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的乌兹别克大贪污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解体前的乌兹别克大贪污案
作者:暂无
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2期
苏联从建立到解体,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存在将近七十年。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领导
干部集团的腐败,始终如附体之毒瘤,难以根除。
乌兹别克大贪污案,是苏联整体腐败的一个
缩影。
庞大的“黑手党”
勃列日涅夫时代,乌兹别克的腐败已呈现蔓延之势。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得力于“在赫鲁
晓夫手里失去腐败特权”的干部们的支持,作为回报,他为这些干部创造了苏共历史上前所未
有的腐败环境。
勃氏不只是恢复了被废除的高级干部的特权,而且还搞了许多新的特权。
权势
的增长往往使那些没有自我约束意识的人迅速堕落。
在当时那个年代,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行贿受贿成风,其党中央书记拉希多夫、部长会议
主席胡代别尔德耶夫等高级官员网罗内务部众多要员和州、市领导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贪污
盗窃集团,人称“黑手党”。
这伙人,就贪污受贿官员的级别来说,下到基层组织的负责人,
上到乌兹别克党中央书记、州委书记、部长会议主席、部长;从贪污受贿的数额说,少则几千
卢布,多则几万甚至数十万卢布;从贪污盗窃的形式说,既有个别的小偷小摸,也有利用权势
和关系网上下勾结串通一气、大规模地侵吞人民的财产。
这个集体的组织网络类似意大利的
“黑手党”,其活动无孔不入,黑手几乎伸到了共和国的各个角落,所采取的手段是恫吓、暗杀、封锁和告状。
后来当乌兹别克大贪污案调查组进驻时,除了遇到上述威胁外,还处处遭到他们的刁难。
他们甚至出钱收买凶手,杀掉一个调查组人员赏金十五万卢布。
因此,由莫斯科建立的这个特
别调查小组,其成员来自全苏各地,以避免受到地方压力和影响。
其间,调查小组成员人人自危,如临大敌,个个身穿防弹衣,出入由武装警察保护。
如果调查组成员的家人暴露后,都得
远远躲避至千里之外,以免“黑手党”成员的报复。
“女杰”的真面目
对于地方下属和亲戚的贪腐行为,勃列日涅夫的一贯态度是装聋作哑。
如他的女婿丘尔巴
诺夫,仅十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民警一跃而成为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后来大肆贪污受贿,
酿成轰动全国的“驸马案”。
受到勃列日涅夫纵容与包庇的高级干部不止丘尔巴诺夫一个。
曾任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书记二十四年的拉希多夫,一生中几乎领受了所有的荣誉和奖章。
他最喜欢的口头禅是“为了勃列日涅夫的威望和嘱托”。
他对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
夫毕恭毕敬。
有一次,他命令手下人要以国家元首的规格接待一位贵宾,并由他亲自率领大队
人马到机场迎候该贵宾。
人们以为是勃列日涅夫大驾光临,可走下飞机的却是苏联内务部第一
副部长丘尔巴诺夫。
贵宾丘尔巴诺夫对这次隆重的迎宾仪式非常满意。
棉花是乌兹别克共和国的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农田面积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全
苏联棉花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拉希多夫为了迎合莫斯科某些腐败的领导,便利用棉花作为资本,巩固他的权力。
从19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乌兹别克每年硬性规定上交国家的籽棉不得少于
六百万吨。
于是,全共和国各级干部层层虚报,每年虚报棉花产量达一百万吨之多。
国家如数
付钱,各路“功臣”中饱私囊。
拉希多夫赢得了苏共政治局委员的职位和勋章,博得了勃列日
涅夫的欢心。
还有一位被誉为“苏联妇女中的佼佼者”、乌兹别克“女杰”的纳斯里金诺娃。
这位“女杰”曾是乌兹别克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主席。
由她闹出来的“娶儿媳大操大办案”与丘尔巴诺夫“驸马案”齐名。
1969年,纳斯里金诺娃迎娶儿媳妇,为了把婚事办得体面,她亲自组织成立了一个以塔什
干州州委第一书记为首的婚礼筹备委员会。
婚礼定在新郎家所在的郊区举行,这下可忙坏了下
面的人。
筹委会决定:在方圆九公顷的院子里增建广场、搭建凉亭、整修别墅、铺设沥青路、
修建华丽水池和弹子房……忙得不亦乐乎。
据估算,全部修建花费不下十五万卢布。
婚礼那天,动用了二百辆汽车,“自愿”前来帮忙的高级厨师和服务人员多达一百六十名,人民演员、功勋演员也应召前来助兴。
在盛大的婚礼上,纳斯里金诺娃高坐首位,两侧是乌兹
别克的第一书记、政治局委员、部长,还有商业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
其余的八百名来客是经
过精心挑选的亲朋好友。
整个婚礼期间,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身为乌兹别克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大操大办儿子的婚礼,消息传到勃列日涅夫
耳朵里,纳斯里金诺娃被召去接受训示:“你这是怎么搞的呀!你干的什么蠢事啊!”纳斯里
金诺娃马上低头检讨:“我错了,列昂尼德·伊里奇(对勃列日涅夫的尊称),您的批评我一
定注意,下不为例。
”勃列日涅夫对纳斯里金诺娃的检讨很满意,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1966年,塔什干州发生大地震,许多村镇变成废墟。
然而,纳斯里金诺娃竟置灾情于不顾,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未遭损坏的房子进行大整修,完工后,将这套一百平方米的房子送给她姐姐,自己另要了一套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新住宅。
纳斯里金诺娃还用自己已死的丈夫的名字命名
了一条街道——她的丈夫原是乌兹别克共和国工会主席,因工作失职和道德败坏而被撤了职。
直到1974年,纳斯里金诺娃调任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主席后,才有人敢把她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的事揭露出来。
1976年,监察委员会通过决定,开除她的党籍。
可是,当时的最高苏
维埃主席团主席波德戈尔内得知后,要求监委会主席佩尔谢立即给纳斯里金诺娃恢复名誉。
勃
列日涅夫也多次为纳斯里金诺娃说情,声称开除她的党籍是“对中央领导的公开挑战”。
正是
由于这些大人物在后面撑腰,虽然人赃俱在,就是拖而不决,连检察和司法机关对纳斯里金诺
娃也奈何不得。
沉重的句号
苏联政府很早就对腐败之风采取过补救措施。
在192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一大批与贪污受贿做斗争的机关,但效果并不理想。
对乌兹别克大贪污案,调查小组从1983年开始进行明察暗访,前后六年,竟然不能将这伙人公之于众。
因为贪污受贿人员之多,程度之深,令人瞠目。
尽管勃列日涅夫的“驸马”丘尔
巴诺夫在乌兹别克共和国是够出名的,但他只是那里的受贿者之一。
从党的领导人、警官、调
查人员,到商业负责人、农场主管,可以说是人人受贿行贿。
他们把办公室变成腐化的场所,
一切东西都可以出卖:责任、官衔、奖励、文凭和国家的房屋,甚至列宁勋章之类的国家勋衔
也可堂而皇之地出卖。
勃列日涅夫和拉希多夫死后,乌兹别克党内领导层承认共和国已经陷入崩溃,开始试图讨
论处理贪污、盗窃、行贿受贿问题。
但由于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两位领导人走马灯式地上任,处理不力,事情没有结果。
1985年戈尔巴乔夫人主克里姆林宫之后,掀起一场全社会的改革运动,对不法官员进行大规模的揭露和打击。
苏联政治体制改革,也开始注意从机制上防止像勃
列日涅夫时期那样大面积的官员贪污受贿现象再次出现。
从1983年开始,莫斯科往乌兹别克共和国派出了一队又一队的调查人员,花了六年多时间,经过一百多名调查人员的艰苦努力,终
于攻破了用金钱筑起的“连环堡垒”:赃款达六十五亿美元,一百多名高级官员被控贪污受贿,
三干名官员被降职,约一万八千名苏共党员被开除党籍。
其中,有乌兹别克党中央五名书记、六名州委书记、三名部长会议主席以及若干名部长,乌兹别克大贪污案至此才画上一个沉重的句号。
(摘自《名人传记》刘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