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沉降观测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楼及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目录
一工程概述..................................................................................................- 1 - 二监测目的..................................................................................................- 1 - 三测量执行规范............................................................................................- 1 - 四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布设............................................................................- 1 - 4.1 监测内容.................................................................................................- 1 - 4.2 监测点布设.............................................................................................- 1 -4.2.1 基准点布设.........................................................................................- 1 - 4.2.2 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点布设...........................................................- 2 - 五仪器设备..................................................................................................- 3 - 六监测等级及坐标、高程系统....................................................................- 4 - 七监测方法..................................................................................................- 4 - 八监测周期..................................................................................................- 5 - 九项目人员构成............................................................................................- 5 - 十质量保障措施............................................................................................- 5 - 十一作业安全措施........................................................................................- 6 - 十二变形监测成果提交................................................................................- 6 -
XX楼及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述
本工程位于XX,A楼长XX米,宽XX米,B楼长XX米,宽XX 米,现A楼和B楼出现裂缝,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

二、监测目的
测量规范规定,建筑物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建筑物在施
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
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设计施工部门
提供详尽的沉降数据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
的破坏,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测量执行规范
1、《工程测量标准》GB 50026-2020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 50497-201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5、本项目变形监测方案
四、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布设
4.1监测内容
根据甲方要求,本工程的监测内容包括: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裂缝监测,建筑物倾斜观测。

4.2监测点布设
4.2.1基准点布设
根据现场情况和规范要求,在基坑周边相对稳定的地方布设
4个垂直位移基准点,它们的编号为JZ1、JZ2、JZ3、JZ4。

4.2.2建筑物主体沉降观测点布设
建筑物的变形主要因素为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所以沉降观
测点的布设很重要,一定要能很好地反应建筑物的沉降特质。


般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20m
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新旧建筑、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裂缝、后浇带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对于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
区的建筑,应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并在室内地面中心及
四周设地面点;邻近堆置重物处、受震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
基础下的暗沟处;建筑物的变形主要因素为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所以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很重要,一定要能很好地反应建筑物的沉
降特质。

在建设物主体的主要部位共布设18个沉降观测点;A楼
和B楼共布设8条裂缝监测点。

具体见下表:
4.2.3建筑物主体裂缝布设
裂缝观测点布设在A楼伸缩缝处和A裂缝处。

在A楼伸缩缝处南北两处各布置两组裂缝监测点,B楼外墙两处裂缝各布置两组裂缝监测点,共布设裂缝监测点8条。

在裂缝监测点两侧嵌入不锈钢观测钉标志,作为观测点。

使用游标卡尺量取每组观测点间距离,两人同时读取观测点上钢尺读数,读数位置读数三次,取平均值并记录。

4.2.4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建筑主体倾斜观测:倾斜观测点布设在建筑主体顶部,受建筑结构限制,不设置标志,每次观测照准建筑角线边缘最高处作为观测点,地面测站点设置在建筑主体外侧墙体的延长线上,距主体建筑距离不小于建筑高度,设置永久标志。

地面观测点(投影点)设置在倾斜观测点下方垂直投影点附近,以便于观测。

受观测条件限制,A楼布设了4组倾斜观测点。

以观测建筑楼角东西南北方向变化情况。

观测时在测站点安置全站仪,照准顶部观测点,锁死水平旋转部,向下旋转望远镜,在固定观测标志上垂直视准轴方向放置
小钢尺,全站仪观测者读取中丝在小钢尺上读数,持尺者同时读出小钢尺在观测标志中心位置的读数,变换钢尺位置读三次数,正倒镜各观测一次为一个测回,每次观测四测回。

再按矢量相加法求得位移值。

五、仪器设备
沉降观测使用美国天宝电子水准仪 DiNi03 型,其精度为±
0.3mm/km。

六、监测等级及坐标、高程系统
根据设计、测量规范要求,确定本次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等,高程采用独立系统。

七、监测方法
本次沉降观测网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中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测量,其观测要求按照下表执行。

数字水准仪观测要求
注:1 在室内作业时,视线高度不受本表的限制。

2 在采用光学水准仪,观测要求应满足表中各项要求。

数字水准仪观测限差(mm)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采用光学水准仪时,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应满足表中两次读数所测高度之差限差。

八、监测周期
A楼和B楼现已建成,根据实际情况暂定监测周期 30 天,监测次数11 次。

监测频率:
我单位对该工程实行项目负责制,设项目负责人一人,技术负责人一人,观测人员三人。

十、质量保障措施
现场测量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
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

监测记录、监测当日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结报告提供的数据、图表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

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和转抄。

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

十一、作业安全措施
1 为保证精度要求,在测量过程中采取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与方法固定的原则;
2 相关单位应做好测点的保护工作,避免测点遭到损坏,如
发生破坏应及时通知;监测点损坏时,由破坏方进行补设;
3 仪器脚架或标尺应选择安全地点架设。

仪器设备安装完毕后,操作人员不得离开作业岗位;
4 造标埋石应避开地下管线和其他地下设施;
5 在基坑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安全帽等安全防护用品,并应
指定专人负责作业现场的安全瞭望工作;
6 雷雨季节不宜使用金属对中杆,确需使用时应采取绝缘防
护措施;
7 与施工单位做好协调工作,提前了解施工进度。

十二、变形监测成果提交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沉降观测成果表,时间、沉降量(T—S)曲线图
3、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4、沉降观测总结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