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与屈原同是名仕的黄观忠心与刚正的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关于屈原的历史故事:
1. 投江自杀:
屈原生于楚国,是楚怀王的大臣。
因为主张反对秦国,屈原受到了宫廷内外的排挤和陷害。
公元前278年,楚国发生政变,屈原被贬为江南郡守。
在面临国家危亡的深重痛苦下,他感到无法容身于世,于是在江汉之畔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 楚辞《离骚》:
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楚辞》之中,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离骚》。
这篇诗歌通过虚构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离骚》以其豪放、激昂、辞藻华美的文学风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3. 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深爱着楚国,他的反秦主张和爱国情怀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在《离骚》中以清新的语言表达了对楚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感情。
4. 屈原祭楚怀王:
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楚怀王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派人撒
下粽子,以防鱼虫欺侮屈原的尸体。
后来,端午节就成了传统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日子。
5. 屈原文化的传承:
屈原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爱国精神、豪放豁达的文学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成为爱国主义和文学创作的象征之一。
屈原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爱国情怀和卓越文学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作品《离骚》也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文学创作,传颂千古。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
屈原的忠诚与悲剧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其忠诚于国家和悲剧的命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屈原的忠诚精神以及与之伴随而来的悲剧命运。
一、忠诚的初心屈原出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从小受到优秀的教育,对楚国充满了浓厚的归属感和忠诚心。
在他的心中,楚国是他的家园,国家的繁荣与劫难是他心头牵挂的事。
二、忠诚的体现作为一位诗人,屈原以自己的才华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疾苦,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人民的心声。
他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成为楚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三、忠诚引发的悲剧然而,忠诚也伴随着悲剧的命运。
屈原因为他的坚持和真诚,逐渐引起了楚怀王的嫉妒和猜忌。
怀王开始不信任屈原,将他贬为大臣,甚至流放。
屈原的流放生活充满了辛酸和痛苦。
他远离家乡,与亲人失散,生活在陌生的异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爱国情怀,他继续写下动人的诗篇,抒发自己的孤独和对国家的思念。
四、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顶点在怀王嫉妒和猜忌的逼迫下,屈原的悲剧命运达到了顶点。
他深感身处绝境,无法再守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
最终,屈原选择投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五、屈原精神的传承和影响屈原的忠诚和悲剧虽然在他的生命中得到了惨淡的结束,但他的事迹和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后世。
他的作品《离骚》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忠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感召了无数的爱国者。
总结: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怀念。
他的一生是忠诚和悲剧的交织,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屈原的忠诚和悲剧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诗篇,更是一种道德与情感的力量,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寄托。
屈原的爱国故事
屈原的爱国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兴旺而努力奋斗。
他的爱国故事感人至深,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屈原生活在春秋时期的楚国,他是楚怀王的大臣,为人正直,忠心耿耿。
楚怀王对他很是器重,但是因为宠信奸臣,楚怀王开始变得暴虐无道,对百姓进行残暴的压迫。
屈原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够改正错误,挽救国家危亡。
可是楚怀王却不听劝告,反而对屈原心生嫉妒之情,将他贬斥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在离开京城后,屈原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挽救,他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伟大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情厚爱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他还四处奔走,游说各国君主,希望他们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保卫祖国的疆土。
然而,屈原的努力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秦军依然强大,各国君主也没有联合起来。
最终,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楚怀王选择了投降。
面对国家的沦陷,面对自己的国家再也无法挽回的事实,屈原心如刀割,痛不欲生。
最终,他选择了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屈原的爱国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
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为的就是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了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需要实际行动来践行的。
正如屈原所说,“人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安之所至同。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为国家的兴旺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爱国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情怀。
无论我们处在何种环境,都应该牢记屈原的爱国情怀,热爱祖国,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屈原的爱国故事,让爱国情怀在我们心中永远燃烧。
中国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
中国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中国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11、《屈原》——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
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2、《柳如是》——凛然香扇坠,千古节堪哀柳如是,女诗人,秦淮八艳之首,后嫁给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着的大官僚钱谦益。
她一生中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她的才学。
而是她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反清复明的大志。
对于国家大事,这不仅仅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性很少过问的事情,而柳如是则不然,以一个儿女之身,特别是以一个饱受人世炎凉的女流之辈,偏偏要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以扶持大明社稷为志向,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
崇祯17初年李自成兵逼京畿,清兵铁骑频频叩关,明军屡战屡败,面对局势危急,柳如是心急如焚,2月春寒料峭,柳如是与钱谦益同游京口,当年梁红玉协助韩世忠擂鼓击退金兵的情景如在眼前,柳如是欲效仿梁红玉而不能,不禁恨恨不已。
关于屈原的爱国事迹【5篇】
关于屈原的爱国事迹【5篇】关于屈原的爱国事迹【篇1】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
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
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著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作文素材]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
[作文素材]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有关屈原的历史典故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
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
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
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
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
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
《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第一篇。
《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
“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
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
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
请大神帮帮忙吧。
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可思而不可恃。
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
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
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
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
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
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
《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来也成为一句成语,即“众口铄金”。
论屈原演讲稿范文初中生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璀璨明星,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
今天,我将从屈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爱国精神三个方面,为大家展开一次关于屈原的演讲。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人。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屈原聪明过人,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辞赋。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屈原年轻时,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务,深受楚怀王赏识。
然而,由于他直言进谏,敢于揭露时弊,触怒了当时的权贵,遭到了排挤和陷害。
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忠心耿耿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含冤流放。
在流放期间,屈原饱受磨难,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
公元前278年,屈原在绝望中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时年六十二岁。
二、屈原的文学成就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屈原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创作了大量的辞赋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楚辞”的鼻祖。
2. 创新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屈原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4. 屈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屈原的爱国精神屈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忠诚于国家和人民。
以下是屈原爱国精神的几个方面:1. 忠君爱国:屈原一生致力于为楚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他忠诚于君主,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 忧国忧民:屈原在流放期间,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他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 坚定信念:屈原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屈服于邪恶势力,最终以身殉国。
屈原刚正不阿的故事
屈原刚正不阿的故事
屈原啊,那可是楚国的大忠臣。
当时楚国的朝廷里,就像一个大染缸,各种势力错综复杂。
有一帮子奸臣,就想着怎么哄楚王开心,自己好捞好处,把楚国的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的。
可屈原呢,他就像是一股清流。
他一心就想着楚国好,想着怎么让楚国强大起来。
他给楚王出主意,说咱们要好好治理国家,要重用贤才,远离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
他的那些政策啊,都是为了楚国的长远发展。
但是那些奸臣就不乐意了呀,他们就开始在楚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说什么屈原自恃清高啦,不把楚王放在眼里啦,全是些无中生有的瞎话。
楚王呢,也是个耳根子软的,慢慢地就开始疏远屈原。
有一次啊,楚国要和秦国签订一个条约。
屈原一看那条约,就知道这里面有猫腻,秦国肯定没安好心,这是要坑楚国呢。
他就极力反对,在朝堂上跟那些主张签条约的人争得面红耳赤。
那些奸臣就笑话他,说他不懂外交,还说他是故意跟大家作对。
可屈原不管,他说:“这是卖国的条约,我坚决不同意。
”
可是啊,最后楚王还是听了那些奸臣的话,签了条约。
结果呢,楚国就像被人下了套一样,开始走下坡路。
屈原心里那个气啊,那个急啊,但他又没办法。
他不愿意和那些奸臣同流合污,最后被流放了。
即使被流放了,他还是心系楚国。
他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败,自己却无能为力,那种痛苦啊,就像一把刀在割他的心。
他实在是太绝望了,就跳进了汨罗江。
但他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就像一颗星星,一直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让咱们后人都特别敬佩他。
历史人物纵横谈屈原发言稿
历史人物纵横谈屈原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先生、女士们,大家好!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春秋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屈原。
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点和经历。
在我逝世将近两千多年的今天,我仍然以我那激动人心的诗歌和对国家的热爱而闻名于世。
我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离骚》和《天问》。
这些作品不仅艺术精致,而且传达了我对祖国的强烈情感。
今天,我想通过这次发言,向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历和思考。
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论:个人经历、文化观点和政治观点。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经历。
我出生在一个叫楚国的小国家。
小时候,我在一个富有的家庭中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我自小就展现出了对文学的热爱和才华。
在成年后,我进入朝廷担任了楚国的官员,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但是,最让我热血沸腾的时刻是我参与了楚国与秦国的战争,秦国是当时我国的大敌。
在战争中,我尽力保卫了国家的利益,但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楚国失败了。
这个失败让我深受打击,也为我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我写下了《离骚》,记录了我失去故乡的痛苦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其次,我想谈谈我的文化观点。
我深深相信诗歌的力量。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触动人心,传达思想和价值观。
诗歌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和美的欲望。
诗歌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对我来说,写诗不仅是个人的发泄和表达,更是为了激发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热爱。
我还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
作为一个政治家,我认为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文化的振兴和发展,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爱国心的公民,塑造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最后,我想和大家谈谈我的政治观点。
我是一个渴望国家统一的人。
我相信,一个强大的国家是通过统一才能实现的。
这就需要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府来推动。
历史人物纵横谈屈原400字作文
历史人物纵横谈屈原400字作文
屈原,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啊!你知
道他吗?他可是个爱国诗人,为了国家可是操碎了心。
他写的那些
诗歌,字字句句都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读起来就让人心里
热乎乎的。
这屈原啊,一生都在追求理想,哪怕最后因为国家的不公和腐
败而投江自尽,他也没放弃过。
他的故事,被后人传唱成了端午节
的故事,每到五月初五,人们就包粽子、赛龙舟,纪念这位伟大的
诗人。
你知道吗?屈原的诗歌可不是一般的诗歌,它们充满了象征和
隐喻,读起来就像是在读一本谜语书。
但正是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他的诗歌更加有韵味,更加耐人寻味。
而且啊,屈原还是个音乐家呢!他不仅会写诗,还会作曲,据
说他的音乐也是一绝。
【记叙文】阅读屈原 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900字
【记叙文】阅读屈原我眼中的历史名人作文900字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和爱国者。
他出生在楚国,曾在楚国担任官员。
他的著名作品《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不仅在文学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在哲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和磨难,最终不幸遭逢狱中自尽。
屈原的创作跨越了几个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他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道义珍视的态度,这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思想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
屈原在思想上非常独立,他的作品文辞优美,思想深刻,反映了对人类精神境界的关注和对道德的强烈追求。
他的《离骚》堪称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一部叙事诗,它在叙事技巧和语言表现力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在诗歌中,他强调了“人类命运从来不是单独的个体所拥有的,而是整个世界的创造”,他的思想中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虽然距离现代文化有几千年的时间,但它的价值和魅力仍然不减,普遍被认为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屈原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爱国思想。
他对祖国的热爱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离骚》通过对祖国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深情厚谊和爱国主义。
在文学中,他对楚国的优美景色和繁荣发展进行了描写,并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当时,楚国正处于分裂时期,他希望国家能够维持统一,为楚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他的爱国情感最终落空。
在国家政治和外交的大环境中,楚国逐渐走向亡国的命运,屈原也随之深陷困境。
他被流放到了长江南岸的岳阳,并在此继续写作。
然而,他的反对意见被当时的政治当局所压制,在他的著名著作《九歌》中,也表达了他对琵琶行的愤怒和对时局的忧虑。
最终,他在自己生命中最为困难的时刻,选择了以死来表达他的痛苦和绝望,同时,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以彰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在屈原的一生中,他的文学和思想成就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更塑造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基本形式。
荆楚文化小故事
荆楚文化小故事
荆楚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下是一些荆楚文化的小故事:
1. 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也是楚辞的创立者。
他忠君爱国,但在楚国被秦国攻占后,他悲痛欲绝,选择在楚国江边投江自尽。
他的故事和诗歌至今仍然被世人传颂。
2. 楚国和齐国的一场战役:在楚国和齐国的一场战役中,楚国的大将伍子胥用计策成功地迷惑了齐国的大将,使得楚国的军队成功地击败了齐国。
这个故事展示了楚国将士的智慧和勇敢。
3. 楚国的历史:楚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诸侯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楚国的文化和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瑰宝。
4. 楚国的音乐:楚国的音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楚国的音乐家创造了许多美妙的乐曲,其中最有名的是《楚歌》。
5. 楚国的风俗:楚国的人民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喜欢过节日。
楚国的风俗至今仍然在中国的一些地方保留着。
我与历史面对面作文屈原
我与历史面对面作文屈原“哇哦,我终于看见了屈原!”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几乎要从书桌上掉下来。
今天,历史课上我们要了解一个超级厉害的历史人物——屈原!“你们知道吗?屈原就是那个超级有才的古代诗人!”老师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画,那里画着一个古装男子,他的表情看起来非常严肃。
“哇,真的好帅气呀!”小明眼睛瞪得大大的说。
“对呀对呀!”我也激动地说,“屈原不仅长得帅,而且他写的诗特别特别好!”于是,我们的课堂变成了一次历史探险。
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屈原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屈原是楚国的大臣,那个时候楚国有一个超级坏蛋叫楚怀王,他不喜欢屈原,总是把屈原的好建议都抛在一边。
哎呀,真是太不公平了!“哎呀,怎么会这样呢?”小红皱着眉头问。
“是啊,屈原很有智慧,他为了国家着急呀!”老师说道。
接下来,我们好像被魔法传送到了古代,直接见到了屈原!哇,那可是个了不起的时刻呀!屈原穿着古代的长袍,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哇,屈原,你好!”我激动地挥手。
屈原微笑着点了点头,“你好,小朋友们!你们对我的诗歌感兴趣吗?”“当然啦!”小明迫不及待地说,“你能告诉我们你的《离骚》是什么吗?”“《离骚》呀,”屈原开始讲述,“是我写的一首长诗,里面包含了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
我想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要保持正直,不要被那些坏蛋所欺骗。
”“哇,真厉害!”我感叹道,“那你为什么要写《九章》和《天问》呢?”“《九章》和《天问》也是我表达心声的方式。
”屈原解释道,“我在《天问》中提问了很多问题,想要找到答案,以此来激励自己和后人不要停止探索。
”“屈原,你真的是太棒了!”小红说道,“那你当时遇到困难怎么办呢?”屈原深深叹了口气,“有时候,面对困难,我也会感到沮丧。
但是,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尽管如此,我的国家还是遭遇了很多困难。
”“哎呀,屈原,你真的很了不起!”我不禁赞叹道,“那你有没有什么秘诀来鼓励自己呢?”“当然有,”屈原笑了笑,“我会常常回忆起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标,这样可以让我更有力量去面对一切困难。
我看历史人物之屈原作文
我看历史人物之屈原作文
哎,说起屈原这哥们儿,那真是楚国的一号人物啊!才华横溢,可命运多舛。
他的诗写得那叫一个好,感觉就像是汨罗江的水,滔
滔不绝,还特深情。
屈大夫啊,他的理想可大了,想为楚国做点啥大事儿。
可惜啊,那时候楚国政治乱成一锅粥,他这梦想啊,就像被泼了冷水,一下
子就灭了。
你知道吗?他的诗里写的都是对楚国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
读起来就像是听到了汨罗江的波涛声,那种深沉、那种无奈,简直
让人心疼。
屈原啊,他的人生就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
被人
陷害,被放逐到边疆,但他可没屈服。
他选择了用死来证明自己的
清白,那种决心,真的让人佩服。
站在汨罗江边,我就在想,这江水是不是就是屈原的眼泪啊?
流淌了这么多年,还是那么清澈,就像他的精神一样,永不消失。
说实话,屈原这哥们儿,真是个传奇。
他的故事,就像是楚国的一首悲壮的歌,让人听了心里五味杂陈。
他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闲谈端午
闲谈端午今天是端午节,是2200多年前,一名叫屈原的人以身饲江换来的。
屈大夫饲江,是怀才不遇,是愤世皆浊,但是如果屈大夫看到的只是他的子孙们以“划划龙舟,吃吃粽子,庆庆节日”来纪念他的死时,不知会做如何感想?端午因屈大夫的忠诚而生,然忠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老子说,“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出孝仁”。
忠诚,这么一个让人敬仰的字眼,却只是在乱世浊世之时才应运而生的,这莫不是一种悲哀。
然而更加悲哀的是,一些赤胆忠心者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以命相搏”之后,却还落了个刑戮之灾。
从比干到彭德怀这3000年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古至今,像屈大夫一样,有多少人想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然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你的忠心赤胆,你的旷世才情,在君王那里,只是用来换取他们江山的一个砝码而已。
即使你头角峥嵘,彪炳史册,在泱泱历史长河中有一立足之地,然而又能怎么样呢?“身后功名半张纸”是最好的诠释。
不可否认,人人都想做英雄,做改变世界的英雄,然而一个人想要改变世界,真的是很难很难,你要比所有的人都狠心,比所有的人都无情,比所有的人都智慧,比所有的人都运气,比所有的人都坚韧,比所有的人都执着……你全部拥有这些的概率有多大?即使都眷顾你了,你生时,叱咤风云,笑傲江湖,死后,尘埃落地,入土为泥。
这一世,你可能贵为君王,下一世,你可能连人都不是。
世界流变,自有天道,万千因素合力而为之,岂单人薄力可变之。
其实在屈原殉身于江前,与渔夫有过一次关于安身立命的论断,只是屈大夫执着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系而不愿曲尊而从。
功成名遂身退,这是中国人千古以来比较完美的人生哲学了。
而屈大夫功未成名未遂,为何不可转身而退。
想范蠡,助越灭吴,功高无人可比,可其却悠然转身而去,携美人泛舟于烟水云湖之上,之后化名鸱夷子皮,三次演绎了从白手起家到富庶千里的巨贾的传奇,自此陶朱公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商圣。
想,如果屈大夫弃政从文,著书立说,说不定能留“騷”千古。
屈原是再世的商鞅 楚怀王却不是他的秦孝公 作文
屈原是再世的商鞅楚怀王却不是他的秦孝公作文战国时期是我国从西周的各种制度中彻底解放的时期,是奴隶制、分封制、井田制、贵族世袭渐渐地被削弱的过程。
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时代,华夏大地诞生了众多改革家。
其中最成功的无疑是法家的商鞅。
尽管商鞅的下场很惨,但至少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君臣二人建立了政治上如“刎颈之交”的友谊。
正如《大秦帝国》中的台词:“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尽管秦惠文王利用秦国的贵族杀了商鞅,但商鞅的精神与思想财富,他在秦国建立的法治根基却得到了巩固。
所以,他虽死犹荣,他是成功的!那么,反观屈原,他是商鞅一样的人才,但他没有遇到秦孝公。
作为一个改革家,他在楚国所提倡的“美政”思想确实很适合楚国。
所谓屈原“美政”的思想最核心的内容还是“明君贤臣”,这也就好似屈原《离骚》中的写作手法“香草美人”。
美人比明君,香草喻贤相。
再进一步说楚怀王就是美人,屈原就是香草。
诗人就是诗人,连做政治都如此浪漫!可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改革,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都是要从土地开始的。
说到根本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是让贵族、奴隶主、地主们得到更多的利益,还是让平民、奴隶们得到更多的利益问题。
要想让一个国家实力得到根本的提升,一定是要百姓更富裕。
但这势必会伤害贵族的礼仪。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绝大多数都是与国君同根同族的,亲戚套着亲戚,血源连着血脉。
国君可能一时心血来潮力行变法改革,但时间长了枕头底下的阴风,父母亲属的离间,既得利益者的怂恿,自然会让改革者孤立。
这时就是考验一个国君实力、魄力、胸怀的时刻。
可是历史证明了,屈原选择的楚怀王不是秦孝公。
所以,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根本在于自己的品德、智慧和能力,其次就是看跟了什么人。
重识屈原作文
重识屈原作文
哎,说起这屈原,那可是咱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儿。
得嘞,咱今儿就聊聊这位大文豪。
屈原啊,战国时候楚国的贵族,从小就聪明过人,学富五车。
那时候,楚国跟秦国斗得正凶,屈原眼瞅着楚国这国力日渐衰弱,心里那叫一个急啊。
他主张改革内政,加强国防,让楚国重新振作起来。
可这改革哪是那么容易的,朝廷里那些守旧的老臣们可不乐意了,一个个跟屈原过不去,使劲儿给他使绊子。
屈原呢,他也不在乎,一心想着楚国的前途。
可惜啊,楚王没能听进去他的忠言,反而被那些小人给迷惑了,把屈原给放逐到了边疆。
这一下,屈原可算是心灰意冷了,看着楚国江河日下,他心里就像被刀割了一样。
后来啊,楚国被秦国给灭了,屈原听到这个消息,那可是悲痛欲绝啊。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楚国,对不起楚国的百姓,就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以身殉国了。
说到这儿,咱得佩服屈原这股子精神。
他一心为国,为了楚国的繁荣富强,不惜得罪权贵,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爱国情怀,这种对国家的忠诚,那可真是咱中国人的骄傲啊。
咱得好好学学屈原这种精神,为了咱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咱民族的复兴,咱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为国家做贡献。
只有这样,咱才能对得起屈原这样的先贤,才能对得起咱中国人的身份。
关羽粽子的故事
关羽粽子的故事
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千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些壮丽的爱国主义乐音。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向江中投入饭团,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即今天的端午粽。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压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他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端午食粽为我国的传统习俗,包粽子主要是甲柊叶、箬叶或菰芦叶,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根据内瓤命名。
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中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
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
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
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姑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史记中屈原的故事
史记中屈原的故事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识,深知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对外交礼节也非常熟悉,善于外交辞令。
因此他入朝就能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出外就能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务。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因为屈原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修订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据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对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的。
但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大肆宣扬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
”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对屈原日渐疏远。
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佞谄之徒所蒙蔽,颠倒是非,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
屈原对此感到万分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
他为了国家大公无私却被君王怀疑,尽心尽力为国君工作却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无非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这篇诗传到宫中,却成了子兰、靳尚等人攻击的材料,诬陷说屈原把怀王比作桀纣。
怀王一怒,撤掉了屈原的官职。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
张仪骗取了楚王的信任,使齐楚绝交。
楚怀王此后一再被秦国侮辱,而屈原由于远在齐国出使,鞭长莫及也不能规劝楚王,只能干着急。
秦昭王时,秦楚结为姻亲。
楚怀王忽然接到秦王的来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地方,商谈秦楚永世友好的办法。
怀王左思右想,决不下主意:要不去,只怕秦军向南进攻;要去呢,又怕秦国心怀叵测。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首先劝怀王:“秦王愿意和好,这机会可失不得。
”靳尚也说:“走一遭儿,至少有几年太平。
于是决定前往,出发前屈原伏在车前,大声恸哭,悲声说道:“大王啊!秦国如虎口,这危险冒不得哟!你要想想楚国的祖宗和百姓,不能单听小人的说话哟!”无奈楚王犹豫不决,靳尚站出来狠狠地对屈原说:“今天是大王出门的好日子,三闾大夫说这些丧气话什么意思?”然后吩咐侍从拉开屈原,扬鞭催马,簇拥着怀王走了。
【初二作文】遇见屈原
【初二作文】遇见屈原“喂,听说没?好像有个大官被流放到咱们这一带了。
”“那得犯了多大的过错才会被流放到这儿啊。
”闻言,我皱了皱眉,已不大想听二姊与四妹的下文。
旧时,楚国掌权者楚怀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疏远屈原,甚至荒唐到为秦国许诺的“六百里”便同齐断交,后仍不知悔改。
当今顷襄王更为无能,同其弟迫害忠良。
长叹一声,我无奈地自那榻上坐起,出门去透透气。
明明策马于荒原之上,我的心中却只有烦闷。
不知不觉中,似乎有仙女在指引我去汨罗江。
下了马,慢慢地踏上礁石,脑子里有成千上万的想法。
“哎,君主无德,信奸佞斥忠良,我大楚将衰啊!”滚滚江水奔腾,飞溅的水花落在衣襟上,一浪又一浪拍打着我所立的礁石,似是感受到我那悲愤的情绪,竟也同我哀思起来。
忽地,我听到了话语声。
惊疑不定地张望片刻,只见一人竟坐于不远处的礁石之上,手提一小坛酒,不晓得在说什么。
缓缓靠近,却见其衣衫不整发冠凌乱,透着股颓然之气,却难掩其凛然正气。
约五六十岁,眸中却亮极。
知晓我的存在,他也只是微微仰头看了看我们一人一马,便又往嘴里猛灌了口酒。
却不料酒过于烈,竟被呛了一下,狼狈地咳嗽起来。
这人虽落魄,却着一身官袍,且也不像个会喝酒之人。
端详片刻,我问道:“……为何来江边喝酒作诗?这儿景色不好,又终年没什么阳光。
”那老伯闻言,笑了。
再看我的打扮,朗声道:“年轻人,看你打扮倒想是这一带最富人家的小公子吧?寻常公子哥又为何来这荒凉之地?反正绝不是为了赏花吧。
”语闭,他缓缓起身,挺直了腰脊:“谁还不曾风流富贵过呢?只是国家存留之际,老夫却无能为力了啊!君主无德,斥尽忠良,留奸佞贪官于朝,大楚,将亡啊!悲哀,悲哀!”说完便提起酒坛子向远处走去。
隐约还尚可听到他在吟诗,似是仍在感伤国家的命运。
不过,明明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语调却是染上了几许悲凉愤慨之意。
第二天。
当我走出家门时,吸引我注意的是二姐和四姐的态度:“今天,我听到我父亲说屈原是被流放的人……”啊?他不是一个忠诚的部长吗?为什么?“当我听到这个演讲时,我很震惊:昨天是那个老人吗……我很震惊,冲出家门,跑到汨罗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与屈原同是名仕的黄观忠心与刚正的故事
导语: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
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
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
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故事。
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简介。
黄观,字澜伯,生于朱元璋时期,死于建文帝被夺权朱棣当皇帝的那一天,去世时年仅39岁。
他们黄家在秋浦当地属于望族之一,祖墓至今保存完好。
他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六首状元,从秀才到状元都考第一名。
他从小学习勤奋且从不在学问上面麻痹大意。
1396年升为朝中二品大官,同时颇受建文帝器重,有重要国事都让他参与。
燕王自认为自己比建文帝有能力,根本不把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满朝百官也就黄观敢直言燕王的不是,燕王因此怀恨在心。
黄观对待燕王的态度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燕王称帝后黄家九族皆被斩。
黄观死于建文四年,当时黄观正在长江上办理公务,他得知朱棣谋反的消息,便召集了一批人马准备救援建文帝。
当他听到建文帝去世的噩耗时,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命不久矣。
他更知道自己的妻子志气高尚,一定会随他赴江的。
他死前附言之后便投江而亡,他的妻子在家里听到他的消息后也跳江而死。
现在的观祠还留有他妻子投江前吐在石头上的一口血的血石,这证明了他妻子的志节和对丈夫的忠贞。
黄观在万历年间才被平反,补谥“文贞”,至今都能在他家乡看到黄公祠,还有后人为他建的状元坊。
黄观书法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