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智者贾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大智者贾诩
人之境遇,或逆或顺,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只能听之于天。

而无论境遇如何,总能找到不绝之路,终于化逆为顺,化险为夷,此则只有智者可为,是谓谋事在人也。

人们常以“太难了”来简言谋事之不易。

俗云: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而愚者千虑而不得,智者千虑而不失,亦或有之。

《三国演义》中之贾诩便是一位千虑而无一失的大智者。

贾诩,字文和,生卒待考。

汉灵帝时诩在西凉太守董卓手下为谋士。

灵帝崩驾后,董卓乘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争权夺利,两败俱伤之机,引西凉大军进京把持朝政,倒行逆施,遭到诸侯讨伐,卓将朝廷由洛阳迁往长安,被司徒王允施“连环计”诛杀。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因得不到朝廷赦免而不知所措。

此时,谋士贾诩向李傕献计:与其束手就擒,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奉朝廷以正天下”。

傕等然其说,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

此举一战成功,李傕、郭汜等四人重演董卓乱朝旧戏,自封列侯,挟持天子达四年之久。

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朝廷微有生意。

但随后李傕、郭汜又自相火并,傕劫天子,汜劫公卿,一连对峙厮杀五十余日,死者无数。

汉献帝在危难之中听从侍中杨琦保奏泣谕贾诩,请其救命。

诩承帝谕用离间计使李傕部属不战自乱,分崩离析,又密奏献帝利用李傕贪而无谋弱点,以大司马重爵封李傕而不封其部将,致使李军内部矛盾激化,自相攻伐,军势渐衰,不得不与郭汜、张济等和解,各送还君臣人质,再将朝廷由长安迁返洛阳。

不久,曹操受汉帝诏引大军自兖州开赴洛阳。

贾诩劝李傕、郭汜归降曹操。

傕怒曰:“尔敢灭吾锐气!”拔剑欲斩诩,众将劝免。

是夜贾诩毅然离开李傕、单马回乡里去了。

傕、汜不听贾诩言,遂大败于操,往西逃命入山中落草,后为段煨、伍习所杀。

董卓旧部另两员大将是樊稠和张济。

樊稠在李傕入长安不久因怠误军机被李傕斩首。

樊稠军马拨与张济管领。

张济闻曹操打垮李傕、郭汜而主持朝政并迁都许昌,大怒,自关中引兵攻南阳,为流矢所中而死。

济侄张绣统其众,从乡下请出贾诩为谋士,结连刘表,屯兵宛城,欲兴兵进攻许都。

曹操起兵十五万亲讨张绣。

由于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结果使曹操一连吃了两次大败仗。

第一次是在宛城,张绣用贾诩“猛虎掏心”计夜袭曹操大寨,射杀曹操的爱将典韦,乱箭射死曹操长子曹昂,大败曹军于洧水,迫使曹操还兵许昌。

第二次是在南阳,张绣用贾诩“声东击西”之计,在曹军急攻南阳时,教百姓假扮军士虚守西北角,而将重兵布于表面防守不严的东南角,诱杀曹军袭城精兵,大败曹操,使操一战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不得不退兵回许都。

刘璋手下的谋士张松在面讽曹操时曾历数操六次败仗,其中“宛城战张绣之日”便是败于贾诩的智谋。

其后,曹操在受到袁绍、刘备两面夹击的情况下从孔融之谏,使刘晔招降张绣。

刘晔至襄城先见贾诩,诩留晔于家中,共同谋划归降曹操。

次日两人一道说服张绣同赴许都投降。

操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使。

此后二十余年,贾诩一直为曹操当谋士,深得操信任并擢升为中大夫。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去世前夕,召集亲近重臣至病榻前嘱以后事,贾诩是四位领命大臣之一。

另三人是曹洪、陈群、司马懿。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逼汉献帝禅帝位于大魏,贾诩被拜为太尉,位列群臣之首,直至去世,得以善终。

贾诩一生,先后为李傕、张绣、曹操、曹丕四人当谋士。

李傕对他的评价是“有先见之明”;张绣的评价是“用其言则胜,不用其言则败”;曹操第一次晤贾诩便生好感,“见诩应对如流,甚爱之,欲用为谋士”。

诩降操后,与操甚相投契,每临大事必问计于诩,诩之言操俱从之。

在曹操阵营中,曹操对贾诩的厚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贾诩位至群臣之首绝非偶然,若非大智者,以昔日杀子之仇便难相容,更何况倚重!《三国演义》百二十回本第九回“犯长安李傕听贾诩”,第十八回“贾文和料敌决胜”,两次将贾诩的名字列入标题,而这两次贾诩的身份
都只是一个谋士。

可见贾诩之智,在群雄竞出的三国时代,其份量本就不轻。

只是由于贾诩不是头面人物,其事迹不太被人注意罢了。

在三国时代的众智者中,诸葛亮有街亭之失,周瑜有荆襄之失,司马懿有上方谷之失,独贾诩用谋,千虑而无一失。

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研究贾诩所具备的优良素质。

以愚浅见,贾诩有如下四个方面看似平常实则很不平常的特点。

1、择主而事,不变角色。

贾诩的人生定位就是用己之长,当一个出色的谋士。

他最惬意的事情是“用吾计即胜”,最痛心的事情是“不用吾谋致败”。

他遇事极有静气,独出机杼,主见鲜明,毫不迟疑和含糊,而且具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胆识。

凭着他的智谋,李傕这样的大草包一跃变成了大司马,而不用他的计谋,李傕又由大司马一跌而变成了大草寇。

正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只在用与不用一念之差。

由此更坚定了贾诩一辈子当谋士而不超越自己人生定位的信心。

贾诩离李傕而去并不是傕对诩待遇不厚,脸色不好,也不是处境不顺,而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李傕最信巫术,邪道,赏女巫而不赏军将,贾诩屡谏不听。

二是李傕见曹操远来,欲速战而灭之。

贾诩谏“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李傕不仅不听,还凶相毕露。

贾诩痛心已极,遂不辞而别匹马归乡。

后来贾诩从张绣,亦非为功名,因为若为功名投曹操显然要比随张绣强得多。

张绣屯宛城,贾诩为其使往见曹操,操一见即欲留诩在身边。

贾诩全不似华歆作为孙权使者被曹操一留就不还吴,而是心平气和地婉拒曹操:“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未忍弃之。

”乃辞去。

一个出类拔萃的谋士,既已具备了“用吾计即胜”的实力,就要选择“计无不用”的主子来发挥。

这就是贾诩的价值观,也是他可以实现千虑不失的前提。

2、审时度势,临机善变。

贾诩用谋,大开大合,变化幅度极大,看似鬼神
莫测,实则是他静观大局,审时度势之结果。

贾诩为张绣设谋两败曹操,使操失爱子损爱将,伤心至极,也对张绣恨之入骨。

但曹操面临袁绍、刘备两面夹击欲招降张绣时,贾诩却把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犹豫地劝张绣降操。

这时袁绍亦遣使者持其称张绣为“国士”的亲笔书信来襄城招降张绣。

贾诩当面扯碎袁书,叱退来使,大笑谓使者曰:“汝可便回见本初,道汝兄弟尚不能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张绣曰:“方今袁强曹弱。

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诩曰:“不如去从曹操。

”绣曰:“吾先与操有仇,安得相容?”诩曰:“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愿将军无疑焉。

”绣从其言降操,操果不以前仇为记,见面后执绣之手安抚曰:“有小过失,勿记于心。

”张绣由于信服贾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出了正确抉择,亦同贾诩一样得以善终。

而贾诩能在复杂纷纭的局势中洞见利害,趋利避害,不为细微未节所扰惑,且办大事如玩小棋子,眼到,心到,手到,三者一齐到位,短期内便立见成效,实有万古不及之明智也。

这是贾诩千虑不失的内因。

3、察人心曲,游刃有余。

贾诩素养全面,精通战略、战术,深识帝王之道。

还有一点是人所不及的,那就是他颇懂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原理,与人相处时观察仔细,见微知著,不仅知人知面,而且知人内心。

这使他在与主子对策时遣词得当,容易被接受,而不容易被误会或生出抵触。

如曹操晚年立谁为嗣是他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操长子昂死于宛城,卞氏生有四子,其中三子曹植举笔成章,操欲立之为后嗣。

长子曹丕恐不得立,乃问计于贾诩。

诩教如此如此。

自是但凡操出征,诸子送行,曹植乃称述功德,发言成章。

唯曹丕辞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伤。

于是操疑植乖伪,诚心不及丕也。

丕又使人买嘱近侍,皆言丕之德。

操欲立后嗣踌躇不定,乃问贾诩曰:“孤欲立后嗣,当立谁?”诩不答,操问其故。

诩曰:“正有所思,故不能答耳。

”操曰:“何所思?”诩对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操大笑,遂立长子曹丕为王世子。

贾诩在这里引用袁绍、刘表立嗣,未立长而立幼,引发内乱的教训,点了曹操后顾之忧的穴位,可以说是引而
不发,一语破的。

立嗣大谋之所以成为事实,乃因为贾诩在设谋时已对曹操、曹丕、曹植各自的长处短处、所喜所忧以及性格特点了如指掌,故能举重若轻,在不经意的运筹中让曹丕梦想成真。

曹丕称帝后曾问贾诩:“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

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

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策也。

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贾诩这篇对策,已明显表达了伐蜀伐吴皆不宜。

曹丕既不是刘备对手,也不是孙权对手,攻则必败,是一席反谏。

但由于贾诩懂得曹丕“一统天下”的急切心情和刚愎自用的毛病,知道谏也无益,不如留此存照以作后鉴,故在语言、语气上十分委婉,曹丕尽管仍坚持伐吴,但对贾诩并无反感。

乃至三路攻吴之兵皆败,曹丕始信贾诩之言,对诩更生敬重。

综上可见,察人心曲,因势利导,善于用最得当的语言传输己意,这是贾诩千虑不失的有效方法。

4、自我保护,藏而不显。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人才济济。

贾诩既非曹操之故旧同乡,又非与操一道起兵之元老勋臣,为什么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却能泰然自处,成为长青树、不倒翁,而其他比贾诩条件优越得多的谋士结局反不及贾诩?这同贾诩处理同僚关系的修养有关。

我们用“福祸比较法”来看这个问题便可明白。

在对待自己才智问题上,贾诩具有“藏之名山,束之高阁”的大隐士风度。

在他看来,人有才智譬如山中蕴藏富矿,等待开采即可。

不需显山露水,即使被埋没也比被焚毁好。

因此贾诩的满腹经纶从无心血来潮主动献出之举动,总是被动地等人来询方斟句道出。

用谋前后,贾诩守口如瓶,若无其事,从不张扬。

而曹操手下另一位谋士杨修则恰与贾诩相反,在争夺后嗣斗争中杨修为曹植出谋划策,很快就沸沸扬扬,人皆知之,连曹操本人都知道是杨修出的点子,导致曹操不仅认为杨修不诚实,还认为曹植也不诚实。

后来杨修为显示聪明竟被曹操斩首。

在对待功劳问题上,贾诩从不争功,也不争主角位置,凡别人欲扮演的角色诩皆虚其怀礼让之。

如曹丕逼汉献帝禅位,贾诩谏曹丕三辞乃受,而且要献帝降旨筑受禅坛以昭告天下。

诩同时建议曹丕命华歆去做这件事。

贾诩此举用心极妙。

华歆其时正是生怕别人抢了头功,一心要在禅让这台戏中唱主角。

华歆那
种风风火火的性格也很适合做这件事。

贾诩不抢华歆的戏反送戏于华歆,就不仅不会使华歆忌恨,还会从内心感激和敬佩自己,得益绝非一时。

曹操手下另一位谋士许攸却正好与诩相反。

攸曾向操献计烧毁袁绍鸟巢粮草和决漳河水淹袁军而使操攻下冀州,进城后却得意忘形地在曹军将领面前炫耀:“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大将许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自恃其功回骂许褚,结果被褚一剑砍下头来。

争角儿、争功劳的许攸与不争角儿、不争功劳的贾诩,得失之差若此!在对待资格阅历问题上,贾诩从不以此为包袱,在众谋士面前始终保持了温良恭俭让的谦逊态度。

贾诩晚岁随曹操西征张鲁,操欲降服张鲁手下的猛将庞德,聚众将商议办法。

贾诩时在帐中,耐心让别人献计,见众人计穷他才谈出自己的想法。

曹操不解其中细节,贾诩又如倾家珍,娓娓道出实施步骤。

操用其计果将庞德招降过来。

此举不仅使曹操多添一员大将,还迫使张鲁投降,夺得东川大片土地。

贾诩愈到老年,愈念晚节末路之难,愈能谦逊老成,体恤周围,其思维亦愈清灵鲜活,其智谋愈新奇玄妙。

这是因为贾诩曾从董卓、李傕、张绣等人,始终怀有一种负罪心理。

同时诩深知曹操其人志大心雄,他是以实用价值评估臣僚价值的,其待人之感情全随建功立业之需要而变化,如同着衣厚薄随季节冷暖变化一样。

因此贾诩能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随曹操需要而不断有新思索、新创造,其结果反成就了他千虑而无一失,始终得志而不失宠。

而曹操的另一位谋士荀彧情形正好相反。

彧是与操一道招军纳贤的多年故旧,曹操称他为“此吾之子房也!”实际上荀彧起的作用不仅是运筹帷幄,有张良之功;还坐镇许都措筹钱粮,有肖何之劳。

但荀彧在助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却因长期在皇帝面前行走,滋生了身份特殊的优越感,甚至对曹操出语不逊,引起曹操误会,“以为不助己也”。

而荀彧长期积劳成疾,从生理到心理均不能适应曹操标新立异的节奏,发现曹操同自己有隙也不及时沟通,导致曹操把他看作事业的障碍而必欲扫除。

操使人送给病中的荀彧一个空饮食盒,盒上有操亲笔封记。

荀彧会意,知操是讽自己江郎才尽,如同此盒已无任何实用价值,于是服毒而亡。

贾诩与荀彧二者福祸悬殊如此之大,亦足见两人才智之高下也。

噫!余读贾诩,曾生联想:未知贾诩是否贾谊之后裔?为何其虑事之深颇肖贾谊而处事之风格又迥异耶?有感于斯,试拟一联为本文作结:
人生是戏:生旦净丑,无论角色,只要演技到位,皆可同生快意;
世事如文:起承转合,不关处境,若能笔法清新,至少我得心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