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利用听说读写的共生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李金刚
古诗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创造出了一个和谐优美的意境。

此句中的“共”字传达出一种“明月共潮生”的“共生”美,启发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期待实践师生开放式写作体系的建构与写作能力的提高,让师生快乐进行作文教学,收到一种和谐共赢的理想效果。

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听说读写中共生而来
此指师生共同进行写作教学,构成师生开放式写作课体系。

师生进行共同写作教学,就是为了成功写好每一篇习作,逐步培养创新写作能力。

说到底,写作能力的要义在于表达。

怎样才能训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呢?
(一)听读共生,以听促说,训练并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要说出感觉,说出问题,就要用心听读。

用心听读就是研究典范文章。

说不出感受与问题恰恰说明未听懂、读懂。

听读越仔细、深入、感受则越深刻,问题概括的就越全面、犀利。

这自然训练、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习作之前,选《济南的冬天》,教师先读,让学生勾画并思考,提出问题。

为打开思路,教师提出朱自清的《冬天》与《春》比较一下。

学生提出来朱自清的《冬天》题目是冬天,而通篇未写冬天,好像文不对题。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说话有中心。

再进一步问学生另两篇呢?学生说出另两篇抓住景物进行描写。

教师进一步提出启发性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意思?是什么写法?其实三篇放在一起,又有一个比较意味。

一番讨论后,学生明确了朱自清的《冬天》着力写感情,而不是写景。

其实本文是写了冬天的,课文无时不提到冬天,如每段开头第一句,只不过把冬天作为背景来写的。

选材都是生活中平淡的小事,而且溶注的感情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而是一种平常朴素的情感。

这种感情是心中的温暖。

自然界的冬天似乎是一个大背景,这就形成了一种衬托。

这种平凡而温馨的情感在严冬的衬托下更显温暖。

因此,写冬天不是为赞美冬天,而是为了对往事的怀念,对友情、亲情的怀念,而这些体现友情、亲情的事都发生在冬天,所以用“冬天”这个题目。

而《济南的冬天》、《春》则通篇写景,文体一致,分别赞美了冬天和春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憧憬。

通过听读范文,讨论、归纳,学生都得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促成了写作动机。

艺术或文学“使它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

孤立的人因而产生归属感”(《中国青年报》2006年5月)。

听读说的共生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激活了其写作欲望,促成了写作动机。

(二)、以读说促写作,训练并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在做好上述基础工作后,接下来就是习作课了。

课上,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冬天》这个题目。

结果学生再无畏难情绪,而是个个静气凝神,一气呵成:写出的
习作也是异彩纷呈,无不彰显个性。

有的以冬天为线索或背景;篇篇构思新颖,内容丰满,感情充沛,无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

如此练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听说读写的习惯,这个共生或共同暗含必须平等的思想这样一个前提。

这个“共生”或“共同”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古已有之。

古代问难式教学就是例子。

子路作为学生问孔子“愿闻夫子之意”。

这让我们从侧面可以看出孔子一贯平等对待学生,从来不摆教师架子。

在《论语》、《左传》中我们常会看到有关孔子坚持教育平等思想的言行纪录。

韩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是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

只有做到平等,作文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学生的主体特征,才能充分调动作文教学中各种动态因素的密切配合。

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训练口头表达能力以促生其书面表达能力呢?
二、若要朵朵花儿艳,还需处处三春暖
——创新作文课要实行师生开放式教学
为创新作文教学之需要,在构建听说读写共生的体系后,还要实行开放式教学。

这就要求按新课改的理念,采取灵活多变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把相对呆板的作文教学转化成生动活泼的课堂“轻喜剧”,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智力才能,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手法,投课堂这平静的湖面以“石”来激起学生习作的“千层浪”。

这就是说若想让学生习作能力之花朵朵都开得鲜艳,教师必须处处为他们创造“三春暖”的最佳学习环境。

采取多种形式创设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情境。

(一)、课前五分钟讲演,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初中生相对年龄较小,知识面窄,口头表达能力差,直接影响书面表达能力。

然而其求知欲望强烈,又想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得到注意以及欣赏。

为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其独立性,激发阅读写作兴趣,教师每节课留出五分钟,让学生演讲。

这不仅打破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作文就是用笔写出的“自己的话”。

由浅入深的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阶段性训练。

第一阶段的内容简单,让学生说些自己想说的话。

如介绍爱好特长及亲朋家人性格特点,家庭状况,对未来的畅想等,这些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

他们感同身受,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发。

第二阶段扩大题材,如讲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或介绍一物品,发表一种见解等。

而且讲起来要求清楚,明白、感情充沛、有声有色,表达能力日趋成熟。

(二)、让“小品表演”适度走进课堂,既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轻松愉悦的完成习作,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具体操作可以先讲后写,即将构思的细节或精彩片段以小品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据此撰文。

此时学生几乎不用写草稿,即可完成习作。

还可以写了再演,即在每周一次的作文讲评课上,将优秀作文由具表扬天赋的学生提前改写成独幕剧,在讲评课上以小品剧表现出来,师生共同就此评点。

(三)、在阅读课中,引导学生品鉴名篇,然后出题目让学生写出有个性的同题作文。

例如教学鲁迅散文《学》。

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哪些词句唤起了你的回忆,引发你的共鸣了,你想起了哪件事,哪个镜头,哪段话,哪句诗词。

”然后,出题《雪》,让学生开始习作。

因文著文还可跨学科,例如就历史写作史论文,人物传记,史评;就地理写作名胜古迹介绍,游记;就思想品德
写作个人美好思想品质的成长日记……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不造假,是对作文的起码要求,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

不做百家衣,也忌随人后,思维要创新。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

这关键是激发其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意识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平常生活,并为点滴“新”举动所感动,逐渐使“创新”成为思维品质。

这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其辩证思维。

培养其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师。

”例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一文,引导学生思考“最严厉的”三位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地方吗?如果学生犯难,教师就让学生阅读“第二项行礼”到“博学的人”,让学生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会醒悟是赞扬寿镜吾先生的。

教师在因势利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表现他进步和开明。

这样就将学生注意力导向分析事物的两重性,辩证性。

(二)、创新的另一途径是培养想象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

鲁迅先生在创造人物的时候,常常“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学生在作文中,应该是神采飞动,把情感,意志、态度、知识融汇一处,张开想象翅膀,达到“自我实现”目的,使作文具有创造性。

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以首先培养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周围的景,事、人。

其次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使其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方法不一而足。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听说读写的共生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陵县义渡中学
20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