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中高一上历史人教版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总分:97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
1. 《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反映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王位世袭制
2.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记载,郑国子产对晋人说,西周时期“天子之地一圻(方千里),列国一同(方百里)”,而“今大国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子产所说“今大国数圻”的原因可能是( )
A.周天子的再次分封
B.对周边荒地的开拓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通过战争兼并土地
3.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

这反映了()
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4. 公元前259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7年,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惨重。

邯郸之战()
A.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
B.体现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
C.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
D.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
5.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加广泛。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B.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开始形成
C.政治文化趋向稳定
D.“华夷”之间的界限比较明确
6.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之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

昔日“贵”、“富”合一,现在“贵”、“富”出现了分离。

这表明春秋后期()
A.世卿世禄制被打破
B.商品经济发展
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转变
D.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7.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提道:“秦地木是戎独之区……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该论述中的秦国社会转型表现在( )
A.编制户口,加强国家管理
B.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
C.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制
D.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8.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

“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降低
C.分封制崩溃
D.“学在官府”
9. 胡适曾说:“吾意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这里的“应时而生”是指( )
A.社会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B.社会动乱催生救世思想
C.老子孔子韩非生于同一时代
D.进步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10. 下列关于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B.郡守有考察县令长工作之责
C.县令长负责一县民众治理和财政、兵役管理、司法、狱讼
D.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也是秦朝的基层行政机构
1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其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忠于职守,政务缠身
B.大权独揽,控制朝政
C.皇帝至尊,君临天下
D.忧国忧民,勤于政事
12.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A.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13. 学校出台新规定:学生在校不得使用手机。

某班就此举行了主题班会,下列同学发言中能够体现法家思想的是()
A.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
B.乙:严肃校规,违者严惩
C.丙:顺其自然,慢慢改正
D.丁:倡导节俭,不买手机
14.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刻石记功,其中的一段刻文曰:“六王专倍,贪戾傲猛。

率众自强,暴虐姿行……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

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

”这段刻文旨在说明秦始皇()
A.有统一全国的雄心
B.不满六国之间的纷争
C.平定六国的合理性
D.对六国残余有所防范
15. 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

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
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B.经济发展水平倒退
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
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卷II(非选择题)
二、论述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3分)
16.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宋史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相对集中的议题和视角。

在制度史方面,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地方行政制度、基层社会管理。

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官员与以士人为主体的民众在地方事务推动中的互动关系。

重视对制度运作和政令施行过程的考察。

由于两宋面临特殊的(外部)环境,两宋的边防和军事政策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摘编自彭卫《21世纪初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一个或多个历史时期,自拟一个你认为值得研究的政治主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3 分,共计39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左传•恒公二年》
材料二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事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事乱;适孽无别,则宗族乱。

——《吕氏春秋》
(1)上面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
(2)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3)它们各有什么积极作用?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墨子》
材料四: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2)材料四与材料二中的“德”有何不同?
19. 材料: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

曾经向曾子求学。

奉事鲁国国君。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

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打败。

吴起投奔楚国后,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

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

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立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摘编自《史记·吴起传》
(1)根据材料,槪括吴起改革对楚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吴起其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2-2023学年全国高一上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5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45分)
1.
【答案】
D
【考点】
夏商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特点。

【解答】
禅让制强调的是让位于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故A排除;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排除B;
分封制主要特征是等级森严,排除C;
由“天下为家”可知反映的是“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故D正确。

故选D。

2.
【答案】
D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D
【考点】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

【解答】
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
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B项错误;
C项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
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

故选D。

4.
【答案】
B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秦赵魏楚之间的战争,根据材料不能体现出分裂向统一的趋向,故A 选项错误;
根据材料“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秦军大败而归”可知,邯郸之战体现出合纵抗秦的战略,故B选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邯郸之战并没有体现出其他战争,故C选项错误;
邯郸之战与宗法制度没有关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5.
【答案】
A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解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华夏认同观念由中原民族向周边的戎狄蛮夷扩展,华夏族和周边民族逐步交融,故A项正确;
“开始”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没有体现政治文化,且当时政治文化并不稳定,故C项排除;
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A。

6.
【答案】
B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

【解答】
通过材料“子贡经商致富”“贵,富出现了分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富”阶层的产生,故B正确;
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C材料不能体现出社会结构的变化;
D材料不能说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故选B。

7.
【答案】
D
【考点】
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解答】
依据材料“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大约是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可以看出,涉及的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内容,即实行分异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8.
【答案】
A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的多元、开放,符合“宽容”的含义,故A 项正确。

商人地位地下和分封制崩溃不能表现出“宽容”的特点,故BC 项错误。

官府垄断教育不能体现出“宽容的时代”的特点,故D 项错误。

故选A 。

9.
【答案】
A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需要掌握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

【解答】
材料中胡适的意思是我以为诸子百家,特别是老子,孔子以及韩非子他们的思想,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并提出挽救社会的设想,所以真理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体现了社会的大背景决定了思想的发展,即社会变化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故项正确。

项不全面,排除。

项明显不符合,排除。

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0.
【答案】
D
【考点】
郡县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A B C D
【解答】
.在郡县制度之下,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守有考察县令的职责,这是正确的。

.县长或者县令负责一个地方的,具体事务,包括行政,财政,军政,司法诉讼等等。

.县不是基层机构,基层机构是乡里。

11.
【答案】
B
【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

【解答】
材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帝,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B 项符合题意,正确;
忠于职守政务缠身只是表面现象,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不出,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忧国忧民勤于政事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

12.
【答案】
D
【考点】
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解析】
本题考查皇帝制度。

【解答】
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其特点包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材料中“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的传下去”和“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都是在说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体现的是血缘与政治的结合,也就是皇帝借助血缘维护统治,所以D 正确;
皇位的血缘世袭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故A 错误;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它并不是帝王治国思想的决定因素,故B 错误;
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 错误。

故选D 。

13.A B C D
【答案】
B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法家思想。

【解答】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体现的是儒家思想,C体现的是道家思想,D体现的是墨家思想,故排除;法家强调严刑峻法,故B正确。

故选B。

14.
【答案】
C
【考点】
秦朝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秦国统一。

【解答】
根据材料,六王“专”、“贪”、“暴虐恣行”,导致内忧外患,而消灭六王是“义”、“诛”、灭“乱贼”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刻文旨在说明秦始皇平定六国的合理性,C选项正确;
统一全国的雄心和六国残余等内容,在该段刻文中没有体现,AD两项错误;
不满六国之间的纷争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B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答案】
D
【考点】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论述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3分)
16.
【答案】
主题:西汉时期,国家行政制度在交错中走向规范。

论证:秦亡以后,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国家制度建构在交错徘徊中走向规范。

汉代前中期,中央在继承秦三公九卿的基础上,实行内外朝制度,将以宰相为首的政府班子排除在决策之外,而以皇帝为首的内超则成为实际上的政治核心,中央制度在新旧交错中不断成熟。

汉代初年,汉高祖在大行分封的同时,仍然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并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逐步形成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国家行政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走向规范,不断顺应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

【考点】
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汉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做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作答小论文试题时,考生先要认真读清要求,然后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找出符合题意的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论证时要注意言之有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和符合史实。

根据材料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官员与以士人为主体的民众在地方事务推动中的互动关系”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制度的相互继承和发展,因此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中西汉的政治制度进行论述,因此题目可以为西汉时期,国家行政制度在交错中走向规范。

论述时可以结合汉朝和秦朝政治制度的关系进行论述,如西汉继承秦朝的制度有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发展的地方有在中央设立中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等。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共计 3 小题,每题 13 分,共计39分)
17.
【答案】
(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2)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积极作用: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之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考点】
宗法制
分封制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

【解答】
(1)“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体现了分封制。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体现了宗法制。

(2)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3)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之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18.
【答案】
(1)材料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材料二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三主张从下层人民中选举贤能,治理国家;材料四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材料二中的“德”主要指统治者应对被统治者施行“德政”,反对过分的“暴政”;材料四中
的“德”是指君主对臣民的一种控制手段,是相对于“诛罚”而言的,但并不反对“诛罚”。

【考点】
百家争鸣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
(1)关于主张,依据材料一的描述可知,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依据材料二的描述可知,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依据材料三的描述可知,主张从下层人民中选举贤能,治理国家;依据材料四的描述可知,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对比材料二、四可知,材料二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四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19.
【答案】
(1)增强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正;削弱贵族地位,促进阶层流动;增强军事实力;增加财政收人;扫除不良风气,增强国家凝聚力。

(2)正面:深有才学,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不畏强权,敢于为变法献身。

负面: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

【考点】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吴起改革。

【解答】
(1)从材料“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正反两个角度评价吴起,正面评价可通过吴起的个人经历、改革措施等归纳出吴起是政治家和军事家;从材料“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中可以看出吴起不畏强权;反面评价则从“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来概括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