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钩虫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肉钩虫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作者:暂无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第33期
本刊记者崔建玲
前不久,微信朋友圈传播有关“猪肉钩虫病”消息,令人瞠目结舌,很多消费者因此产生
恐惧心理。
那么,是否真的存在猪肉钩虫病?钩虫有哪些特性?钩虫病的存在是否对人体有危害?消费者应如何正确看待所谓的“猪肉钩虫病”?市场上的猪肉是否都是经过检测的,哪些
猪肉是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的?为此,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农
业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上海)的研究员陈兆国。
“猪肉钩虫病”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记者:作为行业专家,您能否告诉消费者,是否真的存在猪肉钩虫病?钩虫病是一种什么
样的病?
陈兆国:猪是可以患钩虫病的,其病原主要为钩口科球首属的寄生虫。
此外,钩口属的犬
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口钩虫、板口属的猪板口线虫、钩刺属的狭首钩刺线虫(也称狭头钩刺
线虫),我国也曾报道感染,但所占比例很低,非常少见。
除狭首钩刺线虫主要寄生于小肠、
偶见于大肠外,其他钩虫成虫均寄生于小肠。
其幼虫(丝状蚴)主要从皮肤侵入,进入小静脉或淋巴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出毛细
血管壁进入肺泡,之后上行到咽,经食管、胃进入小肠,定居并发育成成虫;少量经口感染,
幼虫可在小肠内直接发育成成虫。
所谓“猪肉钩虫病”是近1-2年才出现的说法。
从钩虫的发育过程可以看出,钩虫成虫是
寄生在肠道的,不可能出现在猪的肌肉中。
而钩虫幼虫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后,很快就进入心脏,再经肺部、气管最终到达消化道发育成熟,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目前尚未见在肌肉中分离到
钩虫的报道。
而且幼虫很小,长仅0.5-0.7毫米,宽仅0.029 毫米,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因此,猪可以患钩虫病,但所谓的“猪肉钩虫病”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记者:钩虫有没有像网上说的“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如何才能消灭钩虫?
陈兆国: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寄生虫属于动物,钩虫作为一种多细胞动物,是由角皮、肌肉、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组织和器官组成,是由蛋白质、核酸、糖类
等生物大分子构成的。
这些大分子在高温下也会变性,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也会自然消失,虫子
也自然被杀灭了,所以,所谓“水煮不烂,油炸不熟,高温杀不死”显然是违背科学的。
记者:关于猪肉钩虫病的报道和说法,并不是从今年开始报道的,最早报道是什么时候?
从最初开始报道到现在网络上新一轮传播,是一个怎样的演进过程呢?
陈兆国:我是2014 年年初才开始听到这个说法的。
作为农业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
危害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以及农业部唯一的动物寄生虫学重点实验室,我们经常接到有关养
殖户, 动物产品产、供、销部门关于动物寄生虫方面的咨询。
当时,有实验室同事告诉我说广西等地“猪肉出现钩虫”,并有图片发过来让我们鉴定。
经我们实验室鉴定后,发现根本不是钩虫,而是猪的血管。
此后,周边一些单位陆续送了一些
样品过来,也说是发现猪肉中存在所谓的“猪肉钩虫”,让我们鉴定,但经我实验室鉴定,发
现根本就不存在钩虫。
在此同时,在微信圈内也发现了类似的传言。
我上网查阅了一下,发现“猪肉出现钩虫”的谣言最早于2013 年9 月从广西龙胜传出。
此后,广东、四川、辽宁、河北、江西等多省也相继开始流传,目前,传言不断扩大,上海、江苏、哈尔滨、浙江、湖南等
地也被传言“大面积出现”。
在一些微博、QQ 群里,市民网友们也都在讨论这则消息,尽管多
地政府部门和多位专家进行辟谣,但还是引发了不少议论和担忧,很多人大呼恶心,甚至不敢
吃肉。
钩虫图片显示的只是猪的血管、淋巴管等
记者:网络上一些图片显示,猪肉里(包括瘦肉和肥肉)存在很长的猪肉钩虫,用肉眼可
以看到,有的有3-4 厘米长,请问这是猪肉钩虫吗?钩虫在长度、外形等方面有什么特性?
陈兆国:我也上网看了一下这些所谓的“猪肉钩虫”图片,发现这些图片里显示的根本不
是钩虫。
它们都呈长条状,从形状和大小看应该是属于“成虫”,撇开前述的成虫根本不可能
出现在肌肉中,而只寄生于肠道,其他一些特征也不相符。
首先是大小不符,我国发现的可寄生于猪的钩虫种类,其长度大约在0.5-1.5 厘米之间,
宽度在0.16-0.73毫米之间,而网上的图片则明显要长,正如你所说的,有3-4 厘米长,有的
甚至更长。
其次,形态和颜色不符,钩虫虫体细长,呈圆柱形,两端稍细,活体为淡红色,死后呈灰
白色,雌虫尾端尖细,雄虫尾端膨大;体部、尾部弯曲呈“C”形,或体部、尾部、颈部弯曲呈“S”形。
而图片中“虫子”明显不符合这些特征,它们或者是直的,或者是前后一样粗,或者明显过细。
显然,它们都不是钩虫。
我同意网上一些专家的判断,它们基本可以断定是猪的血管、淋
巴管、神经纤维、肌腱、肌纤维或结缔组织。
早在去年11 月,央视《焦点访谈》针对猪肉钩虫病进行澄清,认为发现很长的猪肉钩虫,并不是钩虫,而是血管和乳腺管。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可信的。
其实,是否是钩虫,最好由专业
人员,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按照规范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检测,做出合理的判断。
由于钩虫是
常见的寄生虫,是我国仅次于血吸虫的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之一,检
测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或特长,寄生虫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未经专
业训练的人误认、错认也是很正常的。
正规屠宰场、经过严格检验的猪肉可以放心食用
记者:目前,国家对进入市场的猪肉有哪些方面的安全检测和措施?在针对钩虫病方面有
哪些方面政策措施?市场上的猪肉是否都是经过检测的,哪些猪肉是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的?
陈兆国:我国对生猪的检疫是非常严格的,按照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动
物在进屠宰场前,必须由产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经过入场临床
检查合格,才能进入屠宰场。
进入之后,还要分圈观察8小时,才能进行屠宰。
屠宰前2 小时,官方兽医还要进行宰前检查,按规定观察猪只的各项指标,并抽查体温,检查合格才能开具
《准宰通知书》。
生猪进入屠宰线后,要经过“十三刀”剖检。
第一、二刀在下颌淋巴结,观察有无病变;第三、四刀在咬肌,检查有无猪囊尾蚴。
第五、六、七刀进行心肌、支气管淋巴结、肠系膜淋
巴结检查,并取尿液进行“瘦肉精”试纸快检。
此后进入第三道胴体检查。
有四刀,分别位于
腹股沟浅淋巴结和腰肌,查验淋巴结是否发生病变,以及有无猪囊虫。
最后两刀是在旋毛虫检
查环节,若发现可疑,还必须在旋毛虫检查实验室进行压片镜检。
当所有猪肉经过认真复检,
才能盖下检疫验讫印章。
可以肯定地说,若肌肉中有如此明显的“钩虫”,检疫人员必然会发现,这些猪肉也就不会流入市场。
所以,凡从正规屠宰场出来、经过严格检验的猪肉,消费者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记者:其他动物,如鸡、羊、牛或鱼等动物体内是否会存在钩虫呢?
陈兆国:钩虫种类繁多,全世界纪录的钩虫约有100 种,我国纪录的约有20 种,主要寄
生于人、猪、牛、羊、犬、猫等家畜,以及大猩猩、狮、虎、象、熊等野生动物,其寄生部位
与猪一样,成虫均寄生于肠道,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尚未见肌肉中发现幼虫的报道。
而禽类对钩虫有很强的自然抵抗力,尚未见感染报道。
消费者应正确看待钩虫病
记者:钩虫病的存在是否对人体有危害?消费者应如何正确看待“猪肉钩虫病”?
陈兆国:前面已经提到,钩虫的种类很多,但能够感染人的种类并不多,只有9 种,我国
报道的有6种,主要是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其来源主要来自于人类自身,其感
染途径主要是经皮肤感染。
而感染猪的钩虫主要是球首属钩虫,其对人类不具有感染性;可感染人的只有3 种,分别
是犬钩口线虫、十二指肠钩口能够和狭首钩刺线虫,但比较少见,所占比例低,不是人类感染
的主要传染源。
从生活习性可以知道,钩虫对人体的危害包括幼虫和成虫两个阶段。
其中,感染期幼虫钻
入皮肤,可以引发钩蚴性皮炎,表现为感染部位发痒、出现充血半点或皮疹,继而出现红肿、
形成水泡,重者可以形成溃疡。
幼虫在体内移行,可以引起肺部出血和炎症反应,表现为咳嗽、咳痰、痰中带血,重者可以引起哮喘。
幼虫进入小肠并发育成成虫,在此长期寄生,会破坏肠壁组织,大量吸取宿主血液,造成
患者贫血和消化功能紊乱,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昏眼花、恶心、呕吐、腹泻、大便隐血等;孕妇可发生流产;婴儿会出现黑便,重度感染者甚至会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钩虫病,消
费者还是要高度重视,认真预防,一旦感染,是要及时就医的。
但也不用过度紧张,草木皆兵。
记者:消费者在日常家庭饮食方面,应该注意哪些卫生,防止肉里寄生虫或微生物进入人体?
陈兆国:消费者首先要选购来自正规渠道、经过严格检验的猪肉。
同时,要保证猪肉新鲜,储存要冷冻,时间不宜过久。
尽量不要生食或半生食,而应尽可
能煮熟、煮透。
尽量少吃隔夜菜,未吃完的食物要冷藏。
记者:老谣言贴上新标签。
您认为网上对猪肉钩虫病话题循环重复传播的原因是什么?消
费者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谣言呢?
陈兆国:这可能是由于大家不了解引起的。
当人们遇到威胁时,都有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尤其对于一种自己不了解的,或者觉得无法掌控的东西,这种自我
保护的意识就会更强,也就不自觉地参与到谣言的传播当中。
所以,关键还是要加强宣传,让公众了解真相,掌握相关知识,这样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切莫信谣传谣。
同时,我们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也责无旁贷,在检测、分析、科普等方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专业的解读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