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裴子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书·裴子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裴子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梁书·裴子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裴子野传》原文及翻译梁书
原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闻喜人,晋太子左率康八世孙。

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所谓“四裴”也。

曾祖松之,宋太中大夫。

祖骃,南中郎外兵参军。

父昭明通直散骑常侍子野失而倘孤为祖母所养年九岁祖母亡泣血哀恸家人异之少好学善属文。

起家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遭父忧去职。

居丧尽礼,每之墓所,哭泣处草为之枯,有白兔驯扰其侧。

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

乐安任昉有盛名,为后进所慕,游其门者,昉必相荐达。

子野于眆为从中表,独不至,昉亦恨焉。

久之,除右军安成王参军,俄迁兼廷尉正。

时三官通署狱牒,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

或劝言诸有司,可得无咎。

子野笑而答曰:“虽惭柳季之道,岂因讼以受服。

”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

二年,吴平侯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冠军录事,府迁职解。

时中书范缜与子野未遇,闻其行业而善焉。

会迁国子博士,乃上表让之。

有司以资历非次,弗为通。

寻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

出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民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俄迁中书侍郎。

大通元年,转鸿胪卿,寻领步兵校尉。

子野在禁省十余年,静默自守,未尝有所请谒,外家及中表贫乏,所得俸悉分给之。

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

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子侄衹畏,若奉严君。

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

中大通二年,卒官,年六十二。

谥贞子。

(节选自《梁书·裴子野传》)
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是河东郡闻善县人,晋朝太子左率裴康的第八
代孙。

兄裴黎,弟裴楷、裴绰,都有盛名,称为“四裴”。

曾祖裴松之,是南朝宋的太中大夫。

祖父裴骃,是南中郎外兵参军。

父亲裴昭明,是通直散骑常侍。

子野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九岁那年,祖母去世,他悲痛泣血,家人感到诧异。

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

起家入朝为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

服丧期间的行为完全符合礼节,每到墓所,哭泣处草都为他枯萎,有白兔顺伏在他身旁。

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称赞他的品行,将要上表向皇上推荐他,恰逢范云去世,此事未成。

乐安人任昉有盛名,受到后辈的仰慕,在他门下求学的人,任昉必推荐引进。

裴子野是任畴的表兄,却不去拜见,任昉也怨恨他。

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裴子野被授以右军安成王参军,随即迁任缣廷尉正。

当时,刑事判决文书是由三方官员共同签署,有一次裴子野不在,同僚就署上他的名字,奏章没有批准,裴子野受牵连被免职。

有人劝他去向有关官员说明事实,就可以无过错。

裴子野笑答:“我连与世无争的柳下惠的做法都感到羞耻,怎会企求诉讼得胜而受赏呢?”自此被罢免很久,始终没有恨意。

二年,吴平侯萧景任南兖州刺史,引进他任冠军录事,萧景调离后他被解职。

当时中书范缜与裴子野没有交往,听闻他的品行业迹也褒扬他。

恰逢范缜升迁为国子博士,(范缜)立即上表推让裴子野。

有关部门认为从裴子野的资历来看,他不符合按惯例提升的条件,没有通过。

不久裴子野被授以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

出任诸暨县令,在县任时不实行鞭罚,百姓有争执时,向他们明示道理,百姓称赞,全境无诉讼事件。

不久迁任中书侍郎。

大通元年,转任鸿胪卿,随即兼任步兵校尉。

裴子野在皇宫任职十多年,静沉缄默,洁身自爱,不曾有什么要求,母亲家与父亲家亲戚贫困,就把所得俸禄全分给他们。

没有住宅,借用官地二亩,盖草屋数间。

妻子儿女经常受饥寒,而他只以教诲为本,子侄敬畏他,像侍奉父亲一样。

晚年深信佛教,严守教规,终身只吃素食。

中大通二年,在官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谥号为贞子。

《梁书·裴子野传》
2、《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梁书
原文: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

幼笃志好学,昼夜不倦。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兴宗为郢州刺史,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尝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事之。

”入为尚书度支郎。

齐初为征虏记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

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校四部图书。

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

当时王侯到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

太子曰:“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

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

”迁太子家令,后迁中书郎、黄门侍郎。

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朓、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明帝即位,进号辅国将军,迁国子祭酒。

永元二年,以母老表求解职,改授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高祖在西邸与约游旧,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司马,将军如故。

时高祖勋业既就,天人允属,约尝扣其端,高祖默而不应。

佗日又进曰:“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

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永元以来,尤为彰著。

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

”高祖曰:“吾方思之。

”对曰:“公初杖兵樊、沔,此时应思,今王业已就,何所复思。

昔武王伐纣,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违民意,亦无所思。

公自至京邑,已移气序,比于周武,迟速不同。

若不早定大业,稽天人之望,脱有一人立异,便损威德。

”高祖然之。

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常侍如故。

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

奉策之日,右仆射范云等二十余人咸来致拜,朝野以为荣。

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

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

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

十二年,卒官,
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七》)
译文: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

幼年意志坚定,爱好学习,昼夜不知疲倦。

他的母亲担心他太劳苦而生病,常常减少给他点灯的油或灭掉他的灯。

但是沈约把白天所诵读的文章,在夜间进行背诵,于是他博通群书,善于写文章。

济阳的蔡兴宗听说沈约的文才就与他交好。

蔡兴宗是郢州刺史,推荐沈约做了安西将军府的外兵参军,兼任记室。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孩子们说:“沈记室是道德高尚的老师,你们应当很好地对待他。

”后来,他入朝担任了尚书度支郎。

萧齐初年,沈约担任征虏将军府记室,他所服务的王,是萧齐的文惠太子萧长懋。

太子入居东宫时,沈约为太子步兵校尉,校理四部图书。

当时东宫士人很多,沈约特别受到文惠太子的宠幸,每次他上班时去见太子,到太阳西下了才出来。

当时王侯到东宫,有的得不到允许不能进去,沈约每每把这事提出来向文惠太子进言。

太子说:“我生平懒得起床,这您是知道的,有您和我谈论,然后我才忘记了睡觉。

您想让我早早地起床,可以早些进来。

”沈约升职为太子家令,后来又升为中书郎、黄门侍郎。

那时竟陵王萧子良也招纳贤士,沈约与兰陵的萧琛、琅邪的王融、陈郡的谢眺、南乡的范云、乐安的任昉等人都在竟陵王门下出入,当时社会上都说竟陵王得到了人才。

齐明帝即位,沈约进号为辅国将军,升迁为国子祭酒。

永元二年,因母亲年老,沈约上表请求解除职务,于是改授他为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梁高祖在西邸的时候,与沈约有老交情,建康城平定后,就推举他为骠骑司马,保留了原有的将军封号。

那时高祖的勋业已结束,天和人都觉得允当,沈约曾试探高祖是否有称帝的心思,高祖默然不回答。

另一天沈约又进言说:“现在小到儿童贱如牧人,都知道萧齐的气数已尽,没有不说您是取代萧齐的最恰当的人。

天文和人事,表现出改朝换代的征兆,自从永元年间以来,尤其明显。

天心不可违抗,人情不可失却,假如是朝代更替的时间已经到来了,虽然想谦让,也是不可能的。

”高祖说:“我全面考虑一下。

”沈约说:“大人您当
初在樊、沔统兵,这时候就应该考虑,现在您已成就了王业,有什么要再考虑的?过去武王伐纣,一进入商都,民众就称他为‘我们的君主’,武王不违背民意,也没有什么考虑就接受了民众的称呼。

大人您自从到了京城,已经改变了气运,比起周武王来,只有时间上迟早的不同。

若不早些确定称帝的大业,体察天愿人望,倘若有一个人有不同主张而立他人为帝,便有损您的威德。

”高祖同意沈约的说法。

高祖接受禅让后,沈约任尚书仆射,封为建昌县侯,食邑千户,照旧担任散骑常侍。

又拜沈约的母亲谢夫人为建昌国太夫人。

捧着册命文书的那一天,右仆射范云等二十余人都来拜贺,朝野都认为是荣耀的事。

天监二年,沈约母亲去世,皇上乘车驾亲自出来吊唁。

皇上认为沈约年老,不宜于过于哀伤,就派遣中书舍人去帮他回绝客人节制哭泣。

守丧期满,沈约升任为侍中、右光禄大夫,不久又升任为尚书令,兼任太子少傅。

沈约生性不饮酒,少有嗜好,虽然当时给他的待遇优厚,但是他居家仍节俭朴素。

天监十二年,沈约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梁书·沈约传》
3、《梁书·萧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萧恢传》原文及翻译梁书
原文:
恢字弘达。

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

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

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

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

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

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

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

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

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

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

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

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

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

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

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

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废寝食。

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

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

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

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

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

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

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

(节选自《梁书·萧恢传》)
译文:
萧恢字弘达。

萧恢自幼聪明,七岁时,便能通晓《孝经》《论语》的义理,解说疑难没有遗漏。

他成年后,仪表美好,博览史书。

南齐隆昌年间,明帝担任宰相,内外忧患颇多,明帝于是任命萧恢为宁远将军,率领一百名士兵保卫东府,并且授任他为骠骑法曹行参军。

明帝即位,立太子,萧恢任太子舍人。

宣武之难时,萧恢逃匿于京师。

高祖所率领的义军到来,萧恢在新林迎接,被任命为辅国将军。

建康平定后,萧恢返回,改任冠军将军、右卫将军。

天监元年,担任侍中、前将军。

天监二年,萧恢出任使持节、征虏将军。

天监四年,萧恢改任后将军、郢州刺史,照旧任使持节。

义军最初起事时,郢州城内有许多人因疫病死亡,来不及安葬,等到萧恢就任后,即刻下令将这些尸体掩埋。

他又派遣四位使者巡视郢州各地,使得州内大大安定。

天监十三年,改任散骑常侍、益州刺史,照旧任使持节,从小路到镇所。

当时,成都距离新城有五百里,陆路往返,官府都征用私人马匹,百姓视为祸害,历任刺史不能改变。

萧恢就购置一千匹马,交付所征用的人家,供其骑乘,到有用时就依次征发,百姓因此得利。

普通五年,萧恢晋升官爵名号为骠骑大将军。

普通七年九月,萧恢逝世,享年五十一岁。

朝廷派中书舍人刘显料理丧事。

萧恢有孝顺的品性,刚开始镇守蜀地时,生母费太妃仍住在都城,后来在都城患病,萧恢并不知
道。

一天晚上,萧恢突然梦到他回都城侍候生病的母亲,醒后感到忧愁惶恐,于是寝食难安。

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

后来,费太妃又患上眼疾,长期失明,有一位从北方来的道人慧龙得到治愈眼睛的方法,萧恢请他来治病。

慧龙到后,空中突然出现一位圣僧,等慧龙下针后,太妃豁然开朗(双眼又能看见东西),众人都认为这是萧恢的真诚(感动上天)所导致的。

萧恢为人豁达宽厚,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共任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禄随后就散发。

在荆州时,萧恢曾经从容地问宾客幕僚:“中山王喜欢饮酒,赵王喜欢做官,二者哪个更有害?”众人没有回答的。

他回头对长史萧琛说:“汉代的王侯,不过是国家的屏障而已,管理事务治理百姓,自有专门职位。

中山王听音乐,可以任其性情行事;彭祖代管政务,近于侵犯职责。

如今的王侯,不用守卫藩国,应当辅佐天子管理百姓,清白廉洁的品行才是更重要的吧!”在座宾客都深感佩服。

《梁书·萧恢传》
4、《梁书·江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江淹传》原文及翻译梁书
原文: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

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

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兖州。

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

淹狱中上书陈其冤,景素览书,即日出之。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

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

少帝即位,多失德。

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

淹每从容谏曰:“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

.景素不纳。

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

.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

.于是弹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弘远,并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

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
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

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
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

及事平,世服其先见。

东昏末,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高祖拔为冠军将军,秘书监如故。

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

淹乃谓子弟曰:“吾本素宦,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

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吾功名既立,正欲归身草菜耳。

.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

四年卒,时年六十二。

高祖为素服举哀。

赙钱三万,布五十匹。

谥曰宪伯。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

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节选自《梁书•江淹传》,略有删改)
译文: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

小时候父亲早逝,很好学,性格沉静而不好交游。

刘宋建平王刘景素喜欢有才学的人,江淹跟随他在南兖州。

广陵县令郭彦文获罪,其口供牵连到江淹,江淹被关进监狱。

江淹在狱中上书诉说自己的冤枉,刘景素看完上书后,当天就把他放了。

不久举为南徐州秀才,对策很好被评为优秀,任巴陵王国左常侍。

刘景素为荆州郡守,江淹随行任镇将。

少帝即位后,朝政混乱,刘景素掌握大权,大家都劝他趁机起兵反对朝廷。

江淹总是劝谏说:“谣言招致灾祸,这是管叔、蔡叔一同灭亡的原因;抵触招来怨恨,七国诸侯因此被杀。

您不求国家的安危,听信左右的计策,就又会看到麋鹿霜露出现在姑苏台上。

.刘景素不采纳他的建议。

少帝初年,在本官职位上兼任御史中丞。

当时明帝任丞相,对江淹说:“你过去在尚书府中,不是公事不随便乱做,为官宽大严厉能调和;现在任南司,一定能使百官震动肃然。

.江淹回答说:“现在的事,可以说据官职而为,更担心才小志短,不能使丞相满意啊。

.于是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长史王绩、护军长史庾宏远,全都以长期有病不能管理帝王陵墓的罪名而弹劾;又奏告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
私藏赃物上万,立即逮捕交给廷尉定罪。

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还有不少郡二千石官员及其大县的长官,多数被弹劾整治,内廷外府一片肃然。

明帝对江淹说:“自刘宋以来,不再有严格清明的中丞,你今日可算得上仅有的一个。

.
永元年间,崔惠景举兵围攻京城,官吏们都去投靠他,只有江淹称病不往。

等到叛乱被平定,大家都信服江淹的先见之明。

东昏末年,义军到新林,江淹穿着百姓的衣服来投靠,梁高祖提任他为冠军将军,仍任秘书监。

天监元年,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

江淹于是对子弟说:“我本来是一个无实权的官,不想富贵,如今忝居这样的官位,实在有愧。

平生总是说知足之事,也已经足够了。

人生只要快乐,何必求富呢?我功成名就,正想回到家里过平常人的日子。

.当年,因病任金紫光禄大夫,改封为醴陵侯。

四年江淹去世,终年六十二岁。

(梁)高祖穿素服致哀,赐钱三万布五十匹。

赠谥号为宪伯。

江淹年少时因为文章而声名远扬(以文才著称),晚年文思减退,当时人都说他才思枯竭了。

他的著作总共有一百多篇,自行结为前后集,与《齐史》十志,一并在当世流行。

《南史·江淹传》《梁书·江淹传》
5、《梁书·何敬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何敬容传》原文及翻译梁书
原文:
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也,以名家子,弱冠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

天监四年,出为招远将军、吴郡太守,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

视事四年,治为天下第一,吏民诣阙请树碑,诏许之。

敬容身长八尺,白皙美须眉。

性矜庄,衣冠尤事鲜丽,每公庭就列,容止出人。

三年,选尚书右仆射,时仆射徐勉参掌机密,以疾陈解,因举敬容自代。

大同三年正月,朱雀门灾,高祖谓群臣曰:“此门制卑狭,我始欲构,遂遭天火。

”举相顾未有答。

敬容独曰:“此所谓陛下‘先天而天不违’。

”时以为名对。

敬容久处台阁,详悉旧事,且聪明识治,
勤于簿领,诘朝理事,日旰不休。

自晋、宋以来,宰相皆文义自逸,敬容独勤庶务,为世所嗤鄙。

时萧琛子巡者,颇有轻薄才,因制卦名离合等诗以嘲之,敬容处之如初,亦不屑也。

十一年,坐妾弟费慧明为导仓丞,夜盗官米,为禁司所执,送领军府。

时河东王誉为领军将军,敬容以书解慧明,誉即封书以奏。

高祖大怒,付南司推劾。

御史中丞张绾奏敬容挟私罔上,合弃市刑,诏特免职。

太清元年,迁太子詹事,侍中如故。

二年,侯景袭京师,敬容自府移家台内。

初,景于涡阳退败,未得审实,传者乃云其将暴显反,景身与众并没,朝廷以为忧。

敬容寻见东宫,太宗谓曰:“淮北始更有信,侯景定得身免,不如所传。

”敬容对曰:“得景遂死,深是朝廷之福。

”太宗失色,问其故。

敬容曰:“景翻覆叛臣,终当乱国。

”是年,太宗频于玄圃自讲《老》《庄》二书,学士吴孜时寄詹事府,每日入听。

敬容谓孜曰昔晋代丧乱颇由祖尚玄虚胡贼殄覆中夏今东宫复袭此殆非人事其将为戎乎俄而侯景难作其言有征也三年正月,敬容卒于围内,诏赠仁威将军。

(节选自《梁书·何敬容传》)
译文:
何敬容字国礼,庐江人,以名门之后,刚成年就娶齐武帝女儿长城公主为妻。

天监四年,出任招远将军、吴郡太守,为政能体察民情,断案如神。

治政四年,政绩为天下第一,吏民到朝廷请求为他树碑,皇帝下诏允许。

何敬容身高八尺,肤色白皙有美须眉。

持重端庄,衣冠尤为鲜丽,每在朝堂之际,其仪容必超出其他人。

中大通(梁武帝年号)三年,被选任为尚书右仆射。

当时仆射徐勉参掌机密,因病请求辞职,便推举何敬容代替自己任职。

大同三年正月,朱雀门失火,高祖对群臣说:“此门太小,我正想重建,竟然遭遇天火。

”群臣相视而不答。

何敬容说:“此所谓陛下‘先于天道行动,天不违背人意’。

”当时人认为这是有名的回答。

何敬容久处朝廷,熟知往事,而且聪明干练,熟悉政务,勤于文书,清晨办理公事,夜以继日。

自晋、宋以来,宰相均以文辞自娱,只有何敬容勤于政务,被世人鄙视。

当时萧琛之子萧巡,很有轻薄之才,就作卦名诗与离合诗嘲笑他,何敬查若
无其事,不屑与他计较。

十一年,因妾弟费慧明任导仓丞,夜盗官米获罪,被禁司执捕,送到领军府。

当时河东王誉任领军将军,何敬容写信为慧明开脱,萧誉就将信上奏。

高祖大怒,交御史审决,御史中丞张绾上奏何敬容挟私欺骗皇帝,应当陈尸街头示众,诏令特许免职作罢。

太清元年,迁任太子詹事,侍中照旧。

二年,侯景袭击京师,何敬容从家中移住官署。

当初,侯景在涡阳退败,朝廷未得到确实消息,传言的人就说侯景的部将暴显反叛,侯景本人与众人都已死,朝廷以此事忧虑。

何敬容不久被太子召见,太宗对他说:“淮北始有消息,侯景定能免死,不像传言那样。

”何敬容对答说:“侯景若能死去,实在是朝廷的福气。

”太宗听了脸面失色,问他原故。

何敬容说:“侯景是翻覆叛臣,最终要乱国的。

”这年,太宗多次在玄圃自讲《老》《庄》二书,学士吴孜当时寄居詹事府,每天去听讲。

何敬容对吴孜说:“昔日晋代衰落正是由崇尚玄学所致,以至于使胡人占领中原。

今太子仍然崇尚这些,恐怕不是正道,难道我们又要有战乱之祸吗?”不久侯景叛乱,他说的话应验了。

三年正月,何敬容在受围困的京城去世,诏令追赠仁威将军。

《梁书·何敬容传》
6、《梁书·儒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儒林传》原文及翻译梁书
原文:
汉末丧乱,其道遂衰。

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

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

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

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

为时儒者,严植之等首膺兹选。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

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

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

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

少遭父忧,因莱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

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待。

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

建武中,迁员外郎、散骑常待。

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