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导向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导向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摘要: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了当务之急。

而备受当今教育改革界推崇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对其有着举足轻重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着重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导向下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取得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
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整合成为了当务之急。

从教育技术研究或教学模式改革看,都离不开理论为导向。

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本文主要立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

皮亚杰(J.Piaget)对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观点提出了尖锐批评,并从认知的发生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深入地研究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过程,提出了认知是一种由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的观点。

因此,皮亚杰被看成是现代建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在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独裁者、机械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演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教授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即学生能主动积极地构造意义。

当然在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比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模式所阐明的教学思想、教学策略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自主学习策略是不谋而合的。

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
标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以“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四大要素,其核心观点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所以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力图建立一套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

尽管这种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

但是其基本思想及主要原则已日渐明朗,并已开始实际应用于指导基于多媒体和Internet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Instructional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这是1994年经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专业协会审核,并得到该领域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认可的定义。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

教育界通常引用“整合”一词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则是指将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某一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去,通过对该课程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重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我们应全面地看待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能理解为把教育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手段,而是强调要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技能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所提供的多媒体呈现方式、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在当前我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教育技术与具体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教育改革的成功进行,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导向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1)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所以在推进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首先教师帮助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然后放手鼓励学生先独自查询资料,独立思考,独自提出和解
决问题,最后再跟老师、同学协作、交流。

我们应改变那种教师独揽全局、包揽一切的做法,教师把原先用黑板板书传授内容的方式只是换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换汤不换药,由“人灌”变成了“机灌”。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十分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学习创设真实、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

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时,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和丰富多彩的虚拟或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特别是有利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事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发散等创造思维能力。

我们应注意避免那种只是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模式,把课件做得花里胡哨,虽然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但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协作交流式的学习有多种形式,最主要的是个别交互(师生、生生)、小组讨论、小组间竞赛、辩论、角色扮演、小组或个人与班级集体交流、学习成果(为电脑小报、电子演示文稿)展示交流与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除了口头外,还可通过计算机,用Email或BBS(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形式,进行在线交流,相互修改完善文章等等,形式很多。

所以,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优势为学生协作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方便学生通过协作讨论或协商交流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最后达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本领和人际交往的本领。

我们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协作学习”中去,不能仅仅让某些学生表演独角戏,要参与交流讨论,就得自己先有所准备,这也避免学生过分依赖“协作学习”而怠于自己思考。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是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所以在运用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积极为学生创设意义建构的真实情境。

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这才真正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宗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对其具有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所以,应充分地理解、思考、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好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7
[2]张剑平、熊才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3]马睿、王艳霞.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4(10)
[4]田斌、康艳霞.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改革的光明通途[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3期
[5]冼伟铨.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新模式[J].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科学课:小学版,200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