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I卷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著名学者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搜士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25。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员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议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

"材料表明()
A. 强调教育的功能使人成贤
B. 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的追逐
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

要求教育应明确学生的学术目标
2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立国之初便颁布《律令直解》;
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

这说明朱元璋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27.《广阳杂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由此焉转输.虽欲不雄天下,不可得也。

天下有四聚:江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

”材料叙述的是
A.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B.唐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
C.南宋江南地区的物资转输D.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的区域分工
28.一场发生在中国的近代战争被描述为:“以窖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落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A.中国被迫开放了沿海沿江的11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9 。

“在1912和1913年,他们凭借技能和勇气争取使民国能够运转.西式的民主,制度马
上证明太洋化、太新型和太软弱,难以负担他们托付的重任.”文中的“他们”是指A.维新派B.革命派C.立宪派D.激进派
30.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

”这一评价表明( )
A.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B.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北洋军阀与人民群众的矛后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D.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
31.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晋察冀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32.古代雅典法庭上,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从而受益。

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雅典的司法审判
A.缺乏严格的审判程序B.注重家庭的伦理关系
C.诉讼环节占重要地位D.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
33.英国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己经蓬勃发展,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

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妨妙机。

这一现象说明
A.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B.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D.教育普及引发技术革命
34. 1925年,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最主要的任务是尽力保证社会主义的经
济形式战胜私人资木,加强对外贸易垄断制,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工业,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

这一决议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纠正了经济政策的错误
C.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D.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35.下图为1947 年发表在某杂志上的一幅有关“马歇尔计划”的漫画(图中文字“3AEM”
意为‘财政贷款”) ,此漫画愈在说明通过“马歇尔计划”
A.西欧实现了经济复苏B。

美国控制了西欧经济
C.美国与西欧遏制苏联 D.美国与西欧合作共赢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硬两部分.第36 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至第4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看重要的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截:“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

《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

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

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

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材料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

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

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

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

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

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

-—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15分)41。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
表二
——上述统计图选自南京师大精品课住(人文地理)教材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人口变化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予以说明.(要求:说明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2 分)
4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前期的海关制度多是前代市舶制度的继续。

海关全部事务由海关监督管理,此职多由内务府和户部满旗司员派充,有时由各省督抚或将军兼任,加之此时粤海关自身监督不力,各职员从中收受贿赂,故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关管理机构势在必行.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利用其特权扩大侵略利益,在重要职能机构安排英员。

英国人赫德从1863年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为中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近代海关管理制度,在海关人事行政制度上也有创造.他推行考试录用制,保证海关能够选拔到有真才实能的关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和提高。

赫德把海关职员分为税务、海务两大部门,前者又分内班、外班两系,每一部门、系别内部又划分许多不同的等级。

以评判项目的形式为关员树立了
良起行为和考核标准,实行考绩报告制度,关员升迁奖惩有据有序有期,职位有保障.此外,他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摘编自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赫德进行海关人事管理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德推行人事管理改革的历史作用。

(9分) 48。

(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盒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

他还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特罗亚《巴尔扎克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9分)
答案部分
24~28 DCADC 29~33 BBACA 34~35 CB
40。

(25分)
(1)特点:中国古代:在古代礼制中地位重要;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5分) 西方: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参与主体多元;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起源于德国并逐步推广到共他国家。

(5分)
( 2 )背景:
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形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
小农经济重视生产经脸的传承。

(6分)
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6分)
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3分)
41。

(12分)
信息:19世纪以前中国人口增速总体大于世界,占世界人口比重将近50%。

( 2分)说明: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统治下,社会总体稳定,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儒家思想和多子多福观念浓,人口总体上稳定或持续增长.欧洲内部战争频繁,殖民扩张和战乱致广大亚非拉地区(三角贸易等)人口增长原始型特征(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8分)结论:人口增长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等关键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我们共注意既要发展生活水平,又要一定程度上控钊人口总量,提高人口质量。

(2分)
信息: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速大大低于世界。

(2分)
说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加上军阀混战,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贫困,人口成活率低。

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成形,两次工业革命致经济迅速发展;列强的主要扩张目标转向中国(8分)
结论:(略)
信息:20世纪中前期至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说明:世界人口—-二战结束后,社会政治稳定,福利国家建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新中国成立,政局稳定,医疗水平发展,人口出生率和婴儿存活率以及人口平均寿命都获得大幅度提升。

结论:(略)
45.(15分)
(1)背景:英国扩大对华侵略:传统海关制度存在弊端;海关人员贪污严重。

(6分)(2)作用:积极:考试录用制度与考绩报告制度,促进人事管理的规范化,推动了中国海关管理的近代化;各门类各等级分工合作,权责明确,保证工作高效,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材政税收;实行退休制度,为后来中国的社会保降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任答两点,共6分)
消极:但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扩张.(3分)
48。

(15分)
(1)特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写实性);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批判性);
注重塑造典型性格(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典结仑(教育性)。

( 6分) (2)背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发生变化;法国大革合后法国社会长期动荡;作者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追求。

(9分)
解析部分
24。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
材料文字“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答案】D
25.
【考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议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材料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答案】C
26.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颁布《律令直解》”、“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可知,朱元璋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A。

【答案】A
27。

【考点】商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汉口的经济地位“雄天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才有了“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这样的称谓,还有“京师”指清朝的都城。

ABC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D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故选D.
【答案】D
28。

【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落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争是指甲午中日战争。

A项表述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项表述是《辛丑条约》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答案】C
29。

【考点】辛亥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使民国能够运转"的派别应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
B.
【答案】B
30.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不排外”,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体现了五四运动的“科学理性”,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答案】B
31.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就是指的“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先建立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A。

【答案】A
32。

【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
料文字“法庭上,诉讼人不仅从语言上打动陪审员,唤起陪审员的同情,有时他们还诉诸行动,把亲属带到法庭上哭诉,引起陪审员的怜悯,从而受益。

”可见诉讼环节影响审判结果.AB 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答案】C
33。

【考点】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可知“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A。

【答案】A
34。

【考点】斯大林模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建设轨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答案】C
35。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片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美国的“财政贷款”调动了西欧国家的眼球,说明西欧国家经济受制于美国.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答案】B
45。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特点,根据材料一文字“‘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礼记•王制》记截:‘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可概括出“在古代礼制中地位重要;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可概括出“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

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可概括出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等。

第二小问,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文字“发源于德国”、“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政府强制实行”、
“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民保障、全面保障”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社会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形态、政治需求、传统观念和西方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等相关知识概括作答即可。

第二小问,共同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及对今天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中国古代:在古代礼制中地位重要;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与儒家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突出政治宣传功能;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

西方:用法律的形式颁布;覆盖面比较宽广;参与主体多元;有一定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功能凸显;起源于德国并逐步推广到共他国家.(2)背景: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的形响,儒家伦理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政治宣传和道德教化的需要;小农经济重视生产经验的传承。

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保护劳工权益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国家政府的推动,代议制度逐步完善;“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

价值: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46.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能力.
第一小问,提取历史信息,通过对表一、表二的比较,提取有关人口变化的历史信息,可提取不同点,如,19世纪以前中国人口增速总体大于世界,占世界人口比重将近50%;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速大大低于世界;也可提取相同点,如20世纪中前期至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等。

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注意举两例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19世纪以前中国人口增速总体大于世界,占世界人口比重将近50%。

说明:中国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统治下,社会总体稳定,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儒家思想和多子多福观念浓,人口总体上稳定或持续增长.欧洲内部战争频繁,殖民扩张和战乱导致广大亚非拉地区(三角贸易等)人口增长原始型特征(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结论:人口增长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医疗水平等关键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我们更注意既要发展生活水平,又要一定程度上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质量。

信息:中国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速大大低于世界.说明: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加上军阀混战,战乱频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贫困,人口成活率低.欧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导致经济迅速发展;列强的主要扩张目标转向中国结论:(略)信息:20世纪中前期至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高速发展的一个时期.说明:世界人口——“二战"结束后,社会政治稳定,福利国家建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口——新中国成立,政局稳定,医疗水平发展,人口出生率和婴儿存活率以及人口平均寿命都获得大幅度提升。

结论:(略)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