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易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易经》
◎万谷初
传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几位圣人黄帝、文王、周公等相继写成的,虽然难于理解,但孔子非常用心学习,一遍一遍地翻阅,不但认真阅读而且动手写了好多心得,后人把这些心得称为《易传》。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就是形容孔子勤奋好学《易经》的故事而来。
《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宝典。
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对《易》的解释如下: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
”
孔子的知行思想与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的智慧又将给现代人怎样的启发?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资产,我们应当怎生消受?如何向孔子学习,融易经于生活,迈向更圆满的人生?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是“晚年喜易”,此实为“小道”。
这使人不得不想起牛顿晚年专注于神学的故事。
牛顿虽专
注于神学,但在神学上却无大成就。
这似乎也类于孔子,有人认为孔子在形而上学上也没有太多的论述。
后世有人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
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
”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但笔者以为,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
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
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
”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
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
故至今儒家所知之孔于,第知孔子本领之半而已。
”他正是道出了孔子不为人知的另一半。
黎鸣也说:“孔子的一生,实际上是受易经思想的影响逐渐展开的。
最明显的是孔子自述的一生六段、编选‘六经’、
‘六纬’,以及孔子本人的精通‘六艺’等等。
什么都与‘六’有关,这明显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六个卦位相关。
”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行教是早年就开始了,并非老了之后。
如果说孔子中年编六经和六纬只是在形式上合于易的话,可晚年就不同了。
孔子“作《春秋》”时,是有强烈的冒天下之大韪的勇气和悲愤,《春秋》不能流传下来也是因为耳不顺,对时弊臧否太多。
但在他对一生进行自述时就不同了,他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自述时已到晚年,正是孔子喜易之时,按他对时弊的认识,和他强行在天下推礼的态度,五十岁是不可能知天命的,六十岁更不可能“耳顺”的。
这种对天命的认识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盛行的巫术,即敬鬼神,孔子也敬;另一个大概来自于易经。
而“耳顺”完全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有一种通融的态度,即不再固执了。
至于“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更是对易经的深切认知和践行。
我们总以为“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发行,其实是易经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易经这一思想的发挥是以辩证的方式出现的,虽与中庸不同,但与中庸有同样的意蕴。
在《道德经》中,诸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的句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孔子说“过犹不及”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老子的哲学求静,而避难;
孔子的哲学求动,而立行。
看起来是背道而驰,实则道的不同方面而已。
现在我们有些人把老子的哲学称为“真理”,而把孔子的哲学却看得很低,其实是知其而不知其所以然。
柳诒徵认为:孔子“其于形而上之原理,与老子所见正等。
《易》之神妙,正赖孔子发明。
”《论语》称“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易•系辞》却屡言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蓄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鼓之舞之以尽神”之类。
难道是孔子晚年对自己的思想有大的波动?这极是可能的。
就像牛顿始终不能得出地球是怎么动起来的,他晚年虽然皓首穷经,却也难以找到答案,于是他只好低首于造物者。
孔子也如此吗?
孔子一直称道不可知,道不可言。
他还教导自己的弟子说,初闻道,夕死可矣。
这并非说他不懂道。
孔子晚年对易的研究,使他萌发修订易经的意念。
易经既经他修订,还受他补充。
谁能说他不懂易经?
老子的哲学发端于易经,易经乃中国文化的玄牝之门,也乃中国文化形而上之标志。
但孔子对易经的修订与补充,还是贯穿了中庸之道。
至于这中庸之道,是否就是子思等所说的中庸之道,就是另一回事了。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难
以达到的。
《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似乎孔子的中庸也与易经之精神一致,是有玄机存在的。
这样说,是不是孔子否定了他早年的思想和行动呢?按中国一般学者之尊老贬孔的说话,孔子若有形而上学,就不会有这样的人伦观念。
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浅薄的。
苏格拉底是形而上的代表,但他仍然强烈人的实际行动;柏拉图也一样,他始终强调的是美德,这与孔子的一些论述极其相近;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孔子是极其近似的,他们都是传统的集大成者,即知识与技艺的传承者,同样也是新文化的开创者,是古代教育的先行者。
西方所谓的这些行而上学者其实从本质上更注重现世人生的实践,这是西方哲学精神的重要取向。
西方哲人重要的是实践,苏格拉底宁愿坐穿牢底,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真理(其实上与孔子所持的仁与礼是共同的),这一点似乎与孔子更为接近,而老子更为遥远。
今天有很多学人尊重西方的文化,过分地崇拜西方的哲人,却又极力贬损中国的孔子,对孔子没有深入地研究就武断地下结论,是不明智的。
试想想,如果孔子没有形而上学的支持,他怎么能够“吾道以一贯之”呢?稍稍懂点哲学的人应该知道,形而上学是形而下的道,若只有形而下而不懂形而上学,其行动怎么会“以一贯之”呢?其实何为形而上学?不就是超越自我,达
到世界与自我共体的认识吗?孔子的大同世界,孔子的道,孔子的仁,难道不是形而上学吗?
所以,笔者每每看到人们说“孔子只是晚年喜易”这句话时,心里便一动,似乎看见孔子被人冤枉后仍然无所谓的从容模样,似乎又听见他说:逝者如斯夫!
中国风水家协会
湖南万祝福信息预测中心
岳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会
2013-1-28
(此文章已收入“百度文库”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