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安中学2020-2021学年上期初2020级半期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
1. 如下图所示,驶近的帆船先看到杆,后看到船身,由此可推测()
A.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B. 海面凹凸不平
C. 港口的水面高
D. 地球绕太阳公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A对;不能证明海面的形状,港口的水面、地球的公转等,BCD错。
故选A。
2. 下列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是一个圆形
B. 地球平均半径4万千米
C. 地球最大周长约6371千米
D.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A错误;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B错误;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C错误;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D 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牢记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字是答题的前提,属于基础题。
3.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有()
A.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 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每条纬线的长度也相等
C. 纬度越高,纬线越长;纬度越低,纬线越短
D. 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的是东西方向,故A正确;
所有的经线都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都是等长的;除南北半球对称的纬线长度相同外,其他纬线长度不相等,故B错误;
纬线是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纬线越短,故C错误;
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终只能到达北极点或是南极点,不能回到原点,故D错误,故选A。
4. 关于赤道叙述正确的是
A. 东西半球分界线
B. 南北半球分界线
C. 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D. 呈半圆形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赤道是环绕地球仪一周的最大的圆圈,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该线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赤道是环绕地球仪一周的最大的圆圈,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该线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和180°经线。
选项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赤道的特点,熟记课本知识点解答即可。
5. 地球上某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该点是()
A. 0°,0°
B. 180°,0°
C. 160°E,0º
D. 20°W,0°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20 ºW与160 º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 ºW以东与160 ºE以西的区域为东半球,20 ºW以西与160 ºE 以东的区域为西半球。
因此题中地球上某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该点是(20°W,0°)。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半球的划分。
6. 读图,关于某地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半球、低纬度
B. 东半球、中纬度
C. 南半球、高纬度
D. 北半球、低纬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读图可知,该地区的经度范围大致为119°E—124°E之间,属于东半球;该地区的纬度范围大致为42°N—46°N之间,属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故选B。
7. 下列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是()
A. 季节变化
B. 昼夜现象
C. 五带的划分
D. 昼夜更替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季节变化、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的,A、C不符合题意。
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产生的,B不符合题意。
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8.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下列日期中升旗最晚的是
A. 1月1日
B. 5月1日
C. 7月1日
D. 10月1日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日出最早,日落最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日出最晚,日落最早,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白昼越短,升旗时间越晚;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白
昼最短,在四个时间之中,1月1日最接近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时白昼时间最短,升旗仪式最晚。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9.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观察到由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
A. 旭日东升
B. 昼夜更替
C. 寒来暑往
D. 高处不胜寒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公转产生的现象。
【详解】旭日东升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故A错误。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故B错误。
寒来暑往指的是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故C正确。
高出不胜寒指的是海拔高气温低,与地球公转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选择C。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区别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产生的现象。
10. 我国儿童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
A. 赤道上
B. 北回归线
C. 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D. 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六一”儿童节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向北回归线,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理解解答即可。
11. 我市某校学生小明喜爱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下图是其观测到的该校操场上一年中不同季节正午时旗杆影子的长短情况。
当阳光直射情况如下图时,正午旗杆的影子长短应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图中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这说明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学校旗杆正午影子最长,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12. 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息表中的起床时间在夏季会提前,冬季会推迟,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地球自转导致一年中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B. 地球公转导致一年中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C. 我国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D. 我国降水在一年中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一年中北半球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季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由于夏季白天时间长,冬季白天时间短,所以我国大部分学校学生作息表中的起床时间在夏季会提前,冬季会推迟,B对;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不是自转产生的现象,题目中的现象与气温和降水变化无关,ACD错。
故选B。
【点睛】
13. 某日早晨,东营的小华把刚拍摄的日出照片发给在国外出差的妈妈。
妈妈立即回复了一张照片,说:我
正在欣赏日落。
造成这种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①两地纬度不同②两地经度不同
③地球的公转④地球的自转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绕着地轴的转动,称为地球的自转,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东边时刻早,西边时刻晚,不同经度间产生了时间差异,小华与妈妈所在地跨经度较广,因而造成两地时间差异大,故②④项正确,①③项错误;故D②④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14. 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下列各地哪个太阳高度角最低[ ]
A. 10°N
B. 50°N
C. 20°S
D. 80°S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由赤道向两极太阳高度角越来越低,故80°S是太阳高度角最低的,故选D。
15. 小明想知道雅安在我国的具体位置,应该查看()
A. 世界政区图
B. 世界气候分布图
C. 中国政区图
D. 中国地形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我们要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如,想知道某一国家在哪里,选择世界政治地图;想知道世界气候分布特点,选择世界气候分布图;想了解我国某一城市在哪里,选择中国政区图;想知道我国地形特点,选择中国地形图。
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16.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的地形是( )
A. 高原
B. 丘陵
C. 山地
D. 平原
【答案】D
【详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
黄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7. 关于下图中甲、乙两点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点在乙点的正南方
B. 乙点在甲点的东北方
C. 甲点在乙点的东南方
D. 乙点在甲点的正东方【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可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甲所在半球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乙所在半球逆时针旋转,在北半球;甲点的位置是(30°S,45°W)和乙点的位置是(30°N,45°E),故乙点在甲点东北方向,甲点在乙点的西南方向。
B符合题意。
选B。
18. 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图纸上绘制下列地图,比例尺最大的是()
A. 俄罗斯地图
B. 中国地图
C. 四川省地图
D. 雅安市地图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相同图幅,实际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内容越简略;实际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大,内容越详细。
选项中的四幅地图按照实际范围从大到小排列为:俄罗斯地图>中国地图>四川省地图>雅安市地图。
则按比例尺从大到小依次是:雅安市地图>四川省地图>中国地图>俄罗斯地图。
故选D。
【点睛】
19. 关于世界陆地与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七分是陆地,三分是海洋
B. 世界陆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C. 四大洋的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 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非洲、欧洲
【答案】C
【详解】关于世界陆地与海洋的叙述,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世界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四大洋的面积按从大到小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没有穿过欧洲,故选C。
20.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
A. 大陆漂移说
B. 板块构造学说
C. 风成说
D. 日心说
【答案】 A
【解析】
【详解】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大陆,周围北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形成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
根据题意。
故选A。
【点睛】该题考查大陆漂移学说,记住即可。
21. 地球表面的分布在不断运动变化,下列哪种描述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 )
A. 地壳运动
B. 海平面的升降
C. 围海造田
D. 海上浮岛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填海造陆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可以变成陆地,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气候、灾害和人类活动,如暴雨冲刷、围海造田等,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海上浮岛不是海陆变迁的原因,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海陆变迁的原因。
22. 目前,地球面积最小的大陆是()
A. 南极大陆
B. 非洲大陆
C. 格陵兰岛
D. 澳大利亚大陆
【答案】D
【解析】
【分析】
澳大利亚大陆亦称澳洲大陆,是位于南半球大洋洲的一个大陆,澳大利亚大陆面积为769万平方公里,是
世界的六个大陆中面积最小的一个;澳大利亚大陆它四面被海所包围,与南极大陆并列为世界上仅有的两块完全被海水所。
【详解】世界上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六块大陆,其中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小,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
故选:D。
23. 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峡是()
A. 土耳其海峡
B. 直布罗陀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英吉利海峡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是非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土耳其海峡黑海和地中海,马六甲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英吉利海峡沟通北海和大西洋。
故选B。
24.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A. 土耳其海峡
B. 白令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D. 巴拿马运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各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是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是亚洲与欧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该海峡沟通了北冰洋与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沟通了地中海与大西洋,故本题选C。
25. 下列大洲中,既有热带地区、又临大西洋的是()
①欧洲②北美洲③大洋洲④南美洲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选项中,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濒临大西洋;北美洲、大洋洲、南美洲有热带分布;由此可判定,既有热带地区、又临大西洋的是北美洲、南美洲,B正确。
故选B。
二、解答题(共50分)
26. 读经纬网地图,回答问题。
(7 分)
(1)甲地的经纬度是( ),处于____(填 “低纬度”、“中纬度”或“高纬度”)。
(2)甲地位于乙地的_____方向。
(3)甲、乙、丙、丁四地中,即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____,位于北温带的地点是_____。
(4)丙地和丁地所在的经线长度关系是 _____(填“相等”或“不等”)。
(5)乙、丁两地一天中迎来日出较早的是_____地。
【答案】 (1). 66.5°N,45°E (2). 高纬度 (3). 东北 (4). 丁 (5). 丙 (6). 不等 (7). 丁
【解析】
【分析】
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 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 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 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 表示。
【详解】(1)读图,根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甲点的经纬度是66.5°N,45°E ,纬度小于30°是低纬度,纬度在30°-60°之间是中纬度,纬度大于60°是高纬度,所以甲点位于北纬66.5°,在高纬度。
(2)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度指示东西方向可判断,甲位于乙的东北方向。
(3)东西半球的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界线是赤道,由此判断乙、丁位于南半球,甲和丁位于东半球,所以即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丁,北温带的范围是北纬23.5°-北纬66.5°,丙位于北纬30°,位于北温带。
(4)读图可知,丙位于北纬30°,丁位于南纬23.5°,纬度越大,纬线越短,所以丙地和丁地所在的经线长度关系是不等。
(5)读图可知,乙和丁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由于地球时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丁
位于乙的东方,所以丁地先看到日出。
【点睛】该题考查经纬网定位、半球的划分和五带的划分,读图分析解答。
27.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A、B、C、D代表二分二至日),回答问题。
(1)请在图上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当地球公转至图中D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有极昼现象的地区是____。
(3)由于地球不停地____(自转或公转),造成了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请问考试当天(10月20日)地球运行在①②③④中的____段(填数字),雅安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
(4)当地球公转至图中A时,太阳光直射____(纬线名称),此时南半球是____季。
【答案】(1)
(2)冬至日南寒带
(3)公转③ 昼短夜长
(4)赤道秋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的方向;“二分二至日”示意图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季节的划分等内容。
【详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图中标画为逆时针方向。
(2)读图可知,当地球公转至图中D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日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该日南寒带有极昼现象出现。
(3)由于地球不停地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造成了昼夜长短在不同季节也发生了变化。
读图可知,当地球公转至图中C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在9月23日前后,该日全球昼夜等长;当地球公转至图中D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日,日期在12月22日前后,该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考试当天(10月20日)地球运行在CD之间即③段,位于北半球的雅安市昼短夜长。
(4)读图可知,当地球公转至图中A时,太阳光直射赤道,此时为北半球的春分日,北半球处在春季,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所以南半球是秋季。
28.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是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指向____方。
(2)图中D在B的____方,C在B的____方。
(3)图中沿公路由A—B,汽车的行驶方向是从____向____,河流流向的总趋势大致是从____往____流。
(方向)
(4)请用数字式表示图中的比例尺:____。
【答案】(1). 正北(2). 西北(3). 正东(4). 西南(5). 东北(6). 北(7). 南(8). 1:2000000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不同形式比例尺的转换;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应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
(2)该图有指向标,应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正北方向判定图中方向。
读图可知,图中D在B的西北方向,C在B的正东方向。
(3)该图有指向标,应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正北方向判定图中方向。
读图可知,图中沿公路由A—B,汽车的行驶方向是从西南向东北;读图可知,图中河流流向的总趋势大致是从北往南流。
(4)读图可知,图中比例尺为线段式比例尺,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千米,将其转化为数字式为1:2000000。
29. 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地形部位的名称:A是____,B是____,E是____。
(2)A点与C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米。
若量得图中C、D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____千米。
(3)图中小溪流向是从____往____流(方向)。
该河流有可能会发生泥石流,逃亡方向____。
(填序号)【答案】(1). 山峰(2). 山脊(3). 陡崖(4). 570 (5). 1 (6). 西北(7). 东南(8). ④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部位的判读;相对高度的计算;比例尺的应用;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泥石流逃亡线路的选择等内容。
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A处等高线闭合且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是山峰;B处等高线凸向地处是山脊;E处有多条等高线重合是陡崖。
(2)读图可知,图中A点海拔为670米,C点海拔为100米,所以两点的相对高度为670米-100米=570米。
该图比例尺为1:100000,意思是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千米,故若量得图中C、D两地的图上距离约为1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千米。
(3)该图有指向标,应根据图中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正北方向来判断图中方向。
读图可知,图中小溪的流向是从西北往东南流。
一般河流若发生泥石流,应往垂直于河流的方向逃生,即图中②和④,再对比②和
④,可以看出,②方向指向海拔高的地方,不易逃生,而④方向地表起伏较小,易于逃生,故选④。
30. 读图“陆半球和水半球图”,完成下列问题。
(1)陆半球的陆地面积____海洋面积(填“大于”或“小于”)。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____(填序号),与该大洲距离最近的大洲是____(填序号)。
(3)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填序号),该大洲与大洲①的分界线是____(填名称)。
(4)被大洲①④⑤环绕的大洋是____(填名称)。
(5)“陆半球”图中,全球面积最大的大洋是____(填字母)。
(6)赤道穿过的大陆的是____和____(填序号)。
【答案】(1). 小于(2). ⑦ (3). ② (4). ⑤ (5). 白令海峡(6). 北冰洋(7). D (8).
② (9). ③
【解析】
【分析】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很不均匀,百分之七十一是海洋,百分之二十九是陆地,有“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说法,陆地上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海洋共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大洲之间与海洋之间大部分都有明确的界线。
【详解】(1)由图可知,陆半球的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⑦表示的南极洲,与南极洲最近的大洲是②表示的南美洲。
(3)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⑤表示的亚洲,亚洲与①表示的北美洲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4)被①④⑤三个大洲环绕的大洋是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的大洋。
(5)”陆半球“中,面积最大的大洋是D表示的太平洋。
(6)赤道穿过的大陆有②表示的南美洲大陆和③表示的大洲大陆。
31.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地球主要有____大板块,其中E是____板块,C是____板块。
(2)各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的是____板块(写板块名称)。
(3)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____,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____。
由此推断①这里多____。
(4)根据板块运动学说,推理红海可能____(变大、变小),因为它处于板块____(挤压、张裂)处。
【答案】(1). 六(2). 亚欧(3). 印度洋(4). 太平洋(5). 稳定(6). 活跃(7). 火山、地震(8). 变大(9). 张裂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六大板块的分布以及板块运动的影响,重点考察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详解】(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读图可知,图中E是以亚欧大陆为主体的亚欧板块;C是包括印度洋北部、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的印度洋板块。
(2)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以太平洋为主体,几乎全部位于大洋。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读图可知,图中①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所以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4)读图并结合板块运动学说内容可知,由于红海地处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所以面积会不断变大。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