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
闹市行吟花佐酒玉盘烹饪海生烟
中诗协:无论您在哪里,这里将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这里是服务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地方。

诗词中常用的字如何分辨平仄
黄莽(2018年5月20日初稿)
古诗词读音今少数音有变化,如“斜”古音、方言读(xiá)在部分古诗中使用古音以求押韵;而当不用在韵脚的时候可以读成(xié)。

如“儿”古诗词中“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不读(ér),而是用江浙沪方言读成(ní)。

今人又大多提倡新韵,入声字只有《诗韵新编》有所保留。

而有些字平仄两用、两读、两用两读的情况下有其意不变也有其意变者。

如“听、醒、看、
思、梦、重”等。

例:
“听”平仄两读,但并不是在位置上可平可仄的字,听不见、听不懂为(tīng),而听牌、( tìng)听你一顿,听而不闻(tǐng)为仄。

又如“乘”:乘风、乘坐为平(动词),名词shèng一乘:乘舆。

千乘之国此为仄。

如可平可仄的字:醒、看、三、是可平可仄,根据位置的需要来判断是否读平还是仄,但其意不变。

再如“思”:平仄两用:动词为平,如:相思,思考;名词为仄,如:花思、禅思。

古人在用某些字的时候,往往把有些字拿不准的放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上,或者有些字只有放在韵脚的时候读平,其他位置可平可仄,这只是个别现象。

例如“听”,声从形。

他有三个类型,动词、名词、量词、在位置上都有讲究,而动词和量词一般都是平,名词为仄。

和“思”是一样的用法,只是比“思”又多了一个量词。

其次在位置上还要区分前缀字和后缀字是名词还是动词或者是量词。

个人体会,二读之音,大多作名词时读仄,作动词时读平。

同一个字,意思不同,平仄不同,在诗词写作中就根据字意确定平仄。

听。

平仄两读,但并不是在诗词中诗可平可仄的字。

分别为名词,动词、量词。

听:(tīng)( tìng)(tǐng),今音:tīng,古音:去声、平声。

量词为平,动词为平,名词为仄。

听,ting,从耳从壬(ting,廷声)。

〈动〉(1) 形声。

本字从耳从悳,,壬( tìng)声。

从耳德,即耳有所得。

今简化为“听”。

“听”本义“笑貌”。

从口,斤声。

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听,聆也。

——《说文》听,形声。

本字从旟,(tǐng)声。

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

“听”本义“笑貌”。

从口,斤声。

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耳内的两个感觉性毛细胞的小区。

例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礼记·大学》。

古人诗词如下
读平音的:(量词、形容词、动词)(tīng)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不属律诗范畴用在韵脚,如同“梦、醒”字用法的)
呕哑嘲哳难为听——唐·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引》(不属律诗范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朝·袁枚《听诗叟》
读仄音的:(形容词、名词)( tìng)(tǐng)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唐·李白《蜀道难》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汉·佚名《孔雀东南飞/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宋·欧阳修《画眉鸟》
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唐·刘长卿《弹琴》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宋·曹豳《春暮》
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

唐·刘禹锡《听琴》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宋·李煜《秋莺》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可不论平仄的:
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唐·杜甫《石壕吏》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唐·白居易《观刈麦》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宋《临安春雨初霁》
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唐·白居易《听幽兰》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康熙字典(听)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 音齗。

【說文】笑貌。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

【楊愼曰】听,古哂字。

又【廣韻】口大貌。

【集韻】大口謂之听。

又【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 音 。

亦笑貌。

又【集韻】口謹切,音赾。

又魚斤切,音
㹞。

又逆乙切,音聉。

義 同。

又魚其切,音疑。

听嗞,口開貌。

又魚衣切,音沂。

與 同。

嗞,媿貌。

又【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

(聽)〔古文〕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 他定切,音侹。

【說文】聆也。

【釋名】聽,靜也。

靜,然後所聞審也。

【書·太甲】聽德惟聰。

【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

【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

【註】聽,猶受也。

又從也。

【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疏】聽,從也。

【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

【禮·王制】司寇正 明辟,以聽獄訟。

【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

【前漢· 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

【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 也。

【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

【註】聽,偵 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 音㕔。

【集韻】聆也,聽受也。

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

俗作㕔。

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又【韻補】叶儻陽切,音堂。

【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

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音韵参考
[ 平水韵 ]:上平十二文·下平九青·上声十二吻·去声二十五径
[ 国语 ]:tīng,tìng,yín
[ 粤语 ]:jan5 teng1ting1 ting3
[ 闽南语 ]:theng
基本解释动词和量词为平
听tīng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

听写。

听觉。

聆听。

洗耳恭听。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任凭,随:听任(r坣)。

听凭。

听之任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

听政。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
乐。

例如重:重(chóng)复为平,重(zhòng)量为仄。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唐·白居易《长恨歌》
读仄,重色轻友之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白居易《长恨歌》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读平,重叠之意。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唐·白居易《长恨歌》
读仄,表示重视之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可平可仄,其意不变,这里读仄;重读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
读仄,重借种字,因种也有三个读音(zhǒng、zhòng、chóng)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读平,思绪万千之意;韵脚。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读平,节令。

中诗协
登高方识远天地纳于心
申请会员及投稿须知
一、申请会员请联系以下微信、QQ、电话、邮箱或登陆中诗协官网;
二、投稿格律诗词10首(可配图),现代诗歌5首,附个人照片、作者简介、邮编、详细地址、电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