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唐临传》“唐临,京兆长安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唐书—唐临传》“唐临,京兆长安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临,京兆长安人。

武德初,出为万泉丞。

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

”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

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累转黄门侍郎,俭薄寡欲,
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

尝欲吊丧
..,令家童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余衣,惧未敢进。

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

”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

其年,迁大理卿。

高宗尝问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
帝喜曰:“朕昔在东宫
..,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

”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

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

”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
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临奏曰:臣闻国家大典,在于赏刑,古先圣王,惟刑是恤。

天下太平,应用尧、舜之典。

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非是憎恶前人,止欲自为身计。

以龄之受委大藩,赃罪狼籍,原情取事,死有余辜。

然既遣详议,终须近法。

今既许议,而加重刑,是与尧、舜相反,不可为万代法。

高宗从其奏,龄之竟得流于岭外
..。

显庆四年,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
..。

卒官,年六十。

(选自《旧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B.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C.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D.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华州刺史萧龄之以前任广州都督赃事发/制付群官集议/及议奏/帝怒/令于朝堂处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吊丧”,指至丧家祭奠死者。

唐代吊唁者多着白服,死者亲属则须着五服,五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期功。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

这与中宫又可借指皇后是同样道理。

C.“岭外”,泛指南方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南、岭表,岭外地区的经济、文化远远不及中原地区,被称为“蛮夷之地”。

D.“刺史”,是官职名,汉始置。

“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民情,仁德爱人。

他任万泉县丞时,让一些囚犯暂时回家春耕,这些囚犯感激其宽容体恤,果然全都按约定时间回到狱中。

B.唐临生活俭朴,宽以待人。

他虽在朝为官,家财丰厚,但生活节俭,不建第宅,并且十分宽谅下人,家仆几次出错他都宽厚处之。

C.唐临执法公正,明于断狱。

任主管刑法的大理卿时,执法宽严适度,他判处案件,使罪犯心服而无怨,得到高宗皇帝的赞赏。

D.唐临刚正不阿,敢于谏言。

在萧龄之量刑之事上,皇帝因看到群臣的奏议而要对萧龄之处以重刑,唐临直言奏告,使萧龄之被依法判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2)比来有司多行重法,叙勋必须刻削,论罪务从重科。

【答案】
1.D
2.A
3.B
4.(1)县里有十多个轻刑犯人,正赶上春末下了及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这些囚犯(归家抢种),县令不允许。

(关键词“轻囚”“会”“白”)
(2)近来有关部门多推行严酷之法,论功一味刻薄,定罪务求重判。

(关键词“比来”“叙勋”“论罪”)
【解析】
1.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名词“永徽元年(年号)、御史大夫、华
州刺史、广州都督(官职)、萧龄之(人名)”,动词“为、制付、议奏”等。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

A 项,五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点睛:文学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知识。

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如本题要先了解“五服”的相关知识,再与选项进行比较。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要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中,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B项,“家财丰厚”错误,“俭薄”为不宽裕之意。

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第一句关键点:“轻囚”“会”“白”;第二句关键点:“比来”“叙勋”“论罪”等。

参考译文:
唐临,是京都长安人,武德年初,外任万泉县丞。

县里有十多个轻罪的犯人,正赶上春末适时降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放出这些囚犯(归家抢种),县令不允许。

唐临说:“明公如有所疑虑,我请求独自承担罪责。

”县令于是请唐临暂时代理县令一职,唐临召集这些囚犯并放他们归家耕种,并和他们约定,命令他们按时返回监狱。

囚犯们都很感激唐临的恩惠和宽大,到了约定的时间全都回狱,唐临因此而知名。

多次转任黄门侍郎,唐临家不富裕但他清心寡欲,既不大兴土木建宅第,服装和起用也都简单朴素,待人接物非常宽厚。

曾经要去吊丧,叫家僮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其他衣服拿来,害怕而不敢送上。

唐临察觉,派人叫来家僮对他说:“今天天气反常,不适合哀哭,先前让你取的白衫,现在暂时不用拿了。

”又曾经让人煮药而那人没按煮药程序煎(出了错),他暗中知道原委,对煮药人说:“天气阴暗不宜服药,应该马上倒掉。

”最终没有对外宣称煮药者的过失,其性情宽恕达到了如此的地步。

高宗登帝位,唐临被任命检校吏部侍郎。

这一年,他又升迁大理卿。

高宗曾问在狱的囚犯数目,唐临答复时符合旨意,高宗很高兴,对他说:“朕过去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卿就侍奉我,现在朕继承帝位,卿又在我身边任官职,因为过去我就很信任你,所以才授给你这一重任。

然而治国的关键,在于刑法,刑法过于严酷则百姓受到残害,刑法过于宽松就容易控制不住犯罪,务必要宽严适中,符合朕的心意。

”高宗曾经亲自复查被判了死刑的囚犯,前任大理卿裁断的犯人有叫冤的,唯独唐临负责断的案无人叫冤。

高宗感到奇怪就问囚犯是什么原故,囚犯说:“自己确实犯了罪,唐临的裁断,并
不冤枉滥用刑,所以断绝了喊冤的念头。

”高宗叹息良久说:“治理狱案的人不应该如此吗!”
永徽元年,唐临为御史大夫。

第二年,华州刺史萧龄之因先前任广州都督时的贪赃之事被揭发,高宗命令交付群官共同议罪。

等将议定结果上奏,高宗很生气,命令当即在朝堂上处死萧龄之。

唐临上奏道:臣知道国家大典,在于赏罚上,古代的圣王,以怜悯之心对待刑罚。

天下太平,应当用尧、舜的法典。

近来有关部门多推行严酷之法,按功行赏升职很是刻薄,定罪又务求重判。

他们不是憎恨前人,只是想为自身打算。

因为萧龄之受任大州,贪赃之罪声名狼藉,根据所犯罪行,死有余辜。

然而既然要群臣详议其罪,终要依法处理。

今既然已同意议法,却仍旧施加重刑,这是与尧、舜的主张相违背的,不可以为万代的法则。

高宗听从他的意见,萧龄之最终得以流放岭外。

显庆四年,唐临因事获罪贬为潮州刺史。

死于任上,享年六十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