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九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3月份)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 “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
C. “真金不怕火炼”--金
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 “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
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 糖水、汽水都是溶液
C. 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
D.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能验证Zn 、Cu 、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试剂是( )
A. Zn 、Ag 、CuSO 4溶液
B. Zn 、Cu 、Ag 、H 2SO 4溶液
C. Cu 、Ag 、ZnSO 4溶液
D. Ag 、ZnSO 4溶液、CuSO 4溶液4.实验室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50g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氯化钠
B. 称氯化钠
C. 量取水
D. 溶解
5.
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编号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在不同
溶剂中的溶解性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探究CO 2与NaOH 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A. A
B. B
C. C
D. D
6.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B. 溶液中无固体剩余时,该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
D.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7.
向100g 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 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资料:A 的溶解度温度/℃2030405060溶解度/g 37.2
41.4
45.850.455.2
25℃100g 水
①
②
③
④
⑤
A. ②中A 的质量分数最大
B. ③⑤中A 的质量分数相等
C. ②④⑤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 ①③④⑤中没有固体存在
8.
如图是固体物质M 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40℃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 M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一直增大
C. 将40℃时M 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固体析出
D. 将50℃时M 的饱和溶液升温至80℃,溶液变成不饱和
9.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B. 甲物质的溶液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
C. 在
20
℃时,甲、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 当甲中含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法提纯甲
10.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t
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
:4 B. P
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 t 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2℃时仍是饱和溶液
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 2℃降至t 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1.根据下列甲、乙图示和相关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铝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______(填“延展性”或“导电性”)。
(3)图乙表示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铝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由此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铝______铜(填“>”、“<”或“=”)。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12.根据下列装置图填写有关空格: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仪器②的名称为______.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选用上述______装置(填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选用______;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的方程式是______.
(3)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______、过滤和蒸发结晶,用到的蒸发装置是______,(填序号),还必须用下列玻璃仪器组合中的______(填序号)才能完成实验.
①漏斗、烧杯、玻璃棒②滴管、量筒、试管③集气瓶、表面皿、广口瓶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用到上图装置中的______(填序号).若配制过程中,在已经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95mL水,其他操作均规范,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填“>”或“<”,或“=”)5%.
13.徐州地区石灰石资源丰富。
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4.0g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
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得实验数据如下:
稀盐酸的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10g3.0g
第二次加入10g2.0g
第三次加入10g l.0g
笫四次加入10g0.6g
请计算:
(1)4.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______g。
(2)10g稀盐酸能与______g碳酸钙正好完全反应。
(3)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14.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Sn+SnCl4=2SnCl2 。
(1)SnCl4中锡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_。
(3)写出步骤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_(回答一点即可)。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15.某同学配制50g 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中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_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_(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______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4)取上述溶液10g加水______g,可稀释得到3%的NaCl溶液。
(5)若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D.溶解前烧杯内有少量水
16.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
(提示:
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l】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
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___ 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人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示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碘______ (选填“不”、
“微”或“易”)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
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
称是_ ______ 。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______ (选填“强”或“弱”)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得出______
【注意:若答对以下问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
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____(选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
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
【注意:若答对以下问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含有香味的微粒运动到了人们的鼻子中,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A解释正确;
B、由于元素守恒,化学反应不能改变了元素种类,所以“点石不能成金”,故B解释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易反应,故C解释正确;
D、“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了灭火的目的,故D解释正确
故选:B。
通过分析找出成语或诗句中蕴含的化学问题,应用化学相关知识解答此题。
成语和古诗是我们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其中许多都蕴含着化学原理,我们要好好地理解它们。
2.【答案】A
【解析】解: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为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糖水、汽水均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属于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C、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
B、根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液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稀溶液与是否饱和的关系、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乳化作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解:A、锌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而出现红色固体,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银和CuSO4溶液不反应,证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
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可行;
B、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银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证明锌比铜、银活泼;但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
C、铜、银都不与ZnSO4溶液反应,证明了锌的活动性大于铜、银。
无法比较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
D、银不与ZnSO4溶液、CuSO4溶液,证明锌、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但无法比较锌、铜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
故选:A。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金属与酸、盐溶液“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同学们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前边的金属会与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但也要注意,与金属反应酸一般是指稀硫酸和盐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4.【答案】D 【解析】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D、配制氯化钠溶液时,溶解操作应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实验室配制溶液的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氯化钠不溶于汽油,而溶于水。
故实验呈现的不同现象能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故方法正确;
B、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通过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对比说明与温度有关,通过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白磷对比说明与氧气有关,故方法正确;
C、对于实验C,一段时间观察试管①中的铁钉明显锈蚀,①试管中即提供了空气,也提供了水,②试管内铁钉不生锈,试管内只提供水,由此得出:铁生锈需要和氧气接触;故方法错误;
D、二氧化碳和与水、氢氧化钠都反应,通过实验对比塑料瓶变瘪的程度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故方法正确;
故选:C。
A、根据氯化钠的溶解性进行回答;
B、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C、根据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铁与水和空气直接接触以及除去铁锈可用盐酸清洗方法进行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NaOH溶液反应使瓶内的气压变小进行解答。
此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燃烧的条件、铁生锈的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并进行知识的大胆迁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解题。
6.【答案】C
【解析】解:A、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稳定的物质,不是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属于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氢气具有可燃性,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该选项说法正确;
D、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点灯通电时放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A、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或加热会发生爆炸;
D、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过程中,都可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答案】D
【解析】解:A、根据A物质在30℃的溶解度为41.4g、60℃的溶解度为55.2g,可判断41.4g物质A在25℃时不能完全溶解而在60℃时可以全部溶解且为不饱和溶液,则溶液②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溶液③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A不正确;
B、溶液③为60℃时100g水溶解41.1gA物质所形成的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29.3%;
溶液⑤为50℃时100g水溶解50.4gA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33.5%;故B
不正确;
C、综合A、B项分析可知:溶液②⑤为饱和溶液;60℃A的溶解度为55.2g,溶液④为60℃时100g水溶解50.4gA,可判断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C不正确;
D、根据20℃A的溶解度为37.2g可判断,25℃时37.2gA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综合A、B、C项分析,溶液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没有固体存在;而溶液⑤恰好饱和,没有固体存在。
故D正确;
故选:D。
溶解度为一定温度下,100g水溶解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结合A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根据溶液变化流程中的条件,判断物质的溶解及所得溶液的状态或组成;由资料中物质A的溶解度可知,物质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利用物质的溶解度判断溶液的状态时,要明确溶解度是在该温度下100g水所能溶解溶质的最大质量.8.【答案】C
【解析】解:A、40℃时,M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
,故A错误;
B、M的溶解度大于40℃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饱和溶液升温会有晶体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M物质的溶解度40℃时最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40℃时M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固体析出,故C正确;
D、M的溶解度大于40℃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将50℃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至80℃,溶液仍是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解:A、在20℃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是30g,大于10g,都是易溶物质,故A正确;
B、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故B正确;
C、在20℃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说明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而不能是溶质质量相等,故C错误;
D、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来提纯甲,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解: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25g:100g=1:4,故A正确;
B、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错误;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不是饱和溶液,故C错误;
D、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13 26.98 延展性 2Al+3CuSO4=3Cu+Al2(SO4)>
【解析】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3,表示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则图甲中铝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3。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铝块能制成铝箔,是利用了铝的延展性。
(3)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铝丝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说明发生了置换反应,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
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此实验可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铜。
故答案为:
(1)13,26.98;
(2)延展性;
(3)2Al+3CuSO4=3Cu+Al2(SO4);>。
(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2)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等,据此结合金属的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与用途、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酒精灯分液漏斗 C D 2KClO32KCl+3O2↑溶解 B ① G <
【解析】解:
(1)依据实验常用仪器可知:①是酒精灯,②是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所以选择发生装置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易溶于水,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可选用D;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氧气和氯
化钾,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3)
要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滤前要先溶解;蒸发时可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作反应
容器,还有铁架台,所以可以用装置B做反应容器;过滤、溶解、蒸发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可选①.
(4)用氯化钠固体和水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几个步骤,要用到图中的G;根
据公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知,在已经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95mL水,
则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5%.
答案:
(1)酒精灯,分液漏斗
(2)C,D,2KClO32KCl+3O2↑
(3)溶解,B,①
(4)G<
(1)依据实验常用仪器回答;
(2)依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依据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及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发生、收集装置;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生成氧气和氯化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根据泥沙不溶于水,而氯化钠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泥沙杂质;蒸发要用加热的装置;
(4)根据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选择实验用具;根据公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计算判断.
此题考查对常用化学仪器的了解和识记情况,只有很好的认识它们,做实验才能得心应手;另外,考查了装置的选取和实验室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能考查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3.4 1.0
【解析】解:
前三次每加入10g盐酸固体减少1.0g,也就是每10g盐酸恰好和1.0g碳酸钙完全反应。
而第四次只减少了0.4g,说明剩余物质不能和盐酸反应,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4.0g-0.6g=3.4g。
设10g稀盐酸中HCl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0g x
=
x=0.73g
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答:(1)4.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是3.4g。
(2)10g稀盐酸能与1.0g碳酸钙正好完全反应。
(3)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前三次每加入10g盐酸固体减少1.0g,也就是每10g盐酸恰好和1.0g碳酸钙完全反应。
而第四次只减少了0.4g,说明剩余物质不能和盐酸反应,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所以碳酸钙的质量为4.0g-0.6g=3.4g。
根据对应化学方程式求算HCl的质量,进而求算其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4.【答案】+4 弱 Cu 2SnCl2Sn↓+SnCl4分解反应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解析】解:(1)SnCl4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所以锡元素的化合价为+4;
(2)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弱,所以加入铜不能与SnCl4反应,所以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Cu;(3)步骤②中SnCl2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SnCl4和Sn,化学方程式为:2SnCl2SnCl4+Sn↓,该反应属
于分解反应;
(4)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4;
(2)弱,Cu;
(3)2SnCl2Sn↓+SnCl4,分解反应;
(4)避免焚烧塑料产生污染,更加环保。
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流程图进行分析解答,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以及流程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制备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15.【答案】②①⑤③④①广口瓶 3 C 凹液面的最低处 10 AD
【解析】解:(1)配制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
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 6%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
(3)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3g=47g(合47mL),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则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得
10g×6%=(10g+x)×3%
解得x=10g
(5)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正确。
B.用生锈砝码称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不选。
C.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不选。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
(1)②①⑤③④;①;
(2)广口瓶;3;
(3)C;凹液面的最低处;
(4)10;
(5)AD
(1)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常见的仪器的名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和体积,进而判断所需量筒的量程;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可设出水的质量,然后利用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来解答。
(5)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可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6.【答案】紫红液体分层,B中高锰酸钾溶解微碘的汽油溶液强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分层
不溶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