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静载荷试验报告模板(2013年版)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第1 页共14 页
基桩自平衡竖向抗压试验报告
报告编号
工程名称:
检测地点:
单位名称
日期
工程名称:
委托单位:
勘察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检测单位:
说明:
1、报告无骑缝章及检测报告专用章无效;
2、报告复印无效;
3、报告无检测人、编写、校核、审核、批准签名无效;
4、报告涂改无效;
5、本报告复议期为十五天。

检测单位地址:
检测单位资质证书编号:
邮政编码:电话:xx
目录
1 工程概况 (4)
2 检测概述 (5)
3 测试设备及其安装 (7)
4 现场检测 (8)
5 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9)
6 试验后注浆的要求 (10)
7 检测结果与分析 (11)
8 结论 (11)
附表1:#桩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表 (13)
附图1:#桩-上位移曲线图 (16)
附图2:#桩-下位移曲线图 (17)
附图3:试桩平面位置示意图 (22)
附图4:#桩现场试验照片 (23)
附件:桩基工程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略)
1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见表1。

表1 工程概况表
2 检测概述
2.1 检测目的、方法
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2.2检测依据
1 设计图纸;
2 经批准备案的检测方案;
3 《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45/T564-2009);
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5 国家和地区有关法规及标准。

2.3试验仪器设备
试验所用仪器设备见表2.3。

2.4抽检数量
2.4.1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第
3.3.5条,对单位工程内且在同一条件下的工程桩,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检测: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3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4挤土群桩施工产生挤土效应。

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注:对上述1~4款规定条件外的工程桩,当采用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验收承载力检测时,抽检数量宜按本条规定执行。

2.4.2根据上述规定及委托方要求,本次抽检3根桩。

试桩位置由委托方指定。

2.4.3抽检桩基本参数见表2.4。

3 测试设备及其安装
3.1 荷载箱
3.1.1试验加载采用的专用荷载箱,经法定计量单位或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标定。

3.1.2 荷载箱极限加载能力大于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2倍。

3.1.3荷载箱的构造能保证荷载箱打开后留下的空间有利于浆液的填充,荷载箱外部形状设计应有利于浮渣被排出。

3.2 荷载箱安装
3.2.1平面上荷载箱平放于试桩中心或桩底端中心,荷载箱位移方向与桩身轴线夹角≤50。

3.2.2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荷载箱安设在平衡点,并与钢筋笼焊接在一起,荷载箱与上下钢筋笼连接处有加强措施,
并焊接锥形导正钢筋便于导管通过。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荷载箱安装可参照附录A中的图A.1进行。

3.2加载系统
3.2.1试验荷载通过高压油泵施加,荷载测量采用并联于荷载箱
油路上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荷载箱的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3.2.2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压力表精度优于或等于0.4级。

3.3.3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施加最大荷载时的压力不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3.3位移测试系统
3.3.1测试位移可采用百分表或电子位移计测量,测量仪表
经法定计量单位检定。

3.3.2自平衡法静载试验的上位移丝(棒)宜固定在上承压板以上20cm~50cm左右的位置,下位移丝(棒)宜固定在下承压板以下20cm~50cm左右的位置。

自平衡法静载试验位移传递系统安装可参照附录A中的图A.1进行。

立面图
3.3.3 上、下位移分别取三点为一组进行测量,测量点沿桩身的周长方向平均分布,取平均值为测量值,桩顶位移可直接取桩顶中心点进行测量。

3.3.4位移测试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0.01mm。

3.3.5 基准梁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简支于基准桩上,测试桩与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不小于4倍桩身直径且大于2.0m。

3.3.6 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3.3.7采用位移丝装置时设防风棚以确保不受风力扰动。

位移丝与位移计的安装可参照附录A中的图A.3。

3.4注浆管
若试桩用作工程桩,应在荷载箱周围安装注浆管,注浆管的构造及布置能保证试验结束后产生的空隙能被充分填充,注浆管数量不少于3根。

3.5伸缩结构
声测管、注浆管和位移丝(棒)护管在荷载箱部位做成伸缩结构,并进行可靠的密封处理。

4 现场检测
4.1试验加、卸载分级
4.1.1加载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加载。

4.1.2卸载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

4.1.3加卸载时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4.2试验加载方法
4.2.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桩承载力自平衡法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4.2.2对于工程桩的验收检测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当有成熟经验或特殊时间要求时,也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

4.2.3慢速维持荷载法符合下列规定:
a)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5min、15min、30min、45min、60min测读位移值,以后
每隔30min测读一次。

b)位移相对稳定标准:每1h内的位移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
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位移量计算)。

c)当位移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d)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第15min、30min、60min测读位移量后,即可卸
下一级荷载。

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残余位移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min、30min,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

4.2.4快速维持荷载法符合下列规定:
快速维持荷载法的每级荷载维持时间不少于1h,是否延长维持荷载时间根据位移收敛情况确定。

4.3终止加载条件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a)某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5倍。

但位移能相对稳
定且上、下位移量均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位移量超过40mm。

b)某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位移量的2倍,且经24h尚未达
到相对稳定标准。

c)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d)当荷载—位移曲线呈缓变型时,可加载至位移量60mm~80mm;在特殊情况下,
根据具体要求,可加载至累计位移量超过80mm。

5 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5.1自平衡法试验数据分析
5.1.1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时,一般绘制Q u上-s上、Q u下-s下,s上-lgt、s下-lgt 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

5.1.2当进行桩身应力、应变测定时,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侧阻力分布,桩端阻力-荷载、桩端阻力-沉降关系等曲线。

5.2 Qu上和Qu下的确定
5.2.1根据位移随荷载的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变型Q u上-s上、Q u下-s下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变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5.2.2根据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确定:上段桩取s上-lgt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上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下段桩取s下-lgt 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5.2.3当满足本标准第
6.3条规定的终止加载条件时,取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承载力。

5.2.4对缓变形Q u上-s上、Q u下-s下曲线,按位移值确定极限承载力值,Q u上取对应于向上位移s上=40mm对应的荷载值;Q u下可取s下=0.05D的对应荷载值。

(D为桩端直径;当为自平衡法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时,D为荷载箱下承压板直径)。

5.3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推定
5.3.1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推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按式(1)计算:
Q
=(Q u上-W上-W p)/λ+Q u下 (1)
u
式中:
——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Q
u
W
——上段桩桩身自重;

——有效堆载重量。

当反力不足时,可在桩顶增加堆载配重;
W
p
λ——桩侧抗拔—抗压阻力比,粘性土、粉土、碎石土取0.8;对于砂土取0.7。

5.3.2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按式(2)计算:
Q
=Q u上 (2)
u
5.3.3带扩底的大直径端承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按式(3)计算:
Q
=Q pk (3)
u
5.4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
5.4.1参加统计的测试桩不少于3根时,当满足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作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5.4.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测试桩数量。

5.4.3测试桩数量少于3根时,应取低值。

5.5 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单桩竖向抗压(拔)承载力特征值(kN)按式(4)计算:
R
=Q u/2 (4)
a
5.6 检测报告内容
检测报告包含的内容应符合JGJ 106相关规定。

6 试验后注浆的要求
6.1注浆管应具备的性能
注浆管能承受1.5MPa以上静水压力,管体强度能保证在钢筋笼吊装和混凝土灌注过程中不至于破损。

6.2注浆材料
注浆材料宜用强度等级42.5以上的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为0.5~0.8。

6.3注浆施工及终止条件
注浆前用泵送清水冲洗试验后留下的空隙,直到相邻注浆管返回的水流变清澈,方可进行灌浆;当相邻注浆管返回的浆液与注入浆液浓度相差不大时可终止灌浆。

7 检测结果与分析
7.1试验过程简述:
1 xx#试桩,最终正常加载至第9级荷载,历时120min观测,沉降已达到相对稳定,达到最大试验荷载值,故终止了加荷。

此时荷载箱刚性承压底板向上、向下荷载Q-s位移曲线呈缓变型、s-lgt曲线未出现明显弯曲现象,取最大试验荷载为极限荷载。

向上位移累计xxmm,回弹值为xxmm,卸载后剩余位移为xxmm,回弹率xx%。

向下位移累计xxmm,回弹值为xxmm,卸载后剩余位移为xxmm,回弹率xx%。

按下公式(1)计算:Q u= Q pk,按测试结果计算得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为xxxkN。

7.2检测结果
1 基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见表4.2;
2 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见附表1-附表3;
3 竖向荷载-沉降(Q-s)曲线及沉降-时间对数曲线(s-lgt )见附图1至附图3;
4 试桩平面位置示意见附图4;
5 试验过程由监理单位见证,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确认表见附件。

表7.2 自平衡法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7.3数据分析
根据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中的有关规定,结合现场记录而绘制的各试桩曲线来分析,•本次所抽检的3根工程桩中,试桩的Q-s曲线均未出现明显陡降起始点(即第二拐点),s-lgt曲线的尾部均未出现明显弯曲的现象,故各试桩的曲线属于缓变型曲线。

经综合分析,本次试验的107#、129#、126#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实测分别为:不小于8390kN、不小于9560kN、不小于9560kN。

8 结论
综合上述情况,按照《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技术规程》(DB45/T564-2009)中有关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本次试验的xx#、xx#、xx#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实测分别为: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0kN,相应xx#、xx#、xx#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kN、不小于xxxkN,满足设计要求。

单位名称
2013 年3月11日
主要检测人及上岗证号:(证号:)
(证号:)报告编写: (上岗证号:号)
报告审核: (上岗证号:号)
报告批准:
附表1 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工程桩编号:107#桩
报告编号第14 页共14 页
附图1:桩-上位移曲线图
附图2: #桩-下位移曲线图
附图3:试桩平面位置示意图图例:涂黑为抽检桩
附图4:最大试验压力表照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