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侵蚀危害总结(共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侵蚀危害总结(共4篇)
:侵蚀土壤危害土壤侵蚀异地灾害土壤侵蚀学土壤侵蚀模数
篇一:土壤侵蚀的危害
土壤侵蚀的危害:1破坏土地,吞食农田。

2降低土壤肥力,加剧干旱的发展。

3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淤塞湖泊,影响开发利用。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沉积的过程。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壤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合理保护、改良和利用风沙区、山丘区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事业。

水力侵蚀: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其它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雨滴击溅侵蚀: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

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常称泥石流。

冰川侵蚀有冰川运动队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
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

面蚀:斜坡上的降雨不能完全被土壤吸收时在地表产生积水,由于重力作用形成地表径流,开始形成的地表径流处于未集中的分散状态,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地表土粒
沟蚀:在面蚀的基础上,尤其细沟状面蚀进一步发展,分散的地表径流由于地表影响逐渐集中,形成有固定流路的水流称作集中的地表径流或股流,集中的地表径流冲刷地表,切入地面带走土壤、母质及破碎基岩,形成沟壑的过程。

风沙流:气流及其搬运的固体颗粒的混合流。

荒漠化: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输沙量;气流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宽度或面积所搬运是沙量
沙尘暴:大风扬起地面沙尘,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恶劣天气。

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水力重力风力冻融冰川混合生物化学。

按发生的时间划分为古代侵蚀现代侵蚀按发生的速度划分为加速侵蚀正常侵蚀
泥石流的分类:按固体物质组成分泥石质水石流泥流。

按泥石流性质分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按主导因素分冰川型降雨型
土壤侵蚀类型分区原则:1为同一区内的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强度应基本一致2同一区内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等自然条件
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一致3同一区内的治理方向、措施、土地利用方向基本相似4以自然界限为主适当照顾行政区域的性和地域的连续性。

雨滴特性:雨滴形态、大小及雨滴分布、降落速度接地时冲击力、降雨量、降雨量强度和降雨历时等。

篇二:土壤侵蚀危害性模型
一、利用Model Builder 建立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分析
(1)在Model Builder中添加数据有两种方式:a:单击“模型构建器”窗口,打开模型构建窗口,然后点击“添加数据或工具”窗口,进行数据添加。

b:首先在ArcMap中单击“添加数据”窗口,将所用的数据添加到窗口中,然后打开模型构建器,将所需的数据从所有图层中拖到模型构建器中。

(2)对模型构建器进行设置:单击模型|模型属性,在模型属性中点击“常规”设置名称和标签等内容。

点击环境,选择“处理范围”,选中范围,单击“值?”设置处理范围,然后点击应用、确定。

单击模型|图属性,选择图式符号样式2,确定后。

设置完毕。

(3)在模型构建器中队土壤侵蚀危险性建模,过程如下:
1、首先在ArcMap中将添加studyarea.shp; vegetation.shp; soilsgrid三组数据,如下图:
2、打开模型编辑器,并对其进行设置,然后将vegetation.shp; soilsgrid两组数据拖到模型中,然后在ArcToolbox中点击转换工
具|转为栅格,将“DEM转栅格”工具拖到模型编辑器中。

如下图:双击模型编辑器中的“DEM转栅格”输入USGS DEM文件为elevation.dem,设置保存路径,输出数据类型为FLOAT,其余的默认。

如下图:
3、在ArcToolbox中点击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将“坡度“工具拖到模型编辑器中,点击”连接“按钮,将dem和坡度连接,双击“坡度”设置保存路径。

在ArcToolbox中点击3D Analyst工具|栅格表面|栅格重分类,将“重分类“工具拖到模型编辑器中,点击”连接“按钮,连接slope与重分类,双击“重分类”设置保存路径。

将此程序运行,将运行结果在ArcMap中加载。

双击“重分类”,打开如下图的对话框,点击“加载”按钮,将slopereclass数据加载,设置保存路径,再次运行此程序。

将运行结果在ArcMap中加载。

4、在ArcToo
lbox中点击转换工具|转为栅格,将“要素转栅格”工具拖到模型
构建器中,双击“要素转栅格”,打开“要素转栅格”对话框,输入要素为vegetation,字段为VEGTYPE,设置输出路径和输出像元大小。

如下图:
5、在ArcToolbox中点击Spacial Analyst工具|叠加分析,将“加权叠加”工具拖到模型构建器中,双击“加权叠加”打开“加权
叠加”对话框,加载刚刚在ArcMap中加载的三组数据,如下图:运行,并在ArcMap中加载运行结果。

对此模型进行保存,保存路径为默认。

在ArcToolbox中的空白处右击,打开“添加工具箱”对话框,将刚保存的模型添加进来。

运行后的结果如图:
篇三: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
简介
土壤侵蚀是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狭义的土壤侵蚀仅指土壤
被外营力分离、破坏和移动。

根据外营力的种类,可将土壤侵蚀划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淋溶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及土壤坍陷等。

侵蚀的对象也并不限于土壤及其母质,还包括土壤下面的土体、岩屑及松软岩层等。

在现代侵蚀条件下,人类活动对土壤幔蚀的影响日益加剧,
它对土壤和地表物质的剥离和破坏,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外营力。

因此,全面而确切的土壤侵蚀涵义应为: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自然营力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在中国,土壤侵蚀有时作为水土洗失的同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所指的水土流失包含水的损失和土壤侵蚀两方面的内容。

类型折叠土壤侵蚀的类型划分的目的在于反映和揭示不同类型的侵蚀特征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或减轻侵蚀危害。

古代侵蚀
是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前,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发生的侵蚀,又称地质侵蚀。

现代侵蚀
发生在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土壤侵蚀以后,人类活动增大了侵蚀的强度和速度,并使其在原来的侵蚀基础上加速发展。

通常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等。

其中水力侵蚀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习惯上称为水土流失。

水力侵蚀分为面蚀和沟蚀,重力侵蚀表现为滑坡、崩塌和山剥皮,风力侵蚀分悬移风蚀和推移风蚀。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或流水侵蚀是指由降雨及径流引起的土壤侵蚀,简称水蚀。

包括面蚀、潜蚀、沟蚀和冲蚀。

1.面蚀或片蚀: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

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土壤侵蚀
2.潜蚀: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3.沟蚀: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

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但它显然不同于片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扩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4.冲蚀:主要是指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搬运、沉积作用。

冲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过程,冲蚀的标志是地表形成大小不等的冲沟,山洪和泥石流是地表冲蚀的极端发展结果。

5.溅蚀:主要是指雨滴溅落对土壤颗粒的冲击作用。

在坡地,暴雨条件下,溅蚀作用很强溅蚀还往往是径流冲蚀的前奏,溅蚀可以改变表层土壤结构,有利于地表径流发展。

据有关研究,黄土地区,雨滴溅起土壤颗粒,最高可达50厘米,一次水平移动距离可达1米。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

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

冻融侵蚀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高寒地区,在一些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坡面上,土壤含水量大或有地下水渗出情况下冬季冻结,春季表层首先融化,而下部仍然冻结,形成了隔水层,上部被水浸润的土体成流塑状态,
顺坡向下流动、蠕动或滑塌,形成泥流坡面或泥流沟。

所以此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一些土壤水分较多的地段,尤其是阴坡。

如春末夏初在青海东部一些高寒山坡、晋北及陕北的某些阴坡,常可见到舌状泥流,但一般范围不大。

风力侵蚀
在比较干旱、植被稀疏的条件下,当风力大于土壤的抗蚀能力时,土粒就被悬浮在气流中而流失。

这种由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

风蚀发生的面积广泛,除一些植被良好的地方和水田外,无论是平原、高原、山地、丘陵都可以发生,只不过程度上有所差异。

风蚀强度与风力大小、土壤性质、植被盖度和地形特征等密切相关。

此外还受气温、降水、蒸发和人类活动状况的影响。

特别是土壤水分状况是影响风蚀强度的极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粒间的粘结力加强,而且一般植被也较好,抗风蚀能力强。

人为侵蚀
人为侵蚀是指人们在改造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过程中,移动了大量土体,而不注意水土保持,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侵蚀,增加了河流的输砂量。

目前主要表现在采矿、修建各种建筑、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过程中毁坏耕地、废弃物乱堆放,有的直接倒
入河床,有的堆积成小山坡,再在其他营力作用下产生侵蚀。

人为侵蚀在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一大批露天煤矿的开采等,使个别地区的水土流失近年来又有明显加剧的趋势。

衡量土壤侵蚀的数量指标主要采用土壤侵蚀模数,即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根据土壤侵蚀模数对区域划分土壤流失强度。

自然侵蚀
又称正常侵蚀或常态侵蚀,它是起因于自然作用的侵蚀过程,没有受人为活动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其进行的速度非常缓慢,产生的侵蚀量通常等于或小于成土作用形成的物质量,因此可以形成正常的土壤外观,即完整的A、B、C层和谐排列的土壤剖面。

加速侵蚀
这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或突发性自然灾害破坏生态平衡所引起的侵蚀过程。

其侵蚀速率远大于土壤形成的速率,导致土层减薄,肥力退化,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分布及危害
土壤侵蚀分布
就全球范围而言,50°N?40°S之间为水蚀的主要分布区。

中国水蚀区主要分布于20°?50°N之间。

风蚀主要发生在草原和荒漠地带。

美国、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分布国家,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国家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

中国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西北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区、北
方山地丘陵区及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四川盆地及周围的山地丘陵区。

中国的风蚀区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的干早和半干旱地区以及沿海沙地。

中国是世界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土壤侵蚀的成因复杂,危害严重,主要侵蚀类型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冰川侵蚀等。

根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土壤侵蚀面积达4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5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km2,风力侵蚀面积188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25万km2。

重力侵蚀则不同程度地分别分布在以上3类土壤侵蚀分布范围内。

中国山地丘陵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面组成物质疏松深厚,降雨强度大,垦殖历史久,植被覆盖率低等,都是引起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土壤侵蚀的类型、程度、区域分布以及潜在危险的大小等。

土壤侵蚀危害
1.破坏土壤资源
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
土壤侵蚀,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
面积不断缩小。

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风蚀面积),几乎占国土总面积的1/6。

黄土高
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


资料介绍,在晋、陕、甘等省内,每平方公里有支、干沟50多条,沟道长度可达5-10km以上,沟谷面积可占流域面积的50-60%。

2.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
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

如吉林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

四川盆地中部土石丘陵区,坡度为150-200的坡地,每年被侵蚀的表土达2.5cm,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平均年侵蚀量6000吨/平方公里以上,最高可达两万吨以上。

南方红黄壤地区以江西兴国县为例,平均年流失量50008000吨/平方公里,最高达13500t/平方公里,裸露的花岗岩风化壳坡面,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被喻为南方红色沙漠。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0万吨,占世界总流失量的20%,相当于剥去10mm厚的较肥沃的土壤表层,流失的土壤氮磷钾等养分相当于5000多万吨化肥量。

通过水土流失的土壤,一般是较肥沃的土壤表层,造成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土质变坏,土壤通气透水性能降低,使土壤肥力和质量迅速下降。

3.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
旱的威胁日趋严重。

据资料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每10年有5-7年是旱年。

频繁的干旱严重威胁着农林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风蚀的危害,致使大面积土壤砂化,并在中国西北地区经常形成沙尘暴天气,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4.破坏设施
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

据其中20个修建20年的重点水库统计,淤积量已达77亿立方米,为总库容的近20%,大大缩短了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

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还会造成大面积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由于一些地区重力侵蚀的崩塌、滑坡、或泥石流等经常导致交通中断,道路桥梁破坏,河流堵塞,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土壤侵蚀使大量坡面泥沙被冲蚀、运搬后沉积在下游河道,消弱了河床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水危害。

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淤高8~10cm,目前很多地段已高出两岸地面4~10m,成为地上悬河。

近几十年来,包括我国长江在内的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随着土壤侵蚀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於高和洪涝灾害也日趋严重。

1998年7、8两月间发生在长江干流、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灾害给国家造成了数亿元的
篇四: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引言
坡耕地一般是指坡度大于6°的耕地。

这类耕地通常是地面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按照外营力类型不同,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及冻融侵蚀等。

(备注:PPT中关于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土壤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土壤的枯枝落叶层应该了涵盖了“其他地面组成物质”的意思,百度的定义更为妥当。


我国的坡耕地土壤侵蚀主要以黄土高原的黄土、长江上游丘陵地带的红壤土[1]、川中丘陵的紫色土[2]和东北平原的黑土地[3]最为突出。

其中黄土高原是我国坡耕地土壤侵蚀最严重、最集中的地区[4]。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黄土高原千丘万壑、光山秃岭和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着整个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精力与能力所限,本文只以黄土高原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阐述我国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

宏观上“视其所以、察其所由”,从整个环境演变的角度和气候因素来分析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主导因素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侵蚀;微观上主要阐述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一、宏观层面
人类要预知未来的环境状况,就必须首先了解环境演变的历史,
从历史上认识环境演变的规律,是人类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以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要想了解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环境的影响,首先需要弄清楚,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主要是自然侵蚀还是人为侵蚀。

自然侵蚀,是指不受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发生的土壤侵蚀,它的发生取决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如地质构造运动、地震、冰川、生物和气候变化等;而人为侵蚀,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侵蚀,如工程建设以及滥垦滥伐、不合理耕作等。

从地质构造看,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峭,对流水侵蚀非常有利,历史上多次地震和地壳的升降运动更是加剧了坡面破碎程度和起伏程度;从气候条件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从土壤特性来看,黄土土质疏松,无层理,以粉粒为主,碳酸钙含量高,遇水易崩解。

这些都是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自然原因。

我认为造成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原因。

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对于黄土的成因,较为流行的有风成说和水成说,这两种观点都认为,黄土不是土生土长的;即黄土也可能是流动的,黄土高原不是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黄土区的土壤侵蚀是本身环境的一种趋向于平衡状态的过程。

其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起源于地质时期,没有人类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在原始的自然植被环境中,土壤侵蚀已经在发生发展;
黄河的四级或五级支沟早在几千年或几万年前(即在人类开始频繁活动之前)已经形成[5];其三、人为因素主要是通过工程建设、滥垦滥伐以及不合理耕作等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植被覆盖变化,
从而加剧土壤侵蚀、加剧环境恶化的。

分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过程中的主导驱动因素的诸多文献研究表明,降水是影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6
二、微观层面
我国旱地约有264万hm2,占耕地的53.8﹪,几乎都为坡耕地。

随着人口膨胀,坡耕地越开越多、越开越陡,土壤侵蚀越来越加剧。

据测算,如图1所示,在相同降雨强度条件下,25°坡耕地侵蚀量是5°坡耕地侵蚀量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坡耕地土壤侵蚀严重危害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安全与发展。

—12]。

1、坡耕地侵蚀产沙、土壤资源流失、形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黄土高原由于侵蚀性降水较为集中,坡地容易跑水跑土以及土壤本身抗侵蚀性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坡耕地细沟侵蚀频繁发生。

黄秉维先生总结大量研究成果,根据水力侵蚀机制指出:细沟水流侵蚀力和搬运能力均远远大于雨滴打击和坡面片状水流所具有侵蚀力和搬运力。

黄土高原的野外调查与试验结果证明,坡面有细沟发育时,坡面侵蚀产沙量将增加几倍至几十倍[13]。

这是由于翻耕的坡耕地,在土壤内往往有较大孔隙,局部会形成明显沉陷,容易汇集水流,水流向下流动形成浅层洞穴,当水流流出
地表时细沟会在出口处开始发育,并很快形成细沟侵蚀,水流含沙量会明显大增。

黄河中游的水流含沙量大大超过了下游河道中水流的挟沙能力,泥沙在河道内大量淤积,下游河床高于堤外地面成为“悬河”,成为横亘整个华北平原的分水岭,降低了泄洪能力,威胁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潜在危险极大,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

为减少坡耕地侵蚀产沙,修筑水平梯田[14]和植物篱[15]是很好的工程措施。

水平梯田是在坡面上沿等高线修筑的台阶式断面的农田。

与顺坡耕作相比,水平梯田能够有效的减少整个小区土壤颗粒流失。

植物篱为无间断式或接近连续的狭窄带状植物群,由木本植物或一些茎干坚挺、直立的草本植物组成。

2、坡耕地养分流失、土壤质量下降、土地退化
坡耕地土壤的养分包含大量的氮、磷、钾,中等含量的钙、镁和微量的锰、铁、铜、锌、铝等元素,其中有离子态速效性养分,也有经过分解转化的无机或有机速效性养分。

坡耕地土壤养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流失,一是溶解于径流中的可溶性养分随径流流失;二是吸附和结合在土壤颗粒表面以无机态和有机质存在的养分随径流冲刷的泥沙流失[16]。

由于土壤侵蚀,使坡耕地成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随开垦年限的延长,土壤侵蚀程度增加,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

开垦侵蚀20 年的农也.表土层中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