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二下学期文化生活课时作业1 体味文化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1 体味文化
1.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A.党的十九大会议召开
B.韩美再次举行联合军演
C.中央财政拨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D.在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
解析:D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A、B两项属于政治现象,C项属于经济现象,D项属于文化现象,故选D项。
2.山西民歌地方特色鲜明:晋东南一带的民歌,调式古朴;晋东北地区的民歌,音调高亢,有雄浑之感;晋南地区的民歌,时代气息浓郁,感情热烈;晋中地区的民歌,灵活自由、富于变化。
山西民歌的这些特点直接表明()
A.不同区域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
B.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山西各地区民歌具有不同特色,故A项切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3.下列对于“文化”的理解,比较合理的有()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②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③文化活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产生④文化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解析】文学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①说法片面;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③错误。
【答案】 B
4.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驯化或开明的动物”“人是最能够获得最丰富多彩技艺的动物”;后来有人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人就是动物加文化”;再后来又有人提出,“人不是附加在动物基础上,人一开始就是从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人就是人,不是动物”“人的本质是文化”。
上述论断说明()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②文化和人没有任何区别③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④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材料中的观点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与文化的关系,由此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④正确。
文化不同于政治现象,①错误;人类创造了文化,但不等于文化与人没有区别,②错误。
【答案】 B
5.“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方面。
这说明()
①人们的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②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青年学生都要接受“茶文化”的熏陶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说法错误;③说法绝对,应排除。
【答案】 D
6.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如东北二人转充分展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各不相同③文化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二人转作为文化活动,展现东北地区人民的生产与生活,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④正确。
不同地区文化既各具特色也有其共性,②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起促进作用,③错误。
【答案】 C
7.下列对文化内涵的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B.文化就是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
C.文化是人们进行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
D.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产品
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概念的外延。
B项所涉及的是文化概念的外延,也就是文化的形式,不符合题目的要求;C项主要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D项所叙述的范围超过了文化内涵所概括的范围。
正确选项为A项。
8.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了无数中外游客,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
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能够相互转化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解析: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人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混淆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故选C项。
9.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说明()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创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解析】农谚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说明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A符合题意;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B错误;C、D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10.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
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这些行为的选择都体现出文化人格。
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为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
这表明()
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D材料描述了在人们的各种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到人的文化人格,看到人的精神世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是要强调人的文化素养的来源,③不符合题意;文化也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错误。
11.文化修养往往产生于良好的内心修养之中。
以下关于人的文化素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B.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来培养的
C.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D.人们的文化素养完全取决于人们的自我反思
【解析】良好的内心修养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故B正确,A错误。
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但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C错误;D否认了学习、环境等的重要性,观点错误。
【答案】 B
1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A.②③B.①②
C.①③D.①④
解析:C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素养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等逐步培养出来的,③要选。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要选。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实质,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文化现象,②④不选。
故选C项。
13.专家指出,南京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等,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这说明()
A.南京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南京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C.精神产品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解析】材料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符合题意。
【答案】 D
14.现代都市的人们悄然改变度假的方式,逛书市,听歌剧,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
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
C.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解析】人们享受着各种文化大餐,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B、C不符合题干规定。
故选D。
【答案】 D
15.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
”这里的理想()
①是文化的一种形式②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
③能够激励人们去努力奋斗④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理想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自身的特性,它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和规划,能激励人们去努力拼搏奋斗,同时它又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所以①②③切合题意,④认识错误。
【答案】 A
16.“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不明觉厉”……这些貌似“成语”的四字词组,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并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这体现了()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促进作用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网络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解析:B材料体现了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所以B项符合题意。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发展起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A项片面。
人们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是主动和自觉的过程,所以C项错误。
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而不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所以D项错误。
17.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角度看,这些观点说明()
A.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解析:D本题是考查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A项中,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有其合理性,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不能选;B、C两项中,文化都不能直接达到其结果,也不能选;D项最能够说明问题和材料所表达的思想,故本题选D项。
18.奥巴马从故宫的建筑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并在欢迎晚宴上,观赏了从商周青铜器到清代九桃瓶等七件文物,近距离体验到中国历史的厚重。
这说明() 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D.文化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解析:A奥巴马从故宫的建筑、商周青铜器、清代九桃瓶等有形的载体上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特色,体验到中国历史的厚重,这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A项正确。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的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故B项表述错误。
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19.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下列属于文化的有()
①思想②信念③道德④科学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论述,①②③④均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充满爱国激情、让人热血沸腾的《马赛曲》,激励着法国人民奔赴前线;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如战斗的号角,鼓舞中华儿女团结抵御外敌。
这是因为() A.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B.文化促进个人的发展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各国文化各具特色
【解析】优秀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A、B观点错误;《马赛曲》《义勇军进行曲》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作用,C正确;D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21.每年的艺考生们多上过“速成”培训班。
就像对待流水线上的产品,培训班要求艺考生按照统一套路、统一方式学习,快速达成参加艺术考试的基本能力。
事实上这种“速成艺术”与真正艺术工作者素养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
A.统一方式学习无法培养人的素养
B.艺术素养需要在长期实践中积淀
C.培训机构不具备个性化指导能力
D.“速成”无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解析:B统一方式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素养,A项错误;培训机构具备个性化指导能力,C项错误;“速成”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必然关系,D项错误;“速成艺术”与真正艺术工作者素养相去甚远,原因就在于离开了长期实践的积淀,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22.《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
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
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
这说明()
A.文化是对神的描绘
B.文化是神的恩赐
C.文化是精神的产物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解析:D A项错误,文化不是对神的描绘,故排除。
B项错误,文化不是神的恩赐,故排除。
C项说法不准确,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题中西游记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体现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选D项。
23.当今社会,正刮起一股泛文化风潮。
生活中有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生产中有冬枣文化、海尔文化等。
更有甚者,还有专门收藏旧时代女人小鞋的“三寸金莲文化”、研究乞丐交往的“丐帮文化”等。
文化固然洋洋大观,但“凡事套文化”与“言必称希腊”有何不同?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答案:①我们所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人们的文化修养,人们的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有一定的普遍性。
人们重视文化,体现了对文化的作用有了更多的认识。
③但把一切都贴上文化标签,是文化庸俗化。
我们应积极创造、发展生产和生活中健康的、先进的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4.2016年4月25日,由老挝中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广东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广东文化丝路行——庆祝中老建交55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以庆祝中老两国建交55周年。
中国艺术家在异国他乡用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和满堂喝彩,让老挝观众和华侨华人为来自世界东方的文化艺术所陶醉。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哪些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特点的理解、领悟能力;解答本题,依据教材知识,联系材料内容展开分析即可。
【答案】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广东文化丝路行——庆祝中老建交55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所以中国艺术家的表演赢得掌声、喝彩,并为老挝观众、华侨华人所陶醉。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大型文艺演出”的上演、传播离不开舞台、灯光、摄像机等物质载体。
25.由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自开展以来,各地群众推荐了大批感人的好人好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
道德模范的选树工作,营造了学习、关爱、崇尚、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发挥了引领道德风尚的积极作用,提高了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运用“文化的力量”的知识,分析说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文化对社会发展、对个人成长作用的相关理论,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更好地发挥先进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