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弓弩——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弩
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原农耕民族对抗北⽅游牧民族就采取了多种策略,如修筑长城、习练骑射,等等,既学⼈之长(骑射)也扬⼰之长(城守),⽬的是以攻防兼备、具有综合优势的整体战术来遏制游牧铁骑的凶悍兵锋。
在这个整体战术中,⼤⼒发展装备强弩的步兵是⼀个重要的⽅⾯,因为步兵弩阵的密集连续射击,能够⽐较有效地遏制骑兵的冲突,如果再有城垒依凭,其威⼒就更⼤了。
战国晚期赵将李牧⼤破匈奴,是这种整体战术的成功之例。
此战,赵军有战车1300乘、骑兵1.3万⼈,其主⼒是15万步兵,中有“弩者⼗万”。
据《汉书·冯奉世传》唐颜师古注:“极者,谓能张弩者也”。
古⼈习称张发⼸弩为“毅⼸弩”,即使10万“毅者”并⾮全部⽤弩,也必有相当⼀部分是配备弩的。
于是,李牧“⼤纵畜牧,⼈民满野”,引诱匈奴来犯;“匈奴⼩⼈,佯北不胜”,诱其主⼒深⼊;⽽当匈奴⼤举⼈犯时,即以车、骑从两翼迂回,主⼒从正⾯出击,“⼤破杀匈奴⼗余万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攻守兼备的整体战术对抗游牧铁骑,在汉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展,可以说,中原王朝之修筑长城、习练骑射、发展弩射,都以汉代为最。
长城的修筑,只有明朝差可⽐拟,但明长城仍⽐汉长城短了⼀⼤截,⽽且明⼈重守轻攻,过于消极,其步、骑兵的战⽃⼒是⽆法与汉朝相⽐的。
骑兵的发展,⼤概只有唐朝能与汉代相⽐,但唐朝往往直接利⽤北⽅和西北的游牧民族组建骑兵,汉朝的骑兵则基本由北部边地郡县的农民组成,就汉族⼈习练骑射⽽⾔,似乎汉代的风⽓更盛。
⾄于对弩射的重视,则没有⼀个朝代能够与汉代相提并论。
汉代步兵中的弩⼿,称为“材官厥张”或“厥张⼠”,为步兵之精锐。
汉初垂相申屠嘉,早年为“材官厥张”,从刘邦击项⽻,升为“队率”(⼀队之长),后⼜升为都尉,由此发迹。
(汉书·申屠熹传》唐颜师古注引如淳的话说:“材官之多⼒,能脚踏强弩张之,故越厥张。
律有厥张⼠。
”⼜(汉书·⾼帝纪》注引应助之⾔:“材官,有材⼒者。
”汉代军中⼜有“强弩将军”、“厥张司马”等职,⼤概都是由弩⼿组成的步兵兵团的指挥官。
汉代野战⽤弩,⼀般将弩⼿结成严整之阵,前排或左右有持格⽃兵器和盾牌的兵⼠掩护,轮番密集射击。
天汉⼆年(公元前99年)秋,李陵在浚稽⼭以5000“射⼠步兵”对抗6倍于⼰的匈奴骑兵,就采⽤这种战法⼤量杀伤敌⼈。
据《汉书·李⼴苏建传》记:“陵引⼠出营外为阵,前⾏持戟盾,后⾏持⼸弩,令⽇:‘闻⿎声⽽纵,闻⾦声⽽⽌。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倒。
虏还⾛上⼭。
汉军追击,杀数千⼈。
”
汉代还将弩⼤量地装备长城沿线的塞垒。
西北地区汉代的关塞和烽缝遗址中,屡屡出⼟记
载武器装备情况的简赎,都属于汉军的“守御器薄”或“兵器簿”,其中最常见的武器,就是弩。
由这些装备档案性质的简赎可知,汉代军中对弩的管理有⽐较严格的制度,登记内容⼤致包括:编号、弩名、弩⼒、射程(包括长期使⽤导致弩⼒和射程降低的情况)、损伤(⽆损伤则标记“完”,等等,如“官第⼀六⽯具弩⼀,今⼒四⽯柑⼆⽄,射百⼋⼗五步,完”,诸如此类。
这反映了时⼈对弩的重视。
汉代⼈对弩的改进也有重⼤的贡献。
他们在弩机的诸部件之外,加装了⼀个青铜机匣,时⼈称之为“郭”(或写作廓)。
机件安装在匣内,再嵌⼈弩臂上的槽中。
正如《释名·释兵》所说:“⽛外⽈郭,为⽛规郭也。
”这样,贯连弩机各部分的轴梢(键),不仅穿在弩臂之槽的边框上,⽽且也穿在铜郭的孔中,因⽽能够承受更⼤的张⼒。
为提⾼瞄准的精确度,汉代⼈还将弩机的望⼭加长,上⾯刻出分度。
河北满城西汉中⼭靖王刘胜墓出⼟的青铜弩机,望⼭⾼出郭⾯4.5厘⽶,分刻五度,每度间⼜刻出半度的标线,度线错⾦。
这种刻度为瞄准提供了⼀个标尺。
射击时,依据与⽬标物之间距离的远近,选定望⼭刻度中的某⼀条标线,将它与箭⽮的端头和⽬标三点连成直线,即可使射出的箭⽮准确中的。
因为飞⾏的箭⽮受地球引⼒和空⽓阻⼒的影响,总是以近于抛物线的曲线前进,所以发弩时,必须将弩臂前端微抬起,使望⼭、箭钱和⽬标物在⼀条直线上,射出的箭⽮以⾼于瞄准线的轨道飞⾏,才能命中⽬标。
望⼭刻度的出现,说明汉⼈对射法中这种纯粹经验的把握,已有定量的计算,并据此总结出相应的标准。
宋代沈括曾见到海州出⼟的⼀件古弩机,望⼭上有刻度。
他研究后指出:“原其意,以⽬注链端,以望⼭之度拟之,准其⾼下,正⽤算家勾股法也。
”中国算学称直⾓三⾓形的短边为“勾”,长边为“股”,那么望⼭是“勾”,由望⼭底部⾄敬端是“股”,两者成为勾股的关系。
出现于东周时期的青铜弩机,⾄此⽽臻于完备,中国弩的威⼒,⾄此也达到⼀个⾼峰。
汉武帝元狩⼆年(公元前121年),李⼴率军与匈奴对阵。
在死伤过半、箭⽮将尽的危急时刻,李⼴亲以当时最称强劲的⼤黄弩狙击匈奴将领,连续射杀数⼈。
匈奴骑兵震慑,解围⽽去。
西汉⽂帝时,晃错上书⾔兵事,指出汉军与匈奴骑兵相⽐有五个长处,其中第⼆点和第三点都与弩有关:“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费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费能当也。
”弩因⽽被称为“中国之利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