏盲,列缺刺血。 中府,大椎拨罐15分钟。
法要求一样)不要将血碰到自己,千万不要将血 碰到伤口上,否则即会传染。
任何疗治“晕针”的救治
• 1、即刻用手掌将病人的大椎穴擦热。 • 2、用拇指掐人中,合谷同按掐。 • 3、再按内关,涌泉,太冲,有条件者必需
董氏奇穴秒杀痛症
![董氏奇穴秒杀痛症](https://img.taocdn.com/s3/m/7fe8182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6.png)
董氏奇穴秒杀痛症九、膝关节疼痛:取穴:太冲、行间;或健侧内关+患侧太冲;或心门穴(手捂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肘尖下一寸五分处是穴。
内侧疼痛尤宜)+火主(当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叉口下缘处是穴。
十、足跟痛: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配穴,值得一看・・・今天分享一个超有用、超全面的东西一一各种痛症的针灸治疗(歌赋),而且都是只选一两个穴位哦。
1•腕痛太溪肘阴陵(1)手腕痛,针刺太溪穴(手腕与脚踝相应):(2)手肘部痛,针刺阴陵泉(肘部与膝部相对应):⑶2■肩刺条口中渚颈(1)肩部疼痛,针刺条口穴:(2)颈部疼痛,针刺中渚:3■背痛内环腰印上此句涉及两个穴位,内环穴、印上穴。
现在的针灸书上基本上见不到这两个穴位,有说印上穴为印堂穴上一寸,又有说印上穴即是人中穴。
无从考究,故不解释。
4■手麻后溪透劳宫(1)劳宫分内、外劳宫,内外相对(2)手掌发麻,针刺后溪穴,朝劳宫穴方向透刺:5•颞颌关节手三里颞颌部关节疼痛,针刺手三里穴:6•髋求合谷跟大陵(1)虎口,合谷穴:(2)髋部疼痛,针刺合谷和大陵穴:7•肋间丘墟膝曲池肋部疼痛,针刺丘墟和曲池穴:8•踝痛合谷泻无踪踝关节部位疼痛,针刺合谷。
和第一条痛,上下交叉取穴。
9•头痛前针中脘穴前额头痛,针刺中脘穴:胱至明:足小21未节外侧甲角一分处经10•后寻至阴偏太冲(1)后脑头痛,针刺至阴穴:(2)偏头痛,针刺太冲穴:11•胃痛中脘胆胆囊(1)胃痛,针刺中脘:(2)胆囊部疼痛,针刺胆囊穴: 12•急腹三里肾精灵(1)腹痛,针刺足三里:(2)肾绞痛,针刺精灵穴:13•上牙下关下合谷(1)上牙痛,针刺下关穴(2)下牙痛,针刺合谷穴:14•咽痛廉泉目光明(1)咽喉部疼痛,针刺廉泉穴:(2)眼睛痛,针刺光明穴:15•臀针奇穴向腋窝奇穴,一般指经外奇穴,此句不知所指,故不解释。
1112凤池16•网球肘泻冲阳轻 网球肘痛,刺冲阳穴:17•痛经十七椎下刺痛经,针刺第五腰椎下: 18•口疮玉枕不留情口疮,针刺玉枕穴:通人 eft玉枕天;中華骨19•乳痛肩井痔支沟(1)乳房痛,针刺肩井穴:(2)痔疮痛,针刺支沟穴:20•休厥失语刺人中眾穴晕厥,针刺人中(老百姓直接掐人中) 21•扁桃体炎二商血扁桃体发炎,针刺少商、商阳穴:牡7貼"■■44W」IIJU拈1322•心胸内关加膻中取穴一般健侧刺疾重双痛双穴攻(1)内关:(2)胸部疼痛,取穴内关、膻中,左右交叉取穴,双侧疼痛取两侧穴:14。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
![董氏奇穴刺络疗法之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ce4f15bf844769eae109ed55.png)
刺络疗法之运用针灸, 刺络疗法, 穴位, 医学, 董氏奇穴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
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见于本书各章。
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
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退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
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
近年曾赴安徽拜访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针与九针之形式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
《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
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
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
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络疗法之运用针灸, 刺络疗法, 穴位, 医学, 董氏奇穴本人研究刺血系随董师而起,现今临床应用者亦率多以董师之穴位及刺法为主。
董师之刺血穴位及主治已散见于本书各章。
现附录此文,可使各位读者对全书之刺血有一较全面之了解,并进一步研究及应用。
刺络治疗是中国医学精彩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在针灸医学中,应用极为广泛,且效果极为惊人,几千年来,我国各科医学文献里,虽然散见着不少此种疗法治病的记录,但能做全面整理,应用于临床,并著为专书者,从未得见,余从董师景昌学习针灸多年,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霍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
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此种疗法适用于任何疾病,却疗效不逊于毫针,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随侍老师之侧,每见董师应用棱针,尝叹此种针法之神奇,退访名医,除董师外,中国针灸家之精于此道者,可谓旁无二人,董师直可称之此中泰斗而无愧。
余临床二十余万人次,以此治愈重病顽病甚多,益觉刺血疗效之实际及可贵。
近年曾赴安徽拜访大陆刺血权威王秀珍老医师,刺血另有特色,亦颇值得研究。
刺络俗称“放血”又称“刺血”,或称“点刺”,就是用锋利的器械(一般指三棱针而言)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一些血液,以期达到治病目的。
刺络为人类各种医疗方法中,具有最长久历史的一种,从砭针与九针之形式及《内经》之记载来看,刺络疗法在中国古代医术中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
《灵枢◎小针解篇》曾说:“宛陈则除之”,意思就是说久病应以放血刺而除去。
《甲乙经》也说:“经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这说明了刺络的应用及重要。
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三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络。
络脉是小静脉,孙络是末梢毛细脉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
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红丝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
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常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
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
刺络中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在下节中我们将详细说明。
一、静脉刺络之常用部位及适应症静脉刺络常用之部位: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
主治:呼吸器及心脏病(心绞痛用之特效),霍乱、中暑、上肢风湿神经痛、五十肩、半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位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
(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主治:肠炎、痔疮、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骨刺、颈椎病、高血压、类中风、半身不遂、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疹、伤暑、疔疮、癃闭等。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主治:面疔、痈、结膜炎、牙痛、湿疹、荨麻疹等。
4.下腿部(1 )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即董师之四花中穴)部位。
视青筋放血。
主治:胃炎、肠胃炎、久年胃病、胸痛胸闷、慢性气管炎、丹毒、多发性神经根炎。
(2 )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即董师之四花外穴)视青筋放血。
主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心脏疾病、胸部发胀、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偏头痛、高血压等。
(3 )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
主治:痔疮、背痛、静脉瘤。
4)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主治:内痔、外痔、痛经、不孕、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
5.外踝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
主治:足关节炎、腰痛、坐骨神经痛。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穴一带。
主治:中耳炎、疝气、不孕证。
(1 )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丹毒、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象皮腿。
(2 )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主治:牙痛、坐骨神经痛。
8.侧额部相当于颔厌穴部位,俗称太阳穴。
主治:头痛、头晕、结膜炎、眼底出血、中风、气喘、食道病变等。
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主治:喉炎、言语障碍、中风、休克、恶性感冒等。
二、其它常见刺络部位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由于经验之累计,只要在固定穴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治病目的,这些部位亦有称之为细络者。
面略予说明:1.十二井穴:即十二经络之井穴部位。
主治:卒中、急性炎症、退热等。
2.十宣:位于十指之尖端。
主治:卒中。
3.耳背:有细小之紫筋数条,对准放血。
主治:头痛、三叉神经痛,结膜炎、角膜炎、皮肤病、颞颌关节炎。
4.颜面:颊,颧、鼻头、鼻翼部位。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鼻炎、头痛、三叉神经方。
5.口腔:口腔粘膜。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6.肩峰:相当于肩髃穴附近部位。
主治:出黄水治肾脏病,出黑血治手腕及手背痛。
肩凝、五十肩、荨麻疹、乳腺炎等。
7.腰背:全部腰背俞穴均属放血范围。
主治:各脏腑病变及其有关经络之病,刺其俞穴出血。
8.七星穴:包括在项部入发际八分之总枢穴及其下一寸。
主治:呕吐(五脏不安)、感冒头痛、小儿高烧、小儿各种风证。
说明:总枢穴即督脉之风府穴,分枢即督脉之哑门穴,虽然因为有七个穴道,故称七星,但并不需要每个穴都针,一般只要针总枢(风府)、分枢(哑门)即能达到疗效,点刺出血效果更佳。
9.五岭穴包括五道穴线:序为火曲、火套、火长、第一道穴线从大椎骨下第二节江口穴起,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土泄,直至第十椎下土克穴为止,共十穴。
第二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江口穴向左右平开四指,金北穴起下一寸为一穴,其顺序为金斗、金吉、金陵、火金、木东、木杜,直至木梅穴为止,共八穴。
第三条穴线(左右共两条)从第二条线向外横开四指,共有金枝、金精、金神、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七穴,每穴间隔约一寸。
主治:血压高、重感冒、发高烧、发冷、突然间引起之头晕、头痛、高血压引起之手足麻痹、半身不遂、阴霍乱、阳霍乱、呕吐及各种痧证、血管硬化之腰痛、干霍乱、阴阳霍乱、急性胃痛。
10.双风穴从大椎骨以下第二与第三脊椎骨间,向左右横开一寸五分之火风穴起,每下寸一穴,其顺序为火主、火妙、火巢、火重、火花、火蜜七穴(左右共十四穴)。
主治:手痛脚痛、手麻脚麻、手足血管硬化。
11.九猴穴包括火凤、火主、火妙、金堂(金斗上二寸)、金北、金斗、金吉、金枝、金精九穴。
主治;喉痧。
说明:本穴之排列共分三行,位置为第二椎旁开寸半之火凤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三穴(含火凤),大椎旁开三寸之金堂穴起每下一寸一穴,计有四穴(含金堂),第二椎旁开六寸之金枝及下一寸之金精,计二穴,总共九穴,为治疗喉痧之要穴,故称九猴穴,可记忆为“二椎寸半连三穴,一椎旁三连四穴,二椎旁六连二穴。
”12.三金穴包括金斗、金吉、金陵三穴。
主治:膝盖痛。
说明: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分别位于第三四五椎外开三寸处,相当于膀膀经之魄户、膏肓、神堂穴,点刺出血少许,治疗膝关节疼痛,确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亦往往愈于霍然。
13.精枝穴包括金精、金枝两穴。
主治:小腿发胀、小腿痛。
说明:精枝穴含金精、金枝两穴,分别位于第二椎及第三椎旁开六寸处,点刺出血,治疗小腿酸胀疼痛,效果极为迅速而突出。
14.金林穴包括金神、木原、木太三穴。
主治:坐骨神经痛。
说明:金神、木原、木太三穴分别位于第四五六椎外开六寸处,亦即紧接于精枝穴下,点刺治疗大腿及坐骨神经痛确有卓效。
15.顶柱穴包括金吉、金陵、火金、金神、木东、木杜、木梅、木原、木太、木菊、木松一穴(两边共廿二穴)。
说明:顶柱穴计有十一穴,两侧合计为廿二穴,分二行排列,第四椎至第九椎每椎旁开三寸各一穴,计六穴,第四椎至第八椎每椎旁开六寸各一穴,计五穴,可记忆为“四椎旁三连六穴。
四椎旁六连五穴”。
16.后心穴包括大椎骨下第四个脊椎关节处火云、火长、火明、火校、火门、土月六穴及脊椎旁开一寸五分之火妙、火巢、火重、火花四穴(两边共八穴)与旁开三寸之金吉、金陵、火金三穴(两边共六穴)。
主治:羊毛痧、疔疮、心脏衰弱、胃病、重感冒、中风、各种急性痧证。
17.三江穴包括第十三椎下之分线穴起,每下一节一穴其顺序为水分、水克、水管、六宗、风巢、主巢七穴及十四椎下旁开四指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经闭、子宫炎、肠炎、闪腰岔气、急性肠炎。
18.双河穴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满、六道、华巢、环巢、河巢六穴(两边共十二穴)。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19.冲霄穴包括第二十椎下之妙巢穴,二十一椎下之上对穴及上对穴下之一寸之上高穴,共三穴。
主治:小脑痛、小脑发胀、项骨正中胀痛。
20.喉蛾九穴:在喉结及其上一寸与下一寸五分处,另加该三处各左右旁开一寸五分处,共九穴。
主治:喉蛾、喉痛、甲状胸炎、喉痒、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难,形状如哮喘)。
21.十二猴穴:平行锁骨下一寸三分处共三穴,再下一寸五分处又三穴,两边总共十二穴。
主治:喉痧、血管硬化之哮喘、干霍乱(伤寒、重感冒、霍乱均会引起喉痧)22.金五穴:在胸骨上端半月状之下陷凹处金肝穴,每下一节为一穴,其顺序为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共五穴。
主治:干属乱、消化不良(胃胀)、肋痛、气管不顺,各种痧证。
说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脉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阴、金阳、金转、金焦四穴亦即为任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等穴。
23.胃毛七穴:从岐骨下缘陷凹处,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
旁开一寸五分各两穴(两边四穴)。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种霍乱、心跳、胃出血。
说明:胃毛七穴部位之旁开一寸五分”应为“二寸”方为正确,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应系 鸠尾、巨阙、上脘(以上三穴属任脉)及两旁之不容、承满(属胃经),两侧计四穴,总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为主,故称胃毛七穴。
24.腑巢二十三穴:肚脐直上每一寸一穴共二穴,肚脐每下一寸一穴共五穴,肚脐旁开寸一穴,其上一穴,其下二穴(共四穴。
两边共八穴)其下二穴(共四穴,两边共八穴) 主治:肠炎、子宫炎、肾炎、说明:腑巢二十三穴虽有二十三穴之多,但并不每穴皆用。
在精穴简针原则下,一般只针以肚脐为中心,四旁各开一寸之穴位为主,随病情之严重而向四方扩张用穴。
上述所举者,概为常见之应用部位,民间所传放血验方及特效部位,当不止此数,今后刺,肚脐旁开二寸一穴,其上一穴, ,总共二十三穴。
络之发展,仍待各位先进及后学之继续努力,以期于使此种传统疗法得到更大的发挥三、常见疾病之刺络治疗刺络对于疾病之治疗,应用广泛,效果宏速,为不争之事实,唯医书向少记载,甚为遗憾,爱据各家医书之散载及个人对董氏奇穴刺络体会与经验,按照常见疾病分类提要如后;一)头部1.头顶痛:上星、百会。
2•后头(脑)胀痛.A.冲霄B •委中。
3.偏头痛:四花外。
4.前头痛:四腑一、二及上里。
5.突然头晕:五岭;血压高头晕:五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