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理解是,杰出人才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因为人才的概念是很宽泛的,科学创新并不是杰出人才的必要条件。
我们有很多很好的企业家,他们本身不见得在科学技术上有什么发明创造,但是他企业办得很好。
当然,作为杰出人才一般都不是因循守旧人士,往往对新事物有敏感性,如果缺少了这方面素质,也不会成为杰出人才的。
一个人如果能不断吸取别人提出的创新性思想,而且付诸实践,同样是难得的杰出人才。
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毛泽东曾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除了实践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来源.创新要主观符合客观,就只能从实践中来,不能从书本中来。
“如果书本的知识反映了实践,那么间接地从书本中提出一些待解决的问题,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理解为人的正确思想,包括科学的创新,要从书本中来,就大错特错了。
”
学校教育是什么?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学习现成的知识、间接的知识、前人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科学的知识,认真学习是必要的.如果不学习书本的知识就无从创新,因为“新"必须从“旧”来,对旧的东西不了解是谈不上创新的.但学习书本知识,毕竟与参加实践是两回事情,对前人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需要实践。
“做习题跟做科学研究是很不一样的”,真正培养出人才的是实践。
“实践出真知,学习书本知识也不是假知,但是它不深刻。
”学校的作用是把优秀人才的种子选拔到一起,让他们发芽“共振”,达到共同成长。
所以说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大量对社会有用的杰出人才。
但是,我所说的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大学本科以下的教育.至于研究生的教育,就又是另一件事。
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并不比发达国家差,有些人甚至认为比某些发达国家还要好一些。
但是,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就比发达国家差很多。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科学研究均只会做“跟踪”式研究.例如,国家863计划所支持的就是“跟踪"式研究,说得难听一些,就是“模仿”,甚而是“抄”。
老师只会“跟踪”,教出的学生当然也只会“跟踪”。
还有一重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清华大学王义遒副校长所提出的尖锐的问题:当今中国是否需要创新型人才?现在是钱学森教授说需要,温家宝总理也说需要。
但如果只是“口头”上需要,并不付诸“行动",那是绝对涌现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我从理论上回答钱学森之问: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认识论来看,这是背离认识论的客观规律的。
只能说学校教育为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一定条件,打下一定的基础.“将相本无种”,“将”和“相"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1000多年前大文学家兼大思想家韩愈说过的“怪话”.但我认为韩愈的这段“怪话",还没有真正说到“点子”上。
应该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也有,但愿出重金购买千里马的“知音者"不常有!当今“不知、不善用或知而不乐用千里马”的现状,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