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器凝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器凝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张朝平
张永红
王园园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三门峡医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5年4月—
2016年4月我院妇科收治的72例分娩产妇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36例。
甲组产妇年龄最大38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62.6±7.4)岁;孕周37周~41周,平均(38.2±0.6)周;初产妇20例,经产妇16例。
乙组产妇年龄最大37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63.5±8.5)岁;孕周38周~40周,平均(38.6±0.8)周;初产妇21例,经产妇15例。
2组产妇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 >0.05),可展开对比。
1.2
护理方法
乙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甲组在常规护
理的基础上开展导乐陪伴分娩护理模式[1],即:①在孕周时,护理人员可指导孕妇根据自己需要在妇产科医护专栏里选择导乐人员,同时由选择的导乐人员对其进行围生期指导。
②产程开始后,导乐人员需要到产妇身边,给予产妇耐心、细致地讲解宫缩和阵痛之间的关系,消除产妇的各种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加产妇的分娩信心,同时可为产妇播放喜欢的音乐,与产妇进行及时交流,分散产妇的注意力,进一步缓解产妇的疼痛感,在适当的时机指导产妇进行深呼吸,减轻产妇的疼痛,缓解平滑肌疲劳和胎儿吸收氧气。
③第二产程是分娩最关键的时期,在产妇阵痛剧烈时,导乐人员需要教会产妇良好的应用呼吸法,减轻自身的疼痛感,指导产妇正确采用腹压,促进胎儿的娩出,帮助产妇进一步缓解阵痛感。
④胎儿娩出后,需要及时指导产妇进行休息,由导乐人员将婴儿抱至产妇身边,使产妇充分感受到初为人母的欣慰,鼓励产妇让新生儿早吸吮,对产后卫生保健、母乳喂养知识开展有效的宣传。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
数±标准差(x ±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结果
2.1
2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
甲组产妇的产程时
间短于乙组,产后出血量少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2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甲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为
5.56%(2/36);乙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为22.22%(8/36),2组比较差异显著(χ2=4.5290,P <0.05)。
3
讨论
导乐陪伴分娩的护理模式主要采用人性化的理念,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导乐陪伴分娩的护理模式以产妇为中心,有效地结合产妇的实际分娩需要,在产妇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有效的陪伴,给予产妇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帮助,在开展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在产妇孕24周时,可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陪伴适合自己的导乐人员。
导乐人员需要结合产妇的实际身体情信心,缓解产妇的疼痛感。
在胎儿顺利分娩后,指导产妇进行适当的休息,同时可指导产妇一些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方法等[2]。
综上所述,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采用导乐陪伴分娩护理模式,可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减少产后出血量,同时可降低胎儿窘迫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李岚,钱玲,刘秀谊,等.导乐陪伴分娩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催产素
使用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735-1739.[2]杨冬梅.2组不同护理模式对顺产产妇的影响作用研究[J/CD].实用
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1):101-103.
(收稿日期:2017-10-07)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期间透析器凝血的原因及相
应对策。
方法
对我院透析室2016年5月—6月发生透析器凝
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对策。
结果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导致脱水量大、抗凝剂用量不足、血流量不足、高凝状态等均能导致血液透析中透析器的凝血。
结论
在患者血液透析中
尽量做好宣教,使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体重的5%,上机前及时评估,正确给予抗凝剂用量,正确封管,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及时纠正患者高凝状态,可预防或减少透析器凝血的发生,减少患者血液丢失。
【关键词】血液透析
透析器凝血
原因分析
对策
DOI :10.19435/j.1672-1721.2018.03.101
血液透析须通过透析器建立体外循环,而透析器内凝血是血液透析尤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问题之一。
透析器凝血后可以使透析膜的通透性下降而影响透析效果,也可以堵塞透析管道造成无法继续进行透析,这样不仅导致透析患者的血液大量丢失,更加重了患者的贫血;并且凝血后透析器的丢弃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故本研究对我院透析室2016年5月—6月发生透析器凝血的病例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科现有透析机30台,目前收治维持性
血液透析患者150余人,月透析人次1705余次,其中男910人次,女795人次。
2016年5月—6月2个月共透析3400余人次,透析器凝血Ⅱ级及Ⅱ级以上的患者共92例。
凝血的确定是根据肉眼观察(血液颜色、状态等)结合透析机显示相关指标(如静脉压、跨膜压增高等)的变化来确定。
凝血的标准:0级:回血后无残留血液和血凝块;Ⅰ级:回血后残留血液占透析器面积约三分之一;Ⅱ级:回血后残留血液占透析器面积二分之一以上,但没有全部阻塞;Ⅲ级:回血后整个透析器全部被残留血液
表12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比较(x ±s )组别例数产程时间(h )产后出血量(mL )甲组36 5.32±2.12173.21±39.52乙组36
8.63±4.23208.63±52.31
t 4.197 3.242P
<0.05
<0.05
作者简介:张朝平,女,本科,主管护师。
经验交流
【摘要】目的了解肿瘤科病房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意识
的情况,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损害的发生。
方法选择我院肿瘤科病房护士63名,对化疗职业防护培训情况、防护知识掌握情况及防护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63名护士中有55.56%的护士参加过化疗职业防护知识的集中培训;知晓化疗防护知识的护士占47.62%;其中对防护措施执行较好的护士只有28.57%。
高年资护士的培训率、知晓率、执行率高于低年资护士。
结论
肿瘤科低年资的病房护士对化疗防
护意识非常淡薄,一定要加强护士职业安全管理,做好化疗防护知识的培训,掌握化疗防护措施,才能将化疗药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肿瘤科
病房护士
化疗药物
职业防护
防护措施
DOI :10.19435/j.1672-1721.2018.03.102
抗肿瘤药物在使肿瘤患者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的同时,由于其多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变、致癌、致畸性,护士在接触化疗药物时,如不注意职业防护,很容易污染环境和对其
肿瘤科病房护士对应用化疗
防护设施的误区
汪云云
刘友花
朱琴妹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南昌330006)
阻塞。
1.2
方法
根据临床透析护理记录资料,收集本透析室
2016年5月—6月2个月透析器凝血Ⅱ级以上的患者共92例进行原因分析。
2
结果
凝血原因(个别患者透析器凝血占2个及以上原因,共104例原因)中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导致超滤量过大超过体重的5%,发生35例,占33.65%;抗凝剂用量不足30例,占28.85%;血流量不足,导致血流速慢17例,占16.35%;高凝状态12例,占11.54%;其余所占比例较少,如透析器生物相容性差5例,占4.8%;促红素过量或输入血制品、营养液2例,占1.92%;预冲方法不正确导致滤器有气泡2例,占1.92%;透析机器故障1例,占0.97%。
3讨论
3.1透析器凝血的原因分析
3.1.1
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导致超滤量过大超过体重
的5%。
肾功能衰竭终末期患者均无尿,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每次单位时间内超滤量过大,透析后期血液浓缩加重而引起透析器凝血,患者饮食过咸,导致饮水量增加。
护士未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单,患者对控制干体重认识不到位,不重视。
由于经济原因或交通不变导致每周透析不足3次,透析不充分。
3.1.2
抗凝剂用量不足。
常规透析患者会给予肝素或低分
子肝素抗凝,每次透析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相关指标给予适当抗凝剂。
如果个别医生对抗凝剂调整不及时,未给够足量[1]。
护士未提前给药,未提前使患者体内达到肝素化。
患者透析时间延长,未增加肝素用量。
配置肝素未做到专人配置,配置的量不准确,均导致抗凝剂用量不足。
3.1.3血流量不足。
留置导管的患者,由于纤维蛋白鞘形成,护士封管方法不正确,未正压封管或导管内有气泡,导致封管液的量不准确。
导管打折等均导致流量不足。
动脉穿刺时由于血管痉挛或穿刺不当,使动脉管路抽不出血液。
3.1.4
高凝状态。
因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使血红
蛋白升高,又未及时调整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量而引起血液粘稠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3.2透析器凝血的对策3.2.1
加强相关疾病的健康宣教
规定首诊护士负责制,
制作健康宣教手册及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单。
患者管理责任到人,责任护士每周一、二对所分管患者宣教。
每月责任护士集中汇报所分管患者饮食及体重控制情况。
护士定期培训,提高专科知识水平。
每季度检测1次肾功能,新入患者每月检测残余尿量。
3.2.2
上机前准确评估患者体重及病情,对透析器凝血及
患者有无出血情况进行评估,与医生沟通调整抗凝剂剂量。
学习抗凝剂相关知识[2]
,正确使用抗凝剂,提前10min~15min 给药,使体内达到肝素化。
根据患者使用抗凝剂的总量,专人配置,上机护士上机前核对总量,上机后2名护士核对维持量。
3.2.3
加强导管知识宣教,修订肝素封管操作考核标准流
程,培训护士掌握,新入科患者及时安排责任护士,首诊护士宣
教后,由责任护士再次给予宣教,直至患者掌握。
每周验证患者掌握导管维护情况。
与医生沟通,及时发现并干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3]。
护士掌握正确的穿刺止血方法,提高专业技术,对初次使用内瘘的患者应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仔细摸清血管走形,再穿刺,保证一针见血。
3.2.4
透析患者因肾脏分泌红细胞生成素减少而发生贫
血,血液透析不可避免的血液丢失可加重贫血,需要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定期做化验,如血红蛋白升高就要调整用量或暂停使用,防止因血液粘稠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透析器凝血是血液透析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凝血会造成患者血液的丢失和透析材料的浪费,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引起患者焦虑、恐惧的心理。
因此,应分析透析器凝血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凝血的发生,不仅可提高患者透析效果及生存质量,同时可减少凝血后更换透析器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邓志强,刘玉云,贺艳梅,等.血液净化护理手册[M].济南:山东大学
出版社,2008:114-115.
[2]林慧风.实用血液净化护理[M].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71-74.
[3]李欣怡.血液透析技术操作创新与专科临床护理技术指导[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58.
(收稿日期:2017-10-12)
作者简介:汪云云,女,本科,主管护师。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