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最新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2、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8226;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散读情况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如: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要用重音并确定重音(如:未下鞍惊回首三尺三等 )
4、全班齐读
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
整体感知
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
2、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深入品析
1、第一首赏析要点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改为词中的“快马加鞭未下鞍”,写出了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这完全不同于民谣中对高山“须下得马来”的屈服从而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2、第二首赏析要点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在这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使山如狂涛巨浪成翻江倒海之势,奔腾向前,连绵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腾图
学习这首小令中对山的描写:
——这首小令中运用“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让沉睡着的群山一下子“觉醒”了,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磅礴无比、力量强大非凡
3、第三首赏析要点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险峻之势
——山高得可刺破青天,山高得可为天柱支撑起天•顶天立地之山,既是写景又是象征着诗人及红军战士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知人论诗:现已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有五十多首,其中大约用了五十五个“山”字直接以“山”作为标题者九首,如《西江月&8226;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五律·看山》等,长征途中的七首诗词,更是篇篇都离不了山毛泽东诗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山”呢?首先,与作者的战略思想及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环境有关从“农村包围城市”开始,上了井冈山;五次“围剿”凭借“龙冈千嶂”,利用“白云山头”,始得“赣水苍茫闽山碧”;两万五千里长征,“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更喜岷山”;解放战争,一曲“钟山风雨”,唱彻“天翻地覆”;社会主义建设,登庐山、到韶山,重上井冈山毛泽东爱山,情有独钟由爱山到写山,把山写得千姿百态,出神入化“万山红遍”,“不周山下红旗”,有气吞八荒、包举宇内之势; “白云山头云欲止”,“黄洋界上炮声隆”,乃披坚执锐、势如破竹之勇“截断巫山云雨”,“天连五岭银锄落”,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妙香山上战旗妍”,状国际主义精神“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对比;“山下山下”,重叠“离天三尺山”,高也;“刺破青天锷未残”,利也;“赖以拄其间”,坚也“苍山如海”,宽也,“江山如画”,静也,“一山飞峙”,动也“要似昆仑崩绝壁”,其恨无穷“关山阵阵苍”,其美无比……
山,是他的道路,是描写对象,又是创作的灵感山,是他的胸怀,是他的性格,又是他的的形象山的深沉,山的坚韧,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五、拓展练习
1、请选择毛泽东其他的诗中关于山的诗句加以品析,如:毛泽东在《沁园春&8226;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中对山的描写,恰到
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使本属静态的山一下子成了“活物”
2、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文,并完成《点击》练习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最新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2
教材简析:
《龟虽寿》是我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诗作,对曹操的诗歌学生并不陌生,上学期就曾经学过他的《观沧海》。

对这首诗歌,学生借助书本上的注释应该完全能读通能理解好,一则我们学生的基础都比较好,另外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也确实很简单,但曹操的诗歌如果深入地体味,那可以咀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从我的角度来说,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古代作家之一,而且当时在学习《观沧海》时我就非常详尽地介绍了曹操其人,其诗歌在中国文学的杰出地位,其大体的诗歌风格等,如果本堂课再来炒一下陈旧的知识,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也不能从课堂中多有获益。

因此我考虑从另外的角度、以全新的方法来进行本课的教学。

设计理念:
怎么上这堂课?我想到了学校在初二阶段开展得轰轰烈烈的研究性学习,初一的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开展这一工作,但参与观摩了初二年级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课题的选择、开题报告会等,对研究性学习也很感兴趣,心向往之。

我就设想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打消“研究”的神秘感,感受“研究”“发现”的乐趣,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也为以后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的认识。

这样的考虑也具备一些前提条件:首先就是学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良好氛围,初一学生一直耳濡目染,对研究性学习也是跃跃欲试;其次,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较好,加上学生中的有不少电脑高手,上网检索、PowerPoint幻灯制作、演示都非常容易上手;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利用每天的晚读课时间,将毛泽东诗词全部介绍给了学生,并且学生都能背诵,而我设想中的研究重点正是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风格比较研究。

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改革、实
验、操作,我是个新手,我也想通过这样的尝试将平时学习的一些理论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老实说,我对这堂课的教学尝试心中还是有点底的,我从来不小看学生的能力。

我还想:只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初步掌握学习策略,懂得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哪怕失败了也能得到一些有价值的教训,那这样的尝试实验就是有意义的。

我更深信“下个世纪,受教育着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彼得•克莱恩《每日天才》中早就说过:“当孩子们在帮助下自己去发现那些基本规律时,他们学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现诗歌的动人情景,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
2.深入研读,比较阅读,探讨曹操诗歌与毛泽东诗词的异同。

教学过程:
1.入题: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时代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次喝完酒后,就咏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以铁如意击打酒壶,以致于酒壶全部缺了口。

王大将军为何对这段文字情有独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曹操的《龟虽寿》。

2.(幻灯展示书法作品《龟虽寿》,学生欣赏)
高声示范朗读诗歌;再全体学生齐读,要求投入情感,读准节奏。

3.教师:去年我们学过了一首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有同学能背诵吗?(请一学生背诵)
提问:这首诗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呢?
回答、明确:表达了作者统一天下,吞吐日月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一学生小组简介曹操其人其作:(这一环节由学生课后通过网上及图书馆的资料查询,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曹操,即魏武帝,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气韵沉雄,质朴简洁,大巧若拙是曹操诗歌语言艺术上的重要特点。

钟嵘《诗品》谓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

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
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他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我们看到的幻灯片上的曹操是一副帝王之像,说实话和我们脑海中的曹操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我的头脑中曹操应该是个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慷慨悲歌的曹操,因为他一生都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抱负。

[解析:学生能够分析到这么多,其实可以说对诗歌主题思想已经完全理解了,特别是对曹操形象的认识很有意思,也很到位。

这是我课前没有预料到的。

]
5.全体学生再次高声朗读全诗。

研究文章主题的小组上台报告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首先把握了本首诗的核心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四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前四句讲人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

但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人生,他想让自己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

中间四句:写诗时诗人已经53岁,因此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老了,但仍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于干一番大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但一颗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

后四句回到了一种哲理的思辩。

虽然人总是要死的,但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不能全凭上天安排,如果善于保养身心,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

揭示主题: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解析:依靠网络资源和每个人手头可能都会有的这样那样的参考资料,得到这些分析难度并不大,但这一研究小组在语言的组织和任务的分工上还是很花了一番工夫,动了一些脑筋的。

]
6.再次高声朗读。

7.教师讲解:读曹操的诗歌,不但可以体会他悲凉苍茫的风格,还可体会他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

我们这学期给大家介绍了毛泽东的诗词,大家都能很好地背诵,很多同学觉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有很多可比之处,因此他们做了一些研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研究成果。

(展示《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满江红•和郭沫若》《清平乐•六盘山》等毛泽东手书的书法作品幻灯片,大家或朗诵或背诵,初步感受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的异同点)
A.教师:有同学认为毛泽东和曹操诗歌风格上有很多的相似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

景白云小组上台交流研究成果。

B.教师: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曹操给人的印象总是一个白脸_臣的形象,但毛泽东在生活中却对曹操其人和其诗歌推崇倍至。

糜天衢小组上台交流:《毛泽东生活中的曹操》
C.教师:还有同学在比较两人的作品时发现毛泽东就有一首诗歌直接点评了曹操并在文章中运用到了曹操的诗句。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发现。

周阳阳小组交流他们的发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对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抒怀,发表了感慨,可以感受到他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还是褒扬得多一些,也可从这首词当中感受到曹操诗歌的那中慷慨悲壮。

D.教师:刚才看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大家都惊呼起来,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你们能从毛泽东的书法上看出毛泽东可能有的诗词风格吗
许铭炜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E.周春梅小组上台谈如何对毛泽东诗词和曹操诗歌进行朗读处理。

[解析:因为学生交流的内容很多,因此我略掉了很多他们的研究成果,但学生在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每每令我感佩不已,学生们谈到的很多知识是教师所第一次听到,其中当然有一些现成的资料,但都带上了他们自己的思考,很多研究成果我认为他们完全是在较好地把握了两位诗人的诗词风格的基础上做出的,此诚可喜可贺]
8.结束语:刚才大家对毛泽东和曹操的诗歌风格等的研究做得很好,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但确实体现了我们班级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习作风。

大家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希望大家平时的生活中能更好更多的做这样的研究,让我们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研究中收获成功。

研究着是快乐的,让我们研究着,快乐着。

最新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

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

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

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

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

二、文学常识了解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曹操字孟德,沛国游县(今安徽省亳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是一位颇有作为的政治家。

他20岁时举孝廉,除洛阳北部都尉,后迁顿丘令。

据《曹瞒传》云:“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悬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任济南相,辖十余县。

其时“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曹操到任后立即“奏免其八”,并“禁断_祀”,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35岁时被征为典军校尉,次年参加讨伐董卓的斗争。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
都许昌,受封为大将军兼丞相,开始掌握中央大权。

当时全国处于大分裂局面,各地军阀拥兵自立,互相攻打不停。

从这时起他用了整整11年时间,逐步消灭了吕布、袁绍等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首诗即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

作品简介;
本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复门行》中最后一章。

《步出夏门行》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三、诗歌赏析
1、多种形式朗读
2、赏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传说中的一种长寿龟竟时:终了的时候腾蛇:传说中的一种能兴云驾雾的蛇神龟,语出《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腾蛇,语出《韩非子•势难》:“腾蛇游雾。

意思是神灵的龟虽然是长寿的动物,但也有死亡的时候,腾蛇虽能兴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后化为灰尘。

这两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借神龟腾蛇起兴,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这四句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说明作者明知人的寿命终有期限,而任何英雄也难免要死,但他丝毫不因此而颓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jì):良马,千里马枥
(lì):马槽烈士:这里指有雄心壮志的人暮年:晚年意思是千里马老了,伏在马槽里,但它仍旧有驰聘千里的雄心。

有雄心壮志的人虽到晚年,更应该“老当益壮”,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四句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

诗人写此诗时已53岁,故以“老骥”自况,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

这正如三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治之福,可得永年。

盈,满,引申为“长”。

缩,亏,引申为“短”。

但,只。

养怡,调养身心使之和乐。

永,长、久。

意思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

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保持长寿。

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和乐观精神。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针对一般人的观点说的,曹操曾自称他“性不信天命”,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命”的否定,说明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下文接着就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认为身心修养得法,就可以延年益寿。

但养治之福不是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要有永不停息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这四句呼应诗的开头,在承认寿命有限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配乐时加上去的。

这首诗指出生命是有限而宝贵的,所以人们应当不断地发扬积极进取的朝气建立功业。

在结语中,作者还指出事在人为,命运可以改变。

这种积极奋发、老当益壮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3、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精神。

最新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文中两个二类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表达的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把握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图片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走近作者。

1.板书课题
2.组织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制作的课件。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1.播放范读录音。

2.指名读诗
3.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诗、订正。

4.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前四句为第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意思是说神龟虽然长寿,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和就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这四句诗说明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这在当时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紧接着在第二层中,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中,慷慨高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这几句诗中,曹操自己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后四句为第三层。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继发壮怀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

如果能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也可以延年益寿。

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