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北京市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寒假作业(3)(含解析) 新人教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3)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
1.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振荡,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B.木碳 C.蔗糖 D.面粉
2.欲将某温度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不恰当的方法是( )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不饱和溶液
C.凡是均一、透明、澄清的液体都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4.食盐中含有的泥沙,进行的第﹣步操作是( )
A.溶解 B.过滤 C.洗涤 D.蒸发
5.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有:①蒸发②过滤③溶解.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①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6.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称量(量取)、计算、溶解B.溶解、计算、称量(量取)
C.称量(量取)、溶解、计算D.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7.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某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1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g溶液.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
A.0.4% B.1% C.2.5% D.4%
8.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将3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10.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洗涤灵能除去油污,主要是利用洗涤灵的吸附作用
B.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因为硝酸铵溶解时只需要吸收热量
C.喝完可乐常常会打嗝,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溶解、装瓶、贴标签
11.如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时,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图1中b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C.升高温度可使两试管中甲、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增大
D.降低温度后,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12.溶解度曲线: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1)t1℃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
(2)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
(3)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到t1℃时,无晶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
(4)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填空).
(5)t1℃时,丙物质溶解度是__________,此温度时,60克丙与50克水混合,充分溶解后,可得丙溶液__________g.
13.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
(2)图中b表示__________的溶解度曲线.
(3)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NaCl和KNO3的溶解和结晶,做了两组实验(室温下),其过程如下:
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一定达到饱和的是(填数字序号,下同)__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
14.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实验室要把50g 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分别取等质量的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放入三只烧杯中,然后向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相应固体物质,再将温度升高到40℃,结果是甲物质全部溶解,丙物质部分溶解.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物质的溶解情况是__________.
②依次写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对应的
序号:(用“a”、“b”、“c”表示)__________.
③现有如图x、y两点对应的两种溶液(其中所含溶剂质量都是100g).据图分析:要使溶液x变为溶液y,应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请依据图示作定量描述).
北京市首师大附属育新学校九年级(上)化学寒假作业(3)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3分)
1.将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振荡,能形成溶液的是( )
A.植物油B.木碳 C.蔗糖 D.面粉
【考点】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植物油、木炭、面粉等物质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溶液;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溶液.【解答】解:A、植物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
B、木炭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
C、蔗糖易溶于水,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和水形成溶液;
D、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和水形成溶液.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水溶性,如果物质易溶于水,就能够和水形成溶液,如果物质不溶于水,就不能够和水形成溶液.
2.欲将某温度时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不恰当的方法是( )
A.增加溶质 B.蒸发溶剂 C.降低温度 D.升高温度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大多数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常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增加溶质硝酸钾,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蒸发溶剂,能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低温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可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溶液仍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大多数物质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般采取三种方法: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不饱和溶液
C.凡是均一、透明、澄清的液体都是溶液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
【分析】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及转化方法,浓溶液与稀溶液及溶液的特点、组成来判断.【解答】解:A、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g,此时将200g蔗糖溶于100g 水中得到的是浓溶液,但还不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说法错误;
B、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不饱和溶液,如加溶剂就可以进行转化.说法正确.
C、溶液是均一透明澄清的,但均一、透明、澄清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如2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165g,蔗糖的溶解度为204g,此温度下配制成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而将200g蔗糖溶于100g水中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但氢氧化钙饱和溶液的浓度比蔗糖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小.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易错点是D,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只能说同温下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4.食盐中含有的泥沙,进行的第﹣步操作是( )
A.溶解 B.过滤 C.洗涤 D.蒸发
【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解决即可.
【解答】解:粗盐提纯的步骤为:①把含有泥沙的粗食盐完全溶解;②过滤掉不溶于水的泥沙;③蒸发掉水分,即得到氯化钠晶体.所以食盐中含有的泥沙,进行的第﹣步操作是溶解.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粗盐提纯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同学们一定注意粗盐提纯用过滤的方法,但第一步是溶解,而不是过滤.
5.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有:①蒸发②过滤③溶解.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②③①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专题】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分析】根据已有的粗盐提纯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故选B.
【点评】掌握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称量(量取)、计算、溶解B.溶解、计算、称量(量取)
C.称量(量取)、溶解、计算D.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只有把一定量溶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剂中才能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要计算配制该溶液需要溶质、溶剂的量,然后称取溶质、量取溶剂,倒入烧杯中溶解,即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解答】解: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首先要计算出配制该溶液需要的溶质和溶剂量,然后利用天平、量筒等仪器称量出所需要量的溶质和溶剂,最后把所取的溶质、溶剂倒入烧杯进行溶解.因此配制溶液的过程可概括为: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故选:D.
【点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时,需要用固体物质配制时,固体物质质量用天平称、溶剂的量用量筒量,简称为称量;若不需要固体物质时,则不需要使用天平称只需要使用量筒量取,此时称为量取.
7.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某维生素C泡腾片,每片含1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g溶液.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 )
A.0.4% B.1% C.2.5% D.4%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每片含1g维生素C,将1片该泡腾片投入适量水中,最终得到250g溶液,则此溶液中维生素C的质量分数为100%=0.4%.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 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D.用盐酸清除铁锈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乳化作用的定义分析:洗洁精、洗衣粉等这样的能使乳浊液变成稳定的混合物的物质称为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解答】解:A、用自来水洗手,使附着在手上的泥土等污物与水形成溶液或浊液而被冲洗掉,不属于乳化作用,故选项错误.
B、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选项不是利用乳化作用.
C、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是利用乳化作用.
D、用盐酸除去铁锈是因为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能和盐酸反应,从而把铁锈除去,故选项不是利用乳化作用.
故选:C.
【点评】常见的洗涤原理有三种,一是利用乳化作用,二是利用溶解原理,三是利用物质与油污等发生化学反应,理解洗涤过程中利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9.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D.t2℃时将3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0%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运用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意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求法解答.
【解答】解:A、温度高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温度低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说法不正确.
B、在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说法正确.
C、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要将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降低温度的办法.C说法不正确.
D、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g,所以t2℃时将3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甲全部溶解,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3%,故D说法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从溶解度曲线图上读取信息、分析及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0.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洗涤灵能除去油污,主要是利用洗涤灵的吸附作用
B.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降低,因为硝酸铵溶解时只需要吸收热量
C.喝完可乐常常会打嗝,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D.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溶解、装瓶、贴标签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A、洗涤灵能促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
B、物质溶解分两个过程且同时进行,一是溶质扩散的过程,一是离子水合的过程,前一过程要吸热,后一过程要放热.
C、打嗝就是气体逸出的意思,可从影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因素来考虑.
D、根据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过程来分析.
【解答】解:A、洗涤灵有乳化作用,能促使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使油污与餐具分离,所以不是利用吸附作用,故A不正确;
B、物质溶解分两个过程,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说明溶质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故B错误;
C、因汽水是碳酸饮料,喝下汽水后,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因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小而逸出,则会打嗝,说法正确,故C正确;
D、溶液的配制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转移、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配制100g10%的氯化钠溶液的主要步骤中计算后需要称量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有两个难点,一是要理解固体溶于水的过程和热量的变化关系,二是气体的溶解度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11.如图1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10g水,使其充分溶解,观察到如图2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20℃时,乙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图1中b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C.升高温度可使两试管中甲、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均增大
D.降低温度后,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实验操作型;学科交叉型;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分析】A、图2中乙试管内没有固体物质乙剩余,此时所得溶液可能恰好为饱和溶液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B、根据图2所示,20℃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在10g水中,乙物质完全溶解而甲物质的固体剩余,可判断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
C、对两溶液升温时,两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则未溶解的甲物质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而乙物质没有固体可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D、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而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解答】解:A、20℃时,若所取的乙物质恰好完全溶解在10g水中,则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若10g 水还能继续溶解乙物质,则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故A正确;
B、由图1所示,20℃时,溶解度曲线b位于溶解度曲线a下方,表明此时a的溶解度大于b;图2所示物质乙全部溶解而物质甲有固体物质剩余,说明此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因此,可得图1
中b表示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故B正确;
C、由图1可知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对两溶液升高温度时,剩余的固体甲物质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而乙物质没有固体物质继续溶解,升温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C不正确;
D、图2的甲物质为饱和溶液,且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因此,当对甲的饱和溶液降温时,饱和溶液析出晶体而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固体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中仍有未溶解的固体溶质的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0分)
12.溶解度曲线: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1)t1℃时,溶解度最大的是丙;
(2)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是甲=乙>丙;
(3)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到t1℃时,无晶体析出的是丙.
(4)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请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填空).
(5)t1℃时,丙物质溶解度是50g,此温度时,60克丙与50克水混合,充分溶解后,可得丙溶液75g.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饱和溶液质量分数=×100%;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解答】解:(1)t1℃时,溶解度最大的是丙.
故填:丙.
(2)t2℃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是甲=乙>丙.
故填:甲=乙>丙.
(3)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因此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到t1℃时,无晶体析出的是丙.
故填:丙.
(4)t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故填:小于.
(5)t1℃时,丙物质溶解度是50g,此温度时,60克丙与50克水混合,充分溶解后,只能够溶解25g,可得丙溶液75g.
故填:50g;75.
【点评】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13.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水.
(2)图中b表示氯化钠(或NaCl)的溶解度曲线.
(3)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NaCl和KNO3的溶解和结晶,做了两组实验(室温下),其过程如下:
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一定达到饱和的是(填数字序号,下同)②⑥⑨;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①和⑤、⑥和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不指溶剂则水为溶剂;根据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化趋势可以确定b的溶解度曲线;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结合图象可以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是否达到饱和.
【解答】解:(1)硝酸钾溶液是硝酸钾溶于水所得到的溶液,所以溶液中溶剂为水.
(2)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故图中b表示的是氯化钠的溶解的曲线.
(3)确定溶液是否饱和,关键要看该温度下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是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是不饱和溶液.②⑥⑨中均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故上述实验过程中所得溶液一定达到饱和的是②⑥⑨.①和⑤中10g水中溶解的溶质相等,故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⑥、⑨都是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故答案为:(1)水;
(2)氯化钠(或NaCl);
(3)②⑥⑨;①和⑤、⑥和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饱和溶液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1)实验室要把50g 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硫酸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195g.
(2)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20℃时,分别取等质量的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放入三只烧杯中,然后向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相应固体物质,再将温度升高到40℃,结果是甲物质全部溶解,丙物质部分溶解.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物质的溶解情况是加入的固体全不溶解.
②依次写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对应的
序号:(用“a”、“b”、“c”表示)acb.
③现有如图x、y两点对应的两种溶液(其中所含溶剂质量都是100g).据图分析:要使溶液x变为溶液y,应采取的措施为加入(m1﹣m2)g固体甲,并升高温度至50℃(请依据图示作定量描述).
【考点】酸碱盐的溶解性;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专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
【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进行计算;
(2)①②根据溶解度曲线,结合题中信息进行分析.分别向20℃时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质量的相应固体物质,再将温度升高到40℃,甲物质全部溶解,说明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部分溶解,说明丙物质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影响较小;也就是说图中a 曲线代表甲物质,b曲线代表丙物质,那么c曲线就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情况是加入的固体都不溶解.
③x溶液是4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m2g,y点对应的溶液是5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m1g,所以要使溶液x变为溶液y,只需加入(m1﹣m2)g固体甲,并将温度升高至50℃.
【解答】解:(1)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50g×98%=(50g+x)×20%
x=195g
故答案为:195g
(2)①由题中信息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物质的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影响较小,所以a曲线代表甲物质,b曲线代表丙物质,那么c曲线就是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乙物质的溶解情况是加入的固体都不溶解.
②有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曲线分别是a、c、b.
③x溶液是4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m2g,y点对应的溶液是5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m1g,所以要使溶液x变为溶液y,只需加入(m1﹣m2)g固体甲,并将温度升高至50℃.
故答案为:①加入的固体全不溶解;②acb;③加入(m1﹣m2)g固体甲,并升高温度至50℃(此空为2分,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稀释问题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要求我们会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质的溶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