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平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默写 (共1题;共1分)
1. (1分)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
2. (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

”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

坐法当斩。

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无行:没有品行
B . 信往,不为具食具食:吃饭的器具
C . 坐法当斩坐法:犯法判罪
D . 何曰:“幸甚!”幸甚:很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 . 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以亏人自利也
D .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 . 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

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 . 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

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 . 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3. (11分)(2020·太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初,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

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

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击降殷王而还。

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

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陈平惧诛,平身间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乃拜平为都尉。

遂与东伐项王。

至彭城,为楚所败。

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军广武。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

项王不听。

汉王
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太王熊铙人以爵影士之顽钝嗜利无耻煮亦多归汉诚各去甚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

陈平既多以金反间于楚军。

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

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

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

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下列将文中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 .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B .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C .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丢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D . 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三秦,指当时秦关中地,因刘邦曾将关中地分封给秦三个降将而得名。

B . 亚将,亚于大将,指副将欢将,古代常在大将后设亚将做副手。

C . 昆弟,兄弟,同昆仲,长白昆,次曰仲,也常用来比喻亲密友好。

D . 爵邑,指爵位和封邑。

古代君王常赐有功之臣爵位和领地以示奖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陈平为士坎坷,事奉两主均不顺利。

为魏王献计不被采纳,又受别人谗言诋毁;为项羽击降殷王,却又因殷地失守而得罪项王,终弃项羽而去。

B . 陈平智慧过人,深得刘邦赏识重用。

在与刘邦交流后即被封为都尉;面对谗言和刘邦责备,陈平真诚表白,尽管刘邦极力袒护诸将,仍对陈平表示信任。

C . 陈平善用计谋,帮助刘邦打败项羽。

刘邦在荥阳被围的生死关头,陈平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君臣的关系,并用奇计妙策帮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D . 陈平审时度势,及时规劝刘邦言行。

曾直言劝谏刘邦应借鉴项羽为人的得失,在刘邦因韩信自立为齐王而恼怒时及时提醒刘邦冷静处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②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三、古诗阅读 (共2题;共16分)
4. (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文后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①倩:请
(1)本诗所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________节。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作者在诗歌中流露的情感。

5.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6. (6分) (2019高二下·云南会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

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有时,“耆老者六七人,相与会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

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

命之曰‘真率会’”。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

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

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时人将此类以物相赠的活动,称为“人事”。

在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同存,世俗匠画和文人画双峰并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里也可能充溢着书卷气息,种种现象,都呈现出宋人生活中一体多面、雅俗相依的双重文化性格。

他们“游于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整体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升华,通过这样的文化涵育,希望达致崇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邓小南《大俗大雅:宋代文人生活一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唐宋都市格局及其呈现出的不同气象可见,宋文化相比唐文化,具有“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特点。

B . 两宋都城商业气氛比较浓重,市民文化活动丰富而普遍,市民文化的勃兴标志着古典文化走向了近代文化。

C . 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物被宋代士人作为礼品互赠,这种以物相赠的“人事”是比较雅致的社交行为。

D . 宋人整体的精神追求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他们又能“游于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强调宋代宽松开放的文化环境的作用,揭示了宋代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

B . 第二段通过唐宋都城的比较,从开敞的城市布局方面指出宋代文化具有的特点。

C . 第三段从文学创作主体和接受者都有扩大的角度说明宋代市民文化勃兴的状况。

D . 结尾段指出雅俗并存是宋代文学的艺术旨趣,也是宋人的文化性格和精神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代士人群体活跃,关心时事,热衷讨论,大师、精英层出,说明当时思想相对自由,具有开创精神,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B . 宋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讲史、说书的艺人,丰富和参与创造一些文学作品,为吸引市井大众,必然要注意艺术趣味的平民化。

C . 宋代士大夫热衷交游聚会,“真率会”这种聚会形式不拘参与者的长幼,不求聚会处的华美,力求俭素,呈现出一种淳朴之美。

D . 文人作品不乏世俗关怀,市井作品也可能有书卷气息,这意味着宋代艺术旨趣上,“雅骚之趣”和“郑卫之声”可以并行不悖。

7. (12分) (2019高一上·合肥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

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孝养,待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你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

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

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

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

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 . 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 . 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的同情。

D . 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夜里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请简要分析《记念刘和珍君》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写作 (共1题;共5分)
8.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格兰北部设得兰群岛有一条一日游路线,一位退休的远洋老船长负责运送游客。

油轮每次起航前,老船长都会面对风平浪静的大海祈祷;很多时候,游客看到这种情况,都会禁不住笑出声。

有一次,油轮起航不久,平静的海面狂风大作,船疯狂地颠簸;这时,很多游客开始像老船长一样祈祷,也有人要求老船长跟着他们一起祈祷。

但老船长说:“在风平浪静时我要祈祷,但在波涛翻滚时我要照顾好我的船。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默写 (共1题;共1分)
1-1、
二、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
2-1、
2-2、
2-3、
3-1、
3-2、
3-3、
3-4、
三、古诗阅读 (共2题;共16分)
4-1、
4-2、
5-1、
5-2、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6-1、
6-2、
6-3、
7-1、
7-2、
7-3、
五、写作 (共1题;共5分)
8-1、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