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老师《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整理:罗平一中吴勃林
上阕写景
师:好,同学们,我们先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背诵一下。

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好了,背诵完了,我们来品品字词。

PPT展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
这句话是《三国演义》电视剧开篇主题曲的歌词,同时也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开篇,它来自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同一个意思。

是不是一个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

师:是的,它就是一个意思。

也就是说“风流人物”就是?
生:一个“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有才能的人;能够建功立业有非凡才华的人。

师:有才华,有才能,“英雄人物”。

按照杨慎《临江仙》的说法,我认为大家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

所以说呢,这首词实际上写的是有才华的,有丰功伟绩的,有才能的“英雄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停顿)什么人物?
生:“英雄人物”。

师:好了,苏轼就写得就很一般了,故意的在这里炫耀自己的词,他应该用“英雄人物”。

不就是有才能的,有才华的人物吗?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物吗?他非得写成“风流人物”,就是非得用一个冷僻的词来代替一个在口头上常见的词。

所以说,咱们给它换成“英雄人物”。

而且换成“英雄人物”它也和韵呀,“yīng xióng”,“fēng liú”,可以不可以换?
生:不可以。

师:我觉得是能换啊,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咱们刚才说了半天,“英雄人物”就是有才能的,有丰功伟绩的,杰出的人物啊。

为什么不能换啊?
生:因为我认为“英雄人物”在才能方面可能没有“风流人物”表现的好。

师:“风流人物”还是比“英雄人物”更有才能,就是说从“英雄”里边选出更杰出的人物他叫“风流人物”,是吗?“风流人物”高于“英雄人物”,是这样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

师:我觉得一样,都差不多,很难说谁高于谁。

因为你说了半天,说不出哪个方面高了,只是说他比他高,说不出具体的道理,这个我不服气。

(向另一位同学提问)你觉得该换不该换?
生:不应该换。

师:不应该换,那说出具体的道理来。

生:我认为“风流人物”比“英雄人物”更有韵味。

师:韵味?怎么个韵味了?解释清楚。

生:“英雄”这个词感觉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都是比较平凡的人,而“风流”呢,感觉上就是比较亲切一点吧。

师:也就是说呢一个离得比较近,应该就是反过来了。

“英雄”呢超越了“风流”,它是比“风流”更遥远的,更伟大的,更崇高的。

而“风流人物”呢就在我们身边,可亲的,可敬的,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好了,听到了吧,这是一种理解。

再说,能换不能换?能换,为什么能换?不能换,为什么不能换?请举手。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风流”应该是一种潇洒,他更倜傥,更有帅气。

这里的“风流人物”他指的是周瑜,我认为周瑜非常帅。

就像历史上的朱元璋,他就不能称为“风流人物”,我认为他没有周瑜帅。

(全场欢笑)
师:就是比较潇洒,比较俊美,比较好看,比较酷,比较帅,是这个意思吧?哎,这说得很具体了。

刚才的两位孩子,听明白了吗?这就很具体的说出了一定的道理来了。

所以说,我有一点服气了。

就是从比较潇洒,俊美,酷这个角度,“英雄”呢好像就是看不出潇洒外表的那种帅气来。

大家再说,不要再重复了。

生:老师我认为“风流人物”从思想上看,很洒脱,没有什么拘束,很自由。

如果说“英雄”的话(停顿)
师:“风流人物”他就比较洒脱,他就比较自由。

那么,“英雄”呢好像还是讲一定的规矩。

是这样吗?(对之前回答“风流”超越“英雄”的同学发问)刚才呢,你在那里说“风流”呢超越“英雄”。

你能说具体一点吗?刚才他说从思想的自由,帅和酷上,已经是超越“英雄”了。

你还能说出别的来吗?
生:我认为“风流人物”,外表上潇洒,然后,思想飘逸。

而且“风流”这个词语感觉比“英雄”,反正是一种感觉上,比较好一点。

师:我最怕的就是“感觉上”,很笼统。

而且呢,大家大脑当中有一个陷阱,大家的回答呢都按照定本去。

“风流”是教材上的,是原本的,我们不能动的,又是苏轼的,这个不能换。

但是,这个考虑等于没动脑。

想方设法的说课本好,说原文好,想方设法的说苏轼好,我感觉就是好,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这还是等于没回答。

哎,刚才已经说出来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就是他的外表,内在的就是他的精神。

生:老师,我觉得“英雄”他仅仅是一种气概,而“风流”强调的更是一种气质。

师:所谓气概呢。

比方说,大家可以看战场上打仗,它需要气质还是需要气概?
生:气概。

师:瞪着眼,看着敌人,拿着枪对着(动作),这是用气质呢还是用气概?
生:气概。

师:杀,很果敢,很勇猛。

这是用气概,这是“英雄”。

“风流”呢,是一种气质。

气质是一种哪里的?(指胸口)
生:内在的。

师:“风流人物”会不会是那种外表很威猛,很高大的?
生:不是。

师:那么威猛高大的是谁呢?“英雄”还是“风流”呢?
生:“英雄”。

师:也就是说呢,要是考虑力量的话,气概的话,是哪一个方面?
生:“英雄”。

师:如果考虑智慧,精神,俊美的话,是哪一个方面?
生:“风流”。

师:那么从“勇”这个字来说,是“英雄”呢还是“风流”?
生:“英雄”。

师:与“勇”相对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智。

师:从“智”这个角度来看,是“英雄”呢还是“风流”?
生:“风流”。

师:也就是说“风流”更朝着“智”,那他有没有“勇”的一面?
生:有。

师:咱用一个成语来说,他有“智”有“勇”。

这叫?
生:智勇双全。

师:可以这样说吗?
生:可以。

师:好了,刚才呢,我们说他(风流人物)的精神,自由,他的内在的气质,他的超越“英雄”就是在他的智慧上,在他的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在他的内在上。

他不光是外在的一种体型,外在的一种气概,“冲啊”、“杀啊”,他更多的是靠大脑的智慧。

这叫智勇双全,有勇有谋,这回具体了吧?
生:我认为老师的解释很具体。

师:你再重复下。

生:“风流”从外表上,风流倜傥,洒脱;从精神上,他的思想更为飘逸,智慧,更有智谋;并且,(“风流人物”)勇气与智慧并存,才能非凡;从勇猛上,“风流”可能比“英雄”弱一点,但是“风流”他更适合于有才能又有勇气的“英雄”。

师:好了,这回基本说清楚了。

咱再考虑一下周瑜,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所以他是“风流”?
生:老师我认为,“羽扇纶巾”说明周瑜是一个儒生,“英雄”有一点鲁莽的意思。

周瑜他风流倜傥,又是一个儒生,又有勇有谋,所以我认为应该用“风流”更好。

师: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文官,但是同时他又能够指挥打仗。

那他外边会穿铠甲吗?(停顿)他可以穿,但是你们看词里写的他穿铠甲吗?
生:不穿。

师:而且,据说周瑜能够弹琴、谱曲,知道吗?
生:这个不知道。

师:那有谁了解周瑜更多一点?
(学生无回应)
师:他能够在战场的指挥部里面运筹帷幄,控制战场的局面,咱用一个词来说,他有没有文的一面?刚才咱们说他弹琴、谱曲是文的一面,然后呢?
生:而且他能够指挥战斗,从容破敌。

师:咱用一个成语来说?
生:文韬武略。

师:他有勇有谋,文韬武略,文武兼备。

好了,那么我们用“英雄”换“风
流”能不能换?
生:不能。

师:哎,你看,我们高考不就是这么吗?落实到字词,让我们细细去抠。

好,看全词,这里边的核心人物是谁啊?
生:周瑜。

师:周瑜的风流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
生:“风流”不太常见,而“英雄”在说话中常会说到。

这样,用”风流”给我们一种陌生的美感。

师:这很难说,在宋代是“英雄”常见呢,还是“风流”常见呢?我们很难把握。

我们这个时代说“英雄”多,但是这是一个现代汉语的时代。

你考虑的思路是对的,但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很切实的依据。

生:老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周瑜当年娶了吴国的两大美女之一,这应该算是非常风流了吧?
师:他考虑这个思路就对了。

也就是寻思一下,这个“英雄”在爱情方面跟“风流人物”相比,谁更胜一筹?
生:“风流人物”。

师:胜在哪里呢?
生:生活方面、感情方面。

师:你得说具体了。

生活方面怎么样?感情方面怎么样?
生:我认为他(“风流人物”)在感情方面更得志一些。

师:也就是说女性更倾向于热爱“风流人物”,是吗?
生:是的。

师:女性更倾向于热爱“风流人物”,是因为“风流人物”对女性的心思懂得的更细腻一些。

而“英雄人物”呢,“冲啊”,“杀啊”,跟“风流”比,他的心思是粗糙的。

大家可以问女孩子,她是愿意嫁给张飞呢,还是?
(全场欢笑)
师:好,换一个,嫁给关公,还是嫁给周瑜这样的人?
生:周瑜。

师:他文武双全,不是那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

他很细腻,很有智慧,儒雅,更能赢得女孩子的芳心。

周瑜他既懂得打仗,同时又懂得爱情,咱用一个成语来说,叫什么?
生:柔情似水。

师:柔情似水只有一个方面。

刚才是文武,智勇,这里怎么就一个方面了?
生:刚柔并济。

(掌声)
师:给她点掌声。

再咀嚼这个词语(“风流”),它能不能换成“英雄”啊?
生:不能。

师:“英雄”和“风流”的区别,用三个成语来说。

第一个是?
生:智勇双全。

师:第二个是?
生:文韬武略。

师:第三个是?
生:刚柔并济。

师:周瑜属于“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呀?
生:“风流人物”。

师:苏轼要做“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呀?
生:“风流人物”。

师:好了,接着还是咀嚼词语,杨慎的《临江仙》写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是高一重呢还是低一重呢?
生:低一重。

师:低一重,他的比不过苏轼,他理解的比较单薄了。

苏轼是比较宏阔的,比较丰富的,比较深厚的。

好了,我们再看“周郎”,这很容易解决了。

这里用个“周瑜”行不行呢?“三国周瑜赤壁”,可以吗?要说出具体的理由,不能说肯定是不可以的,因为苏轼就是这么写的。

生:如果说这里换成“周瑜”的话,就给人感觉很生硬,而“周郎”(停顿)师:这个不行,“很生硬”不具体。

咱再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不能换成“周瑜”,因为“郎”是一个官名,是军中的职位。

还有“周郎”可以陈述周瑜的年轻。

师:哎,“郎”是“儿郎”的意思。

显示他年龄长还是年龄轻呀?
生:年龄轻,年轻有为。

师:年轻有为,年轻潇洒。

同学们,听明白了吧?回答的时候不是凭感觉,不是说“我感觉”、“很生硬”,要说出具体的道理。

好,一个是官,一个是年轻。

“小呀么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唱),这个“郎”是年龄大还是年龄小啊?
生:年龄小。

师:对,是年轻,年龄小。

还有,我们想一下,此时此刻,他(周瑜)似乎是刚刚结婚。

那叫什么?
生:新郎。

师:哎,新郎官。

“郎”有三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地方用“周瑜”是不对的,用“周郎”是很正确的。

你记住一句话,写对了,写准了,写实了,那不一定是文学的。

我们写得俏皮一点,拐一个弯,换一个词。

这个词有三个意思,两个意思。

(这里)“郎”有三个意思,新郎,官名,年轻,这就很好了。

“乱石穿空”,想一想这里,苏轼为什么强调乱石?考虑一下,咱们高中生要说出道理。

一般呢,我们很避讳这个词,我们说参差,斑驳。

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乱?
生:我觉得“乱”字可以写出山的样子,山石的陡峭。

师:也就是,山是整齐点好看还是乱一点好看?
生:乱一点好看。

师:参差的,乱一点好看,高高低低的。

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乱石”“惊涛”都是写环境的恶劣,它反面的衬托周瑜的器宇不凡。

师:乱,一片乱局。

动乱的年代,动乱的历史,有人运筹帷幄,把乱局平定了,统一了,和平了,建功立业了。

不错,给点鼓励。

(掌声)周瑜在这个乱局里,平定这个战乱。

还有没有其他意思?
生:我认为他在这里用乱跟他的心境有关。

师:谁的心境?
生:苏轼的心境。

因为苏轼处于这一时期时,非常的不得志,因此他内心非常的乱,所以他用乱。

师:嗯,苏轼说自己呢,心里千头万绪,个人局面乱,三次被贬。

他(周瑜)在乱世,我(苏轼)在乱局。

这个考虑很有意思。

还有吗?
生:我认为“乱”应该是形容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三国时期战乱频繁,这样更能突出周瑜的风流。

师:嗯,这个我们已经说了,这个重复了。

你们看,周瑜指挥的是一场战争,战争是什么的?
生:乱的。

师:战争是乱的,从战争的角度去想。

苏轼写的这个“乱石”是战场,战场上是没有秩序的,杂乱无章的。

为什么用“乱”呢?四个意思。

第一个是山石本来的样子,第二个是历史的动乱局面,第三个是作者心绪乱,第四个是战争、战场乱。

大家再来看这个“惊涛”,“惊”字,(黑板上书写“惊”的繁体字“驚”)大家看这个“惊”和什么有关呢?
生:马。

师:具体的解释“惊涛”呢,就是像惊马一样的涛水。

这里的“惊涛”写出了什么?写的是一般的水景吗?
生:我认为,“惊涛”写出了当时战场、局势的惊心动魄。

师:“千堆雪”是写雪呀还是写水?
生:写水。

师:这个怎么翻译呀?
生:像雪一样的浪花。

师:从“乱石”、“惊涛”到“千堆雪”,这三个有没有声音?
生:有。

师:哪个是声音?
生:“惊涛”。

师:有没有色彩?
生:有。

师:“千堆雪”。

这就叫?
生:有声有色。

师:有没有形状?
生:有,“乱石”。

师:这叫有形有声,有声有色。

再有时间再继续考证,课下再继续挖掘。

这首词的上阕呢就是写景,一句话来说就是“像山像海”。

还有这个景是由远及近呢还是由近及远呢?
生:由远及近。

(犹豫)
师:哪是远?
生:大江是远。

师:大江推近到了故垒;千古推近到了三国;最后推到了一个人的身上,这是谁呀?
生:周瑜。

师:由千古到三国,由三国又到了一时,这是由远及近。

有宏观,有微观,推近到一个人的身上进行特写。

下阕写人
师:好,我们再来思考下一个问题。

苏轼词用错了,不是“初嫁”而是“出嫁”。

你不要以为苏轼就全是对的,咱们客观来评价,我的道理是什么呢?小乔不是刚刚嫁给周瑜,小乔在这个时候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周瑜指挥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不是小乔了,而是老乔了。

所以,准确的说是“小乔出嫁”。

再一个呢,苏轼根本用不着写小乔,他写小乔干嘛呢?周瑜正在指挥赤壁大战,战争跟男人有关还是跟女人有关?
PPT展示“小乔出嫁”
生:男人。

师: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跟女人无关。

你不要说,女人也得当卫生员呀,女人也得纳鞋底子,做衣裳,做饭啊。

其实这个都是相当相当辅助的。

所以说,写战争应该突出男人,突出周瑜,突出男子汉,冲啊,杀啊。

只有蹩脚的导演,编剧和作者、作家和词人才写女人,写爱情,为啥呢?因为他不会写战争啊,不会写男子汉,只能是“战争不够,爱情来凑”(全场欢笑),“男人不够,女性来凑”。

所以说呢,用女性来写战争,这个坏头谁开的?
生:苏轼。

师:我要写这个战争不写爱情,你不愿意读啊,为了吸引眼球,所以说,苏轼开了一个恶劣的风气。

我认为我说的很有道理。

生:我认为老师你说的是不正确的,美女配英雄,宝剑赠英雄。

再有就是苏轼用夸张的手法——小乔的初嫁,来衬托周瑜的那种英姿焕发。

师:嗯,两个问题全回答了。

周瑜是风流人物还是英雄人物啊?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周瑜是风流人物。

英雄需要美女来衬托他的勇猛的气概,更别说是风流人物了。

同学说初嫁是夸张,这是夸张吗?好像说的不是太准确。

生:是的。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苏轼写的“小乔初嫁了”,是说小乔当初嫁的时候。

而你换成“小乔出嫁”只是一个动作,苏轼的“小乔初嫁”写了动作和时间。

他(苏轼)说“小乔初嫁”的时候,周瑜是雄姿英发的,感觉外形很强壮,后面他(苏轼)写“羽扇纶巾”,一下形象就有一个颠覆。

他(苏轼)写“小乔初嫁”是一个对比,用小乔当初嫁给他(周瑜)的时候的形象和他(周瑜)指挥赤壁之战的形象进行对比。

师:他的意思你们是否听明白了吗?我给大家重复一下。

他说韩老师你偷换了一个词语,“初”不是“刚刚”的意思,你解释为“刚刚”是错误的,苏轼这里的“初”是“当初、当年”。

当初嫁给他(周瑜)的时候——十年前,周瑜正好是雄姿英发——新郎官,年轻力壮的。

这位同学他指出我的错误,我的模糊,故意迷惑大家,他的判断非常准确。

是不是应该鼓励一下?(掌声)但是呢,这种解释也不对啊,赤壁之战时候的周瑜也是雄姿英发的,这个“初”还是要解释为“刚刚”,苏轼有这个意思含在里边。

我们这么考虑,小乔刚嫁给周瑜,周瑜还是新郎官,小乔也正好是貌美的时候,苏轼有没有这么个意思?
生:有啊。

师:有的话,那该怎么理解?也就是说我这个“初”没有理解错,正好小乔刚刚嫁给周瑜。

这不是更好?
生:为什么你要这么说?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很正确。

师:韩老师说错了,还不承认错误,是吗?好了,你们再想想,是按我的这
种角度解释好呢,还是按当初来解释,符合历史事实好呢?
生:我认为解释为“刚刚”嫁给了周瑜更好。

当时,小乔“刚刚”嫁给了周瑜,他们正是新婚时期,周瑜就去打仗,体现了周瑜护家卫国,顾全大局的气质。

师:好了,这就给我找出了一点理由来了。

这个理由很好,舍小家,为大家,就好像《荷花淀》里边,水生去打仗,他的妻子十分的支持他。

那还有没有其它的角度呢?
生:我觉得理解为“刚刚”的话,更能表现出周瑜的年轻有为。

周瑜他风流倜傥,而且打仗非常厉害,说明他是一个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好男人。

(全场欢笑)
师:有没有道理啊?
生:有。

师:哎,这个时候(苏轼)更强调他(周瑜)的年轻和潇洒。

只是问题有一个我们解决不了,那就是要符合历史事实。

刚才,我把你们带到沟里去了——必须符合历史事实。

那我们学的是历史啊,还是文学?
生:文学。

师:那文学是必须完全按照历史还是允许虚构一点?
生:允许。

师:好,我们解释为小乔刚刚嫁给周瑜,本来还应沉浸在蜜月中,结果,周瑜就打仗去了。

这样解释是不是就更有文学的效果了?
生:是。

师:年轻潇洒,有美女陪衬风流人物,是不是这首词就更有内涵了?
生:是的。

师:好了。

刚才韩老师用历史事实去迷惑你们,让你们忘了一点,文学欣赏和历史事实是不同的。

你看《三国演义》这本书跟《三国志》的区别在哪里?
生:《三国演义》是小说,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去衬托,而《三国志》是写实的历史,它有板有眼的遵照历史。

师:也就是说文学需不需要去虚构呢?
生:需要。

师:虚构是不是虚假?
生:不是。

师:文学通过艺术达到历史的真实。

这里的“初”解释为刚刚好还是当初好呢?
生:刚刚好。

师:正沉浸在度蜜月的时候,美女衬风流人物,英俊潇洒,指挥赤壁大战,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更接近周瑜这个人物的灵魂。

“遥想公瑾当年”说成是“遥想周郎当年”不是更好吗?后面是初嫁啊。

“周郎”他更加的潇洒,年轻。

生:不好,因为周瑜当时已经是有些成熟了。

师:有些成熟了,还有吗?
生:朋友之间不都是称字的吗?古代的人有名有字,亲密朋友之间都是称字的,比如说李白——字太白,他的朋友都叫他太白。

所以,这里苏轼是用一种比较亲密的口吻来称呼周瑜。

师:应该说,苏轼在这里比较尊敬他(周瑜),崇拜他,崇敬他,这时候还能叫他周郎吗?苏轼离着周瑜已经七百来年了,“遥想公瑾当年”,这是对前辈
的一种崇敬、恭敬、尊敬。

所以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战争不够,爱情来凑”这一说法对不对?
生:不对。

师:这首词,写了一个“风流人物”是周瑜,苏轼是想做“风流人物”。

那苏轼做成“风流人物”了吗?
PPT展示“周瑜真是风流人物,苏轼欲做风流人物。


生:没做成。

师:哎,刚才我们说了,苏轼他人生的乱局,他想做“风流人物”而不得。

这首词的下阕写的是人物——风流。

好,咱们再来背诵一下全诗。

琅琅书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感奋还是感伤?
师:现在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通过变语序就能得到(答案)。

这首词呢,是感奋的还是感伤的?
生:我认为这首词是感奋的。

因为它的上阕是写壮景,周瑜他年轻得志,苏轼用词上阕的壮景来衬托出他的豪情。

师:壮景和豪情,说得很好。

生:周瑜有孙策的认可,他年轻有为,但苏轼又有谁呢?
师:嗯,苏轼的运比较差,没有伯乐。

所以说它是感伤的。

生:我认为也是感伤的。

虽然这篇词写的都是壮景,但是,我认为这是壮景衬哀情。

苏轼可能在想,“周瑜这小子也太爽了吧,人生这么多好事都被他占尽了,有美女,打仗又赢,还帅,还有伯乐,真是人比人气死人,为什么我苏轼就不能做这样的风流人物呢?”(掌声)
师:还有发言的吗?
生:老师,我认为这首词理解为感奋还是感伤跟个人的心态有关。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读这首词,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下,有的人能读出感奋来,有的人能读出感伤来,是吗?
生:是的。

师:一个激昂的人,积极的人,顺境的人,读它就读出感奋来;一个在逆境里的人,各方面都不得志的人,可能就读出感伤来,是吗?
生:是。

师:很有道理,这就是“接受美学”了,与读者的心境有关系。

好的,这首词到底是感奋还是感伤呢?我们回到词来看。

先看看结尾,它是感奋还是感伤啊?
生:感伤。

师:前边的一片壮景,一片豪情,最终呢,“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不是现在说的很积极的,很激昂的中国梦。

这个梦,它是强调了梦的什么特点呢?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梦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假的。

师:它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再一个就是梦是长久的还是短暂的?
生:短暂的。

师:它很快就破灭。

虚幻和短暂。

从词的结尾,我们来看。

也就是说,前边的所有的壮景、豪情,最后都怎么了?
生:成了一场梦。

师:由此,我们来看它是感伤的还是感奋的?
生:感伤。

师:从总体上看,这首词是感伤的。

如果这里还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再往下边看。

苏轼这时四十多岁,年华老去,“多情应笑我”,这是笑我多情啊。

四十多岁的人,在逆境里该不该多情啊?
生:该。

师:四十多岁的人在逆境里还做梦,还多情?
生:不该。

师:实际上是不该的,要考虑一下到底该不该。

生:我觉得人生必须要有梦啊。

师:但是,这个时候,苏轼在前边说了一个“笑”,应笑我多情,把自己的多情否了。

当然,这个“多情”还有其他的解释。

“多情”呢有人解释成“多情人”,是个名词,周瑜是个“多情人”,“风流人物”。

这个“多情人”在笑苏轼多情。

这是感伤,有道理了吧?
其实吧,词的前边就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告诉我们说,是壮景是豪情。

是吗?我觉得就不是。

其实这句话,你不仔细咀嚼,你就会被苏轼忽悠了。

比较“大江东去”的“去”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来”,哪个是一种壮景?是一种激昂?
生:来。

师:“来”是一种响亮还是一种沉郁?
生:响亮。

师:“去”是一种响亮还是一种沉郁?
生:沉郁。

师:理解过来了吧?我再变一下。

“江再大也”?
生:去也。

师:嗯,落花流水去也。

江那么大它都走了,显得很悲伤。

江再大,也东去。

江大乎?东去也!再看。

PPT展示“人物“风流”乎?“浪淘尽”也!”
“人物“风流”乎?“千古”也!”
这怎么会是壮景呢?这是感奋还是感伤呢?
生:感伤。

师:所以说,这是一篇感伤主意的作品。

感伤是核心,感奋是外表;感伤其里,感奋其表。

这样的话,我们会解读诗词了吧?孩子们,解读文本就是这样,奥秘在这呢。

字字连珠
师:咱们再来看“字字连珠”。

看看这首词里边,犯了一个写词的最大的忌讳,什么忌讳呢?重复的字太多。

先说用了三次的,是什么?
生:江、人。

师:苏轼为什么犯这样的大忌呢?苏轼可是一个写词的最高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