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牵牛”艺术【张锐发表于小学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管理中的“牵牛”艺术
青少年学生敏感而自尊,逆反心理很重,在管理这样的班级时,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顶牛现象,虽然采取强制措施可以消除学生的顶撞行为,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制约着教育的效果,也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威信和今后的教育。
因此,面对学生的顶牛,需要研究“牵牛”的艺术,从而消除学生的敌对情绪,提高教育的效果。
一、要看清牛的来势,善于观“牛”
生活中“牵牛”关键是看清牛的来势,顺势而为,班主任在遇到学生顶牛时,也需要把握学生的来势,分析学生不接受要求、顶撞老师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班主任应善于观察。
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遇事比较冲动,当班主任提出的要求不符合他们的内在需求、愿望时,学生常会以偏激的方式表现出来,有时就会顶牛。
其实,学生这种顶扭行为的外显性也为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班主任老师平时应仔细观察,把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知道哪些同学容易激动,这有利于制定下一步的“牵牛”措施。
其次,要善于分析学生顶牛的原因。
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尽管造成学生“顶牛”的原因有很多,但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容易偏激,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喜欢情绪化地处理问题,遇到要求和制度不能符合他们的需要,或者自认为老师伤害了他们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从班主任的角度看,有的是因为批评学生不公正,不能一视同仁,甚至错怪了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进而顶撞班主任;班主任的态度生硬、粗暴,对学生批评过火,或者不看时机,不分场合地批评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顶撞。
这样分析下来,大多可以找出学生顶牛的症结所在。
再次,班主任应冷静地反思自己。
遇到学生顶牛时,大多数班主任觉得是觉得学生不理解老师,不服管,容易生气、发怒,带着情绪去处理问题,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还会把事情搞得更僵。
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顶牛是由于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出现偏差造成的,因此,在遇到学生“顶牛”时,班主任需要冷静下来,反躬自省,客观地分析一下,
—3—
试着进行换位思考:学生是冲着自己哪方面来的,学生是否受了委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批评?这样,才有利于下一步问题的解决。
二、要避开“牛”的锋芒,主动引“牛”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必然会与学生在某些事情上产生冲突。
在遇到学生的顶牛时,如果班主任不激动、不发火,也不大很现实。
然而作为班主任也应必须顾及到自己的冲动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用理智战胜感情,采取冷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使自己胸怀宽广。
”
首先,遇到学生顶牛时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有利于平息学生的情绪。
学生处在情绪激动的顶牛状态下,老师的任何教育和要求都不会被他们接受,所以要想处理好学生的顶牛现象,就不能硬顶硬地去干,而应让学生的怒气平息下来。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如果班主任一味苛求学生,以猫对老鼠的姿态而自居,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
其次,要通过“无判断”介入增强对学生的认同感。
班主任尽量避免根据自己的标准去给学生的行为下结论,然后带着这种结论去要求学生,结果是越说学生越不愿意听。
应该借助于“无判断”介入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就是班主任在处理矛盾冲突初始之时,不作个人主观判断或急于对事件事实的客观判断,而是参照心理咨询师的态度,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理解学生此时的内心感受,运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如眼光的注视、身体语言,把自己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传达给对方,引导学生对自身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明确的认识。
再次,班主任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减缓学生狂躁的情绪,使之逐渐平息,为其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面对学生的顶撞,班主任需要克制、忍耐,即使是学生认错态度不好,故意顶撞老师,班主任也要冷静、沉着、泰然处之。
否则针尖对麦芒,势必两败俱伤,破坏了师生感情,使矛盾更加激化。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班主任要有博大的胸怀,要宽容对待“顶牛”的学生。
比如:肯定学生“顶撞”中的合理因素,放下老师的架子,主动向学生赔礼道歉;或另选时机,先表扬再指出不足等,都会有利于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稳定学生情绪,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选择“牵”的时机,巧妙牵“牛”
观“牛”和引“牛”只是工作的前提,关键的是要能牵好“牛”,解决问题,不要因为学生的顶撞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制约着以后的教育落
—3—
实。
班主任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和教育方式,以使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要求,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首先,在学生顶牛的时候不要试图进行说教。
在遇到学生顶牛时,很多班主任试图把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强加给学生,认为只要让学生认清矛盾冲突的客观事实、明了规章制度,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就能顺利解决问题。
在介入冲突时强调事件的真实情况,给予客观判断;或者不顾学生的切身体会,凭自己对事件的认识进行主观判断。
从班主任的角度出发解决矛盾冲突,学生虽然摄于压力,以表面臣服的态度平息了冲突,但是口服心未必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因此,这个时候最好是暂时先平息学生的偏激情绪,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
其次,要掌握牵牛的艺术,顺势而为。
据说,有一次爱默生想把牛牵进圈中,与儿子一起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边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使牛前进一步,他的女仆看到后,拿了一把嫩树叶放在牛的前面,结果很快将牛牵进圈里。
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要顺势而为,善于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诚恳的,是真诚的,这样,学生的心理得到满足后,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和要求。
要善于抓住学生愧疚的时机做好教育工作,学生大多不愿意与班主任处得很僵,所以在“锋芒”之后,学生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或愧疚的心理,此时,班主任应注意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是因为学生的过错,班主任要抓住这个时机,采取和风细雨、以理服人的方式,耐心细致地摆事实,讲道理,促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认识,使学生在自我愧疚、自我谴责的心态中接受教育,改正错误。
再次,要善于进行换位处理。
既然学生顶牛就有一定的原因,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善于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处在学生的位置,是不是也会如此,理解了学生,自然也就接受了学生的行为和表现,然后再配合适当的说服教育,我们可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说说,学生感到老师理解他了,就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要求,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还可以通过选择共同关心的话题,适当地隐蔽我们的教育意图。
我们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时候,学生是因为接受了老师然后在是真心地接受要求的,所以当学生顶牛时就意味着他们对老师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成见,此时,任何的说教都难以奏效。
可以与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话题,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适当地提提要求,可以解决遇到的问题。
最后,班主任应不断提高修养,减少顶牛现象的出现,这是从根本上
—3—
解决学生顶牛问题的关键。
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可见,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所以,班主任不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学多才,积极进取,而且要善于用坦然的心境对待学生、教育学生。
只有用自己的真心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
遇到学生顶牛时,班主任应能放下所谓的“架子和面子”,应用真诚的态度去检讨自己的缺点、错误。
如果学生的顶牛是因班主任的原因而起,应勇于承担责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学生,我们也要有宽宏的气量,坦然面对学生,努力去寻找出适合教育他的方法,把问题完美的解决。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