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陌生经验的意念化书写——论赵德发《双手合十》《乾道坤道》
对话赵德发:写作是一种修行
对话赵德发:写作是一种修行作者:孙永庆赵德发来源:《初中生·锐作文》2018年第12期赵德发,曾当过教师、机关干部,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自1980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700万字。
出版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双手合十》《乾道坤道》《人类世》、小说集《蚂蚁爪子》《嫁给鬼子》《魔戒之旅》、散文集《阴阳交割之下》《拈花微笑》《白纸黑字》、访谈录《写作是一种修行》等。
有《赵德发文集》12卷问世。
曾获人民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齐鲁文学奖、泰山文艺奖等。
下面是教师、作家孙永庆与赵德发老师的对谈。
孙永庆:您当过教师,在政府部门从事过文字工作,后来专注于文学创作。
请谈谈您对语文学习的观点和认识。
赵德发:语文,首先是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掌握与他人交流的工具;其次是接受文学与文化的熏陶,形成基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所以,学习语文非常重要。
孙永庆:您的创作开始以写农村题材的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著名的“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
在小说里,您也融入了儒家文化在农村的传承与流变。
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请结合您的创作说说这事。
赵德发: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民比较了解。
我注意到,两千年来,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深深浸染了他们,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判断。
尤其是接受过系统儒学教育的乡绅,更是将修身、齐家等理念付诸实践,梦想将族人都调教成君子。
他们的初衷可敬,结局却时常可悲。
其中的原因,我通过人物和故事作了展示,试图引发读者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孙永庆:进入21世纪,您的创作发生了转变。
《双手合十》写佛家文化,《乾道坤道》写道家文化,基督教文化激发您写成《人类世》,对人类的命运进行终极思考。
给学生来点知识储备,请谈谈宗教和您的创作。
赵德发: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对于创世、拯救、善与恶、罪与罚等诸多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悟太极感生灵妙谛 修正道知人生契机——读《武当赵堡侯氏太极拳与行功心悟》有感
当道 士 张三 丰 所创 ,经 山西 王宗
岳 传 至 河 南 温 县 赵 堡 镇 的 蒋 发 ,
再 经六 世单 传 至 神 手张 彦 ,至 侯
春 秀 为第 十代 传 人 。林 老 师从 学 济 ,忽 柔 忽 刚 ,亦 柔亦 刚 的 高境 数 十年之 “行 功心 悟”,对 内功修
于西北太极 拳 “两郑一 侯 ”的侯 春 界 ,从而达 到 “松胯根 ”—— 吊裆 持 探 赜索 隐 ,知 其 达 观 ,通 其精
几 度 的 刚 柔 转 化 而 达 到 刚 柔 相 内功 修炼者 ,少之 又少 。林老师 以 运 动 ,从 而解 决 “无极 生太 极 ,太
52 武当 2008·7(总 21 5期 )
维普资讯
五@ ③ ③ ⑧
极生两 仪 ”之 实践 难题 。从 “无极 桩”起式 开始 ,整 套拳 立 身 中正 ,不 偏 不倚 ,以腰 为纛 ,将 四大节八 小 节 中根 节 之 根 节— — 两 胯 作 为 转 化 的源头 ,一动无 有 不 动 ,一静 无 有 不静 ,周 身 由此 浑 然轻 灵 ,阴阳 生 化 ,连 绵 不 绝 。 内劲 由腿脚 而 发 ,两胯 犹 如万 向节 ,两臂 膀如 同 软鞭 ,意到 气 到 ,气 到力 到 ,粘黏 连 随 ,听化 拿发 ,引劲 落空 ,随心 所 欲 ,真正贯 彻 了“命 意源 头在 腰 隙” 的精 义 。除此 之外 ,该 书还将 赵 堡 侯 氏太极拳 之 “耍 拳 ”、“面前 有手 不见 手 ,胸前有 肘 不 见肘 ”、“手 上 的 串子 ,脚 下 的绊 子 ”、“不 贪 不 欠 ”、“明三节 浑身 是手 ”等等 核心 精 义 ,全 部呈现 给读 者 ,并 对其 理 论 都有 详尽 论述 。
内外 互 练 的 一 种 太 极 拳 修 炼 方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熊十力(1885-1968)是中国现代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
他以思想精深、逻辑严密、议论独特而著称于世。
他的思想在其生前和死后都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浓厚兴趣。
稍一留神他的思想体系的人都会发现:他的思想体系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他的许多学说、范畴都渊源于《周易》,另一方面他对易学有独到的看法和精彩的阐发。
这说明他受益于《易》又有益于《易》,《大易》给予他以最好的思想样式和养分,他给《大易》注入了新的生机。
下面就熊十力的易学思想作以概要介绍,以就教于方家时贤。
一、出入百家,以《易》为归熊十力习《易》研《易》,最终以《易》为宗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是他长期潜身学问,孜孜以求,贞定探索的结果。
他在许多著作中论及了这一过程。
他说:“余伤清季革命失败,自度非事功才,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俗,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
故余研古学,用心深细,不敢敬且。
少提时读五经,詈孔子为宗法思想、封建思想。
便舍之弗顾。
后来专心佛学多年,又不敢苟同,而自有所悟,回忆大易一经,早已开我先路,于是又回到孔子六经”。
(《乾坤衍》第15页)熊十力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由倾心革命,转向学术,由反孔经研究佛学又走上尊孔的思考过程。
熊早岁曾参加反清革命,革命失败后,念党人竞权夺利,革命终无善果,又虑自己非事功才,故而转向学术,虚心探中、印两方学,另辟一条学术救国的道路。
后入南京支那内学院,问佛法于当时著名大师欧阳竟无先生,渐觉佛法专从黑暗、污染的方面看人生,毅然搞拒造化,认为用此道度尽众生,终成虚愿,又觉自己的思想与《大易》甚相密契,故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出发点,即孔子的六经处,尤其是《大易》处。
当然熊的学术回归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经过思考,自我思想逻辑展开的必然结果。
熊由读六经,走向反六经,由反六经再走向崇信六经之意蕴,在他那里都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熊的思想轨迹是近、现代许多思想家共有的思想轨迹。
理想主义的践行和情感精神的升华——谈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
要: 赵德发又一部长篇 小说 力作《 乾道 坤道》 集 中笔墨反 映 了即 时背景条件 下现代 道教的 生活模 式, 给
我 们 塑 造 了一 系列 现代 道 士 的 艺 术形 象 , 尤其 是 石 高静 这 一 典 型 。作 家 为 了成 功 塑 造 石 高静 这 一 人 物 形 象 , 运
用对 比、 衬托 、 张弛、 渲染、 伏笔 、 悬念 等艺术手 法, 为石 高静设置 了重重复杂而尖锐 的矛盾冲 突, 而且 每一方 面矛 盾冲 突都具有 多重性 、 复杂性和尖锐性 , 并且这些矛盾冲突交织凝结 , 错综复杂 , 共 同作 用于石 高静一 身, 来考炼 和锻 冶石 高静 的理想、 精神、 情感和意志 , 进 而多侧 面、 多角度 、 立体化地给我们刻画 了一位 理想主义践行和情感
人 公石 高静为追 求道 士 的理 想境界 和改变 家族遗
统文化的骨架和脊梁——《 乾道坤道》 也正是在赵 德发这样 自觉 、 自为和 自由情境之下创作 出来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 0 2
作者简介 : 刘荣林( 1 9 4 9一) , 男, 河北衡水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 、 文艺学研究。
20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3 8 4 2 . 2 0 1 3 . 0 4 . 0 6
理想主义 的践行和情感精神的升华
谈赵 德 发长 篇 小说《 乾道 坤道 》 人 物形 象 的塑造
刘 荣 林
( 湖南理工学院 中文系 , 湖南 岳 阳 4 1 4 0 0 6 )
有 了很强 的艺术真实性 和现代社会生活 的基 础性 。 也正 因为 石 高 静 具 有 了如 此 浓 厚 的理 想 主 义, 所 以他 才有 了为 之 而奋 斗 并 孜孜 以求 之 的情
从传统中寻找应对的智慧与力量——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纱, 而是 以海 归博 士 “ 石 高静 ” 道 长 回 国主 持道 务 的人生 经历 和遭 遇 为 主 线 , 勾 连 起 当下 中国诸 多 侧影 , 在 万 象纷 纭 的时代 场域 里 , 细微地 探察 着传
统 的道 教文 化在 当下 的式 微 与嬗 变 , 割 弃 与坚 守
技 术 之不 同 , 呈 现 的作 品亦 必定 是 摇 曳 多姿 。 同 为宗教 题 材 的作 品 , 有 的作 家笔 下似 云 山雾 罩 , 仙
27 Leabharlann 到 了基层 政 治权力 运行 之 中所 产生 的戕 害 。如 因 当代官 员 唯政 绩 崇 拜 , 在 坤道 沈 嗣 洁 修筑 玄 妙 观 的翠屏 山上 , 已是黄 雾 缭 绕 , 青 山绿 树不 再 , 村 庄 的儿 童也大 批铅 中毒 。我们 既看 到 了底 层不 能把
变” , l 1 1 3 2 4 这 样 的写 作 路 向与 动 机 , 就 有 着 变 成 “ 道 教知识 通 俗 指南 ” 的“ 文 学 翻版 ” 的可 能 。因
探察 传统道教文化 的式微 与嬗变 。小说颇富思想质地 , 融入 了对宗教 与现代 社会 、 宗教 与 自然 、 宗教 与科学 等 关系的 阐释与思考 , 尤其提 出了如何从 传统的道教文化 中寻找应对 的智 慧与力量 的重大命题 。 [ 关键词 ] 赵德发 ; 《 乾道坤道》; 道教 ; 传统文化
的复杂境遇 。小说既呈现 了时代的纷纭繁杂与沧 桑变迁 , 又 融 人 了对 宗 教 与 现代 社 会 、 宗教与 自 然、 宗教 与科 学 等复 杂 内容 的阐释 与思 考 。 小 说虽 然描 写 的只 是 石 高静 由结 缘 道 教 , 到 回 国主持教 务 遇挫 , 尔后 面壁 苦修 , 终成 正果 这般
道拳新论
这四项俱全的武术是真武术,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持续练习一年(顶多两年),多数人出门就能打——当然,有的人很能打,有的人打斗水平一般。
这四项中少了一项,则有人能学会打人,有的人学不会(因为各人条件不同)。这四项中漏掉两项,则少数人能学会打人,多数人白忙活,练不出来。若训练缺少三项,则只有极个别胆量、心理、斗志、身体素质极出色的人,才可提高打斗能力。但这种训练已很难说具有拳术意义,因为打篮球也能提高打斗能力,可打篮球叫练武术吗?
《道新拳论》中的经典
读道新拳论一席话。读懂胜练十年拳
凡碰到有人问我:练武术,看谁的书好?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论》。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道新拳论》这一席话,你若读懂了、理解了,能胜练十年拳。甚至,赵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话,你吃透几句,能少走好几年弯路,譬如下而这几句——
“武术矛与盾”这样的黑色幽默要是传到武林之外的国人和外国人耳朵,我们就太丢人了。不幸的是,国人里早有人一听武术俩字就鄙夷道:“花架子”,外国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一听中国武术就摇脑袋:“NO,那是‘架子花’,只会脸上挨拳头开红花。”
如果我们还承认武术是打人的,那么,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武术”就不好再叫它武术了,让它继续顶着武术的名,丢人不说,主要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不定哪天在街边跳大舞的老太太们会欢天喜地地说:嘿!李婶,知道吗?原来咱们这也叫练武术啊。还有教街舞赚不上钱的,练杂技没练出名堂的,跳了半辈子大神仍穷得叮当响的,等等各色人物,纷纷改行,蜂拥到武协去注册,要开武馆,不同意他们就嚷嚷:“都是不能打人的东西,为什么他们那玩意儿能叫武术,我们不行,我们这也叫武术,不就踢腿抡胳膊嘛……你说什么?站桩?站桩我们也会,不就是摆出个撒尿的姿势站着不动吗?我们的桩法比他们多。”这种事你别以为是天方夜谭,早先,不是有跳舞蹈的培训仨月去参加太极拳比赛、还得了冠军亚军的吗?如今一些教瑜伽的老师,私下一打听,天啊,有不少是从舞蹈、体操、杂技道上转行过来的。武术现在是不赚钱,要是赚钱,一准有玩街舞的开武馆,还美滋滋日:混在武林。
沧海桑田人类世 几多忧患几多情——赵德发长篇小说《人类世》赏析
[收稿日期]2017-05-04[作者简介]黄秀峰(1967-),山东宁阳人,主编,研究方向:文人的担当与文化的历史使命。
沧海桑田人类世几多忧患几多情———赵德发长篇小说《人类世》赏析黄秀峰(中国草根杂志社,北京100000)摘要:作家对于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工业大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的盲目开采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人性变异与经济扩张怪现象、生存危机下的心灵恐慌与无助、名利角逐过程中的权钱交易与腐败……透过成功情结、搬山填海、刻经消业、垃圾情结、磨盘传说、异国情缘、跨国婚姻、末日血案、白果树调萎、卫星困惑、黑陶传奇、申遗事件、人类世新说、渔船失联、浒苔救生……等一些列的悬念与事件的铺陈,给我们勾勒出商界、政界、学术界、宗教界等各个层面的生存万象,透过芜杂纷繁的红尘,给我们演绎了一幅具有前瞻意识、忧患意识下的人间悲欢。
关键词:赵德发;小说;《人类世》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7)03-0073-04 读赵德发先生的小说已不是第一次,从《双手合十》演绎佛教文化到《乾道坤道》解读道教渊源,我为赵德发先生作为一个作家对于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的研究与探索精神所折服。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儒释道三教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但是,作为一个作家,赵德发先生以文学的演绎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进程中,在大经济时代人们对于宗教的态度,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爱情观的太多思考,透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诠释,让我看到作家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对社会人在经济时代名利与操守的碰撞下的抉择,让我们感受到作家对这个时代所具有的一份担当与使命精神,这种胸怀与担当精神,正是我们这个在经济时代许多人所缺失的精神与最起码的操守。
最近,读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赵德发先生三十九万字的新作《人类世》,发现作家的视觉由原来的宗教文学转向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这个宏大的主题,不得不为作家对于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工业大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资源的盲目开采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人性变异与经济扩张怪现象、生存危机下的心灵恐慌与无助、名利角逐过程中的权钱交易与腐败……透过成功情结、搬山填海、刻经消业、垃圾情结、磨盘传说、异国情缘、跨国婚姻、末日血案、白果树凋萎、卫星困惑、黑陶传奇、申遗事件、人类世新说、渔船失联、浒苔救生……等一些列的悬念与事件的铺陈,给我们勾勒出商界、政界、学术界、宗教界等各个层面的生存万象,透过芜杂纷繁的红尘,给我们演绎了一幅具有前瞻意识、忧患意识下的人间悲欢。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尘缘
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尘缘作者:宗家英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2期摘要:赵德发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以佛教为书写题材,在多维视角的解构下揭开佛教的神秘面纱,颠覆了现世汉传佛教在传统意义中的诡秘,探寻出佛教在末法时代生活中发展的异日。
小说文笔精细地探入佛门古刹的角角落落,在现实生活与佛门变异的交媾中重建汉传佛教传统文化在现世生活中的权威,为佛教的发展打上时代烙印。
关键词:赵德发;《双手合十》;佛教;传统文化;颠覆;解构赵德发先生是一位兼具创新与人文主义情怀又能扎根现实的当代作家。
作者立足乡土世界,穿越传统伦理的沉浮,精准敏锐地摸住传统文化的组成命脉,并在探寻与诊断中直戳其要害,以求用现实的药方治愈传统文化在近代历史发展以来所沾染的病疾,并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出路。
一、众生人像“树杈式”陈列,揭露佛门神秘面纱《双手合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际关系网络构建具有很明显的赵德发式的风格。
所谓的树杈式是指以一个中心人物的成长为主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又分支出不同的人物与中心人物构建成不同的“小树杈”,从而长成“参天大树”。
中心人物有时候是一个人从垂髫之岁到耄耋之年,也有可能是子承父业,以一个家族的几代人为书写对象,完成中心人物的塑造。
汉传佛教对当代普通民众来说仍然是比较陌生和神秘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僧人这一群体也有着一种固有的传统印象,这些修行的人不食人间烟火、无欲无求、苦修苦行。
然而作者在小说中一反传统,抱定批判的视角,揭开佛教的神秘性。
首先,慧昱作为主人公,拉开神秘面纱一角。
小说以普通农民家出生的孩子韩景全(法名慧昱)为中心人物,以慧昱从佛学院毕业到芙蓉山修行的人生经历和遭遇为主线,纵横链接起僧俗两个世界,勾连起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纷纭万象。
慧昱的出身首先就打破了传统宗教叙述的传奇化和神秘感,揭开了佛门的神秘面纱。
传统的宗教叙述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感和宿命论,最典型的小说《西游记》,唐僧年幼时其母以盆为船将其置入水中,得佛祖相助漂至寺门,遂受养于禅门,与佛门结缘,这一传奇性际遇,无疑充满了神秘性和传奇性。
愿与海洋生死相依——听著名作家赵德发畅谈走近海洋、亲近海洋的心路历程
18绿色中国6月10日,中国海洋大学再次举行驻校作家聘任仪式。
随后,《黄海传》新书首发式举行。
此书作者、著名作家赵德发接过聘书后,以《走近海洋 亲近海洋》为题,做了一场生动的学术报告。
我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述自己认知海洋的心路历程以及文学创作实践。
听着听着,我的胸中涌起了阵阵波澜。
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和海洋生死相依的人,才可能用心、用情为海洋立传,才可能用神奇的文字为世人再现大海的无穷魅力。
心中的海洋曾面目狰狞1955年,赵德发出生在莒南县西南部的一个山村。
那里离海有100多里。
他22岁之前没见过海,对海的印象,都是从爷爷那里得到的。
爷爷年轻时,经常去海边。
他赶着头骡子,在家乡收购花生米、花生油,到青口(江苏省赣榆县城)卖掉,再装满盐贩往临沂。
后来,这种生意被禁止了。
做农活的闲暇,他常常端着烟袋,向别人讲“东海”见闻。
他说,东海什么都有,是个宝库。
赵德发从爷爷嘴里听到了海的可怕。
海里有大风大浪,淹死人是常有的事。
爷爷讲的“海笑”更是让他惊恐。
海“笑”的时候,是它打算杀人了。
海水突然退下,海底有鱼、有虾、有珍珠、有宝石。
正在大伙高高兴兴埋头捡的时候,海水又一下子合在一起,把那些人活活淹死。
这时候海就“哈哈”大笑,离海很远都能听见……他听了这个故事后在想:这海也太坏了,它怎能这样笑呢?它怎能笑着杀人呢?后来长大了,他才从书上得知,爷爷讲的“海笑”,其实是海啸。
但是大海狰狞大笑、吞没活人的形象,一直存留在他的心中。
第一次看海是1977年。
身为教师的他,暑假里出差。
听说当地离海只有16里路,便借了辆自行车兴冲冲地赶了过去。
结果大失所望,近处是一片烂泥滩,远处是一片黄水汤。
自行车轱辘让烂泥糊住,他只好沮丧地原路返回。
初近海洋并无好感1990年,赵德发从山东大学作家班毕业后到日照工作,算是真正走近了海洋。
尽管当地的百里海滩非常漂亮,但作为农家子弟,他的心理对海洋还是有抵触的。
愿与海洋生死相依——听著名作家赵德发畅谈走近海洋、亲近海洋的心路历程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特约记者 陈 鷟Willing to Live and Die with the Sea19绿色中国1992年春天,他到日照市第一海水养殖总场挂职。
赵德发长篇小说《双手合十》中的生存关怀
赵德发长期关注他所熟悉的中国乡村 , 沉浸在对土地
的深 情书写 之 中。 自 2 0世纪 9 代 以 来 , 德 发 创作 了 0年 赵
和现 实批判 意义 的重要 作品 。小 说不 仅讲述 了一个 僧人 的 成长故 事 , 承载 的具 有 象征 、 它所 寓言 、 判意 味 的 思考 和 批 探求 , 隐含在舒 缓有致 的故事 脉络 里 , 隐含 在世 俗 生活 自身 的 阴影里 , 以及超 越 世俗生 活的执 着追求之 中。
德发小说创作的两种精神原动 力; 深厚沉郁的文化忧思与 敏锐深刻的现实批判高度契合, 构成了赵德发小说的主要 美学特征。《 双手合十》 另辟蹊径 , 视域独特, 对时代和社
会生 活均有 冷峻审 视和 反 思 , 称 一 部具 有 忧患 自省意 识 堪
赵 德 发 长 篇 小 说 《双 手 合 十 》中 的 生 存 关 怀
碎了孟忏的人生梦想。旅游局长云舒曼爱上风流才俊乔市
长 , 欲望 煎熬和 感情折 磨 。孟 悔更 是深 陷情 网 , 是一 饱受 先 厢 情愿纠缠 慧昱 , 因经受 不住诱 惑与 觉通 走到 一起 , 后 直至 觉通坠 崖 身死 。佛学院 教9郭 正慎惨 死 在妻 子刀 下 。慧昱 币
的师 父休 宁 与 女 儿 割 不断 的血 缘 终 究还 是 一 生 情 劫 。其
《 双手合十》 立足人间罪与罚 , 思与在, 揭穿虚假的繁
荣与 伪善 的时代 , 喧嚣 混 乱 的世 俗 生 活一 记棒 喝 。作 家 给 关切 的 目光 和思想 的 触 角探 入 寺 院 生活 深 处 , 静 的参 禅 幽
与热 闹的欲 望相互 对 视 , 俗 两 界 的精 神 困扰 和 心理 挣 扎 僧
一
物质生活的丰富, 生存形态的多元 , 与价值追求的贫弱, 精 神信仰的衰落, 形成了鲜明对照。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承
“逃遁”的多维解读——评赵德发的《双手合十》
1 众生 “ 逃 遁 ” 的 怪 像
逃遁 ( 亦或逃亡 、逃离 ) 是现 当代小说 中反复 被抒写 的主题之一 ,如苏童 的小说 中就充满 了浓郁
的逃 遁 情 调 。 “ 对 于 苏 童 来 说 ,逃 遁 却 是 命 中注 定
收 稿 日期 :2 0 1 7 — 0 3 — 0 2
作者 简介 :李 丹 ( 1 9 8 9 一 ),女 ,山东 曲阜人 ,硕 士 ,编辑 ,研 究方 向 :现 代汉语 。
78
第 2期
李
丹 。等 : “ 逃遁 ”的多维解读
杀 ,老 诌 也 定 居 山上 ,誓 不下 山 。孟 忏 的生 活 环 境
俗世 的 困扰 。正如 小说 开篇 所言 : “ 是 寻找 与逃遁 的 两种 冲 动 ,让 慧昱 一大 早就 离开 叠翠 山佛学 院 ,坐 长 途大 巴来到 芙蓉 山。” 这 种现实 的烦 难和琐乱 ,也 在悄 无声 息 问挤 压着僧 徒们 的生 存空 问 ,以致还 出现
一
相 对 优 越 ,但 丈 夫却 是 因其 失 去 了生 育 能 力 ,而 潜 心 设 计 了一 场 骗 局 来 欺 骗 她 ,最 终 在 强 烈 的精 神 压 力 下 ,孟 忏 选 择 了 出家 ,逃 离 世 俗 的 烦 扰 。 云舒 曼
可 以说是生活在上层社会 的人物 ,但生活的困扰却 也无处不在 。丈夫 的不信任 ,生活 的多方 面压力 , 促成其精神 的出轨 ,而乔市长的若 即若离也更为她
增 添 了其 心 中 的 困扰 ,最 终 ,饱 受 精 神 折 磨 的云 舒
赵 德发 的小 说具 有一 种 内在 的特 质—— “ 好看 ” ( 何 启 治 语 )。 而 “ 好 看 ” 的背 后 则 是 寄 寓 了作 者
赵德发小说《乾道坤道》谶应叙事
折服于江道人强大的预言能力,且对四字真言的 质%这四句谶言既保证了小说叙事的完整性 ,同
寓意深信不疑,对于“簪子摘掉”在心理上也有了 时也完成了对阅读者期待视野的引导,以此暗示
充分的预期%于是,她决定遵循谶语的内容,顺从 情节发展的趋向%悬念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提高
“天命”,交出龙头木簪,将住持之位传给石高静% 了读者追随故事发展的兴趣,对情节的好奇、疑
道长时便请他预测前程,“蜀犬丧家,三弄琼花% 具有神圣性和神秘性,时空与心理互相渗透,成
水落石出,人小天大”即%石高静对江道人的谶语 为了小说人物的精神力量%
同样持深信不疑的态度,“这十六个字,我虽然不
而后,仍多变怪谶应之谈。”!2#谶应所借助的符号
主要分为语言与超语言两种,《乾道坤道》使用的 是语言符号。 2 小说《乾道坤道》中的谶应叙事功能:暗示与 引导 2.1暗示人物命运
应高虚赴美之前,曾请江道人指点,江道人 写下四句话:“庙不像庙,蓝眼人笑。平曲试罢,簪 子交掉。”呻应高虚起初参悟不透,直到第二次心
向,将复兴道教寄托于集科学家与道学家于一身 在,宣示未来%河图、洛书、星象、物异、梦验等,是
的石高静,作者特意将宗教和哲学并置,设置石 神谕的形式表现,以此向人间的帝王圣贤传达
高静归国投入复兴宗教的怀抱,是作者价值判断 “天命”,赋予他们或改朝换代、或拯救危难、或开
的具体体现,具有情感上的说服力。
创伟业的使命%此种神谕的方式,因其信仰力量
响,从而使事件朝着谶语预定的方向发展%应高 由此道出了作者的写作立场%
虚的心理轨迹由被动检验,变成主动迎合,道教 3 小说《乾道坤道》中的叙事氛围:神秘
的态势由此出现新的转按点。“簪子摘掉”,暗示
历史上的谶纬文献把各种知识和信仰放入
多维叙事中的当代佛教景观——评赵德发的汉传佛教小说《双手合十》
作者: 李波
作者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小说评论
主题词: 《双手合十》;多维叙事;佛教景观
摘要:赵德发作为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在涉足各类题材时,皆把人性问题作为其思考的轴心,由此展示社会的观念变异和精神焦虑。
随着思维的深入,赵德发将触角深入到汉传佛教中创作了《双手合十》,采用多维视角、叠合交错的叙事手法,虽笔涉宗教,却意指当代。
将佛教历史熔铸于当代佛门修行的众生相中,并写出了修行中的种种困惑,由此阐发佛理禅趣,并探寻人性救赎的法门。
理想主义的践行和情感精神的升华——谈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人物形象的塑造
作者: 刘荣林
作者机构: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系,湖南岳阳414006
出版物刊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4期
主题词:�乾道坤道》;石高静;理想主义;情感精神;升华
摘要:赵德发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乾道坤道》集中笔墨反映了即时背景条件下现代道教的生活模式,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现代道士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石高静这一典型。
作家为了成功塑造石高静这一人物形象,运用对比、衬托、张弛、渲染、伏笔、悬念等艺术手法,为石高静设置了重重复杂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且每一方面矛盾冲突都具有多重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并且这些矛盾冲突交织凝结,错综复杂,共同作用于石高静一身,来考炼和锻冶石高静的理想、精神、情感和意志,进而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地给我们刻画了一位理想主义践行和情感精神升华的现代道士形象。
道教文化在当代文坛催生的一朵奇葩——评赵德发先生作品《乾道坤道》
道教文化在当代文坛催生的一朵奇葩——评赵德发先生作品
《乾道坤道》
闫祯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赵德发先生2012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乾道坤道》,这是一部全景式
反映道教存在形态的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不小反响。
整个小说总体上是一种写实的风格,语言质朴流畅,情节设计真实可信。
一、道教文化的全景式教科书。
《乾道坤道》既是一部小说,又是一部非常形象的道教文化教科书,它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较好地承担了教育和教化功能。
该书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向前推展、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等方式,非常巧妙地让读者了解到道教的起源、流变和发展以及颇具神秘色彩的道士们的日常起居、修炼的内容和成果等等。
本书所展示的道教的有关知识,无论从广度和还是深度上,都达到了一定程度。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闫祯
【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传统中寻找应对的智慧与力量--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2.人心有“道”自有道——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3.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与人性透
视——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4.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5.物欲时代的玄学之光--读赵德发《乾道坤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赵德发传统文化小说三种”编辑手记
“赵德发传统文化小说三种”编辑手记
姜婧婧
【期刊名称】《出版参考》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第一次与赵老师的文字相遇,是《双手合十》。
2013年的初夏,朱寒冬社长将《双手合十》的选题表和稿子交给我,对我说:"这是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赵德发先生的作品,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展示当代汉传佛教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非常独特,你要认真做。
"从此,开始了安徽文艺出版社和我与赵老师的殊胜之缘。
拿到稿子后的第一时间,我拨通了赵老师的电话。
第一次通话,却仿佛并不陌生,赵老师言语中透出的温和敦厚让人感到亲切。
他谈到自己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去研读佛家经典,
【总页数】1页(P24)
【作者】姜婧婧
【作者单位】安徽文艺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传统中寻找应对的智慧与力量--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J], 雷鸣
2.美德山东的文学书写研究——以赵德发的乡土小说为例 [J], 丁燕燕;沈广斌
3.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赵德发“农民三部曲”评析 [J], 李学良
4.土地的缱绻传奇与荒原忧思——论赵德发的乡土小说创作 [J], 王晓梦;周园;
5.乡村振兴的时代跫音——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经山海》 [J], 姬志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在世俗与神圣之间——论赵德发长篇新作《乾道坤道》
作者: 丛新强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52-15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道教文化;《乾道坤道》;世俗与神圣
摘要: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现象,文学艺术和宗教诉求之间能够达成同构关系。
在新中国文学中,《乾道坤道》全景式独具特色地描绘出当代中国道士群体形象,进而提供出道教文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参照价值。
人之有限性的生命,恰恰存在于世俗与神圣“之间”。
道教承载的普世精神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道教文化可以有效地成为文学发展的思想资源,《乾道坤道》在当代中国文学生态场中弥足珍贵。
人心有“道”自有道——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人心有“道”自有道——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张丽军;辛晓伟
【期刊名称】《百家评论》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2011年,赵德发重磅推出长篇小说《乾道坤道》,这是继2007年面世的描写当代中国汉传佛教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之后第二本探讨宗教文化的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涉足宗教题材,赵德发以独特的眼光审视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在宗教与世俗之间试图找到人们心灵的平衡点与灵魂的安放点。
当下文学创作题材老套、陈旧的小说已经开始让读者有些"反胃"。
【总页数】7页(P47-53)
【作者】张丽军;辛晓伟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烟台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道教文化在当代文坛催生的一朵奇葩——评赵德发先生作品《乾道坤道》 [J], 闫祯
2.从传统中寻找应对的智慧与力量--评赵德发的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J], 雷鸣
3.理想主义的践行和情感精神的升华——谈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人物形象的塑造 [J], 刘荣林
4.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与人性透视——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J], 王春
林;
5.传统文化的现代境遇——评赵德发长篇小说《乾道坤道》 [J], 王春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