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件——第九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和停泊方式; 6.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1 居住区的组成 (一)组成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二)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和室外工程
LOGO
(三)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基础知识篇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设计规范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91规划任务与编制任务规划内容92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9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居住区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外部环境94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其他指标用地划分方法95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旧居住区存在问题特性改造方法再开发存在问题logo91规划任务与编制一定义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要求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9.3.3 居住区住宅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类型 第一类: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 第二类: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P385-表93-1)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住宅标准(面积、质量)、套型和套型比、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
3~8 100
四、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影响居住区结构的主要因素
LOGO
居民的户外活动
日常生活最频繁的活动
经常必须的活动
银行、 邮局、 粮管所、 房管所、 街道办 事处 采 购 专 业 性 用 品 文 体 活 动 就 医
上 下 学
上 下 班
接 送 幼 儿
采 购 生 活 必 需 品
游 憩
■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
■居住区:
LOGO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 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 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 户数10000—15000户, 用地50—100公顷。
LOGO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LOGO
一、居住区的组成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 的总称。 1)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 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 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 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二、规模分级
LOGO
住宅区按照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 级。 分级
类型 人口规模 (人) 户数 (户 )
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住宅街坊 住宅群落
30000~5000 0
10000~1500 0 1000~3000
/ /
10000~160 00
3000~5000 300~1000
LOGO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600-1000m;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3-5万人;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划都有很大影响。 人口一般以5万人为宜,其用地规模应在50-100hm2。
第三节 规模与分级
LOGO
一、影响因素
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方面,通常以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志。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与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影响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5万人—— 50至100公顷
LOGO
——不明确划分小区,公共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边缘
LOGO
居住综合体——马赛公寓(9-2-12)
LOGO
齐廖穆什卡 新生活大楼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结构形式 见图居住区基本单位
LOGO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见P ,图9-2-15-18、19
LOGO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及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LOGO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 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
2)
LOGO
3)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 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 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 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LOGO
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 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LOGO
英国的哈罗新 城
LOGO
2)扩大的街坊
莫斯科齐廖穆什卡 第九号街坊
LOGO
LOGO
北京百万庄
3)居住小区河、新村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为界限 设有公共服务设施 规模以设置小学最小规模为人口下限
LOGO
LOGO
4)扩大的小区、居住综合体
交通的发展要求加大道路间距 扩大的小区
LOGO
行列布置 周边布置 混合布置 自由式布置
LOGO
LOGO
LOGO
LOGO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三)住宅间距 低层、多层和低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 照间距;两侧间距考虑交通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 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 高于24米的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前面的间距应按其前面住宅的高度 来决定,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
LOGO
(一)规划结构演变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 新村——扩大小区、居住综 合体、居住综合区 (二)影响因素 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 规律和特点、居住区内公共 服务设施的布臵方式、城市
道路
■1)邻里单位
LOGO
美,西萨.佩里 20世纪30年代
1、邻里中心
2、商业和公寓
3、商店或教堂 4、绿地(占1/10的用地) 5、大街 6、半径1/2英里
LOGO
(3)空间组合:对比(长短、高低、简单与复杂)、韵律与节奏、
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 (4)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组合: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P407——图9-3-46).
(5)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布局、绿化、地形、人工障壁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LOGO
LOGO
■居住小区:
LOGO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 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规模:人口规模1-1.5万人,户数2000——4000 户,用地10-35公顷。
LOGO
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居住区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 外部环境 9.4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其他指标、用地划分方法 9.5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旧居住区存在问题、特性、改造方法、再开发存在问题
9.1 规划任务与编制
(一)定义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
LOGO
例、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节约用地、 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住宅群体的组合 (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行列布臵、周边布臵、混合布臵、自由式 (P388——图9-3-2、3、4、5)。 (2)住宅群体组合: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组合方式(P388— —图9-3-11、1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LOGO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 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 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 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 组团等多种类型。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4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 45~60 20~32 8~15 小区 55~65 18~27 7~13 组团 60~75 6~18 5~12
LOGO
4.公共绿地(R04) 居住区用地(R)
7.5~15 100
5~12 100
LOGO
LOGO
■居住组团
LOGO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 的,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 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 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规模:人口1000-3000人, 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LOGO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其它的邻 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亩(合64.75hm²),每 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 8hm²) ;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 教堂、 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曹阳新村
(四)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2.外部居住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 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2 居住区的规模 (一)人口与用地,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二)影响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800-1000m;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3 居住区的类型
(一)按所处位置分类
城市内的居住区、独立工矿型居住区 (二)按建设条件分类 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三)按住宅层数分类 低层、多层、高层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居住区
LOGO
1-3层称低层建筑;4-8层为多层建筑;8层以上称高层建筑; 8-15层为中/小高层; 15-25层为高层;26层以上为超高层 。
居 住 区 规 划
基础知识篇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 设计规范篇
LOGO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
设计实例篇
第 九 章
LOGO
居 住 区 规 划
本章概要
9.1 规划任务与编制
任务、规划内容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LOGO
LOGO
■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
居住区 居住小区 住宅组团
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 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 团组成;布局系统性强。
LOGO
用地规模与配置
LOGO
下图显示了住宅院落、住宅群落、住宅小区及住 宅区相互间的构成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的构成关 系。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LOGO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 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 应该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 安全和交通量少 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 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 ~ 4000人;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
LOGO
居住区
居住小区
特点: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 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 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 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 道路的密度。
LOGO
LOGO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
居住区
住宅组团
特点:1)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 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 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 式;一个住宅组团相当于居委会的 规模; 2)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布局灵活,可 以满足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居住区规 划设计的建设。
LOGO
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
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
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
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9.1 规划任务与编制
9.3.1 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 (一)规划原则、理念
LOGO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二)设计要点 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9.3.2 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防火、防震灾、防空)、经济要求、美观
7.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规划方案;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1 居住区的组成 (一)组成要素: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二)组成内容: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和室外工程
LOGO
(三)用地组成: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基础知识篇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设计规范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91规划任务与编制任务规划内容92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93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居住区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外部环境94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其他指标用地划分方法95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旧居住区存在问题特性改造方法再开发存在问题logo91规划任务与编制一定义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要求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9.3.3 居住区住宅
(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类型 第一类:供单身人居住的建筑,一般称为(单身)宿舍。 第二类: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P385-表93-1)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 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住宅标准(面积、质量)、套型和套型比、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
3~8 100
四、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影响居住区结构的主要因素
LOGO
居民的户外活动
日常生活最频繁的活动
经常必须的活动
银行、 邮局、 粮管所、 房管所、 街道办 事处 采 购 专 业 性 用 品 文 体 活 动 就 医
上 下 学
上 下 班
接 送 幼 儿
采 购 生 活 必 需 品
游 憩
■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
■居住区:
LOGO
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 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 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 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 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 户数10000—15000户, 用地50—100公顷。
LOGO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LOGO
一、居住区的组成 居住区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 的总称。 1) 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 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 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 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 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二、规模分级
LOGO
住宅区按照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 级。 分级
类型 人口规模 (人) 户数 (户 )
居住区
居住小区 居住组团 住宅街坊 住宅群落
30000~5000 0
10000~1500 0 1000~3000
/ /
10000~160 00
3000~5000 300~1000
LOGO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600-1000m;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3-5万人;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划都有很大影响。 人口一般以5万人为宜,其用地规模应在50-100hm2。
第三节 规模与分级
LOGO
一、影响因素
规模包括人口和用地两方面,通常以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志。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与合理的服务半径 2、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3、居民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影响 4、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影响 5万人—— 50至100公顷
LOGO
——不明确划分小区,公共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边缘
LOGO
居住综合体——马赛公寓(9-2-12)
LOGO
齐廖穆什卡 新生活大楼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结构形式 见图居住区基本单位
LOGO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见P ,图9-2-15-18、19
LOGO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三)规划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2.确定规模,即确定人口数量(或/及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LOGO
3.拟定居住建筑类型、数量、层数、布置方式;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置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 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5.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
2)
LOGO
3)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 的居民小汽车、单位通勤车等停放场地。 4)公共绿地(R04) 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 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 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LOGO
其它用地(E)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 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 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LOGO
英国的哈罗新 城
LOGO
2)扩大的街坊
莫斯科齐廖穆什卡 第九号街坊
LOGO
LOGO
北京百万庄
3)居住小区河、新村
以城市道路或自然为界限 设有公共服务设施 规模以设置小学最小规模为人口下限
LOGO
LOGO
4)扩大的小区、居住综合体
交通的发展要求加大道路间距 扩大的小区
LOGO
行列布置 周边布置 混合布置 自由式布置
LOGO
LOGO
LOGO
LOGO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三)住宅间距 低层、多层和低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 照间距;两侧间距考虑交通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 侧面有窗时不得小于8米 高于24米的中高层和高层住宅:前面的间距应按其前面住宅的高度 来决定,采用规定的日照间距;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
LOGO
(一)规划结构演变
邻里单位——居住小区、 新村——扩大小区、居住综 合体、居住综合区 (二)影响因素 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 规律和特点、居住区内公共 服务设施的布臵方式、城市
道路
■1)邻里单位
LOGO
美,西萨.佩里 20世纪30年代
1、邻里中心
2、商业和公寓
3、商店或教堂 4、绿地(占1/10的用地) 5、大街 6、半径1/2英里
LOGO
(3)空间组合:对比(长短、高低、简单与复杂)、韵律与节奏、
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 (4)住宅与公共建筑的组合: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P407——图9-3-46).
(5)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布局、绿化、地形、人工障壁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LOGO
LOGO
■居住小区:
LOGO
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 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 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 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规模:人口规模1-1.5万人,户数2000——4000 户,用地10-35公顷。
LOGO
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居住区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化、 外部环境 9.4 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功能指标、建设强度指标、环境指标、其他指标、用地划分方法 9.5 城市旧居住区的再开发
旧居住区存在问题、特性、改造方法、再开发存在问题
9.1 规划任务与编制
(一)定义
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
LOGO
例、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节约用地、 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二)住宅的规划布置——住宅群体的组合 (1)住宅群体平面组合:行列布臵、周边布臵、混合布臵、自由式 (P388——图9-3-2、3、4、5)。 (2)住宅群体组合:成组成团、成街成坊、整体组合方式(P388— —图9-3-11、1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LOGO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 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 合以下图表中的规定。其规划组织结构可采用居 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 组团等多种类型。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4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居住区 45~60 20~32 8~15 小区 55~65 18~27 7~13 组团 60~75 6~18 5~12
LOGO
4.公共绿地(R04) 居住区用地(R)
7.5~15 100
5~12 100
LOGO
LOGO
■居住组团
LOGO
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 的,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 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并与居住 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 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规模:人口1000-3000人, 户数300-700户, 用地4-6公顷。
LOGO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其它的邻 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亩(合64.75hm²),每 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 8hm²) ;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 教堂、 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曹阳新村
(四)环境组成: 1.内部居住环境 2.外部居住环境:空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视觉环境、生态环境、 小气候环境、邻里和社会环境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2 居住区的规模 (一)人口与用地,一般以人口规模作为主要的标志。 (二)影响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800-1000m;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9.2.3 居住区的类型
(一)按所处位置分类
城市内的居住区、独立工矿型居住区 (二)按建设条件分类 新建居住区、旧居住区 (三)按住宅层数分类 低层、多层、高层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居住区
LOGO
1-3层称低层建筑;4-8层为多层建筑;8层以上称高层建筑; 8-15层为中/小高层; 15-25层为高层;26层以上为超高层 。
居 住 区 规 划
基础知识篇 (城市规划原理——第九章) 设计规范篇
LOGO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
设计实例篇
第 九 章
LOGO
居 住 区 规 划
本章概要
9.1 规划任务与编制
任务、规划内容
9.2 组成、类型与规划结构 居住区的组成、规模、类型、规划结构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LOGO
LOGO
■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
居住区 居住小区 住宅组团
居住区由若干居住小区组 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 团组成;布局系统性强。
LOGO
用地规模与配置
LOGO
下图显示了住宅院落、住宅群落、住宅小区及住 宅区相互间的构成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的构成关 系。
9.3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LOGO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 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 应该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 安全和交通量少 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 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 ~ 4000人;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
LOGO
居住区
居住小区
特点: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 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 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 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 道路的密度。
LOGO
LOGO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
居住区
住宅组团
特点:1)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 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 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 式;一个住宅组团相当于居委会的 规模; 2)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布局灵活,可 以满足特殊地形条件下的居住区规 划设计的建设。
LOGO
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
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
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二)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
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
9.1 规划任务与编制
9.3.1 规划设计原则、要点及要求 (一)规划原则、理念
LOGO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
(二)设计要点 整体性、经济性、科学性、生态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9.3.2 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使用要求、卫生要求、安全要求(防火、防震灾、防空)、经济要求、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