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报告书 洛丽塔中人性的挣扎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重点、难点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学原理中人格问题的理解,对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不同人物的人性特点进行分析应用,并最终归于对现实生活中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本论文的重点是通过运用心理学中人性和人格的研究方法对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进行分析,而难点则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对文章中人物性格里不同人格因素间的变换纠结的分析,以及文章如何最终表现出相关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是《洛丽塔》的其中一个主题——人性。国内外对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关于人性主题的研究已甚多。其实人性的主题在纳博科夫的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渗透颇深,以《洛丽塔》为例,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人性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
(三)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论文的研究已搜集了许多资料,也有许多名篇可以借鉴,另也可在图书馆借阅书籍加以参考,或向指导老师咨询。综上所述,此命题具有可行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姓名humannaturepsychologicalperspective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一选题意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人性方面的主题比较突出本论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中人格因素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可增强对现实生活中成人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1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写作进度安排
2012年09月- 2012年10月选题
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开题
2012年12月- 2013年3月撰写
2013年4月-2013年5月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的论文选题比较贴切和实际,涉及了心理学原理与文学作品的应用研究,对现实生活中成人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的开题论证较为充实,资料文献比较丰富,因此论文的工作量适中,在本科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以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要敢于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指导教师:年月日
开题小组意见
同意开题。
开题小组组长:年月日
学院意见
院长:年月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弗拉第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能用英语俄语、法语写作,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他的著作诸多,例如,《庶出的标志》,《普宁》,《微暗的火》等等。但是,纳博科夫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作家。他的名字真正开始广为人知,却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其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洛丽塔》的出版并轰动欧美,纳博科夫在名誉、经济上获得了双丰收,读者群也不断地扩大。关于笔者所研究的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其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相对于西方的研究,国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洛丽塔》是否为色情小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二是对《洛丽塔》时间之狱的主题的研究;三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对《洛丽塔》的越界研究;最后是《洛丽塔》的审美艺术。
5. Nabokov, Vlamidir. Lolita,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2.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一卷,第二卷,第二卷上册),1981年版(第三卷下册).
主要参考文献
1. Appel, Jr. Alfred, ed. The Annotated Lolita (Revised and Updated),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93.
2. Barabtarlo, Gennady. Aerial View, Essays on Nabokov’s Art andMetaphisics,New York: Perterlang, 1993.
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廖世奇,译.长春:时代文版社,2002.
9.汪小玲.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刘福堂等译.精神分析纲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题 目
On the Struggle of Human Nature in Lolita: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一)选题意义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人性方面的主题比较突出,本论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中人格因素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可增强对现实生活中成人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3.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andNew 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1.
4. Josh, S.T. Major Literary Characters: Lolita,New York: Cheslsea House Publishers,1992.
本论文主要是通过对心理学原理中人格问题的理解,对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不同人物的人性特点进行分析应用,并最终归于对现实生活中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本论文的重点是通过运用心理学中人性和人格的研究方法对纳博科夫的作品《洛丽塔》进行分析,而难点则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对文章中人物性格里不同人格因素间的变换纠结的分析,以及文章如何最终表现出相关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是《洛丽塔》的其中一个主题——人性。国内外对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关于人性主题的研究已甚多。其实人性的主题在纳博科夫的几乎所有的小说中都渗透颇深,以《洛丽塔》为例,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对人性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
(三)可行性分析
对于本论文的研究已搜集了许多资料,也有许多名篇可以借鉴,另也可在图书馆借阅书籍加以参考,或向指导老师咨询。综上所述,此命题具有可行性。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姓名humannaturepsychologicalperspective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一选题意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人性方面的主题比较突出本论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中人格因素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可增强对现实生活中成人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11.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写作进度安排
2012年09月- 2012年10月选题
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开题
2012年12月- 2013年3月撰写
2013年4月-2013年5月答辩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的论文选题比较贴切和实际,涉及了心理学原理与文学作品的应用研究,对现实生活中成人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的开题论证较为充实,资料文献比较丰富,因此论文的工作量适中,在本科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以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有创新意识,;对前人工作要敢于改进或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指导教师:年月日
开题小组意见
同意开题。
开题小组组长:年月日
学院意见
院长:年月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弗拉第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能用英语俄语、法语写作,在多个领域成就斐然。他的著作诸多,例如,《庶出的标志》,《普宁》,《微暗的火》等等。但是,纳博科夫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作家。他的名字真正开始广为人知,却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其颇受争议的长篇小说《洛丽塔》的出版并轰动欧美,纳博科夫在名誉、经济上获得了双丰收,读者群也不断地扩大。关于笔者所研究的纳博科夫代表作《洛丽塔》,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其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相对于西方的研究,国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洛丽塔》是否为色情小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二是对《洛丽塔》时间之狱的主题的研究;三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角度对《洛丽塔》的越界研究;最后是《洛丽塔》的审美艺术。
5. Nabokov, Vlamidir. Lolita,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2.
6.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一卷,第二卷,第二卷上册),1981年版(第三卷下册).
主要参考文献
1. Appel, Jr. Alfred, ed. The Annotated Lolita (Revised and Updated),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93.
2. Barabtarlo, Gennady. Aerial View, Essays on Nabokov’s Art andMetaphisics,New York: Perterlang, 1993.
7.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廖世奇,译.长春:时代文版社,2002.
9.汪小玲.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刘福堂等译.精神分析纲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生姓名
学 号
题 目
On the Struggle of Human Nature in Lolita: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一)选题意义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在人性方面的主题比较突出,本论文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中人格因素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利于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可增强对现实生活中成人和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3. Boyd, Brian. Vladimir Nabokov: The American Years, Princeton andNew 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1991.
4. Josh, S.T. Major Literary Characters: Lolita,New York: Cheslsea House Publisher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