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荫奇辨治痛风的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荫奇辨治痛风的经验
唐先平
【摘要】@@ 痛风是指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某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单一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1].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0(042)007
【总页数】2页(P8-9)
【关键词】痛风;中医病机;辨证论治
【作者】唐先平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1001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9.7
痛风是指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单一关节炎、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发展为痛风性肾病[1]。
导师胡荫奇教授认为,
痛风属中医学“痹病”范畴,湿浊热毒内蕴是痛风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亦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根源,治疗主张病证结合,分期制宜。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
获益匪浅,现将胡师辨治痛风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痛风发病,注重湿浊热毒
痛风属中医学“痹病”范畴,“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
胡师认为本病的发病与“湿浊热毒”之邪闭阻筋脉骨节有关。
素体肥胖或喜食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嗜烟酒之人易导致“湿浊”蕴伏体内或留着于经脉之中,日久不祛易蕴热化毒。
复因饮酒、进食辛辣肥甘厚味等助湿生热,加之夜间阳气潜藏,气血流通缓慢,湿浊热毒之邪便会聚于筋脉关节,痹阻经络,常于夜间突然出现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而导致痛风发作。
胡师认为湿浊热毒内蕴是痛风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湿浊郁久蕴热化毒,流注关节、阻滞筋脉骨节既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生的病因病机,亦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根源。
所以,对本病的治疗在注重清热利湿解毒的同时,佐以活血通络,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2 辨证施治,分期制宜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胡师一般把痛风分为4期:痛风急性发作期,痛风间
歇期,痛风反复发作期,痛风性肾病期。
并根据各期不同的病理特点,总结出治疗痛风的系列方药。
2.1 痛风急性发作期多由于日间饮酒或进食高嘌呤饮食,加之徒步行走或运动时间过长,夜间突然发生关节剧烈疼痛,以第一跖趾关节、足趾关节受累较多,其他依次是足背、踝、足跟、腕、手指等关节。
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肤色暗红,有烧灼感,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站立或行走疼痛加剧,可伴有发热、口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或数。
治疗从清热利湿解毒、化瘀降浊、消肿定痛立法。
予痛风1号方:苍术 12g、黄柏 12g、川牛膝 15g、薏苡仁 30g、秦皮 15g、威灵仙30g、山慈菇10g、徐长卿12g、金银花30g、连翘 15g等。
2.2 痛风间歇期痛风急性发作期自行缓解或经治疗恢复后,仅表现为血尿酸升高,无关节肿胀疼痛,关节周围及耳廓无痛风石沉积,无肾结石等。
患者多无明显不适,
舌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滑细或濡细。
治疗宜从健脾利湿、升清降浊立法。
予痛风2号方:土茯苓 30g、云苓 30g、白术 15g、薏苡仁 30g、葛根30g、泽泻15g、秦皮 15g、徐长卿 12g、百合 20g、威灵仙20g等。
2.3 痛风反复发作期一般由急性期发展变化而来。
随着尿酸钠盐在关节内沉积逐渐增多,发作逐渐频繁,每次发作所波及的关节也逐渐增多,缓解期缩短。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持续时间较长,但局部红肿灼热感不甚明显,关节出现畸形,屈伸活动受限,耳廓、跖趾、指间、掌指关节等处可见痛风石,部分病人的痛风结节溃破后可见豆腐渣状白色尿酸盐结晶流出,多伴有口苦或口中黏腻不爽,胸闷、脘痞不适,纳食不香,或腰痛、尿血,小便黄或混浊,大便黏滞不爽,舌暗红、苔薄黄或薄黄腻,脉滑细或濡细。
治疗从健脾利湿泄浊、祛瘀散结、通络止痛立法。
予痛风 3 号方:猪苓 20g、苍白术(各)12g、黄柏 12g、川牛膝 20g、薏苡仁30g、秦皮12g、土茯苓 30g、土贝母15g、莪术 15g、红花 12g等。
2.4 痛风性肾病期其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期可出现腰部酸痛、轻度浮肿、中度血压升高,或出现轻度蛋白尿、镜下血尿等;晚期可表现为肾小球受累,滤过率下降,肾功能持续恶化,最终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多表现为腰酸困不适,或下肢浮肿,体倦乏力,时恶心、呕吐,纳差,夜尿频等。
也有一部分病人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形成结石,出现腰痛、尿血,舌淡黯、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弱或沉细弱。
治疗宜从益肾健脾泄浊、化湿通络立法。
方选参芪地黄汤合四妙散加减:黄芪
20g、党参 15g、山萸肉 12g、生山药20g、茯苓 20g、泽泻 15g、苍术 12g、薏苡仁 30g、黄柏12g、威灵仙 20g、秦皮 12g、土茯苓 15g、益母草 20g、六月雪15g等。
3 临床用药,匠心独具
3.1 山慈菇与徐长卿山慈菇:甘微辛,寒,入肝、脾经,具有消肿散结、化痰解毒之功。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具有祛风化湿、止痛止痒、解毒之功。
徐
长卿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广泛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山慈菇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秋水仙碱其衍生物,通过和中性粒细胞微管蛋白的亚单位结合而改变细胞膜功能,包括抑制中性白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抑制磷脂酶A2,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白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白三烯;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从而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
徐
长卿具有较显著的镇痛、镇静作用,并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
二者配伍相须为用,共奏化痰消肿、解毒散结、祛风止痛之功,可以有效缓解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之症状[2]244。
3.2 威灵仙与土茯苓威灵仙:辛、咸,温,归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涎、散癖积之功,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效。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
二药相伍为用,共奏祛风除湿解毒、通利关节、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及痛风反复发作期。
现代研究表明:土茯苓可增加尿酸盐排泄、抗痛风,具有消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指出:“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三味为主药,三药合用,有显著的排泄尿酸的作用”[3-4]。
3.3 土茯苓与萆薢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萆薢味苦,性平,归肾、胃经,能利湿泄浊、祛风除痹。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土茯苓能增加尿酸盐排泄,抗痛风,有消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萆薢所含的皂苷有抗菌、杀虫、抗真菌作用,能扩张末梢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
二药合用,共奏祛湿浊、解热毒、利关节、除痹痛之功,可有效缓解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之症状。
常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另外,对痛风性肾病患者出现的尿浊、蛋白尿属湿毒蕴结者亦有良好的疗效[3-4]。
3.4 秦皮与土茯苓秦皮苦,寒,入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平喘止咳、明目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皮甙具有消炎、镇痛、利尿作用,能促进家兔及
风湿病患者尿酸的排泄。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能增加尿酸盐排泄,抗痛风,有排除蛋白尿、促进肾功能恢复的作用。
二药相须为用,共奏清热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不仅能有效缓解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关节红肿热痛之症状,而且能有效降低痛风患者及高尿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2]229[4]。
3.5 土茯苓与土贝母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土贝母味苦、性微寒,归肺、脾经,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肿散结。
二者配伍功擅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散结、通利关节,是治疗风湿热痹的要药良对,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或活动期,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风湿指标升高,舌红苔黄,脉数,对于降低风湿指标,缓解关节肿胀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有良效[3]。
3.6 半枝莲与虎杖半枝莲性寒味辛,入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利尿之功;虎杖性微寒,味微苦,归肝、胆、肺经,具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祛痰止咳之功。
二药配伍共奏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或活动期,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舌红苔黄,脉数者,对于缓解关节肿胀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有良效[3]。
另外,痛风患者尤应注意饮食宜忌,平素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除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油腻肥甘、助湿生热的食物外,尤应控制高嘌呤(主要为动物内脏、海鲜、肉制品等)、高蛋白(鸡蛋、牛奶除外)、豆制品等食物的摄入,以使治疗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参考文献
[1] 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15
[2] 颜正华.中药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胡荫奇,唐先平,常志遂,等.风湿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2005:221
[4] 朱步先,朱胜华,蒋熙,等.朱良春用药经验集.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