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县铜官镇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城县铜官镇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概况 (2)
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 (3)
第三章规划期限及镇区规模 (4)
第四章城镇职能和城镇性质 (5)
第五章城镇用地评价 (5)
第六章城镇总体规划布局 (5)
第七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7)
第八章城镇给排水工程、电力电信工程、
燃气系统规划 (8)
第九章城镇防灾规划 (10)
第十章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0)
第十一章城镇环卫工程规划 (11)
第十二章城镇近期建设规划 (11)
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铜官镇位于长沙市北部,北与东城镇接壤,东与茶亭镇毗连,南接丁字镇,西与靖港镇隔江相望。
镇域面积29.88km²,管辖范围包括8个村11个居委会。
2002年全镇总人口24232人,共7716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4519人,农业人口9714人。
镇域内人均密度为810人/km²,镇区内人均密度为6390人/ km²。
铜官镇距长沙市主城区30公里,为长沙市望城县建制镇。
铜官镇以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著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素称“十里陶城”。
二.交通条件
铜官镇位于湘江沿岸,曾一度依靠湘江水运迅速发展崛起,是湘江沿岸的重要码头之一,有“湘航”“轮渡”“汽渡”等千吨级客货运重要码头;现由于湘江航运枯水季节延长,公路交通逐步完善,铜官镇水运交通随之衰落。
陆上对外交通主要有梅铜三级公路,颇为不便。
镇域内道路不畅,交通设施落后。
三.资源条件
1.自然资源
铜官镇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之南,属河浸滩地和低山缓丘,土壤肥沃,铜官镇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高温,冬季湿冷等特点。
铜官镇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由于地处湘江东岸,受湘江江水影响,形成多处规模较大的山谷冲沟。
镇域内总耕地面积1.3万亩,其中稻田9200亩;林业用地781公顷,林地711公顷。
由于临近湘江,镇域水源充足,能充分确保人民生产、生活用水供给。
2.区域产业技术条件
铜官以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著称,是全国五大陶都之一,发源于唐代的铜官窑是铜官陶瓷的骄傲。
千里陶城依山傍水,房屋琉璃瓦盖,烟囱高低错落,形成独特的陶都风貌。
目前,铜官陶瓷更加辉煌,全陶瓷公司共有工程师27人,专业管理人员300余人,各专业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8000余人,分属19个企业,200余户个体户;生产的琉璃瓦、西瓦、玻纹瓦、板瓦及工艺陶瓷品工艺精湛,已打入国际市场,日本鹿儿岛天宝山所建“共月亭”所用琉璃、省材均系铜官陶瓷。
现日生产精品陶瓷和日用陶瓷数以万计,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
特别是样板企业——星光炻瓷厂,是中国最早的出口炻瓷生产基地,其产品质量优秀,造型新颖,装饰高雅,坯体坚硬,呈灰白与红棕色,耐酸;年生产能力2000万件,享有自营出口权,并于1999年4月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书。
其生产的釉下彩装饰别具一格。
主要产品有旅馆用瓷、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等400多个品种、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陶瓷工业已成为了铜官镇的特色产业,也是铜官镇经济的主要来源。
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铜官曾因陶瓷工业的兴盛闻名,上世纪90年代,铜官陶瓷曾一度衰落,近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品的升级换代,陶瓷生产
企业逐渐从低谷中走出困境,铜官的整体经济也开始回暖。
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7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00元/人,镇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190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570万元,番了三翻。
2002年,铜官的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为14.1:39.1:46.8,呈“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形式。
五.镇区现状
铜官镇现有建成区位于镇域西南部,紧临湘江,现状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公里,占镇域面积的6%。
在现有城镇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为1.27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比重达70%多;其次是工业用地37.6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为21%。
从现状用地构成来看,公共设施、道路、市政等用地所占比重过小,建设用地中无公共绿地,反映出城镇建设中环境及配套设施建设缺口较大,环境较差,工厂与住宅用地之间无防护绿带隔离。
镇区内道路不畅,交通条件差。
铜官镇现有工业企业11家,其中9家为生产陶瓷的工业,陶瓷工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
铜官镇共有各级中小学10所。
其中有高级中学一所,初级中学二所,规范化完全小学二所。
中学班数38班,学生2107人;小学班数48班,学生1287人。
铜官镇区内有铜官地区医院、省陶瓷公司职工医院、铜官镇中心卫生院等综合性医疗服务单位,共有床位113个。
铜官镇内现有行政事业单位12家,其中铜官农业银行、铜官信用社、铜官邮政储蓄所等金融服务企业已开通了金融通存通兑业务。
镇区具有集学习、休闲、文化、体育于一体的铜官工人俱乐部。
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发现,铜官镇的规划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居住用地规模较大,居住密度高,相应的公共配套设施相对缺乏。
2.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道路面积偏小,道路不成系统,市政设施水平低。
3.公共绿地为零,环境质量差。
4.工业布局分散,不利于形成积聚规模效应,且对居住环境污染较大。
5.环卫设施落后,污水和垃圾处理率低。
第二章规划背景、依据、指导思想
一.规划背景
随着长沙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华电长沙电厂在铜官的选址建设,给铜官镇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铜官镇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布局,为此,需要结合当地实际编制铜官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以确定铜官镇今后的发展性质、目标、规模、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并指导村镇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以促进铜官镇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规划依据
1. 长沙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4)
2. 长沙市总体规划(2000-2020)
3. 华电长沙电厂预可研报告
4. 国家机关法律、法规、规章
5. 市政府、望城县政府有关长沙电厂建设的有关文件、函件
6. 长沙市勘测设计研究院提供的1:10000地形图
三.规划指导思想
本规划在充分分析铜官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华电长沙电厂建设给铜官及其周边区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契机,正确处理好电厂建设与城镇发展方向的关系,城镇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城镇建设相互之间的关系,新镇区与老镇区之间的关系,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间的关系,将铜官镇规划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地方特色和环境风貌充分显现,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现代化综合型城镇。
第三章规划期限及镇区规模
一.规划期限
结合国家及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来规划本镇,使城镇建设能够和社会发展战略相衔接,从而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次规划期限为:近期2008——2012年;
远期2012——2024年;
远景2024年以后
二.人口现状
2008年全镇总人口24232人,共7716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4519人,农业人口9714人。
镇域内人均密度为810人/km²,镇区内人均密度为6390人/ km²。
三.人口规模预测
1.综合平衡法
2008年,镇区总人口为14519人,近年来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3.08‰,机械增长率为6‰,而近几年,随着铜官电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镇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将会吸引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农民以及外来投资者进入城镇,会带来近几年人口机械增长率的提高,根据该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今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综合确定今后城镇常住人口的综合增长率为(含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近期为10%,远期为6%。
=1.45*(1+10%)6=2.57(万人);
由此,镇区近期常住人口为P
近
镇区远期常住人口为P
=2.57*(1+5%)12=4.62(万人)
远
2.劳动平衡法
从铜官镇现状人口年龄构成来看,被抚养的人口比例为35%,服务人口比例为15%,根据本镇居民生活水平、城镇规模等,确定被抚养人口比例近期为35%,远期为30%(大城市为42%—52%),服务人口比例为16%,远期为12%(大城市为17%—26%),则可计算出镇区基本人口的比例近期为50%(1-35%-15%),远期为58%(1-30%-12%)。
=1.45/50%=2.9(万人);
则城镇近期人口发展规模P
近
城镇远期人口发展规模P
=2.9/58%=5(万人)
远
随着铜官镇旅游资源开发,可带来部分流动人口。
根据以上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确定铜官镇近期人口规模为3万人,远期人口规模为5万人,与长沙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铜官镇2024年规划人口5万人相吻合。
3.人口规模验证
根据环境容量对以上预测人口规模进行验证。
铜官镇滨临湘江,水源充足,水量丰富,目前镇区有一个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8000吨,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120—180L/人.d),近期按最大指标值180 L/人.d计,可供4.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远期,水厂经扩建可
达到2-3万吨日供水能力,可完全满足5万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铜官镇属低山缓丘地形,经过用地评定,除现状建设用地之外,可满足城市建设要求的一类建设用地就达14.45平方公里,土地后备资源充裕。
四.用地规模预测
规划近期用地规模为3.6 km2,人均用地规模为120M2/人。
规划远期用地规模为6.02km2,人均用地规模为120.41M2/人。
第四章城镇职能和城镇性质
一.城镇职能
1.铜官镇区是镇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铜官镇是长沙市北部工贸旅游型城镇;
3.铜官镇是中南地区的陶瓷生产基地;
4.铜官镇是长沙市北部地区的中心城镇。
二.城镇性质
铜官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沙市北部地区以电力、陶瓷、建材工业为主,以农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为辅的工贸旅游型城镇。
第五章城镇用地评价
铜官镇地处湘江东岸,属河浸滩地和低山缓丘,受江水影响,形成多处规模较大的冲沟,现状建成区位于镇区用地西南,紧临湘江。
区内最低高程26.7米,最高97米,最大高差70.3米,区域总体地形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态势。
按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线,根据坡度大小,对镇域进行用地评定,其中一类建设用地1445.13公顷,占总用地的48.43%;二类建设用地104.55公顷,占总用地的3.5%;不宜建设用地1204.2公顷,占总用地的40.29%;现城市建设用地646.00公顷,村镇建设用地117.11公顷。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铜官镇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东南隅,次级构造单元长沙—平江断陷盆地的西南部,紧邻华南褶皱系。
根据历史地震记载,在该断裂附近未发生过中强地震。
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湘江断裂的北段。
根据深部构造、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性等综合分析,表明铜官镇不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主要是受外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影响。
第六章城镇总体规划布局
一.规划布局
为实现铜官镇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采取经济可行、持续高效以及生态优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城镇原有地形地貌优势,改造原有建筑及道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布局合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生态环境优良保护、与自然山水相融的现代化小城镇。
促进长沙市北部地区城镇快速发展。
规划拟采用扇形的布局结构。
以广场为中心,层层向外以包围状分散。
广场被商业金融用地包围,周围有居住用地和绿地以及一些公建设施。
陶瓷厂集中在东区,总共八个,主要考虑风向的影响。
陶瓷总公司子弟小学依靠陶瓷厂而建。
垃圾转运站建在城区外,避免
产生污染。
污水处理厂和水厂依河而建。
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北区,沿街为商业金融用地。
二.道路系统
按照湘江现有的自然地势地形进行路网规划,路网形式以自然式和方格网相结合。
新城区主要采用方格网式道路网,结合特有的山丘地貌,以不破坏原有地貌为原则布置。
老城区因地势高差较大,路网布局时主要考虑现状建设条件,一方面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同时满足给排水管网敷设,采用台地布置形式,在水平方向沿等高线布置车行道以满足交通和消防要求,竖直方向主要采用台阶形式解决交通要求,同时也大大丰富了江岸竖向景观。
三.对外交通系统
铜官镇现有对外交通系统相对较弱,规划中,针对铜官的区位进行分析,加强了铜官与东城镇、茶亭镇的交通联系,由于湘江的分割,铜官镇与西部靖港镇联系近期主要靠轮渡,远期可考虑修建跨湘江桥梁,加强与西部靖港镇联系。
同时,水运是铜官对外联系中的重要部分,加强码头建设,保证铜官水运发展的需要。
四.各类用地安排
1.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主要为镇区“东区”的工业组团,用地面积133.90公顷。
该组团采用集中布置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加强周边防护绿地的建设。
另外在镇区东部依托现有陶瓷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七厂、八厂布置工业用地,发展工艺陶瓷,此处位于城镇主风向的下风向,对城镇中心区污染较小,故在污水处理时可采用重力自流式排水方式将污水引入城镇下游处理排放。
另在老城区,改造现有陶瓷工业,布置以手工陶瓷为主的小作坊式陶瓷工业用地。
同时,在工业用地周围靠近对外交通线路的地方布置配套的仓储用地。
2.居住用地
镇区现状居住用地为126.86ha,人均87.38 M2,相对于国家村镇居住用地标准30-40 M2/人,面积明显过大,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且现状居住住宅都为低层独立式住宅,建筑密度很大,居住环境很差。
规划居住用地158.16ha,人均34.82 M2。
此类用地主要分布在规划新建的两个居住组团,以建设5~6层商品楼为主,鼓励、支持居民个人购房,加快住房商品化,实现住房建设投资与回收的良性循环。
对于镇区内的低层独立式住宅,采用保留特色的改造原则,对有保留价值的房屋加以修缮改造,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住房,改善老城区的居住环境,鼓励居民往新城区搬迁,减轻老城区人口容量。
3.公用设施用地
铜官镇现有公共设施用地严重缺乏,是本次规划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规划将公用设施用地分为: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五大项,总用地面积89.78 ha,人均14.94 M2。
(1)行政办公用地
现状行政办公用地偏于镇区北侧,规模偏小,规划行政办公用地16.41 ha,占总建设用地的2.54%,位于镇区中心,形成行政中心,远期将镇政府搬迁至此。
(2)商业金融用地
现状商业金融用地主要位于沿河线旁,布局分散,规模偏小,规划商业金融用地分为三大部分,镇区中心的商业中心,利用优越的交通优势为全镇域居民服务;居住组团中的商业用地,主要为本组团居民服务;老城区结合规划道路,兴
建工艺陶瓷展示销售步行商业街,提升旅游产业品位。
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4.70ha,占总建设用地的3.82%。
(3)文化娱乐用地
现状文化娱乐设施主要为铜官陶瓷公司职工俱乐部,其娱乐设施服务人群有限,开放性不强,不能满足大众化要求。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11.71ha,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71%。
(4)体育用地
现状体育用地为零,规划体育用地4.13 ha,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0.64%,位于城镇商业中心旁边,增强城镇中心的吸引力,建设开放性的体育场馆,满足全镇居民的需要,同时在居住组团内部布置相应的体育设施。
(5)医疗卫生用地
铜官镇现有医疗卫生设施较完善,分布较合理,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0.03ha,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55%。
规划扩建铜官镇职工医院用地规模,建设成镇级医院,为全镇域居民服务,同时,改造现有中心医院、地区医院,增设门诊所,在居住区内部配置相应社区医疗设施,全镇形成“镇级医院—医院—门诊所”的医疗卫生设置模式。
加强医疗应急系统设置,保证全镇域的医疗服务质量。
4.绿化用地
现状建成区中,缺乏公共绿地,生产建筑与居住建筑之间无防护绿地,环境污染严重。
针对此现状,规划时采用“突出山地城镇、滨江城镇主题”的原则,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加强镇区绿化,改善镇区生态环境。
规划绿地82.5 ha,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2.77%,人均16.28M2。
沿主干道两旁设置10米宽的绿化防护带,形成镇区的绿色景观轴,联系各个点状绿地以组成绿化系统的联系带。
5.规划用地构成
现状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分别为126.86ha、2.55 ha、37.66 ha、10.55 ha,占现状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70.74%、1.42%、21%、5.88%,现状公共绿地为零。
根据《长沙市总体规划(2000—2020)》和GB《村镇规划标准》要求,规划调整后,规划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分别为158.16ha、89.78 ha、133.90 ha、80.58ha、82.5 ha,占规划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4.48%、13.90%、20.73%、12.47%、12.77%。
第七章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一.道路规划
1.道路等级
现状道路宽度为4—5米,道路总长为28.5千米,路面状况差,交通极为不便。
本次规划道路分主干路,宽度为24—30米;次干路,宽度为18—24米;支路,12—18米三级。
主干路
主干路为城镇的交通性干道和主要对外交通联系通道,对城镇内外联系有重要作用,本次规划中主干路由广场向周围辐射。
次干路
次干路主要为生活性道路,沿街布置商业,供居民上下班,购物等。
考虑该镇的用地规模,居民外出仍以步行或骑自行车为主,次干道较多考虑行人及非机动车,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较宽,道路绿化要求达到35%,为行人创造良好环境。
支路
支路是方便居民集散,便于埋设地上地下管线,有助于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
因此,支路规划主要针对老城区因老城区建筑密集,新建道路成本高,为满足消防要求,结合老城区现状道路规划支路。
2.道路规划指标
规划干道道路网密度为5.97km/km2,道路面积率为15.62%,镇区道路硬化铺装率达100%,并配置路灯和排水设施。
3.道路纵坡
规划道路主干路按最大纵坡为4%,次干道最大纵坡为5%,支路最大纵坡为7%设置。
二.交通规划
1.公交站场
拆迁现有县第一造纸厂,建立公共交通首末站,并配置相应的维护站场,占地2ha。
近期考虑到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不需要配置城市公共交通,可将公共交通首末站用作对外客运站场,远期再将客运站场迁出。
2.公共停车场
本次共规划公共停车场五处,用地面积4.29ha,其中一处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四处市内公共停车场。
考虑到小城镇非机动车辆较多(特别是自行车),故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布置停车场六处。
3.货运站
规划货运站结合工业区仓储用地布置,扩建现有水运货运码头,增大其容量,并配建相应仓储用地1ha,以方便水运货物周转。
第八章城镇给排水工程、电力电信工程、燃气系统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1.供水现状
镇域内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牲畜用水水源为地下水,农业生产用水为地表水。
镇区内有一个水厂,日供水能力8000吨,采用树状管网供水,镇区自来水普及率为70%,其他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为井水。
2.用水量
生活用水(包括消防用水和市政用水):规划城镇人均用水标准确定为近期180L/(人.d),远期220 L/(人.d)。
则生活用水水量近期为5400t/d,远期为11000 t/d。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定额按100t/(ha.d)标准计算,工业用水水量近期为10000t/d,远期为14600 t/d。
总用水量近期为15400 t/d,远期为25600 t/d。
3.给水水源
规划扩建现有陶瓷公司自来水厂,在取水口上游划定保护区域,保护水源,工业企业中用水量较大的用户,可根据水质不同要求,设自备水源,取河流水或打深水井取地下水。
规划扩建水厂达25000 t/d供水量。
4.给水管网
结合规划道路,改造现有树状给水管网为环状管网,规划在主干道下敷设DN=800主干管,主干管形成环状,在其他道路下敷设次干管,在地势较高处修建高位水塔,以满足用水高峰期用水,规划修建高位水塔四处。
二.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规划排水体制确定为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河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经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排入河流。
2.排水量
生活污水:近期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40 L/(人.d),远期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80L/(人.d)。
则近期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200t/d,远期为9000 t/d。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排放量近期为8000 t/d,远期为11680 t/d。
近期污水排放总量为12200 t/d,远期为20680 t/d。
3.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
根据镇区地形、地貌,雨水排放按就近排入河流和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尽量做到重力自流就近排放,确定雨水干管走向基本垂直河流布置,分设5条雨水干管和5处出水口。
污水管网沿规划道路布置,采用自流为主,对地势低处采用污水提升泵站,规划设置5处。
污水处理采用二级生物处理工艺,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可以排入湘江,规划近期修建污水处理厂一坐,日处理量2.5万吨,以满足远期排放需要。
三.电力工程规划
1.负荷预测
近期,人均年用电量为1000kW.h,远期人均年用电量为3000 kW.h。
近期用电量为3000万kW.h,远期为15000万kW.h。
2.电力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近期增设由便电所到工业园区的电力线路。
远期扩建现有35KV为110KV变电站。
对高压线缆设置高压保护走廊。
镇域内电网由110KV 高压供电电网;10 KV中压配电网;380/220V低压配电网构成。
10KV配电网沿规划道路敷设,并依据负荷预测及经济半径,在镇区内设开闭站,各中心村设一个开闭站,另设置区内10 KV变电站,变电站容量建议采用2*630 KV。
10 KV 变配电站采用室年型,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三种形式:在公共建筑内附建、单独建房设站、设箱式变电站。
四.电信工程规划
1.电话容量预测
固定电话:近期,全镇区百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80%,按每户3.2人计,则镇区固定电话用户为7500门,远期全镇区百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5%,则镇区固定电话用户为15000门。
移动电话:近期全镇区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0%,按每户3.2人计,则镇区固定电话用户为3800门,远期全镇区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0%,则镇区固定电话用户为7500门。
有线电视宽带线:近期全镇区有线电视宽带网普及率达到80%,按每户3.2人计,则镇区固定电话用户为7500户,远期全镇区有线电视宽带网普及率达到
100%,则镇区固定电话用户为16000户。
2.局所设置
电信局设置:现有一处电信分局,另规划一处电信分局,规划控制用地6000平方米。
电信模块局设置:现在没有电信模块局,规划设置两处电信模块局,位于新建居住组团内,用地控制在1000平方米以内。
移动电信局:规划一处移动电信端局,规划用地4000平方米。
宽带信息网络节点机房:镇区内每500~1000线设一宽带信息网络节点机房,建筑面积为每处50平方米。
邮电局所:现有邮电所一处,规划扩建其为邮政支局,另新建邮政所两处,规划控制用地600平方米。
有线电视分局:规划设置有线电视分局一处,规划控制用地600平方米。
3.管道设置
镇区内所有信息管线均采用弱电共沟,所有信息管道(包括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网、各企事业单位内部局域网等)均下地暗敷,所有主次干道均设置信息管道、信息管道沿道路东、南侧岸敷,管孔数量按30~50年考虑,应能满足各类公用信息网和各类专用信息网及其发展的要求。
五.燃气系统规划
镇域内现状无燃气供应设施,规划居民采用液化石油气供气,供气方式为液化气罐。
液化气指标按照 3.35*106KJ(人.年)考虑,按照规划,镇区总用气量近期为2.75*108KJ/d,远期为4.59*108KJ/d。
规划液化气站5座,在小区范围内进行管道供气,液化气站占地面积3000m2,气化站的位置确定要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
在规划路上规划煤气管道,以满足用气之需。
第九章城镇防灾规划
一.消防规划
消防站按报警5分钟能达到责任区边缘,4~7km2需要设置一个二级消防站,规划在镇区设置一个二级消防站,占地面积0.30公顷,作为专门的训练用地;责任区面积7平方公里,保证接警后5分钟之内到达失火地点。
消防人员按城镇人口的万分之五配备,需25人,配备消防车4~5辆。
二.防洪规划
镇区湘江按100年一遇设防,防洪水位标高为36米;排涝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对已建泵站更新、改造、配套,并适当新建泵站。
第十章城镇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规划原则
1.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山体,禁止对现有植被进行破坏,任何土地开发行为不得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严格保护水资源。
2.加强铜官镇工业污染的预防、治理,提高工业“三废”处理率。
3.加强大气、粉尘、污水、固体废气物的处理与排放管理。
二.规划内容
1.生态环境保护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