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这个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
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静止或运动)3、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空间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4、
5、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
⑵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通过的时间
6、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它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公式:
7、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
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 1米/秒=3。

6千米/时, 1千米/时= 1/3。

6 米/秒
注: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7。

2km/h(过程单位同后)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

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3×8
10米/秒
第二节、力的存在
8、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9、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接触也能产
生力,如吸铁石;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如相互挨着的课桌)
10、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
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但填写时都写运动状态改变)。

1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
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比如两车追尾,后车撞了前车,两车都损毁
1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牛顿,简称牛,符号N表示。

常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一个苹果重2N
13、力的测量:测力计,常用测力计为弹簧测力计
1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受拉力越大,弹簧伸
长越长)
使用方法:“看”:使用前注意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指针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15、弹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性质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1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17、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
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8、作图步骤:①线段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

②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③箭
头画在线段的末端。

④箭头旁边标上力的大小(一般的力用F,重力用G,摩擦力用f)。

注:①检查作图时按作图步骤检查一遍;②若只告诉质量,必须把质量化成重力再作图,必须写出转化过程,质量不能作图。

第三节、重力
19、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一般说的物体重量、物重等都指重力)。

地面和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0、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管物体在斜面还是在水平面上,不管作向上运动还是向各个方
向运动或静止时,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水平器.
21、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重心的确定:质量分布均匀且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注:①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的重心。

②重心位置不随物体放置方式及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22、重力公式(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m=G/g g=G/m
①m表示物质的质量(单位:千克),G表示重力(单位:牛)
②g=9.8牛/千克,含义:在地球表面或附近某处每千克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 牛
③如果没有说明,则一般默认用g=9.8牛/千克计算。

若有注明则用g=10牛/千克计算
23、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①跟纬度有关,维度越高,重力越大;②跟高度有关,高度越高,重力越小;③跟星球有关,月球上受到的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到月球上的物体,质量不变,重力变小)
24、假设没有重力:不能倒水,物体滞留空中,人一跳能离开地球,不能测重力,但能用弹簧测
力计测拉力
25、质量与重力的比较
第四节、牛顿第
一定律
26、牛顿第
一定律
(惯性定律):
(在科学实验和科学推理的基础上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27、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8、惯性:任何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推理实验
别少
单位 千克(Kg ) 牛(N )
性质 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地球施加给物体的力
测量工具
天平
弹簧测力计
方向
只有大小,没有方
向。

有大小(G=mg),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变化 与位置无关 与位置有关
联系
①质量为1千克的物质,重为9.8牛 ②重量与质量的关
系式是G=mg
第五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30、二力平衡的定义: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
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31、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两力大小相等,②两个力方向相反,③作用在同一直线上,④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在下图中,A: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B :受平衡力;C :作用力大小不同;D:没有作用在同一受力物体上
判定两个力是否平平衡的定义,也可以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32、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和区分
注:①
判断一对平
衡力
的方
法:
同一受力物
体(圈出受
力物体),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②判断一对相
互作用力的
方法:两个受力物体
(圈出受力物体),方
向相
反,大小相等,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第六节、摩擦力
共同点 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
①大小相等 ②方向相反 ③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 同 点
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两个力不一定同时产生,同时消

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两个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两个力的性质相同
两个力作用的效果是物体运动状
态不变
两个力分别产生各自的效果
3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
动的力叫摩擦力。

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

34、摩擦力的分类
①滑动摩擦:两个物体之间因相对滑动而产生的摩擦(光滑表面的滑动摩擦力为0)。

②滚动摩擦:两个物体之间因相对滚动而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

③静摩擦: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但又相对静止的物体间的摩擦叫做静摩擦(只要物体
保持静止,其拉力多大,摩擦力就多大,随推力变化而变化)。

注①这里的拉力也可能是推力②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东西与桌面不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就不具有静摩擦
35、摩擦力的方向
由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因此摩擦力的方向必定与物体相对运
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不一定有摩擦力,就看它们有无运
动趋势。

右图: ①物体B受到向右的拉力F而向右开始运动,则物体B受到地面给它的摩擦力向左.
②物体A原本静止,而B开始向右运动,则A由于惯性保持原本的静止状态,有向左运动的
趋势,故A受到的摩擦力向右。

右图:物体静止,它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故它受到的摩擦力向上
右图:物体静止,它有向斜下方运动的趋
势,故它受到的摩擦力沿斜面上
右图:皮带轮上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向
右,注意,物体与皮带轮之间是
相对静止的,故要用相对运动趋势来判
断,而不是它们的运动方向。

36、摩擦力的测量: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拉力等于摩擦力,即二力平衡.
37、影响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与其他无关
与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压力相同时)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动摩擦力大小
与压力大小有关,(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38、有益摩擦:鞋底花纹、防滑垫、拉弦、皮带轮运货
有害摩擦:滑梯、机器转轴、旱冰鞋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①增加表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加压力③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①降低表面的粗糙程度(添加润滑剂)②减小压力③变滑动为滚动
④使接触面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
第七节、压强
39、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方法:
(1)、在相同受力面积上比较压力。

(2)、在相同压力时比较受力面积。

40、压强:物体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它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
理量.
41、压强公式: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Pa),F表示压力,单位:牛(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米2(2
m)。

42、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1 帕=1 牛/米2, 1000 帕 = 1 千帕。

注:①压强的单位帕斯卡非常小,一张对折报纸对桌面压强约为1帕. ②计算时:行走,算一只脚面积;站立,算两只脚面积;汽车,四个轮胎面积;坦克,两条履带面积。

③计算时必须注意先化单位(压力为N,受力面积为2
m,压强为Pa),再带入计算。

43、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遭到损坏.
44、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受力面积(刀刃、钉鞋、啄木鸟的喙),增大压力
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受力面积(坦克履带、沙发、骆驼的脚趾),减小压力
45、液体的压强: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液体内部也存在压强,且同一深度,
液体在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6、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液体的深度和液体的密度。

(深度:某处到液面的竖直距离)
47、压强计: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原理:当压强计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
U形玻璃管左右两管内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

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

比较下图可得结论:ABC: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压强相同,CDE:同一液体,不同深度,越深压强越大,EF:同一深度,不同液体,密度大的压强大.
48、液体压强公式:
P=ρgh(ρ:液体密度,g:9.8牛/千克,h:液体深度)
49、例题分析:
下图1:A的液体体积比B的少,但同种液体同一深度,AB两处压强相同。

下图2:容器倾斜后,相同的液体液面会下降,深度变小,压强变小。

下图3:液体内部越深压强越大
图1 图2 图3
图A:橡皮
膜向上凸(越深,越向上凸);图B:橡皮膜向下凸(水越深越向下凸)
图CDE:相同液体,相同深度,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底部压强相同。

又由于底面积相同,根据 F=PS ,压力F也相同.
图FG:G的底部受到的压强要大(根据P=ρgh可知,液体密度不变,高度变高,故压强变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