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禅意的体现
(一)佛家禅意贯通始终
“林清玄的作品,给人清爽的感觉,但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易懂的作品背后是佛教经典的深深寓意。
”林清玄的作品,大多是从一些人们身边的事物开始描写,通过不断深入的文字讲述,最终落脚于更深层次的道理。
他的散文是可以亲近的,亲近之后也能从中获得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哲理,也有可能是佛教经典中的普世道理,给人会心一击。
他对人性和尘世的感悟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特色的地方。
他虽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人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体悟生命。
《黄昏菩提》中写到:
的智慧
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温柔的心情
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
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
生命的自然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我深深地震动了
走到阳光烂漫的黄昏
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
从菩提树 ,到乡村生活,再到城市中的人们,抽丝剥茧呈现出深层的道理,让人们思考生活的本真。
《佛鼓》中写:
或是来自更邈远之处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
但好像不是来自人间
那是人间的鼓声
轻时若微风抚面轻柔
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
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
密时如雨不能穿指
那鼓
⋯
⋯
鼓声在人间,但鼓声又不只在人间,鼓声无边,生命的境界,也是无边。
《清欢》一文中开头写到“人间有味是清欢”,林清玄用“清爽的欢乐”来解释了“清欢”,直言清欢是源于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喜欢,平常的生活或许不够热烈,但这正是清欢的根源。
对于平凡日子的热爱,是难能可贵的精神,是将生活过的更美好的秘密。
林清玄的散文,有美好的文字外表,也有深刻的哲理内涵,读他的作品,是眼睛和心理的双重享受。
(二)以慈悲心爱尘世
“佛教以慈悲为怀”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头禅,林清玄的作品中十分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间众生的关怀,慈爱众生,怜悯众生。
佛教的义理,在于慈悲,林清玄的散文,也蕴含着慈悲。
林清玄本人对佛教义理的理解是:
所得到的东西
负面情绪
慈悲是消除一切所以
这是慈悲
应该怀疑而不怀疑
这是慈悲
应该骄傲而不骄傲
就是慈悲
应该生气时不生气
这是慈悲
应该贪时而不贪
应该拿而不拿就是慈悲
林清玄十分虔诚地信仰着佛教,佛教也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生活的看法。
作为佛教义理的慈悲,则影响到了他散文中的内涵。
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且明显的感受到他对人们的关怀与慈悲:他的文章所描写的大部分都是社会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其中也不乏底层人民艰苦生活的情景。
林清玄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但这些细节不是无谓的描写,是一种十分真挚的,源自于现实生活的描写,通过描写浓缩出人们都能理解的道理,使文章所表达出的意义更为深刻。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林清玄一定是满怀慈悲的,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描写,让更多人看到底层人们贫苦生活的景象,影响看书的人,激发更多的人的慈悲之心。
如他所描写了卖柠檬的夫妇,以及文章里的卖西瓜的农民等,都是平凡人,
生活不见得优待了他们,但他们都在坚持着努力生活,学会与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和平共处,乐观地朝着自己的幸福向前走。
有一颗关怀和仁爱的心,在面对生活时就会宽容,能用更广阔的眼睛理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
《增一阿含经》中,写出了生命中的八种苦,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人生即苦,一切皆苦。
林清玄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也深受这种想法的影响,在写作中也自然会有这样的思想表露。
不过他并没有选择直接地像教条一样的说世界是苦的,而选择了通过他的生活他的感受来告诉读者,在面对一切皆苦的时候,应该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过好当下的生活,从中获取快乐。
林清玄的父亲曾对他说,松软的泥土能够更好的使植物成长。
放在人身上,也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内心松软,就能够对世界的苦淡然视之,就能从苦的生活中发掘快乐,发现生活好的一面。
林清玄就是这样用松软的心看这个世界,因此他虽然看到了生活的苦,看到了一切皆苦,却仍能用清淡的文字写下深刻的感想。
林清玄的散文,尽管篇幅比较多,但每篇让人看了都能感受到他的慈悲为怀,他对社会中人们的关注,对世间万千事物的平等关怀。
(三)以平常心待世界
清玄是一个作者,他身上明显的标签就是关注平凡人,这也使得他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也体现了佛教中的“平常心”。
平常,是说人对外物的变化以平淡的心去面对,去思考,人的内心也是平等的。
《黄昏菩提》中,林清玄描写了他所看到的景象:黄昏的时候,天色很美,只看天空和植物给人以静谧的感觉。
但是在城市中的建国南路,嘈杂的人声、拥挤的公交、气喘的人们,使空气中漂浮着满满的浮躁气息。
路上忙忙碌碌的人自然是看不到美好的黄昏景色,尽管他们拥有欣赏美和决定美的能力。
林清玄认为,看不到美,可能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而是因为没有一个平常心。
有了平常心,才能看到世界中那些美好、平静的美丽。
可以看出,林清玄的平常心,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
他能看到并且关注到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但他用平常的心去感受,不为某件事烦恼。
在他看来,出世不是将个人与社会完全割裂开,更不是对社会苦难的逃避,出世是让人进行深层思考,形成柔软的心,在入世时能够更好与世界、与生活相处。
佛教中的基本思想有一点是反对自杀,林清玄也提倡热爱生命,或许生活中会遇到挫折,但要用乐
观的平常心去面对。
(四)以自省心观世界
“林清玄受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如佛教中的对内自省,在林清玄身上就有很明显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林清玄作品中,不经意间就会表现出他对内自省的意识,他不脱离物质和社会,但他更注重在精神层次上的满足,如与佛沟通。
他放弃一定的物质享受,不只顾及的利益,凡事先严于律己,然后再教化众人。
他勇于直面现实的污浊,大胆批判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反映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林清玄,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个人品格的修行,摒除一切俗世纷扰,进行纯粹的心灵体验与反思。
“生活在希望中,就是从自己身上获得在黑暗中对某种东西的信念,这种东西可能只是一种灵感,一种心灵的欢愉,或一次狂喜。
”人活一世会遭守很多不幸、磨难、失败、打击,要善于从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加强自身的修行。
当我们登上更高的台阶,回首过往就能体会一切是非成败不过尔尔。
林清玄的自审之心使他面对任何事情都能生出一份感动。
林清玄在《洪炉一点雪》中讲诉了一个蛤蟆与茄子的故事,劝诫世人,无论遭遇何种外在变迁,对内自省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点,如若不能对生活中困难有所理解,那么就会阻碍自身的成长。
“佛经上说:‘三界无安,譬如火宅。
’对蝉者而言,火宅不在三界,而在自心,心的纷乱、纠缠、煎熬、燃烧,才是一切不安的根本,而三界的安顿也是心的暂时休息罢了。
”如果内心不能够平静,身体更无法平静,生活中遇到的困苦,在当时负担着,在一切平静时,不再为其所困,就是觉悟。
人生中的苦难是不能被人们控制的,人在活着的时候,要寻求方法使自己与生活和谐共处。
林清玄面对人生的困难,社会中的人性问题时,时常自省,他认为自省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看世界的层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他对生活的种种体味,还能看出他对生命、人生的热爱,也蕴含着一定的佛教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