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第三单元主题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主题拓展
忧患与责任
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
第一种:是来自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即通常所说的" 国土狭小、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灾害横行" 等。
这种忧患意识在日本无所不在。
例如, 日本总是举国炒作能源紧张的话题, 不少高收人的人在一滴水、一度电上精打细算。
2006 年夏天酷热, 于是有人为了节电倡议空调不要低于28 ℃, 结果走到哪里都是28 ℃, 有的地方干脆将降温的按键用胶纸贴, 不让人动。
其实日本几乎从来不停电, 用电也无限制。
日本人这种忧患意识不仅是客观国情的" 加工型" 反映, 而且是日本人认识、约束自我的思维方式的展现, 是日本国民意识及价值观的基石。
第二种:是来自社会压力的忧患意识。
例如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目前公布的 " 日本将来人口推测" 报告显示,到 2055年,日本人口将减少至 8993万人 ,其中老
龄人口将达到 40%, 是目前2倍。
对于倚重人力优势的日本 , 这种压力的沉重与深刻是可想而知的。
再如周边各国对日本所构成的外在压力: 朝鲜的 " 核武 ",韩国的"反日",俄国的"四岛",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都使日本难以安眠。
处于这样压力下的日本人,与虽不够发达,但国际地位一直稳步上升的中国人相比,忧患意识有很大不同。
第三种:是来自文化传统的忧患意识。
日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大量吸收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结合自身的国情形成特有的文化传统。
例如孔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诲等,似乎就是针对日本而言,使日本人受益极多,非常推崇。
这种文化理念与上述客观依据相契合,使日本的忧患意识不仅具有应对灾难等突发性事件的功能,而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独有的性格特征。
假期作业:
1、“君子有终身之忧”,你认为哪些古人属于这类“君子”?我们这个时代有这类“君子”吗?请各举一例,并说说他们的“忧”是什么?
2、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还有哪些民族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借鉴呢?请举一例。
注意:所有事例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叙述,不得打印粘贴。
现代文阅读练习:
现代文一:(15分)
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
胡龙成
①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往来比较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反映在人体上也有高矮、胖瘦、黑白等方面的差异。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的进行,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没有彻底消失。
②首先,从身材方面来看存在北高南矮的现象。
80年代统计资料指出,当时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上,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下。
产生高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活动和饮食。
居住在北方草原和高原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少负重,出门大多骑马、乘车或步行,腿部长而直,食物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身材一般比较高大;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肩挑背驮,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竹排等,手臂发达,腿粗短,食物以大米等粮食为主,身材相对来说要矮些。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因素也不能忽视,北方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相对要慢一些,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成熟比较晚,同时他们祖先个子比较高,并代代遗传下来,南方人则刚好相反。
③其次,从体型方面来看存在北胖南瘦的现象。
产生胖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气候条件。
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是冬季,十分寒冷,加之白天时间短,风雪天气多,居民室外活动少,消耗的体力不多,有利于积累脂肪。
南方气候温暖,生产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居民活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积累脂肪。
其二是饮食结构。
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人容易发胖,而发胖又能更好地适应严寒环境。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茶吃稀饭的习惯,体内不容易积累脂肪,显得精瘦,瘦俏的身体更有利于散热。
④再次,从五官方面来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存在着差异。
北方人的鼻梁直而长,鼻孔比较狭窄。
例如黑、吉、辽等省的人鼻端平均宽度为38mm,这种鼻型可使北方冬天的干冷空气在吸入肺部之前,与鼻腔黏膜充分接触,既可以预热,又增加了湿度,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
南方人鼻梁没有北方人直,软骨向上翘的比较多,鼻孔比北方人宽。
例如粤、桂等省居民鼻梁的平均宽度为40mm,短而宽的鼻孔,有利于散热驱湿。
南方人的嘴唇比较厚,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达2/5以上,愈往北,厚度逐渐变薄,在北方找一个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很困难。
同时,愈往南,嘴唇越来越向前凸,有向外翻的趋势,这与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厚而向前凸的嘴唇,具有促进水汽蒸发,加快散热的作用。
南方气候湿润风沙少,眼睛的开度大,外形显得大而圆;北方气候干燥、降水量少,风沙天气多,眼裂较狭长,上眼皮不显横纹,双眼皮少,泪阜被蒙古褶遮住,以免风沙吹入眼中,并保证眼球表面湿润。
⑤最后,从皮肤的颜色深浅来看,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都有很大的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与太阳的辐射有关,南方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紫外线辐射比较强,深色表皮能
将大部分紫外线吸收,使皮肤下面的组织不受过多紫外线的照射而损害,因此南方人肤色较深;北方纬度位置高,太阳低度角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比较少,而适量的紫外线有利于人体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浅色皮肤有利于吸收紫外线,所以北方人肤色一般比较浅。
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和地势有关,东部山地丘陵区雨水充沛,树林茂盛,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削弱了太阳的辐射,人体接受紫外线比较少,皮肤比较白;西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中氧气不足,人体中具有运输氧气功能的红细胞增多,加上紫外线和风沙的刺激,皮肤颜色比较深。
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的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也是逐渐过渡的。
例如,江淮地区,地处南北的过渡地带,这里的男子既有北方的高大剽悍,也有南方的精瘦刚强;女子既有南方姑娘的纤细婀娜的身姿,又有北方姑娘白皙红润的皮肤。
(选自青岛出版社《中学生科普文阅读》)
1、关于本文的主要说明内容,表述无误的一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说明的是地理环境对人体特征的影响。
B、本文主要说明南北地区人体特征的差异性。
C、本要主要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探究南北人体特征不同的原因。
D、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谈南北人体特征的差异性。
2、下面对文章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北高难矮”主要是受生产活动、饮食、生长发育时间和遗传等因素影响。
B、“北胖南瘦”主要是受气候条件和饮食结构的影响。
C、南北方鼻形的不同主要是受南方湿热气候和北方干冷气候的影响。
D、南北东西的肤色差异主要是受太阳辐射和地势差异的影响。
3、下面与文本内容相吻合的一项是:()(5分)
A、同桌长得高大魁梧,好友们一致认为他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一定是北方人。
B、看到几个非洲小伙子,小明认为他们肤色黑主要是紫外线辐射高的缘故。
C、小王的爷爷瘦小精干,是因为身处南方,饮食清淡且好动。
D、武汉有很多外地人,从特征看却不易分辨,说明人体特征的差异性已消失。
现代文阅读二(35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
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
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
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
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
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
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
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
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
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的《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老们和他们中年的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社区的礼拜。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俄狄浦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
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
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
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
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
《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
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
4、读完全文后,谈谈你对标题中“为四郎哭泣”的理解。
(5分)
5、仔细品读下面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6分)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
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6、“文化为什么重要?”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对此作出了回答?其具体作用是什么?(9分)
7、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有过“为四郎哭泣”的经历?这样的体验,给了你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认识。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