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纪实摄影的价值
作者:杨成文
来源:《艺海》2010年第12期
一、纪实摄影的社会价值
受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图像大量繁殖,社会已发展到“读图时代”。

摄影的出现促使了文化传播的主流由文本方式向图像方式的转换,它不像语言那样把客观世界转换成声音或文字,而是利用镜头将时代的烙印记录在胶片或CD上,以逼真的视觉形象来传达信息。

纪实摄影要求摄影家客观地反映社会,其主旨在于唤起社会良知,或者针贬时弊、保存文化,以促进社会进步。

如美国摄影家海因对童工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使得美国制定了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

里斯对美国纽约贫民窟的拍摄,为贫穷的民众争取了生存的尊严和权利。

上个世纪30年代,摄影家孙明经多次赴云、贵、川对《自贡盐井》的科考摄影给我们留下生动形象的历史视觉文本。

庄学本凭靠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把镜头对准了社会普通民众,立志于边疆民族考察。

他拍摄的少数民族的人物肖像,对今天康藏人物风俗习惯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启示和贡献。

上世纪80年代,解海龙花费近10年时间深入全国各地贫困山区,拍摄了反映失学儿童和山区边缘教育状况的《希望工程》系列,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国人在教育事业上的一系列思考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摄影师卢广保持鲜明的底层立场,拍摄了《镜头不会撒谎》、《关注中国污染》纪实专题。

这些视觉图像能够激起人们的回忆和思考,有着一图胜千言的视觉快感。

所以说纪实摄影已经成为一种传播现代文明的视觉文本,在当今读图时代扮演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纪实摄影的艺术价值
摄影是最敏感的视觉形式。

它的“现场性”决定了摄影师必须拍摄自己见到的东西。

而部分摄影人把纪实和真实完全等同起来了。

其实摄影者因其阅历、素养、习惯、性格、观念的差异,都是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即便拍摄同一场景,他们在画面经营、镜头运用、影调处理、色彩搭配上也各不一样。

因此,这种真实也是摄影者主观选择的结果。

我觉得:即便是最为严谨的纪实,其实也只是真实感而非真实性。

真实只是一个概念,是摄影家在拍摄时坚持的个人立场,任何纪实作品都没有绝对的真实。

既然承认纪实摄影在创作中包含有艺术表现的成份,那么纪实作品在主题上震撼人心外,在形式表现上也应感染观众。

而形式上的创新又与摄影者的主观表现相关联。

纪实摄影师无论是题材的选取还是画面的经营,都离不开题材与形式的创新与表现。

摄影师从现实中寻找拍摄题材,应用美的规律将艺术形象经过改造与加工后,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已经是具有审美意识的作品,其作品中参杂着一种主观的艺术表现。

摄影师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表现以及对构图,曝光和瞬间的选择都是主观的。

而欣赏者的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在观看时也常常加以自己的评判。

巴西摄影家萨尔加多具有一种将苦难加以视觉美化的本领,他的每一幅纪实摄影画面,都是精心的构图,即使是再苦难的纪实题材,也会有一种非常壮观的画面美,给欣赏者强烈的视觉美感。

他的画面无懈可击到让人误以为他要的就是这么一种美感强烈的画面。

纪实大师布列松也提倡在表达摄影主题的同时,还应给这个主题以
完美的结构形式,从而提出了“典型性瞬间的理论”。

弗兰克、克莱因一反传统提出了“非决定性瞬间理论”。

美国财富杂志摄影总监麦克纳利认为姜健《场景》和《主人》用了一个最现代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最传统的题材,其作品既具有社会价值,也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通过解读这些作品,我发现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主观的。

这种手法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纪实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

纪实摄影作品要达到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必先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

钱学森曾说:“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纪实摄影正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成果。

摄影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图像,而图像则表现出文化和审美的价值。

当代纪实摄影把真的品格与美的价值统一起来,它从追求真实的纪录,到凸现个性的主观表达,创造了迥异于传统摄影的艺术样式。

纪实摄影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调适其自身的价值。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