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种植的三个可喜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种植的三个可喜变化
关于我市蔬菜种植三个可喜变化的报告
编者按:农业部在我市召开“全国设施农业和无公害食品现场会”后,我们及时总结了我市发展蔬菜产业的经验和做法。
这些经验和做法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杜善学书记在《关于我市蔬菜种植三个可喜变化的报告》上批示:“农业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市农业局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很有推广价值,希望各县市区抓好落实,以此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现将杜书记的重要批示和市农业局的报告全文刊发,望有关部门认真研读,深刻体会,指导实践。
从去年到今年,农业部先后两次在我市召开现场会。
去年的全国节水农业和集成技术现场会主要解决了节水农业设施、集成技术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等问题;今年的全国设施农业和无公害食品现场会主要解决了蔬菜育苗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核心问题。
两次现场会对我市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和蔬菜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为长远的意义。
其中形成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通过“三个创新”带来的三个可喜变化,得到农业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现将情况报告如
下:
一、实行“五方互动+信贷”工作机制,蔬菜育苗由分散自育向工厂化订单转变
育苗是蔬菜生产技术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起点。
为了适应蔬菜种植设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有效提升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发展水平,我们瞄准国内外蔬菜育苗的一流技术,按照“引进一批、试验一批,试验一批、推广一批”的原则,通过一整套前拉后推、左扶右帮的措施,打破以往土床分散户育方式,实行政府引导下的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蔬菜育苗基地、蔬菜研究会、协会、农户等五方互动发展和银行参与保障的“五方互动+信贷”工作运行机制,以利益为纽带调动各方积极性。
先后与国内外10多家知名种苗公司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协作和业务联系。
其中同北京源添利、以色列海泽拉、法国太子、荷兰瑞克斯旺、日本阪田等蔬菜种苗供应商合作引进20多个名、特、优、新品种,并成功地推广了国内最先进的穴盘轻基质无土育苗技术,从而“品种+标准+订单”成为我市广大菜农乐于接受的蔬菜产业发展方式。
长子县在交里村惠民科技示范园区建起一座现代化的连栋育苗温室大棚,集新品种试验示范、商品化种苗生产与模式化栽培为一体,完成了分散户育向实行工厂化订单育苗的转变。
一期工程可育各类蔬菜秧苗500万株,二期工程正在建设。
为了大力促进这一育苗产业的发展,有效增加
农民收入,长子县财政对每株秧苗补助5分钱,对按规模发展要求连片发展的,每亩大棚帮助协调解决2000元—1万元的小额农贷,以此带动1500户菜农种植大棚蔬菜2000多亩。
他们还根据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菜农的呼声,建立专业协会和技术服务中心。
广大农户在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和专业协会的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订单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并享受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化服务,户均增收达到1万元。
通过“五方互动+信贷”的运行机制,畅通了服务渠道,放大了政策效能,破解了资金、技术和风险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制约难题,形成了财政以补促增收,龙头以带促增收,农户以增加科技含量和规模扩大实现增收的目标。
农业系统的干部和广大菜农将这种“五方互动+信贷”模式形象地称作“新式联动”模式。
这一模式使长子全县育苗发病率和风险率降低20%,成苗率和壮苗率提高10—15%,每亩节省种苗60%,减省间苗1—2次,节省用工5—6个,提前上市10天左右,起到了省时省工省苗的效果。
“两低”使农户每亩蔬菜降低种植成本50—60元,“两高”使农户每亩蔬菜增加收入80—100元,“三省”使农户每亩蔬菜减少支出20—30元。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田明军处长说,长治的蔬菜育苗由土床分散自育到轻基质工厂化的转变,推动了育苗工作向专业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对山西乃至全国蔬菜产业发展都有很大的促动和引领作用。
二、建立“三级带动+合作社”生产体系,蔬菜种植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转变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我们把现代化设施装备蔬菜基地,实现由露地蔬菜到设施蔬菜、由靠天吃饭到靠科技致富作为我市推进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在一定范围内推行“五方互动+信贷”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又建立技术能人、科技园区、种植基地与蔬菜合作社有效对接的“三级带动+合作社”生产体系,通过生产过程的设施化、集约化、规模化来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
从2000年开始,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大批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种菜大户和种菜能手,到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培育并涌现出了一批像李生贵、王书林、韩书才这样的乡土人才和技术能人,在引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方面不断创新、突破,总结形成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技术。
特别是长子县大李村种菜专家李生贵研制发明的蔬菜移动式大棚,获得国家农业实用新型技术专利,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称为目前国内“设计最合理、结构最先进”的简易大棚。
为把群众的发明创造及时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全市适时召开了生贵式移动大棚促增收现场会,长子县出台了《关于发展生贵式大棚的意见》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对200亩以上规模园区进行奖励扶持,每建1亩生贵式移动大棚补助2500元、日光温室补助3000元。
移动大棚推广从一户到一村,从一村到一县,进而在全市
得到迅速发展,并在北京、天津、陕西、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广泛推广。
目前全市已建有蔬菜大棚科技示范园区32个,百亩以上的大棚种植基地发展到200多个,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其中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1万亩,“生贵式”移动大棚4.3万亩,小拱棚1.9万亩,农民人均种菜收入达到1600元。
仅长子县就建有18个移动大棚示范园区,发展各类合作社150多个。
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户发展大棚蔬菜,将农户融入“五方互动”运行机制,畅通了农户与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蔬菜育苗基地、蔬菜研究会和协会的对接渠道,带动发展了2万亩移动大棚越夏菜生产基地,2.5万亩越冬菜日光温室和拱棚蔬菜基地,设施蔬菜遍及全县每个乡镇,面积占到全县行政村的83%。
从而形成了能人引领带动、园区示范推广、基地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了蔬菜种植由露地栽培向设施栽培的跨越,步入了春秋季有塑料大棚,冬季有日光温室,夏季露地种植,一年四季有菜种,周年生产不断线的蔬菜产业发展新阶段。
三、推行“生态养殖+无公害种植”发展模式,蔬菜生产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随着人们绿色消费观念的日趋成熟,蔬菜的需求趋于无害化、高档化。
引导蔬菜生产向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成为时代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为此,我们采取资金上扶持,政策上倾斜,技术上综合服务。
特别是坚持以
集成技术推广为载体,以沼气为纽带,推行“生态养殖+无公害种植”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循环利用,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推行蔬菜生产标准化和无害化全程质量监管,加快了蔬菜产业由提高产量向提高质量的转型步伐。
具体工作中,坚持了严禁施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严禁工业“三废”污染土地、严禁未经检测的蔬菜上市销售、严禁使用不合格的农药投入品。
为此,采取了八条措施:一是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做到依标落实无公害生产;二是印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手册》,强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普及宣传;三是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杜绝违禁农资上市销售;四是组建了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服务队,有针对性地对菜区农户开展蔬菜病虫害测报及防治技术服务;五是大面积推广应用“两网一膜”配套技术,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防虫网、浮面覆盖遮阳网及银灰色避蚜膜,为蔬菜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六是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化了蔬菜的外部生态环境,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七是利用害虫的独特趋性,应用杀虫灯、黄(蓝)板及性诱剂等病虫无害化生态防治技术,较好地控制了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八是结合农村沼气工程的实施,示范发展“猪—沼—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将养殖业、种植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蔬菜产品的内在品质得到了根本改善。
通过全面推行标准化、无公害
蔬菜种植,提高蔬菜品质,使蔬菜产品的商品性和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的升级上档,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市已制定长治市蔬菜地方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16个,认证绿色蔬菜产品73个,无公害蔬菜产品34个,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个,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了37.3万亩,涌现出了长子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潞城大葱、黎城尖椒等蔬菜品牌产品。
长子县还被誉为“中国青椒之乡”,成为了华北地区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
二○○八年七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