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来了,传统杂志如何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ad来了,传统杂志如何生存?
2021-03-08 08:36 东北新闻网分享
曾经,咱们在探讨互联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时,还很是自得地捍卫传统杂志:电脑、互联网不可能像杂志、图书一样,随时随地阅读。
个体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存和基于利益的判定,不管偏向新媒体,抑或死守传统,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无可厚非。
定阅东北新闻报,移动发1到10658303 联通发DBXW至10655800 电信发DBXWB至1065928080 十指连"新" "掌"握出色--掌上资讯频道东北新闻网电话版
文/朱学东
技术进步一直是推动媒体和社会变革的伟大力量。
即时通信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媒体时期的真正革命。
它让高贮存容量的电子媒体的移动化、便携化成为可能。
作为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关于如此的技术革命,咱们感同身受。
曾经,咱们在探讨互联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时,还很是自得地捍卫传统杂志:电脑、互联网不可能像杂志、图书一样,随时随地阅读。
但随着3G技术和iPad、iPhone们的显现,解决了原先传统媒体互联网版或电子杂志的缺点,传统杂志和图书过去的这种优势几乎也荡然无存。
至少,iPad们在即时阅读方面,已经不亚于传统的杂志和图书了。
移动化、便携化的电子新媒体是趋势,是以后
没有人会否定,在iPad时期,移动化、便携化的电子新媒体必然是趋势,是媒体主流形态的以后。
新媒体对传统杂志和图书的冲击会愈来愈大。
这要紧体此刻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消费适应正在被改变,从适应购买纸质媒体开始转向高容量的便携式移动电子媒体;二是广告主的广告投放策略开始改变,此前广告投放策略已经经历了大幅向互联网转移的进程;三是资本和人力资源也开始向新媒体倾斜,相较成熟的传统纸媒,移动新媒体的不确信性更具诱惑,更有成长空间。
但现在,传媒业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喧嚣和泡沫可能掩饰了许多本该沉思熟虑的问题,这可能会让许多传统媒体人走上弯路。
现在,媒体概念推陈出新,、,媒体融合、全媒体、自媒体、社交媒体等概念世代交替的速度,令我辈瞠目。
媒体业内的会议或其他场合的交流,也是言必称媒体融合、全媒体战略等,但交流的结果,却让我如此保守的从业者更感困惑:
那些热衷于制定流行战略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传播者,除模糊地明白新媒体是方向、是以后之外,关于实现战略的途径,并非比我明白得更多。
流行自然有其道理。
没有人会反对,新媒体代表着媒体的以后,媒体融合是趋势,这是传统媒体普遍的认知。
与如此的熟悉相关的另一种普遍认知,确实是传统媒体已经日薄西山,恰好欧美国家许多闻名媒体的滑落,也给了这种观点许多现身说法的支撑。
于是,另一种声音也显现了,咱们常常看到和听到如此的说法:新媒体的春天来了,传统媒体的人投降吧!不仅新媒体的人在如此说,乃至许多传统媒体的人也是如此以为。
个体的选择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积存和基于利益的判定,不管偏向新媒体,抑或死守传统,都是一种自我选择,无可厚非。
但关于像咱们如此传统的从业者,内心却必需要明确方向、厘清途径,不然是真的没有以后。
如何iPad化取决于传统媒体的现实考量
我受过的教育告知我,趋势和以后并非等于中国的现实,走到黎明需要通过漫长的黑夜。
立场正确和现实考量决定了传统媒体的选择:iPad化,仍是坚守纸版,或见风使舵。
以我个人的观看,当下中国传统纸媒的网络化、iPad化等,更多的是一种品牌推行的手腕。
iPad版稳固独立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
而且其商业模式的形成需要时刻、需要资本、需要各类条件。
目前,传统纸媒大规模iPad化尚不具有这些条件。
这要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外比较,中国网上支付尽管有了专门大进步,但付费消费手续的繁琐,仍然会让一些有消费能力的人一辈子畏,比如我。
二是中国的大部份消费者适应了免费的午饭,一般消费者的付费消费适应成立需要培育,那谁会来培育如此的付费适应?只有前驱者和“先烈”。
三是中国一般网民的上网费用仍然需要降低,网速却要提高。
四是中国文化产业在版权爱惜方面的缺点,也阻碍着移动电子媒体的成长。
一个能够验证的角度,是现在移动新媒体的要紧模式,仍是昔时的电子杂志平台的移动互联化。
这种模式类似杂志超市或新华书店的移动互联化,它的利润来源号称是销售内容与
广告分账,但当下更多是凝聚资源的进程。
若是单本杂志移动互联化的商业模式一旦成熟,这种平台模式必然会出问题。
当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与其他新媒体间的互动合作,并非真正的融合,而是掠夺与奉献。
这种掠夺与奉献,是基于中国知识产权法律爱惜的缺点,和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商业媒体两边意愿基础上的,传统媒体迅速沦为在中国最多只有15年历史的互联网媒体的蓝领工人,互联网媒体借助技术优势、资本优势和制度优势,取得了与传统媒体博弈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曾经有人不服,牵头组建了对抗门户网站的联盟,但联盟甫立,牵头者却转身就与对手签了城下之盟。
这些,都说明了互联网所拥有的灵活性和资源优势,是带着制度镣铐的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强者的优势,更让不伏输的传统媒体开始了另一种自我救赎——自己去做新媒体。
只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尽力,除国家资源强力支持的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自行拓展的有多少形成了稳固的商业模式?虽没具体统计数据,但据平常接触,我并非很乐观。
在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征战中,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并非是依托资本市场,依托VC的支持、包装参与其中的,他们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仍是来自传统媒体自身的盈利。
与依托资本市场、依托VC的新媒体不一样,传统媒体的融合和新媒体征战之路,容不得闪失。
若是因为投入的资金太多,致使传统媒体自身的衰落,决策者的政治责任和其他责任,比市场上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的衰落责任,要大得多。
这就决定了传统媒体经受创新风险的压力,要远低于其他投资者,而且专门大程度上与市场策略选择无关。
一段时刻下来,全然无法确知成型的商业模式安在,目击只有投入而无回报,他们关于创新的熟悉和投入,便从踊跃提倡迅速回归保守。
最后,很不幸,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融合与新媒体战略,只是成了绣花枕头,成了糊弄自己和上级领导的一张成绩单、宣传单,除具有某些推行和检索价值,并无多少实际效用。
传统纸媒的商业模式尚未受到毁灭性冲击
尽管新媒体冲击愈来愈大,但传统纸媒尤其杂志在能够预见的时空里,其商业模式尽管会受到冲击,但并非会被摧毁,乃至还有必然的增加空间。
其缘故包括:一是传统阅读适应
的改变需要时刻;二是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的广告载体价值仍然有较大的空间;三是传统媒体自身的救赎也在进行。
正是中国经济社会进展的高度不平稳性,让这种增加空间成了现实。
在中国,在现实政治与司法环境下,若是传统媒体都“死”了,互联网等媒体需要自采自编了,光本钱就会压垮现在的商业门户。
确实,许多传统媒体已经死亡,或正在死去。
但个人以为,除电脑类报刊的衰落与技术进步关联紧密之外,大多数传统报刊、图书的死亡与技术进步毫无关联,与新媒体八竿子打不到边。
那么多家报纸、杂志发行量少得可怜,还有垃圾图书成堆放在库房里,它们不是因为技术进步卖不出去,不是因为新媒体而卖不出去,不是因为微博,不是因为即时通信技术,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它本来就卖不出去,它本来就应该死掉。
因此那个死掉跟互联网没有关系,跟新媒体没有关系。
或许美国报刊的死亡跟新媒体有关系,但在中国,目前不是。
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遇和选择
向深阅读挺进,注重价值观和文本表达,是传统纸媒尤其是杂志媒体在iPad式冲击下的机遇和选择。
互联网和即时传播技术的进步,一方面让新媒体机遇大增,另一方面也让人们生活过度碎片化,从而反向强化了一个被新媒体舍弃或力所不及的市场。
那确实是成立在价值判定基础上的慢阅读、深阅读市场。
没有人能仅仅依托碎片化的信息生活,生活中除信息,还有文化传承,还有价值观传播,还有生活适应。
这多少给了杂志和图书机遇。
通过《中国周刊》的实践,咱们判定这一反向市场是存在的,问题是咱们如何去拓展。
固然,反向市场也可iPad化,这多少取决于司法对版权的爱惜。
机会成熟的情形下,传统纸媒大规模的iPad化会到来,但不是此刻。
以后纸版会日渐精致化与奢侈化。
关于传统媒体来讲,投身新媒体战场,走媒体融合之路,渐成主流。
尽管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战略上,形成稳固商业模式的成功案例并非多。
但即便如此,尽力者依旧络绎于途,因为大伙儿都清楚,那里可能有自己的以后。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及其他移动互联媒体的难以想象的成长,让咱们对充满不确信性的以后加倍期待和好奇。
关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是个伟大的命题。
但要变成现实,挑战庞大。
有人鼓吹投降。
假想一下,传统媒体要都死了,互联网和新媒体会如何?此刻这些互联网和微博的内容,除靠个人支撑之外,专门大一部份信源来自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承担了守门人的职责和本钱。
万万不要把中国媒体的死掉当做是新媒体逼死它们的,尚未,还远着呢。
看看这几年报刊市场的新产品们便可能可知一二。
资本是机遇主义者,却没有傻子。
平复下来,不盲从于一些风险投资家和媒体时评家的忽悠,自己判定所在媒体的机遇。
至少,我所从事的杂志业和图书业,必然有以后,以后还有一个相当大的增量空间。
固然,那个增量空间,与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新媒体的增加空间,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我清楚地明白杂志、图书的增量空间,以后永久只是支流,而非主流。
既如此,我会怎么做?我会把现时期的媒体融合和新媒体征战,当做是一种探讨,是一种前驱者的尽力。
若是有实力和能力,亦自告奋勇探讨,以求先手之利。
若是自己没有当前驱的勇气和资本,又不想像前浪一样死在沙滩上,那么,就让那些前驱者去探讨吧,自己不妨就像乌鸦、像老鹰一样,追赶在大动物后面,观看,吃些残羹冷炙,先维持生活。
一边生存下去,一边观看机遇,唯有活着才有机遇,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拿有限的利润和自有资本跟VC博弈,跟纳斯达克博弈,跟不确信性博弈,那不是自找死路吗?此其一。
其二,既然慢阅读、深阅读的市场存在,不妨从此入手,做好分众市场,做好这种市场的用户体验。
在那个市场普遍能同意的价值观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和受众喜闻乐见的叙事与呈现方式,感动受众内心,产生共鸣,从而争取他们成为忠实的消费者。
在中国传统传媒业的黄金时期,业者普遍轻忽了那个问题,而一味追求新闻性和信息量。
新媒体给我最大的教训,不在其他,而在考虑用户体验上。
其三,踏踏实实守好阵地,像农人认真种田一样,踏踏实实做渠道、做品牌,做好了也有一份收成。
若是没有战乱和严苛的赋税制度的话,一样都还能活下去。
固然,赶上天灾人祸,那不仅是咱们的挑战,而是覆巢之下的结局了。
其四,咱们也会向一些在新媒体和媒体融合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媒体学习。
关于新媒体,我自己的一个态度,确实是以谦卑的心来学习,欢迎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尽管那个新时期的到来,关于个人来讲可能是颠覆性的,但咱们可不能抗拒,抗拒确实是自寻死路。
今天,“传统媒体的巨人正在倒下,缘故值得关注,但没必要惶恐。
”2005年,《经济学人》如此说。
6年过去了,《经济学人》的判定,一直是我试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阻碍我坚守传统媒体的重要理念,今天来看,并无过时。
值得补充一句的是,《经济学人》是近些年欧美大刊衰退潮中逆势上扬的最闻名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