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扶贫攻坚与创新实践——以闽宁扶贫协作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卷第6期No.6Vol.41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2020年6月
Jun.2020宁夏扶贫攻坚与创新实践
----以闽宁扶贫协作为例
郭勤华,李修懿
(宁夏社会科学院地方志办公室,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的移民扶贫从“三西”建设到东西部扶贫协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闽宁扶贫协作,是宁夏扶贫攻坚的新模式,是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丰富和拓展,为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三西”建设;宁夏;扶贫;闽宁协作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20)06-0091-04收稿日期:2020-02-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课题“宁夏村落文化研究”(16XZS021)。

作者简介:郭勤华(1967-),女,宁夏社会科学院地方志办公室副编审,主要从事宁夏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李修懿(1993—),女,硕士,宁夏警官职业学院助教。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20世纪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出台,宁夏《双百扶贫攻坚》实施,政府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切实推进了扶贫工作,2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在这个过程中,福建、宁夏两省区通过对口帮扶协作,践行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实现了福建、宁夏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战略。

闽宁扶贫协作20多年,推进了宁夏贫困地区扶贫思想观念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宁夏实施乡村振兴,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O
一、宁夏扶贫攻坚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减贫扶贫,制定一系列扶贫方针政策,经历了单项的钱、物援助的救济式扶贫,政府开发贫困地区自然资源,高产推动经的开贫和一对一的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扶贫开发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开展。

经过几年的扶贫脱贫,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区域性减贫取得明显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摘帽脱贫已在。

1982年全国第一个针对西部地区区域性扶贫开发建设重点项目—
—“三西”扶贫开发建设启动,期间国家连续十年拨付2亿元,实施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干旱地区的扶贫开发o此后,1986年和1994年,国家先后两次施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政策调整,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贫困县的划分标准,大规模扶贫开发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前推进。

宁夏'吊庄”移民,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移民扶贫的重大举措,也是宁夏地域移民的文化传承。

宁夏“双百”扶贫攻坚计划,是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背景下,结合宁夏移
-91-
民扶贫的实际制定的。

这两次大规模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宁夏扶贫史的里程碑。

从20世纪80年代宁夏吊庄移民解决温饱到21世纪的生态移民脱贫致富,推进了宁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贫困面貌的极大改善。

宁夏扶贫开发建设与国家扶贫政策相始终。

1982年“三西”扶贫开发阶段,土地贫瘠,气候干旱的宁夏西海固农民人均纯收入44元,粮食产量人均88公斤,70%的人没有解决温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1992年经过十年的扶贫开发建设,宁夏西海固地区粮食总产量4.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88公斤增长到231公斤,是1982年的2.1倍,贫困人口下降至1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6.7元,是1982年的2.88倍,贫困面貌基本得到改善0[1]
1994年至2000年,宁夏扶贫工作伴随“三西”扶贫开发全力推进,开拓扶贫渠道,创新扶贫模式,通过修梯田、打水窖、建基地、实施劳务输出等各种扶贫方式,在7年时间里集中解决了中南部100个贫困乡(镇)的1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就是宁夏扶贫开发建设的“双百扶贫攻坚计”程,极开的,创新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至2000年,西海固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987.3元,人均占有粮食增长到513公斤,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降至52.7万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正式发布,宁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为国家层面上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期间,宁夏贫困地区通过有组织的整村推进,产业帮扶,资金入户等一系列扶贫措施,提升和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使滩羊、枸杞、硒砂瓜、马铃薯等农产品成为推动宁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各种名目的劳务输出,使得劳动力资源成为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攻坚走向富裕的“铁杆庄稼”。

2011年宁夏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3964元,比1982年增加90倍。


宁夏扶贫开发,始终与国家大规模减少贫困人口的各项政策同步推进。

数十年间,宁夏结合实际,依托科技创新兴修水利,实施引黄灌溉,改变中南部贫困地区的干旱面貌,实行扶贫到村到户,采取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闽宁协作、产业开发和金融扶贫等措施,强力推进扶贫脱贫工作,取得目的成就。

闽宁镇扶贫实践创新,是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成功案例。

闽宁对口扶贫20多年来,福建省为宁夏移民扶贫提供了多重渠道的支持。

不同于宁夏本区各种类型的扶贫,闽宁对口扶贫是宁夏扶贫的另一种模式,即“闽宁模式”。

闽宁镇位于贺兰山东麓,永宁县西端,现属永宁县,距县城40公里,区域面积201.6平方公里。

2000年至2011年,先由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闽宁村合并后成立闽宁经济开发区,又与永宁县原玉海经济开发区合并后成立闽宁镇,2011年原州区、隆德县1.1万生态移民移入,累计移入生态移民4.4万0[2]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2018年的13174元,较建镇初期人均年纯收入增长了26倍03]
二、闽宁扶贫协作创新实践
闽宁扶贫协作,是习近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创造性实践,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宁夏两省区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的成功实践。

(―)闽宁扶贫协作的深远意义
闽宁扶贫协作,是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基础上,经过福建、宁夏两省区政府的统一领导,干部投身一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扶贫实践。

是数茬人奋斗的成功经验,为中国扶贫治理供的“闽方”。

1996年以来,福建省有30多个市、县(区)与宁夏9个贫困市、县(区)结对帮扶,形成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系推进、团结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通过全社会参与的多种扶贫方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团结和谐稳定,使宁夏中南部近60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福建省对口帮扶资金13.43亿元,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完成危房危窑改造
-92-
2000多户,建设闽宁镇等生态移民示范乡镇和160个闽宁示范村,修建水利水保、农村电网、乡村道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

两省区共同培育和发展闽宁产业园(城),引入5600家企业和商家,带动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⑷闽宁扶贫协作适应新时代扶贫理论要求,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带动,通过常态长效的扶贫协作模式,福建、宁夏两省区实现了经济上互利共赢,人文互动共融开阔视野,改变着人们的理念,提升宁夏扶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闽宁扶贫协作的时代性
闽宁扶贫协作,是一个时代坐标。

将东南部沿海福建与西北部内陆的宁夏连接在一起,充分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闽宁协作扶贫,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独有的扶贫模式。

闽宁镇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由“输血”到“造血”,采取“贺兰山葡萄酒庄+银行+X品牌葡萄酒模式”的新式精准扶贫,建立社会扶贫网络“直通车”平台,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在六盘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看重“山字经”,做山的文章,在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闽宁扶贫协作和金融扶贫相结合,发展畜牧养殖,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推进“产业+生态+科技”的扶贫开发新模式。

使生态恢复和脱贫攻坚实现双赢,成为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乡村发展和脱贫攻坚的特色。

20多年来,闽宁产业园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生态移民示范村镇形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就地就业。

六盘山地区冷凉蔬菜呈现集群发展之势,草畜产业和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菌草业等产业的多渠道发展,为产业市场人才资源提供更大空间。

一系列闽宁扶贫协作举措,大大补齐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短板,贫困县(区)脱贫摘帽,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正是宁夏新时代治理贫困的路径。

2018年前后,宁夏中南部地区的盐池县、彭阳县、隆德县、泾源县相继脱贫摘帽,西海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3%降至2018年的4%。

⑷2019年,原州区、海原县、同心县和红寺堡区脱贫摘帽,全区贫困人口仅剩12.1万,贫困发生率由22.9%降至3%,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298元,⑸闽宁扶贫协作,不仅适应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为美丽新宁夏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我国的扶贫事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时代价值。

(三)闽宁扶贫协作的经验创新
政治决策是否具有科学性,是一切工作有无价值的关键因素。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国家推动区域发展大战略、加强区域合作的大布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闽宁扶贫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扶贫开发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创新实践。

第一,政府主导是闽宁扶贫协作的强大动力。

宁夏贫困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长期以来各项事业的进步发展都依托政府推动,尤其是扶贫事业是在政府主导下强力向前逐步推进。

闽宁扶贫协作,是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的减贫帮扶政策,是福建宁夏两省区紧扣扶贫协作发展大局,共同研究部署扶贫协作的主攻方向,共同推进扶贫协作的常态化机制。

福建给予宁夏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精准帮扶,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贫困乡村的延伸,在全方位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增强了贫困地区人民的内生动力。

第二,产业融合发展是闽宁扶贫协作的关键O 为持续推进闽宁扶贫协作良性发展,宁夏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本地企业加入到闽宁扶贫协作行列,通过学习培育起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的,探各种产,区特色产业、民俗文化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因地制宜的扶贫开,采取开人才、、等源用,帮助宁夏提升“造血”功能,推动两省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7年闽宁两省区先后投
-93-
入1.33亿元,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特色产业、开通就业扶贫空间、壮大集体经济、加强阵地建设,全力推进闽宁示范村建设。

2018年建成规范闽宁示范村110个,贫困人口2万多人受益,“闽宁示范村”模式被列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开始推广。

第三,社会参与是闽宁扶贫协作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集中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的民本思想,是一场社会变革。

闽宁扶贫协作是这场变革的践行者,社会参与需要政策支持、人员配套、资金到位、干部群众鼎力支持和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2019年,宁夏政府多次对闽宁协作工作做出批示和指示,推动闽宁协作深入开展。

选派挂职干部和教育卫生工作人员赴福建学习提高。

利用扶贫资金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每户配套补贴1.2万元。

扶持闽宁产业园区发展,引导入驻园区企业达到65家,吸纳756名贫困人口就业。

闽宁扶贫协作,政府支持引导,干部投身一线,群众广泛参与,成为闽宁扶贫协作持续生效的重要举措。

第四,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特殊形式。

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扶贫生产关系,是闽宁扶贫协作面临的重要瓶
参考文献:
[1]林晖,邹欣媛.告别苦脊迎来新生——“三西”扶贫30年成就综述[EB/OL]./jrzg/2012-06/25/ content_2169343.htm.
[2]马晓旭•宁夏永宁县闽宁镇扶贫发展历程[J]•财讯,2017,(13).[3]何玲,马涛•闽宁镇: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N].中国经济时报,2019-05-13.颈。

依托政策优势,激励贫困地区群众主动参与发展产业,引进社会资金发展特色产业。

以新技术、新经验和新观念,彻底打破当地传统产业结构,形成新型的生产关系。

依靠人才成为未来拓展和延伸闽宁扶贫协作的主渠道,是宁夏贫困地区彻底脱贫致富的方向和根本。

,与全国成会闽
协作的目标。

近年来,宁夏深入贯彻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战略,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闽宁扶贫协作持续推进, 1982年到2017年,宁夏累计减贫330多万人。

6]闽宁镇人口由1997年的8000多人增长到6万多人,群众人均年收入从500元增长到11976元,增长23.9倍。

探索脱贫攻坚与闽宁扶贫协作、乡村振兴相互结合,走生态固本、产业协调,文化惠民的扶贫创新路径,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设协作,
减贫道路的发展实践,尤其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闽宁扶贫协作,为探索实践宁夏减贫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发展了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视野,为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创新和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理论。

[4]叶长青.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实践经验[N],宁夏日报,2018 -08-15.
[]陈晓虎,邹欣媛,等•中国减贫的西海固报告[EB/OL].http:/ /politics/2019-06/21/c_1124655922.htm.[6]荣启涵•宁夏: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N].农民日报,2018-08-30.
[责任编辑萧楠]
・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