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六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
B.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C.燃料电池能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H>0、△S<0,那么高温下可自发进行2.反应3A(g)+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1.5 molL﹣1s﹣1B.v(C)=0。

5 molL﹣1s﹣1
C.v(D)=0。

6 molL﹣1s﹣1D.v(B)=0。

4 molL﹣1s﹣1
3.已知I2(g)+H2(g)⇌2HI(g)△H=﹣QkJ/mol(Q>0),H﹣H键能为akJ/mol,H﹣I键能为bkJ/mol,则I﹣I键能是()
A.b+Q﹣a kJ/mol B.2b﹣Q﹣a kJ/mol
C.2b+Q﹣a kJ/mol D.b﹣Q+a kJ/mol
4.如图所示,利用2Ag+Cl2═2AgCl设计的原电池可测量空气中Cl2的含量(原电池的电解质是含有自由移动Ag+的固体物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c(Cl2)越大,Ag极消耗速率越快
B.Ag+向Pt电极移动
C.电子由Ag电极经外电路流向Pt电极
D.Ag电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5.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阴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C.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镁作阳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
6.用CaCO3与1molL﹣1稀盐酸反应制取CO2,下列措施对反应速率几乎没影响的是()
A.改用浓度为0。

5 molL﹣1的稀硫酸
B.加入更多的碳酸钙
C.稍微加热,升高反应温度
D.改用浓度为2 molL﹣1的稀盐酸
7.如图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B.
插入溶液中的铁棒容易溶解,主要是发生电化学腐蚀
C.
燃气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
D.
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块相当于原电池的阴极
8.铅蓄电池的充、放电反应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aq)﹣2e﹣═PbSO4(s)
B.充电时,每消耗1molPbSO4的同时转移2mol电子
C.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D.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9.NH4HS(s)⇌NH3(g)+H2S(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情况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充入NH3
B.温度、容积不变时,充入SO2气体
C.充入N2,保持压强不变
D.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O2(g)═CO2(g)+2H2(g)△H=﹣192.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9 kJmol﹣1
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O2(g)═CO2(g)+2H2(g)的△H>﹣192.9 kJmol﹣1
11.对于可逆反应mA(g)+nB(s)⇌pC(g)+qD(g)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时,D的百分含量与温度(T)或压强(P)关系如图所示,反应达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升高温度,平衡正移
B .使用催化剂,D 的百分含量增加
C .m <p +q
D .B 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 (g )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 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则( ) A .平衡逆向移动了
B .物质A 的转化率减小了
C .物质B 的质量分数增大了
D .反应速率增大,且v 正>v 逆
13.298K 时,在FeCl 3酸性溶液中加少量锌粒后,Fe 3+立即被还原成Fe 2+.据此某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极反应为:Zn ﹣2e ﹣→Zn 2+
B .盐桥中K +向右池移动
C .Pt 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D .左烧杯中溶液的红色变浅
14.某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的P 与Q 投入体积固定2L 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P (g)+Qg)⇌xW (g )+U (g),经5min 后到达平衡,这5min 内W 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2mol/(Lmin ),平衡时U 的浓度为0.5mol/L ,[P ]:[Q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x 值是2
B .P 平衡转化率为66.7%
C .平衡常数为1
D .反应前,Q 的物质的量为3 mol
15.电解硫酸钠溶液生产硫酸和烧碱溶液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阴极和阳极均为惰性电极.测得同温同压下,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a电极反应式:2H2O+2e﹣=H2↑+2OH﹣
C.离子交换膜d为阴离子交换膜
D.产物丙为硫酸溶液
16.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BrO3﹣+5Br﹣+6H+=3Br2+3H2O 反应速率(v)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在20℃进行实验,所得的数据如下表:
①②③④⑤
实验编号
相关数据
c(H+)/mol•L﹣10。

008 0.008 0。

004 0.008 0。

004
c(BrO3﹣)/mol•L﹣10.001 0。

001 0。

001 0.002 0。

002
c(Br﹣)/mol•L﹣10。

10 0.20 0.20 0.10 0.40
v/mol•L﹣1•s﹣1 2.4×10﹣8 4.8×10﹣8 1.2×10﹣84。

8×10﹣8v1
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若温度升高到40℃,则反应速率增大
B.实验②、④,探究的是c(BrO3﹣)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若该反应速率方程为v=k c a(BrO3﹣)c b(Br﹣)c c(H+)(k为常数),则c=2 D.实验⑤中,v1=4.8×10﹣8molL﹣1s﹣1
二。

(非选择题共52分)
17.如图所示,甲、乙两池的电极材料都是铁棒与碳棒,丙池是电解精炼铜.
(1)甲池中盛有CuSO4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有红色物质析出的是_____棒,甲池中铁电极上电极反应式是_____.
(2)乙池中盛有饱和NaCl溶液,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往乙池中滴入酚酞试液,_____电极(填“Fe”或“C”)附近呈现红色.反应一段时间后,若要使溶液恢复到电解前的状态,可以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_____.
(3)丙池中粗铜电极发生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反应过程中,Cu2+的浓度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8.空气中CO2的含量及有效利用,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
Ⅰ:目前工业上有一种方法是用CO2来生产燃料甲醇.为探究反应原理,现进行如下实验,在体积为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2和3mol H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H=﹣49。

0kJ/mol;测得CO2和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
(1)前3min内,平均反应速率v(H2)=_____molL﹣1min﹣1.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保留两位小数,注意要写单位).
(2)下列措施中,既能使反应加快,又能使增大的是_____.
A.升高温度B.充入惰性气体C.将H2O(g)从体系中分离D.再充入1mol H2
(3)图乙中t5时引起平衡移动的条件是_____.(填序号)
A.升高温度B.增大反应物浓度C.使用催化剂D.增大体系压强
(4)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向反应体系再加入CO2(g)、H2(g)、CH3OH(g)、H2O(g)各
1mol,化学平衡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Ⅱ:利用CO2(g)+CH4(g)⇌2CO(g)+2H2(g)将CO2转化成燃料气.T℃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物质的量均为0。

1mol的CH4与CO2,发生上述反应,吸收热量Q1kJ,测得CH4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及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
(5)下列事实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
a.CO的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c.v正(CO2)=2v逆(H2)
d.混合气体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e.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CH4的同时消耗2n mol H2
(6)据图可知P1、P2、P3、P4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
(7)若将上述容器改为恒压容器(反应前体积相同),起始时通入物质的量均为0.1mol的CH4与CO2,相同的温度下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放出热量Q2 kJ,
则Q1Q2(填“>”“=”或“<”)
Ⅲ:设反应①Fe(s)+CO2(g)⇌FeO(s)+CO(g)和反应②Fe(s)+H2O(g)⇌FeO(s)+H2(g)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如表所示:
T(K)K1K2
973 1.47 2。

36
1173 2。

15 1。

67
(8)现有反应CO2(g)+H2(g)⇌CO(g)+H2O(g),是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
19.甲、乙两个小组利用酸性KMnO4与H2C2O4溶液反应,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MnO4﹣+5H2C2O4+6H+=2Mn2++10CO2+8H2O)
甲组:利用如图装置,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2气体体积的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实验中所用KMnO4溶液均已加入H2SO4)
序号A溶液B溶液
①2ml 0。

2mol/LH2C2O4溶液4ml 0.01mol/LKMnO4溶液
②2ml 0。

1mol/LH2C2O4溶液4ml 0。

01mol/LKMnO4溶液
③2ml 0.2mol/LH2C2O4溶液4ml 0.01mol/LKMnO4溶液和少量MnSO4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分液漏斗中A溶液应该_____加入(填“一次性”或“逐滴滴加”)
(3)实验结束后,读数前为了使两个量气管的压强相等,避免产生压强差,影响测定结果,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乙组:通过测定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的多少来比较化学
反应速率为了探究KMnO4与H2C2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在室温下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编号 1 2 3 4
水/ml 10 5 0 X
0。

5mol/L H2C2O4/ml 5 10 10 5
0.2mol/L KMnO4/ml 5 5 10 10
时间/s 40 20 10 ﹣﹣﹣
A.5 B.10 C.15 D.20
4号实验中始终没有观察到溶液褪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2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甲醇(CH3OH)燃料电池,并用该电池电解200mL一定浓度NaCl与CuSO4混合溶液,其装置如图1:
(1)25℃,1。

01×105Pa时16g液态甲醇完全燃烧,当恢复至原状态时,放出362.9kJ热量,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写出甲中通入甲醇这一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
(3)铁电极上反应的现象为:先有红色的物质析出,后_____.石墨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
(4)理论上乙中两极所得气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气体体积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原混合溶液中CuSO4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molL﹣1.
2015-2016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二次联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
B.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C.燃料电池能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D.已知反应2CO(g)=2C(s)+O2(g)的△H>0、△S<0,那么高温下可自发进行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A.作原电池负极的金属加速被腐蚀,作原电池正极的金属被保护;
B.能多次充放电的电池为二次电池;
C.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如能自发进行,应满足△H﹣T△S<0.
【解答】解:A.Cu、Fe和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Fe易失电子作负极、Cu作正极,所以Fe加速被腐蚀,故A正确;
B.锂离子电池能多次充放电,属于二次电池,故B正确;
C.燃料电池为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正确;
D。

2CO(g)=2C(s)+O2(g)的△H>0、△S<0,则△H﹣T△S>0,在高温下不能自发进行,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金属的腐蚀、二次电池以及焓变与熵变等知识,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2.反应3A(g)+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1。

5 molL﹣1s﹣1B.v(C)=0。

5 molL﹣1s﹣1
C.v(D)=0.6 molL﹣1s﹣1D.v(B)=0。

4 molL﹣1s﹣1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分析】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同,用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除以对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
【解答】解: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同,用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除以对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
A.=molL﹣1s﹣1=0.5molL﹣1s﹣1;
B.=molL﹣1s﹣1=0.25molL﹣1s﹣1;
C。

=molL﹣1s﹣1=0.3molL﹣1s﹣1;
D.=molL﹣1s﹣1=0。

4molL﹣1s﹣1;
通过以上分析知,比值大小顺序是A>D>C>B,所以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比较,为高频考点,明确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数关系是解本题关键,也可以将不同物质转化为同一物质进行比较,注意单位必须统一,题目难度不大.
3.已知I2(g)+H2(g)⇌2HI(g)△H=﹣QkJ/mol(Q>0),H﹣H键能为akJ/mol,H﹣I键能为bkJ/mol,则I﹣I键能是()
A.b+Q﹣a kJ/mol B.2b﹣Q﹣a kJ/mol
C.2b+Q﹣a kJ/mol D.b﹣Q+a kJ/mol
【考点】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分析】根据反应热△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解:已H﹣H键能为akJ/mol,H﹣I键能为bkJ/mol,设:I﹣I键能为xkJmol﹣1,
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xkJmol﹣1+akJmol﹣1﹣2bkJmol﹣1=﹣QkJ/mol,所以x=2b﹣Q﹣akJ/mol.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的有关计算,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是关键.
4.如图所示,利用2Ag+Cl2═2AgCl设计的原电池可测量空气中Cl2的含量(原电池的电解质是含有自由移动Ag+的固体物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空气中c(Cl2)越大,Ag极消耗速率越快
B.Ag+向Pt电极移动
C.电子由Ag电极经外电路流向Pt电极
D.Ag电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
【考点】化学电源新型电池.
【分析】Ag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氯气在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氯离子,
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生成AgCl沉淀,据沉淀质量测定氯气含量,据此分析.
【解答】解:A、反应原理是Ag与氯气反应,空气中c(Cl2)越大,氯气在正极反应生成氯离子速度越快,Ag消耗越快,故B正确;
B、电池工作时,电解质中Ag+向正极移动,即向Pt电极移动,故B正确;
C、电子从负极Ag流向正极Pt,故C正确;
D、Ag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银离子,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的应用,注意电解反应类型和电子移动方向,题目难度不大.
5.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A.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阴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C.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镁作阳极
D.在镀件上电镀锌,用锌作阳极
【考点】电解原理.
【分析】A、铁为活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涂镍碳钢网应为阴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用粗铜作阳极;
C、电解池中活泼金属作阳极,则阳极反应是活泼金属失电子;
D、电镀原理中,镀件金属作阳极,镀层金属作阴极.
【解答】解:A、铁为活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涂镍碳钢网应为阴极,在阳极可生成氯气,在阴极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溶液,故A正确;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用粗铜作阳极,故B正确;
C、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镁作阳极是则阳极放电的是金属镁,电极被损耗,不符合生产实际,故C错误;
D、电镀原理中,镀件金属作阳极,镀层金属作阴极,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不大.
6.用CaCO3与1molL﹣1稀盐酸反应制取CO2,下列措施对反应速率几乎没影响的是()
A.改用浓度为0。

5 molL﹣1的稀硫酸
B.加入更多的碳酸钙
C.稍微加热,升高反应温度
D.改用浓度为2 molL﹣1的稀盐酸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一般来说,升高温度,增大浓度、增大固体的表面积,可增大反应速率,注意固体的量的多少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解答】解:A.改用浓度为0。

5 molL﹣1的稀硫酸,氢离子浓度不变,但生成硫酸钙沉淀,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A不选;
B.碳酸钙为固体,增大固体的量,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故B选;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故C不选;
D.浓度增大,可增大反应速率,故D不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7.如图与金属腐蚀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腐蚀越严重
B.
插入溶液中的铁棒容易溶解,主要是发生电化学腐蚀
C.
燃气灶的中心部位容易生锈,主要是由于高温下铁发生化学腐蚀
D.
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块相当于原电池的阴极
【考点】实验装置综合.
【分析】A.铁的吸氧腐蚀中,氧气的浓度越大,其腐蚀速率越快;
B.该装置为电解池,铁棒连接电源的负极,不易被腐蚀;
C.温度越高,铁越容易被氧化;
D.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中,作负极的金属易被腐蚀.
【解答】解:A.铁的吸氧腐蚀中,氧气的浓度越大,其腐蚀速率越快,插入海水中的铁棒,越靠近底端氧气的浓度越小,则腐蚀越轻,故A错误;
B.该装置为电解池,铁棒连接了电源的负极,为电解池的阴极,所以铁棒被保护,不易腐蚀,故B错误;
C.温度越高,铁越容易被氧化,所以高温下铁越容易生锈,故C正确;
D.用牺牲镁块的方法来防止地下钢铁管道的腐蚀,镁作负极而易被腐蚀,铁作正极被保护,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题目难度中等,明确原电池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金属腐蚀的类型及防护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8.铅蓄电池的充、放电反应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关于铅蓄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正极发生的反应是:Pb(s)+SO(aq)﹣2e﹣═PbSO4(s)
B.充电时,每消耗1molPbSO4的同时转移2mol电子
C.放电时,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铅板
D.充电时,电池中硫酸的浓度不断变小
【考点】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分析】由总方程式可知,为原电池时,Pb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方程式为Pb+SO42﹣﹣2e﹣=PbSO4,PbO2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方程式为PbO2+4H++SO42﹣﹣2e﹣
=2H2O+PbSO4,在充电时,阴极发生的反应是PbSO4+2e﹣=Pb+SO42﹣,阳极反应为PbSO4﹣2e ﹣+2H2O=PbO2+SO42﹣+4H+,放电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正极上二氧化铅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42﹣+2e﹣=PbSO4(s)+2H2O,故A错误;
B.根据总的电池反应,得到充电时每消耗1molPbSO4的同时转移1mol电子,故B错误;
C.由总方程式可知,为原电池时,Pb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由方程式可知,充电时,消耗水,生成硫酸,电解质溶液中硫酸浓度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电化学知识的综合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和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电解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9.NH4HS(s)⇌NH3(g)+H2S(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情况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充入NH3
B.温度、容积不变时,充入SO2气体
C.充入N2,保持压强不变
D.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A.容积不变,充入氨气,平衡逆向进行;
B.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硫化氢的浓度降低,据此分析解答;
C.充入氮气,保持压强不变,体积增大,反应气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降低,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D.NH4HS为固体,改变NH4HS固体的用量,不影响平衡移动.
【解答】解:A.容积不变,充入氨气,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左移动,故A不符合;B.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与硫化氢反应生成S,硫化氢的浓度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B不符合;
C.充入氮气,保持压强不变,体积增大,反应气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降低,压强降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不符合;
D.NH4HS为固体,改变NH4HS固体的用量,不影响平衡移动,故D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度不大,注意理解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本质是影响反应混合物的浓度进而影响反应速率导致平衡移动.
10.甲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将甲醇蒸气转化为氢气的两种反应原理是:
①CH3OH(g)+H2O(g)═CO2(g)+3H2(g)△H=+49.0kJmol﹣1
②CH3OH(g)+O2(g)═CO2(g)+2H2(g)△H=﹣192.9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3OH的燃烧热为192。

9 kJmol﹣1
B.
反应①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C.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一定要吸收能量
D.根据②推知反应CH3OH(l)+O2(g)═CO2(g)+2H2(g)的△H>﹣192。

9 kJmol﹣1
【考点】热化学方程式;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燃烧热.
【分析】A、燃烧热是指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放出的热量;
B、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反应物能量小于生成物;
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反应②是放热反应,对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等物质的量的气态水能量低于氧气的能量;
C、据反应①②分析;
D、依据反应②甲醇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焓变是﹣192。

9kJ/mol;而1 mol CH3OH 气态变化为液态放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的热量小于192.9 kJ.
【解答】解:A、反应②生成氢气,不符合燃烧热的概念,故A错误;
B、图中表示的是放热反应,而反应①是吸热反应,图象不符合,故B错误;
C、据反应①②可知,CH3OH转变成H2的过程不一定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反应②气态甲醇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的焓变是﹣192。

9kJ/mol;而1 mol液态CH3OH 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的热量小于192。

9 kJ,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应用以及燃烧热的概念、放热反应图象,物质能量的变化判断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1.对于可逆反应mA(g)+nB(s)⇌pC(g)+qD(g)反应过程中,其他条件不变时,D的百分含量与温度(T)或压强(P)关系如图所示,反应达平衡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平衡正移
B.使用催化剂,D的百分含量增加
C.m<p+q
D.B的颗粒越小,反应速率越快,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考点】产物的百分含量随浓度、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A、由图Ⅰ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T2>T1,升高温度,D的含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B、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C、由图Ⅱ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P2>P1,增大压强,D的含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D、B的颗粒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解答】解:A、由图Ⅰ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T2>T1,升高温度,D的含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A错误;
B、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不会使D%有所增加,故B错误;
C、由图Ⅱ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P2>P1,增大压强,D的含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m <p+q,故C正确;
D.B的颗粒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对化学平衡不产生影响,故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难度中等.要注意催化剂和颗粒大小对化学平衡不产生影响.
12.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变为原来的60%,则()
A.平衡逆向移动了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大了D.反应速率增大,且v
正>v

【考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分析】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 的浓度是原来的60%,比假设大,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a<b,据此结合选项判断.
【解答】解:先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比假设大,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a<b,
A、假设体积增加一倍时若平衡未移动,B的浓度应为原来的50%,实际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大于原来的50%,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移动,故A错误;
B、根据A的判断,平衡向正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
C、平衡向正反应移动,B的质量增加,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故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大,故C正确;
D、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压强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v
正>v

,故D错
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等,难度中等,注意利用假设法分析、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掌握基础是关键.
13.298K时,在FeCl3酸性溶液中加少量锌粒后,Fe3+立即被还原成Fe2+.据此某学习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为:Zn﹣2e﹣→Zn2+B.盐桥中K+向右池移动
C.Pt电极上有气泡出现D.左烧杯中溶液的红色变浅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Zn﹣2e﹣→Zn2+,Fe3+在正极得电子被还原为Fe2+,Fe3++e﹣=Fe2+,该电池总反应为:Zn+2Fe3+═2Fe2++Zn2+,以此解答.
【解答】解:A.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反应,Fe3+在正极得电子被还原为Fe2+,故A错误;
B.原电池中,电解质里的阳离子移向正极,盐桥中K+向左池移动,故C错误.
C.铂电极上Fe3+被还原为Fe2+,没有气体生成,故C错误;
D.Fe3+在正极得电子被还原为Fe2+,溶液红色变浅甚至褪去,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知识,侧重于原电池的设计,注意把握电解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难度不大.
14.某温度下,将等物质的量的P与Q投入体积固定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P(g)+Qg)⇌xW(g)+U(g),经5min后到达平衡,这5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2mol/(Lmin),平衡时U的浓度为0。

5mol/L,[P]:[Q]=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值是2
B.P平衡转化率为66。

7%
C.平衡常数为1
D.反应前,Q的物质的量为3 mol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依据经5min后到达平衡,这5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2mol/(Lmin),W的平衡浓度为1mol/L,平衡时U的浓度为0.5mol/L,x:1=1:0。

5,计算得到x=2;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经5min后到达平衡,这5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

2mol/(Lmin),生成W物质的量=0.2mol/(Lmin)×5min×2L=2mol,平衡时U的浓度为0。

5mol/L,U物质的量=0。

5mol/L×2L=1mol,设P与Q起始物质的量为m;
2P(g)+Q(g)⇌2W(g)+U(g)
起始量(mol)m m 0 0
变化量(mol) 2 1 2 1
平衡量(mol)m﹣2 m﹣1 2 1
[P]:[Q]=1:2,(m﹣2):(m﹣1)=1:2
m=3
据此计算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解:依据经5min后到达平衡,这5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2mol/(Lmin),W的平衡浓度为1mol/L,平衡时U的浓度为0.5mol/L,x:1=1:0。

5,计算得到x=2;依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列式计算,经5min后到达平衡,这5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2mol/(Lmin),生成W物质的量=0.2mol/(Lmin)×5min×2L=2mol,平衡时U的浓度为0。

5mol/L,U物质的量=0。

5mol/L×2L=1mol,设P与Q起始物质的量为m;
2P(g)+Q(g)⇌2W(g)+U(g)
起始量(mol)m m 0 0
变化量(mol) 2 1 2 1
平衡量(mol)m﹣2 m﹣1 2 1
[P]:[Q]=1:2,(m﹣2):(m﹣1)=1:2
解得m=3,
A、经5min后到达平衡,这5min内W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2mol/(Lmin),W的平衡浓度为1mol/L,平衡时U的浓度为0.5mol/L,x:1=1:0。

5,则x=2,故A正确;
B、P平衡转化率=×100%=66.7%,故B正确;
C、依据上述计算利用平衡浓度计算平衡常数,平衡常数为==2,故C
错误;
D、上述计算可知反应前,Q的物质的量为3 mol,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计算的分析应用,主要是三段式计算转化率、平衡常数的方法,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5.电解硫酸钠溶液生产硫酸和烧碱溶液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阴极和阳极均为惰性电极.测得同温同压下,气体甲与气体乙的体积比约为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