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穆晓辉
课题:认识的根本任务
知识要求:理解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现象、本质、真理的基本含义;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的基本观点;解剖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
害性。
能力要求: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区别的教学,提高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三条理由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思想要求:在重大社会问题上,能自觉坚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以端正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
教学方法:读、思、讲、议、练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教学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多媒体播放)计算机、机器人的工作情况
师: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代表这个时代的计算机和机器人已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部分地代替了人们的劳动和思维。
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人与计算机、机器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人有主观能动性。
师: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表现“想问题”就是认识世界的活动。
那么,人类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阅读提示:
1、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如何?
2、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二者的关系如何?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应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4、认识的根本任务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
点拨、精讲:
1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二者的关系如何?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多媒体显示)
提示:凡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感觉到的都是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多媒体显示)
例如:苹果落地,就是感性认识;
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不会飞到天上?
生:因为有地球的万有引力。
师:对。
这就是理性认识。
注意:这不是正规的定义。
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在于哪个正确哪个错误。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而言,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那么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哪个“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呢?”
生:是理性认识。
归纳: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不同阶
段。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 理性认识。
(多媒体显示)
2、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二者的关系如何?(多媒体显示)
生:略。
(多媒体显示下列图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就在现象之中,二者不可分。
(多媒体显示)
师:但是,认识的现象再多,是不是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现象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必须通过理性认识才能把握。
师:谁能举例说明呢?
生:苹果落地、水向底处流、人飞不起来就是现象;而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万有引力,万
有引力则是本质。
师:很好。
大家再看一首诗,分析一下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多媒体显示)
“天上的星星密又密,地上下得烂如泥;
天上的星星稀又稀,地上干死老母鸡;
狐狸想吃鸡,脸上笑嘻嘻。
”
生:讨论,回答,略。
3、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应从哪几个方面理解?(重点)(多媒体显示)
生:略。
归纳:
(1) 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
(多媒体显示)
例如:陈水扁继李登辉后在分裂国家的路上走的更远。
每当两岸关系发展势头良好时,他总要跳出来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的分裂意图。
从就职演讲时的“四不一没有”,到后来的“一边一国”,再到“公投制宪”,提出“台湾要走自己的路,走出台湾的前途”,借民主名义,利用公民投票的形式加以伪装,以欺骗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中国人民,打压国亲两党,迫使健康发展的两岸关系刹车。
如果说过去是搞“渐进式台独”,那么现在就是“小步快跑”。
所以,我们要透过他的这种翻云覆雨的言行,透过他施展的各种伎俩,拨开层层云雾识别庐山真面目,看清这些言行的实质就是要把台湾从中国永远分割出去,破坏祖国统一。
伤害了海内外一切中华儿女的感情。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显示)师:为什么?
生: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现象的认识。
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谁能举例说明?
生:例如柏拉图对人的认识就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揭示人的本质。
所以他的学生才生出“拔了羽毛的鸡就是人”的笑话。
师:很好。
(多媒体播放)“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片段。
师:你们对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怎样看待?
生:纷纷谴责,略。
师:我们看到的小泉拜鬼活动,只是停留在低级的感性认识阶段。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作为首相,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是在挑战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严重伤害了当年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也伤害了日本人民的和平愿望。
所以,小泉拜鬼的实质是在推行军国主义行经,使日本民众面临民主权利削弱的局面;使中日关系被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东亚和平、稳定、繁荣的前景,笼罩上不祥的阴影。
(多媒体显示)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重点)师:认识的目的是什么?它与认识的根本任务有什么不同?
生:略。
(多媒体显示)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
(在于指导实践)(停留在认识领域)
师:这个认识仅指“正确认识”。
错误的认识如果用来指导实践,肯定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例如:由于我国对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未予以重视,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沉重的包袱。
师:正确的感性认识和正确的理性认识,哪个的指导作用更大些,更为重要?
生:理性认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正确的理性认识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师:我们经常说的正确的理性认识通常是指什么?
生:真理和科学理论。
师:什么是真理和科学理论?能举例说明吗?
生:真理:是指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科学理论: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构成一定的体系,就构
成科学理论。
例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科学理论。
(多媒体显示)
师:为什么真理和科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生:因为一切真理性的认识都力求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
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播放)克隆技术实践过程的片段。
师:①“克隆”技术是科学实践的产物,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反复观察、实验,找到了基因复制的规律,使《西游记》中孙悟空拔根毫毛吹口气变出许多一模一样的孙
悟空的神话成为现实。
“克隆”技术的成功又为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
础。
②科学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指导作用:A、我国
按照李四光的理论,在所谓“贫油”的中国大庆发现了丰富的石油;B、邓小平提
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科学论断,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翻身不忘毛
泽东,致富不忘邓小平”。
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了。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列举几个阶段富裕的标志):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现在
“三转一响”“三机一箱”电脑、手机、小气车所以,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
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本质和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根本性的东西,人们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高一级的认识,正确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人们的感性认识应当上升为理性认识。
5、方法论要求:
师:既然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那么,学习这个原理对我们有什么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生:必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多媒体显示)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鬼与祝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多媒体播放)美伊战争片段
师: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为了“帮伊拉克建立一个团结的、稳定的、自由的国家”吗?其真实
意图是什么?
生:当然不是,是霸权主义行经。
是为了控制伊拉克及中东这一世界石油中心,以推行美国
的全球战略。
师:那么,学习这个原理对我们青年学生有什么要求?
生:略。
(多媒体显示)
1、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2、对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认识它的本质。
师:如何认识腐败现象的本质?
生:略。
师: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它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
共产党和社会主义
制度,是同任何腐败现象根本不相容的。
必须看到,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
也必须看到,党内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体现了我们党打击腐败的力度、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
思考题(深化知识):(多媒体显示)
1、“比一比”:你从小就见到一种现象:电灯、导线、开关以及它们的外部联系,启动开关,电灯或亮或熄。
后来,你懂了电的本质,电同热的内部联系、热同光的内部联系,理解了电流、热、光运动的一些规律。
比较一下两个阶段的认识,它们有哪些不同,哪个更为深刻?
2、“议一议”: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了怎样的指导作用?
(多媒体显示)课堂小结:
、
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看:
现象 ≠ 本质
、从认识的程度、水平看:
方 法 论
课堂训练:(多媒体显示)
选择题:
1、(1997年全国,15)我国有“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
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根据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答案(B)
2、(2005年春季北京,35)“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这句古诗启示我们,观察事物要
A、善于区分整体与部分
B、善于区分新旧事物
C、善于把握事物的共性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答案(D)
3、毛泽东说:“我们看事物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这就告诉我们
①认识事物必须把握本质,不必了解现象②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③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④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不可靠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课后作业:(多媒体显示)
结合实际浅析“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的危害性。
注: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年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