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b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华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化学试
卷(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内容的是()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
2.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所用试剂及检验气体所用试剂完全正确的组合是() A. CO2:大理石和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B. Cl2: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品红溶液
C. O2: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
D. NH3:NH4Cl固体和NaOH固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3.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
象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4.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滴定Na2SO3溶液,终点时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5.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形成氧化膜而钝化
6.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先将钠预热,在钠熔融成小球时,撤火,并通入氯气即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钠着火剧烈燃烧产生淡黄色的火焰
B.反应产生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固体
C.棉球①的作用是吸收过量氯气防止产生污染
D.棉球②变蓝色则证明氯气已被碱液完全吸收
7.下列试剂能贮存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里的是()
A. HF溶液 B. KOH溶液 C.盐酸 D.水玻璃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和纯净氧气中的燃烧产物只有MgO
B.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SO2,在纯净氧气中的燃烧产物是SO3
C.钠在敞口容器中长期放置和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都是Na2O2
D.浓H2SO4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将减小
9.对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 H2SO3 B. SO42﹣ C. NH4+ D. Br
10.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 C+H2O CO2+H2 B. 3NO2+H2O═2HNO3+NO
C. 2Na2O2+2H2O═4NaOH+O2↑ D. 2F2+2H2O═4HF+O2
11.为检验Na2S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应选用的试剂是()
A. BaCl2溶液 B. BaCl2溶液、稀盐酸
C. BaCl2溶液、稀硝酸 D. BaCl2溶液、稀硫酸
1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A.次氯酸钙 B.氯化钙
C.次氯酸 D.次氯酸钙与氯化钙
13.从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制取硝酸铜最好的方法是() A.铜和浓硝酸反应 B.铜和稀硝酸反应
C.氧化铜和硝酸反应 D.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
14.自来水常用氯气进行消毒.某实验室用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A. FeCl2 B. Na2SO3 C. NaOH D. AlCl3
15.下列物质中不会因见光而分解的是()
A. NaHCO3 B. HNO3 C. AgI D. HClO
16.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A. Cl2与H2S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受热时H2S能分解,HCl则不能
C.单质硫可在空气中燃烧,Cl2不能
D.溶于水时HCl是强酸,H2S是弱酸
17.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后有沉淀和气体产生的离子组是() A. HCO3﹣,Cl﹣,Na+,Ba2+ B. AlO2﹣,S2﹣,Na+,K+
C. SiO32﹣,Cl﹣,K+,Na+ D. Ba2+,Al3+,NO3﹣,Cl﹣
18.下列关于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A. SO2既可以是含硫物质的氧化产物,又可以是含硫物质的还原产物
B. SO2是硫酸的酸酐
C.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出的尾气
D. SO2具有漂白性,因而可以使石蕊试液褪色
19.溴的氧化性介于氯和碘之间.利用这一性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l﹣、I﹣离子加入到含Br﹣的溶液中,均可以将Br﹣氧化为Br2
B.将Cl2缓慢通入含有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Br﹣、I﹣的混合溶液中,Br﹣先被氧化 C.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遇到氯气会变蓝色
D.在KBr溶液中加入碘水,发生如下反应:2Br﹣+I2=2I﹣+Br2
20.根据反应式:(1)2Fe3++2I﹣═2Fe2++I2;(2)Br2+2Fe2+═2Br﹣+2Fe3+,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A. I﹣>Fe2+>Br﹣ B. Br﹣>Fe2+>I﹣ C. Br﹣>I﹣>Fe2+ D. Fe2+>I﹣>Br﹣
二.填空题(共40分)
21.(14分)(2014秋•海南校级月考)(1)SiO2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是制备现代通讯材料(写该材料名称)的主要原料;以SiO2为原料,在工业上制备单质硅的化学方程式
为;在常温下,SiO2可与一种酸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该反应的重要应用是.
(2)检验溶液中Fe3+存在的试剂是,证明Fe3+存在的现象是;电子工业常用30%的FeCl3溶液腐蚀敷在绝缘板上的铜以制造印刷电路板,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2.(10分)(2011秋•杨浦区校级期末)有X、Y、Z三种元素:
(1)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
(2)X单质可以在Z的单质中燃烧,生成物为XZ,火焰呈苍白色;
(3)XZ极易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出X+和Z﹣,其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4)每2个X2分子能与1个Y2分子化合成2个X2Y分子,X2Y常温下为液体;
(5)Z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性.
试写出其元素符号:X ,Y ,Z ,以及化合物的分子式:XZ ,X2Y .
23.(16分)(2014秋•海南校级月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固体Na2SO3与中等浓度的H2SO4反应,制备SO2气体并进行有关性质探究实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固)
+H2SO4═Na2SO4↑+H2O.除固体Na2SO3和中等浓度的H2SO4外,可供选择的试剂还有:①溴水②浓H2SO4③品红试液④紫色石蕊试液⑤澄清石灰水⑥NaOH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欲验证SO2的漂白作用,应将SO2气体通入中(填物质编号),观察到的现象是;
(2)欲验证SO2的还原性,应将SO2气体通入中(填物质编号),观察到的现象是;
(3)为说明SO2的氧化性,通常利用的反应是;
(4)为防止多余的SO2气体污染环境,应将尾气通入中(填物质编号),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5)有一实验小组发现,SO2产生缓慢(不考虑SO2)在溶液中的溶解,实验中也不存在漏气、反应温度等装置和操作上的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至少填写一种):①,②.
2014-2015学年海南省三亚市华侨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化学试卷(B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不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内容的是()
A.二氧化硫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碳 D.悬浮颗粒
考点: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专题:热点问题.
分析: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空气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
别”“空气质量状况”等.首要污染物是指污染最重的污染物,首要污染物的污染指数即为空气污染指数.目前在测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可吸入颗粒物(PM2.5)等.
解答:解:根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对比四个选项可知二氧化硫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氮氧化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气体;悬浮颗粒是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成分,不需要预报.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空气质量的判断标准和预报内容,关键是对引起空气污染的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危害的认识.
2.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所用试剂及检验气体所用试剂完全正确的组合是() A. CO2:大理石和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B. Cl2: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品红溶液
C. O2:二氧化锰和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
D. NH3:NH4Cl固体和NaOH固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 A、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
B、实验室检验氯气用淀粉碘化钾试纸;
C、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检验;
D、实验室制备氨气用氯化铵和消石灰.
解答:解:A、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附在大理石上使反应难以顺利进行,应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故A错误;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可生成氯气,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故B错误;
C、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氧气,可用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检验,如木条复燃,则说明有氧气生成,故C正确.
D、实验室制备氨气用氯化铵和消石灰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用NaOH固体在加热的条件下易使试管炸裂,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检验,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3.如图是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
象的是()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考点:氨的制取和性质.
专题:实验题;氮族元素.
分析: A、运用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和变化前后的压强变化解答;
B、运用氢气不易溶于水的性质和压强是否变化解答;
C、运用氨气极易溶于水和压强的知识解答;
D、运用浓硫酸和溶于水时放热的,浓氨水受热易分解出氨气以及气体压强的变化来解答.解答:解:A、氯气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中,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A错误;
B、氢气不易溶于水,也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瓶中的气体压强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形成喷泉,故B正确;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导致锥形瓶中液体进入烧瓶中,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C错误;
D、二浓硫酸和溶于水时放热的,这样使得浓氨水受热易分解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烧瓶中的气体压强就会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故D错误.
故答案选:B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所以,对化学实验不仅要认真观察,还应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4.下列关于实验中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显红色,加热后变为无色
B.向溶液中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
D.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滴定Na2SO3溶液,终点时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 A、二氧化硫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
B、无法判断原溶液是否含有三价铁离子;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有漂白性;
D、高锰酸钾溶液呈紫色,Na2SO3溶液与高锰酸钾溶液恰好反应时,溶液是无色的,当高锰酸钾过量时溶液呈紫色.
解答:解:A、二氧化硫遇品红溶液使之褪色,加热后复原,故A错误;
B、该操作不能排除原溶液中是否含有三价铁离子,故B错误;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将湿润的红纸条放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红纸条褪色,故C正确;
D、当Na2SO3被消耗完毕时,再滴加高锰酸钾溶液则出现紫色,所以终点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紫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有关颜色变化的化学反应,实验时注意观察现象,且能用化学知识解释现象.
5.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形成氧化膜而钝化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
专题:氧族元素.
分析:浓硫酸具有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根据浓硫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蔗糖炭化,故A错误;
B.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可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酸性,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来干燥HI、HBr、H2S等还原性气体,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形成氧化膜而钝化,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浓硫酸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6.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先将钠预热,在钠熔融成小球时,撤火,并通入氯气即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钠着火剧烈燃烧产生淡黄色的火焰
B.反应产生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固体
C.棉球①的作用是吸收过量氯气防止产生污染
D.棉球②变蓝色则证明氯气已被碱液完全吸收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氯气性质活泼,易与活泼金属钠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aCl,火焰呈黄色,氯气易与NaOH 溶液反应而被吸收,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
解答:解:A.钠着火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故A正确;
B.氯气性质活泼,易与活泼金属钠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aCl,反应时有大量白烟,故B正确;C.氯气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氯气易与NaOH溶液反应而被吸收,故C正确;
D.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可根据其颜色变化判断氯气是否被碱液完全吸收,棉球②变蓝色则证明氯气未被碱液完全吸收,不变蓝证明吸收完全,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氯气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7.下列试剂能贮存在磨口玻璃塞的试剂瓶里的是()
A. HF溶液 B. KOH溶液 C.盐酸 D.水玻璃
考点:化学试剂的存放;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碳族元素.
分析: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的药品溶液不能盛放在玻璃试剂瓶中,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粘性物质的药品或粘性药品不能盛放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解答:解:A.氢氟酸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四氟化硅,所以不能用玻璃瓶盛放氢氟酸,要用塑料瓶盛放,故A错误;
B.氢氧化钾呈强碱性,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钾,硅酸钾具有黏性,能把玻璃塞黏住,故B错误;
C.稀盐酸呈酸性,不和二氧化硅反应,所以可以带玻璃塞的试剂瓶盛放,故C正确;
D.水玻璃就是硅酸钠溶液,具有黏性,能把玻璃塞黏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试剂的存放为载体考查了硅酸钠的性质、玻璃的成分等知识点,难度不大,试剂的存放遵循安全性、保纯性、方便性原则.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和纯净氧气中的燃烧产物只有MgO
B.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是SO2,在纯净氧气中的燃烧产物是SO3
C.钠在敞口容器中长期放置和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都是Na2O2
D.浓H2SO4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将减小
考点:镁的化学性质;浓硫酸的性质;钠的化学性质.
分析: A.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氮化镁;镁在纯氧中燃烧生成MgO;
B.硫在空气或纯氧中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硫;
C.钠和氧气接触反应生成氧化钠,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解答:解:A.镁在空气中和氧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MgO,和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Mg在纯氧中燃烧生成MgO,所以产物不同,故A错误;
B.硫在空气或纯氧中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硫,与氧气纯度无关,二氧化硫和氧气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故B错误;
C.钠和氧气接触反应生成氧化钠,钠燃烧生成过氧化钠,所以钠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浓H2SO4和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浓硫酸中溶液体积增大、浓盐酸中氯化物物质的量减小,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将减小,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为高频考点,涉及浓硫酸吸水性、浓盐酸的挥发性、镁及钠的性质,注意镁能和二氧化碳反应,有些化学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反应物的量、反应物浓度等因素有关,易错选项是B.
9.对酸性溶液(可能含有Br﹣、SO42﹣、H2SO3、NH4+)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
②加碱调至碱性后,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可以使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③加入氯水时,溶液略显黄色,再加入BaCl2溶液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对于下列物质不能确认其在溶液中是否存在的是()
A. H2SO3 B. SO42﹣ C. NH4+ D. Br
考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专题:物质检验鉴别题.
分析:二氧化硫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硫酸钡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据此来回答问题.
解答:解:①加热,放出的气体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证明其中含有H2SO3;
②取原溶液加碱,调至溶液呈碱性,加热,放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含有铵根离子;
③取原溶液加氯水,溶液略显黄色,则含有溴离子,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证明含有硫酸根,但是在亚硫酸存在的前提下,亚硫酸也会被硝酸氧化为硫酸,所以不能确认硫酸根在原溶液中是否存在,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阴离子的检验,要掌握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方法,并会设计合理的实验.
10.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水作为氧化剂的是()
A. C+H2O CO2+H2 B. 3NO2+H2O═2HNO3+NO
C. 2Na2O2+2H2O═4NaOH+O2↑ D. 2F2+2H2O═4HF+O2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水中H为+1价,O为﹣2价,作氧化剂时H得到电子被还原,则化合价降低,应生成H2.
解答:解:A.H2O中H元素化合价降低,则水作为氧化剂,故A正确;
B.H2O中H和O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B错误;C.H2O中H和O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变化,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C错误;D.H2O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水作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化合价的判断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1.为检验Na2S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应选用的试剂是()
A. BaCl2溶液 B. BaCl2溶液、稀盐酸
C. BaCl2溶液、稀硝酸 D. BaCl2溶液、稀硫酸
考点: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基本方法选择及应用.
分析: Na2S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利用足量盐酸先除去亚硫酸钠,再加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含硫酸钠,注意硝酸具有氧化性,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二者均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应利用足量盐酸先除去亚硫酸钠,再加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含硫酸钠,
而C中硝酸可氧化亚硫酸根离子,D中引入硫酸根离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鉴别和检验,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发生的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12.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A.次氯酸钙 B.氯化钙
C.次氯酸 D.次氯酸钙与氯化钙
考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物质的组成专题.
分析: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解答:解: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由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次氯酸钙能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13.从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制取硝酸铜最好的方法是() A.铜和浓硝酸反应 B.铜和稀硝酸反应
C.氧化铜和硝酸反应 D.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
考点:硝酸的化学性质.
专题:氮族元素.
分析:从经济角度分析,制取等量的硝酸铜时,所用的原料最少且最便宜的成本最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在制取硝酸铜时最好不要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答:解:A、铜和浓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 ↑+2H2O,该反应中产生有毒气体二氧化氮,所以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且硝酸的利用率不高,故A错误.
B、铜和稀硝酸反应方程式为:Cu+HNO3=Cu(NO3)2+NO↑+H2O,该反应中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氮,所以对环境有污染,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且硝酸的利用率不高,故B错误.
C、氧化铜和硝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uO+2HNO3=Cu(NO3)2+H2O,没有污染物,且硝酸的利用率100%,符合“绿色化学”和“降低成本”理念,故C正确.
D、氯化铜和硝酸银反应方程式为:CuCl2+2AgNO3=2AgCl↓+Cu(NO3)2,该反应虽有硝酸铜生成,但硝酸银价格较贵,不符合“降低成本”理念,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是从“绿色化学”视角考查化学知识,“绿色化学”要求设计安全的、对环境友好的合成路线,降低化学工业生成过程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14.自来水常用氯气进行消毒.某实验室用自来水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不会产生明显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A. FeCl2 B. Na2SO3 C. NaOH D. AlCl3
考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卤族元素.
分析:氯水中含有H+、Cl2、HClO、ClO﹣、Cl﹣等微粒,根据Ag+与Cl﹣反应,H+与弱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氧化来解答.
解答:解:A.氯水中含有Cl2、HClO、ClO﹣等微粒,具有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则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故A错误;
B.氯水中含有H+,H+与亚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硫,同时Cl2、HClO、ClO﹣等微粒具有氧化性,能氧化SO32﹣,则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故B错误;
C.氯水中含有H+,H+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则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故C 错误;
D.氯水中含有的微粒不会与AlCl3溶液中的微粒发生反应,则不会产生明显的药品变质问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侧重于氯水的成分和性质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明确氯水中的成分及离子之间的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5.下列物质中不会因见光而分解的是()
A. NaHCO3 B. HNO3 C. AgI D. HClO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硝酸的化学性质;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碳酸氢钠加热分解,见光不分解;
B、浓硝酸见光分解;
C、碘化银见光分解;
D、次氯酸见光分解;
解答:解:A、碳酸氢钠加热分解,见光不分解,故A符合;
B、浓硝酸见光分解,4HNNO34NO2↑+O2↑+2H2O;故B不符合;
C、碘化银见光分解,2AgI2Ag+I2,故C不符合;
D、次氯酸见光分解,2HClO2HCl+O2↑,故D不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性质的分析应用,掌握反应条件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16.不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强的事实是()
A. Cl2与H2S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B.受热时H2S能分解,HCl则不能
C.单质硫可在空气中燃烧,Cl2不能
D.溶于水时HCl是强酸,H2S是弱酸
考点: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分析:比较非金属性的强弱,可根据①氢化物的稳定性,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③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④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⑤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等判断.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同一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