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仓下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仓下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故乡人》选段,完成14~15题。

共6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中国以淡人为字的好像特别多,而且多半姓王。

他们大都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一定还带一个菊字。

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的诗,造就了多少人的名字。

……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

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

其实呢?何必一定是瓢儿菜,种什么别的菜也不是一样吗?王淡人花费心思去找了瓢菜的菜种来种,也可看出其天真处。

自从他种了瓢菜,他的一些穷朋友在来喝酒的时候,除了吃王淡人自己钓的鱼,就还能尝到这种清苦清苦的菜蔬了。

……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14.文中划线句子对理解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2分)
15.统观全文,说说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的“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为什么
和他非常配?(4分)
参考答案:
14.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淡人名字的由来,另外也透露出王淡人恬适淡然、超脱物外的生活态度。

15.暗含春雨润物悄无声息,恩泽大地不求回报,这与他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一致;暗含生活简单物质不丰裕,这与他淡泊名利、看淡物质的生活原则相近。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银合欢
台湾南部的山区里,有一种终年都盛开着花的植物,它的花长得真像一个个绒线球,花色的大部分是鹅黄色,也有少数变种的可以开出白色或粉红色的花来,它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做“银合欢”。

在种满银合欢的山坡地上,远远望去,仿佛遍地长满小小的绒球。

最美的时候是晴天的黄昏,稍微有一些晚风,阳光轻浅地穿透银合欢质地温柔的花蕊,微风缓缓地摇曳,竟让人感觉山上的银合欢是至美的花,不像是长在山地野田间的灌木丛。

萎谢的银合欢花,会从花茎中生出长长的夹果,先是柔软的绿色,很快地成熟为褐黑色,最后爆开,细小的种子就随风飘落各处,第二年又长出一丛丛的银合欢树。

如果坡地上有一丛银合欢,没有多久它们就盘踞了整个山坡。

在我们乡下,银合欢一直是烧火最好的材料,而且是取用不绝。

尤其在贫瘠的土地上,农人通常撒下银合欢的种子,到冬天的时候把遍生的银合欢放火烧掉,它的灰烬很快成为土地最好的肥料,隔年春天,就可以在那里种花生、番薯等容易生长的作物。

童年的时候,我对银合欢有种说不出的好感。

这种好感不只是来自它花的美丽,而是它的羽状叶子能编成非常好看的冠冕,它的枝杆又常常成为我们手中的剑,也是我们在荒野烤番薯最好的木材。

因此我曾仔细观察银合欢的生长,每天跑到家附近的银合欢丛中,用铅笔在根的最底部画下记号,第二天再跑去看,这样我能真切地感觉到银合欢迅速地自土中拔起,它甚至长得比春天最好的稻禾还要快。

平常时候,银合欢一个月大概可以长一尺高,如果在夏天的雨季,或者长在河岸边的银合欢,它们一个月可以长两尺高。

常常放一个暑假,本来刚发芽的银合欢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

我从来不能理解,为何长在石头地里,完全没有人照看的银合欢,竟能和时间竞赛似的,奇异地长高。

那时我们家有一个林场,父亲在较低的山坡上种了桃花心木,较高的地方则种南洋
杉,它们对时间好像没有感觉,有时一个月也看不到它们长一寸,桃花心木要十年才能收成,南洋杉则要等到十五年。

有一次我问父亲,为什们不把山上都种银合欢呢?它们长得最快。

在林地工作的父亲笑了起来,他说:“银合欢长得那么快,可是它不能做家具,甚至不能做木炭。

你看这些南洋杉,它长得慢,但是结实,将来才是有用的木材。


“可是,银合欢也可以做柴火,还能做肥料呀!”我说。

“傻孩子,任何木头都能做柴火,也能做肥料,却不是任何木头都能做家具的。


虽然银合欢在乡人的眼中是那么无用,连父亲都看不起它,我还是私心里喜欢它,因为它低矮,不像桃花心木崇高;它亲切,不像南洋杉严肃;何况,她在风里是那么好看。

最近读到一篇报告,知道有科学家发现银合欢生长得快速,拿它做为肥料试验。

他们在种满银合欢的坡地上空中施肥,记录它的成长,和那些未施肥的银合欢比较,来验证肥料的效果。

同样的,也有一部分科学家拿它来做除草剂的试验,这些试验都发现银合欢是最适合用来试验的植物,就像卑微的老鼠常常成为动物解剖与吃食各种毒物的祭品。

这使我对银合欢又生出一些敬意来,它虽不能是崇高巨大的木材,到底,它有许多别的木材所没有的用处,如同乡里间的小人物,他们不能成为领导者,却各自在岗位上发挥了大人物不能体知的功能。

而且,我相信不论我们如何在银合欢的身上试验,在小老鼠的身上解剖,它们都不会灭绝的。

我想到我在金门时候的一件旧事。

在金门古宁头的海边上,就生长了无数的银合欢,在阳光下盛开着花。

我从古宁头的望远镜中看大陆沿岸,发现镜中海岸也盛长着银合欢,也开了花。

那幅图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隔了几年也不能忘却,每在乡间山里看到银合欢就浮现出来。

因为那时银合欢隔海对望,有着浓浓的乡愁,那乡愁的生长力和银合欢一样,一月一尺,隔了一个春天,它就长得和人同样高了。

我只是不知,是此岸的种子落到彼岸,还是彼岸的种子被吹到此岸呢?生长在海峡两岸的银合欢有什么不同呢?
(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长在石头地里的银合欢,种子细小,个头低矮,在晴天黄昏微风中非常好看,是作者童年时的玩伴。

B. 父亲不把山上都种上银合欢,是因为他认为银合欢长得很快,不结实,既不能做木炭,更不能做家具。

C. 银合欢和南洋杉对比,突出南洋杉的结实,体现父亲期望孩子像南洋杉一样,打好基础,做有用之才。

D. 科学家喜欢拿银合欢作为肥料的试验和除草剂的试验,是因为银合欢和老鼠一样卑微,没有实用价值。

E. 文章结尾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两岸银合欢不分彼此,借以表达了海峡两岸隔海相望,满是乡愁的情怀。

18. 解释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意。

(2分)
如果坡地上有一丛银合欢,没有多久它们就盘踞了整个山坡。

19.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分)
①概括作者喜爱“银合欢”的原因。

(5分)
②简要分析“银合欢”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7. (4分)CD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4分。

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8. (2分)盘踞是霸占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银合欢成长迅速,生命力旺盛。

19. (8分)
①(5分)(1)银合欢外形至美(2)银合欢生命力旺盛(3)银合欢带给作者童年无限乐趣(4)银合欢具有实用价值(5)银合欢具有牺牲精神(6)银合欢平凡、亲切(7)银合欢唤起了作者的思乡情怀(乡愁)。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五点即可给满分。

②(3分)(1)银合欢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2)银合欢寄寓了作者的对平凡中蕴含伟大精神的事物的崇敬之情,唤起了作者的乡愁。

【评分参考】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对第二点得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华传统与生态文明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追随着西方的脚步走。

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甲午战败后转学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困境,这便使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于是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而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在中国30年间集中体现。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说
明,中国如果继续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础比西方要差很多。

所以,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和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大好机会。

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

它们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和谐、包容。

儒家讲求“仁民爱物”,即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朋友兄弟,万物一体而相互仁爱。

主张天道即人道,天地生生之德的道德意义和伦理价值,需要人来实现,人恰恰可以由“尽心”而“知性”,由“知性”而“应天”,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根源于此。

当然,过分强调“天命”,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一面。

需要特别指出,儒家传统中还有一支主张“天人交胜”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荀子、王夫之等,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发挥主观能动精神,充分运用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人的有限性,遵循自然天道的正常规律,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

道家崇尚“自然”,希望通过“道法自然”实现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认为万物与人既是平等又是相互联系的,反对人为、机心,主张顺道而为,复归于朴,提倡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生命境界。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很好地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最有中国特色的莫过于禅宗。

禅宗集中体现了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解,对中华道德礼义的吸收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

佛教提出“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之差别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成佛”。

这些价值观在现实制度和生活中就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

“度”就是分寸,就是节制,就是礼数,就是平衡,就是和谐。

它不仅是中国政治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是中国生态智慧的凝练表达。

这种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这也是中华传统特别伟大的一点。

在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古代圣贤典籍中四书五经的大道和世俗官民生活中的小道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使得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超越了现实的功利追求。

这些生活实践看似涓涓细流,却共同汇成了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这种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通过节制人的无限欲望,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能够纠正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种种错误。

(摘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强调“天命”,就会忽视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主观能动性,荀子、王夫之等儒家思想的传承者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主张“天人交胜”。

B.道家崇尚“自然”,“道法自然”是他们实现理想生命境界的途径,他们追求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就是人道契合、人道为一。

C.所谓“众生平等”,是建立在佛教提出的“佛性”为万物本原,万物的差别仅仅是佛性的不同表现的基础上的。

D.否定物质享受的最大化,提倡追求生命之美和人生意境,可以使生态文明中的日常生活极大地超越现实的功利追求。

2.下列各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从鸦片战争后开始“洋务运动”学技术,到彻底否定自身传统,走上器物、制度、理念全盘西化之路,都是因为国人特别是精英们认定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有问题。

B.儒家讲求“仁民爱物”, 认为人与人、人与物皆为一体并应该相互仁爱,主张天道即人道,强调人的重要作用,所谓“尽人事而知天命”,正是根源于此。

C.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磨合,终于实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禅宗。

D.具体落实为一个“度”字的中国生态智慧不光存在于圣贤典籍中,还牢牢地扎根于基层社会的家族和礼仪中。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也集中体现了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能不顾现有国情继续走西方工业文明的老路。

B.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庸、和谐、包容为主要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C.传统社会中,大到国家制度、施政方针,小到士农工商、琴棋书画,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是相当先进与具体的。

D.生态文明需要一种从容有度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它可以节制人的无限欲望,使人追求充实饱满的精神追求,对我国现实的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答案:
1.B (A.原文说的是“过分强调”;C.本末倒置;D.“极大地”无中生有。


2.B (A.因果倒置;C.禅宗不等于佛教;D.原文为“通过家族和礼仪牢牢地在基层社会中扎下了根”。


3.C (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从百余骑从:跟从B.谢无有闭关事谢:谢罪C.高祖尝病甚,恶见人恶:讨厌D与沛公有隙隙:隔阂
20.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分)
(1)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4分)
(2)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4分)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分)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分)
参考答案:
19.A
20.C
21.D
22.(1)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惶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2)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使”表示使动用法。

20.
试题分析:这段话与《鸿门宴》里内容有所不同,先说项羽,再说亚父欲杀沛公,后写项庄,最后说项伯。

根据文章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此题这段话与《鸿门宴》里内容有所不同,先说项羽,再说亚父欲杀沛公,后写项庄,最后说项伯。

根据文章即可断开。

21.
试题分析: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依附他人而成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D项“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垂名汉廷”不正确,因为原文中“岂自知附骥之尾”的意思“依附他人而成名”。

22.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计”“顾”“且”“举”“胜”“所以”“出入”“非常”。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计”“顾”“且”“举”“胜”“所以”“出入”“非常”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4)中的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

当初跟从
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

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

接着,他跟随沛公攻打胡陵、方与,回过头来又镇守丰县,在丰县城下,击败了泗水郡郡监所带领的军队。

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

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

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

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

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

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

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

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

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

这一天若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以前在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厉害,讨厌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看他。

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等人都不敢进宫。

这样过了十多天,有一次樊哙推开宫门,径直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

看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

樊哙等人见到皇帝之后,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于是笑着从床上起来。

太史公说:我曾经到过丰沛,访问当地的遗老,观看原来萧何、曹参、樊哙、滕公居住的地方,打听他们当年的有关故事,所听到的真是令人惊异呀!当他们操刀杀狗或贩卖丝缯的时候,难道他们就能知道日后能附骥尾,垂名汉室,德惠传及子孙吗?
5.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题目。

(15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

嘉祜二年,试礼部。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