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写作》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写作、写作学、写作课
一、问答题:
1.什么是写作?
一般来讲,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写作时,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想——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固定化、外物化、形式化,形成一种有物有序的东西——文章。

2.谈谈写作的社会性的表现。

(1)、写作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也可以说写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殷周以前,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人们‚口耳相传‛、‚声气相求‛、‚结绳明。

(2)、社会生活激发了作者的写作欲望。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是说人有七情六欲,都是因外物的变化而感发。

人在社会生活中因外物的感触,因遭逢际遇的困扰,心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怀,才有强烈的写作欲望。

如果没有社会生活,作者无感无会生活与写作活动,一个催生,一个反映,互为因果,两不分离。

(3)、社会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写作材料取自于社会生活,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没有社会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毛泽东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列宁也说:‚我们的感觉、我们的不可能写出文章。

(4)、社会生活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写作的主体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社会生活、时代精神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思想。

此时代此环境的作家在选材、立意、写作形式,运用的写作方法等方面与彼时代、彼环境的作家都不同。

有人曾给老舍说,让他与山西的赵树理换一下,老舍说,那我就完了。

(5)、社会生活影响读者的品评意向,从而间接影响作者的写作。

读者是写作的受体。

他们的世界观、文章观、审美情趣、阅读倾向都受其所处的社会生活在这里,读者的意见是基于现阶段人们对文章与文学的不同观念并反馈给作者的,尽管作者作了解释,也说明他对读者的意见有所关注。

(6)、社会生活能帮助作者克服主观偏见。

列夫〃托尔斯泰在开始写作《安娜〃卡列尼娜》时,曾把安娜构思成一个坏女人,但是在写作过程中,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启迪,他断然改变了最初的构想,把安娜描绘成一个正面的带有复杂性格的上层俄罗斯妇女形象,充分体现了生活(7)、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柳青在《生活是创作的基础》一文中说:‚技巧从哪里来的呢?一般地认为技巧从别人书里学来的,前人的书或者现代人的书。

其实呢?其实,技巧主要地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

‛(《创作例话》第20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写作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写作的规律与技巧也孕育在丰厚的社会生活之中。

技巧的形成和创新主要来自对生活的研究。

所谓‚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即为一例。

二、名词解释
1、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阐明事理的活动。

说通俗一点,写作就是写文章。

2、写作学: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说简单一点,写作学就是研究如何制作文章的学问
三、判断题
1、从本质上讲,写作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2、社会生活可以启发作者获得写作技巧。


3、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制作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


4、写作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5、文章是一个流变的概念。


6、‚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是说研究社会生活,可以获得写作技巧。


7、写作可分为采集、构思、表达三个阶段。


第二章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一、问答题
1、如何理解‚物——意——文‛转化律?
这个规律也称双重转化律。

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由物到意,这是第一重转化。

这重转化就是客观外物经过作者的观察、了解,映入作者的大脑,又经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综合,注入作者的理解、
由意到文是第二重转化。

这重转化是把第一重转化的结果经过再认识、再深化、再整理,使之更加深刻、完整、严密、精细,更有逻辑性、条理性,并
规律,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有的外国学者也注意到了双重转化律。

前苏联学者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换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

‛创作是写作活动中的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

其中‚外部刺激‛即‚物‛;‚知觉的显示‛即‚意‛;‚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即‚文‛。

了解了写作的这一条规律,有助于作者把握写作的各个环节,促成双重转化的完满进行,写出内容丰富、见解深刻、构思奇异、形式独特的优美文章。

2、写作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有四点:个体性即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个性风采。

综合性即写作的综合性特点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创新性即写作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写作的价值,写作的意义在于创新。

3、了解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①写作中结合作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

无论在题材的选择,方法的运用,或者体裁的确定等方面,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

②赋予作品独有的个性特点,使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独树一臶,有个性、有特点,这样才能新人耳目,增强表达效果。

4、了解了写作的综合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学习写作,主体是主导的因素,因此对于写作主体来说,学习写作就要进行综合努力,要在生活积累、思想认识、知识储备、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功夫。

全面提高自己,不能单打一。

仅仅死背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和方法固然是不行的,同样仅仅在其它方面下功夫也是不行的。

5、了解了写作的实践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在认真学习写作理论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自觉地、刻苦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写作训练。

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水平
6、了解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对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
认识了写作的创新性特点,知道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那么在写作中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突破陈规陋习,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观念去寻找新的事物,不断探索与新的内容相适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力求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7、写作有哪些规律?
写作的基本规律有四条:
(1)、‚物—意—文‛转化律也称双重转化律。

是说写作过程必须实行两重转化,即由物至意,再由意至文。

(2)、多元因素统一律即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诸多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并且达到融合统一。

(3)、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即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8、为什么学习写作必须反复历练?
因为学习写作必须重视实践。

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反复历练,才能真正理解写作道理,才能在实践中把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要知道:写作能力不适从书本上学来的,也不是别人传授来的,而是靠自己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二、名词解释
1、写作的个体性:指写作在操作上是一种个体行为;写成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体现了作者的
个性风采。

2、写作的综合性:指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级智能活动。

作者在写作中要涉及主体本身
的多种素养、写作客体的多种因素、写作过程的多种环节、写作方法的多种技巧。

写作活动在
3、写作的实践性:即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活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写作
水平就必须反复历练,在实践中使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4、写作的创新性:就是说写作活动要力求新奇,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别出心裁,不同寻常。

5、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6、写作中的‚通变律‛:就是把学习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并且在写作中通变妙运,出
巧创新,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规律。

其中‚知‛即通过多读,学习掌握前人的写作传统、写作经验、写作知识,了解的写作‚大法‛。

‚行‛是身体力行,进行写作实践,对写作活动的直接参与及尝试。

‚通变‛即学习写作,在继承、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写作的理论与知识,勇于革新、创造。

7、点化调整渐深律:点化调整渐深律就是在写作中不断提炼、深化、修改、调整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表达形式,提高文章质量的规律。

三、判断题
1、‚文若其人‛体现了写作的个体性特点。


2、写作有个体性特点,所以写作时作者可以忽略客体的特点及其对写作的反作用。

×
3、写作有实践性特点,学习写作可以不学理论知识。

×
4、写作的价值在于创新。


5、写作中的‚通变‛就是灵活变通。

×
6、注重创新是写作成功的秘诀之一。


7、写作具有个体性,所以不能一味模仿别人的写法。


8、‚点化‛可以使文章超凡脱俗,出奇出新。


9、有个性的文章一定有创新性。


10、写作创新包括超越作者自己。


11、所谓‚点化‛就是在文章写作中不断提炼、升华的意思。


12、文章的写作技巧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第三章写作技巧
一、问答题:
1、谈谈写作技巧对写作的意义。

其一,写作技巧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尤其是构思、行文阶段,有助于写作各环节、各因素的完美配合,成功完成写作活动。

其二,写作技巧有助于概括生活典型,开掘生活本质,增强表达效果,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下面仅举两例说明。

1)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取材于普希金告诉他的骗子的故事:有两个骗子冒充彼得堡和部里的官员,在外省招摇撞骗。

在这里骗子是故事里的主要位骗子到抨击俄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无耻,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果戈理在这里运用了高超的构思技巧。

2)在《红楼梦》里,作者有意将林黛玉之死安排在薛宝钗出嫁这同一时刻。

作者用封建社会礼教的顺从者‚出闺成大礼‛,来反衬了叛逆传统礼法技巧在写作主体身上体现为一种心理结构和能力,是和主体的艺术修养、艺术经验、气质个性、习尚趣味,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技巧受制于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服务于他的写作活动。

2、写作技巧的特点有哪些?
写作技巧具有4个特点:稳定性、互渗性、创新性、审美性。

稳定性指技巧成熟后的稳固。

互渗性即写作中的各种技法往往互相参照、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创新的核心意义是发展写作技巧。

在运用写作技巧时,既需遵循成熟的为广大写作者所接受,且写作效果显著的技巧、规则,又要根据写作目的、内容、时代不断探索新技巧,同时对旧技巧进行改造、更新。

写作技巧的审美性指写作技巧的运用,可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的特性。

3、运用抑扬法应该注意什么?
运用抑扬法要注意三点:
其一,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

抑扬中有一主一副,一实一虚。

副和虚只在行文中虚晃一枪,目的是突出主、实,表现作者本意。

其二,抑什么,扬什么,要心中有数。

一般来说,前面抑的(或扬的)都是物体表面的东西,或者用世俗的眼光看物体所得出的不正确的结论;而后面扬的(或者抑的)则是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或者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得出的正确的结论。

写作时应瞻前顾后,合理安排,以免前后矛盾。

以活通;又要避免扬得脱离实际,给人以浮夸不实之感。

抑扬法多用于散文,多用于一些取材于作陪衬的不起眼的物体,如绿叶、盆土、粉笔、野草、砖瓦、铺路石、拖把等,而又旨在突出其在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文章。

4、在写作中,如何界定‚虚‛与‚实‛的含义?
虚与实是写作中实的技巧。

虚实的含义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对材料的
,虚指文章的观点。

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三件事为实,围绕三件事发的议论、感慨是虚。

文章中处理虚实关系有虚由实来、实由虚补、化虚为实、以虚代实、虚实映带五种。

写作中根据写作目的,采用的材料,选择的文体,恰当处理虚实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实写有助于反映生活的真实,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虚写有利于作者驰骋想象,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根据写作实际需要,或实写,或虚写,或虚实结合,能使文章内容充实,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5、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有哪些?
主要途径有三条。

1)从研究生活中学习技巧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项活动。

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物认识生活的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

比如:事物的外获得议论说理的技巧等等。

所以观察生活现象、研究生活道理、琢磨它们与写作的关系都会对写作技巧的发现和运用帮助极大。

2)从研究别人作品和经验中学习技巧
写作前贤的作品及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有一定的个体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的大法。

研究他们的作品当的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的评论文章,较前类文章有更为客观的理性概括。

两者相得益彰,更加接近于作者的写作实际,因而对后学的指导性更强、更直接。

学习别人的写作经验要注意知行结合,灵活变通。

这样别人的写作技巧才能为我所用。

3)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
写作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获得写作技巧,必须反复历练。

如何进行写作训练,下面提出五点要求:
1、要吃苦;
2、要有恒心;
3、要循序渐进;
4、要有针对性;
5、要严于修改。

二、名词解释
1、写作技巧:即写作主体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摸索,掌握的能促使写作成功的方法手段。

2、择炼:择炼即对语言进行选择与锤炼,它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使语言准
确、简洁、生动。

3、一字立骨法:一字立骨法即用一字或一词概括全文要旨,并用它纵贯全文,成为整个布局的中
心。

一字立骨法也叫文眼法。

而‚眼‛者,即作者对笔下事物的特别发现或独特感受。

4、正反比照法:正反比照指布局文章时把正反双方相对立的人、事、物、景作对举表述,通过材
料本身含藏的正反意义的对照来显示文旨。

4、博引作论法:指在布局文章时,为了说明某种道理,博采中外古今有关材料,以便淋漓、透彻
地发挥文旨。

这种布局方法主要运用于议论性文章,包括杂文、评论及议论性散文。

5、寓托寄意法:喻托寄意法就是将作者的意向以物相比,寄托其中的布局方法。

这种方法也叫借
景抒怀、托物言志、喻物寄情。

6、往复叠进法:往复叠进法是一种一唱三叹、一波三折的布局方法。

其特点是形式上取同一性反
复即相似的物象(人、事、地、情)不断复见,而文章和情致在形式的反复中不断深化。

7、移步换景法:移步换景法是借文章中的人物(多数为‚我‛)的行止,一步一景地描述一路上
的景观、感受的布局方法。

此法多用于游记写作中。

8、拟态:即模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态、情态、语态,使语言对内容的表现更加逼真、生动、
形象的一种技巧。

10、变态:变态即在运用语言时故意打破语句构造上的常规语法,以造成更富有内在表现力的辞句
11、造境:造境是对文章语言表现力的总体要求。

其效果就是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现人物的身心体验,营造出一种意象丰富的情景氛围。

巧妙的造境可使读者进入作者生活体验和尽现情思的氛围,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作者的艺术感受。

三、判断题
1、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句,在抒情上运用了化虚为实
的手法。


2、在《红楼梦》中,作者把贾宝玉结婚与林黛玉之死安排在同一时刻是运用了‚哀乐互衬‛的手
法。


3、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喻托寄意技巧。


4、写作技巧离不开作者的立场观点。


5、择炼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最为基本的一环。


6、抑扬法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


7、抑扬法可以使文章波澜起伏。


8、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写作。


9、写作技巧只能从书本中学得。

×
10、文章写作中,‚显‛就是浅陋,‚隐‛就是晦涩。

×
11、抑扬法、断续法、疏密法、张弛法均可活跃文势。


12、移步换景法多用于游记写作。


13、抑扬法只能先抑后扬。

×
第四章写作过程
一、问答题:
1、谈谈感受的特点。

1)感受的客观性
感受的客观性即作者感受外物,要受外物客观属性的制约。

作用于作者的外界事物都有它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都蕴含着一定的事理。

清代叶燮认为万物之中都包含着理、事、情。

‚譬之一草一木,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乔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胆小的属性;也没有人说谁贼得跟牛一样,因为牛的属性是朴实、勤恳、乐于奉献,并不狡猾。

所以,脱离或歪曲了客观事物客观属性的感受都是不正确的。

2)感受的形象性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作者感受外物首先是直观的、形象的,比如杭州西湖柔媚,作者获得这种感受、这种美感不
感受并影响感受的效果与意向。

趋美避丑是人们的习性。

老虎的雄壮威武,毛色斑斓美丽为人喜爱;老鼠畏缩卑微,皮色灰暗为人所讨厌。

苏•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谈评论文艺作品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说一个伟大而丑陋的女人,人们敬重她,但要人们爱她是不行的。

其中就有形象性干预感受的意思。

3)感受的情感性
作者的感受,虽有理智、意志的参与,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

所以说感受是作者富有情感的感知外物的心理过程。

情感,包括情绪在内,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心的情思。

总之,情感启动感受,深化感受,完成感受,与感受息息相通。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情感的参与,便没有感受。

2、为什么感受要独特?
写作的个体性要求文章要有个性,不一般化。

如此,作者对外物的感受就要独特。

那么如何使自己的感受独特呢?这须从感受涉及的因素来考虑。

由于感受是内情与。

外物新是作者感受新的客观基础。

第二,感受外物、触发的思想感情或者由大家所见之物,所写之物而开掘的意蕴不同,即感受到别人没有的感受。

例如对泰山的感受,自孔子以降,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感慨万端。

他们有的凭吊寺庙古迹;有的领略泰山的崔嵬壮美;有的感叹泰山阶崇万级,门辟九霄;有的咏叹云漫雾笼,喷薄日出;有的赞赏泰山的奇石、怪松、飞瀑、流泉等自然风光。

而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中却钟情雨景,杨朔写《泰山极顶》赞叹祖国‚如日之升‛,胡立东又写《初夏登泰山》展现热气腾腾的登山盛况,体验激荡在萍水相逢的人们
样,要完全选择新题材没有特别的机遇,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感受新,新事物、新题材固然出新,旧题材也照样出新。

感受一般化,新题材出不了新,旧题材更暗淡无光。

3、构思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构思是一种指向性思维过程,其方向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力求三个统一:形与神的统一;
表现形式达到统一,最终设想出内容与形式都非常完美的文章的蓝图。

由于主题体现了写作的意图,并且制约着文章的整体构思,所以构思的核心是确定文章的主题。

2)构思时必须调动作者诸多心理要素。

构思是一种神与物游的思维过程。

由于写作过程的复杂性(选材、立意、定体、布局、表达),写作对象的多样性(人、文、物、景),需要作者妥善处理的心理张力必须积极配合,方能完成构思工程。

3)构思必须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特征。

由于写作有个体性特点,作为写作的内孕阶段的构思也纯粹是一种个体活动,因而不同个体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①构思的启动有个性特征。

②构思的时间长短不同。

③构思的能力不同。

④构思的方式不同。

⑤构思的内容及设定的方式不同。

由于各种原因,构思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作者写作时要有个性意识,要充分体现构思的个性特征。

如此,写出的文章才会在内容、形式上不同寻常。

4)构思要力求出新。

写作的创新性特点,写作技巧
起草是构思内容的物化阶段,构思是起草内容的孕育阶段。

起草是构思的表现,构思是起草的基础与依据。

没有起草,构思只是一缕飘忽不定的思绪,对于写作毫无意义;没有构思,起草也无章可循。

所以要提高起草质量,首先要充分酝酿,精心构思,其次要态度认真,不匆草。

4、修改的意义有哪些?
①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尽管作者在观察、构思时已对客观事物作过研究,起草时又进一步作了研究,但仍然有可能出现某些错觉或偏差。

认真修改有助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②修改有助于准确表达作者的认识。

《文心雕龙》有言:‚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晋〃陆游亦云行文‚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如果说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亦属不易,那么准确表达作者的认识就更不易。

反复修改,便能找到一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认识与情感的语言形式,达到文能逮意的目的。

③修改文章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

写文章除了极少数为了自我欣赏、记事记情(日记)外,一般都要给别人看,特别是发表的文章,读者更多,影响更大。

文章流通于社会,有影响世风、教育宣传的作用。

作者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劳动者,要替读者负责,应把最优秀的文章献给人民,献给社会。

这样,由一般到优秀的打磨就需要不断修改。

④认真修改,有助于写作学习者提高写作水平,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功
夫自出。

‛初学写作者在文字表现上还很幼稚,其间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只有认真修改,才能精而愈精。

学习写作,漫不经心,不认真修改,想有所进步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修改文章非常重要把他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

另外,果戈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鲁迅等都很注重修改。

二、名词解释
1、观察:观察是以视觉器官为主,调动其它器官有目的地、有辨析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它是
写作者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

2、感受:感受是作者对外物富有情感的感知。

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的地方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了解
决不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客观的认识上,而是把对外物的了解与认识纳入自己的情感范围,融入作者的个性心理,因而就显得分外深切。

能对生活进行伴以丰富的想象、联想的感受是写作主体的基本修养。

3、构思:即写作之前作者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整体设想的心理过程,其内容包括选材、立意、
布局、选技、遣言等。

4、修改:是行文阶段中完善表达,使文章臻于完美的环节。

包括订正或深化主题、修改材料、调
整结构、推敲语言、修改行款格式和标点符号。

5、同化:指作者把外物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之中,使客观外物属性的某一方面社会化而适
应自己的写作心理。

6、顺应:即写作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理结构,以适应外物现有的图式或结构。

说简单一点就是
‚我随物性‛。

7、思路:思想运行的路线,它是文章结构的内在依据。

三、判断题
1、观察是运用视觉器官认识客观事物获取写作材料的方法。

×
2、精心构思体现了写作活动的高智能性要求。


3、写作构思是连接‚物‛与‚文‚的桥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