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2月社科纵横Feb,2009总第24卷第2期S OC I A L S C I E NCES RE V I E W VOL.24NO.2
汉语称呼语的变迁
孙 华3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内容摘要】称呼语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用于当面打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当今社会因为经济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心理状态的变化,导致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发生很多变化。

有的由几千年的尊称变成了贬称或者被称呼者拒绝使用,本文通过探析“同志、师傅、先生、小姐”等这些称呼语的使用,来探讨其变迁的动态过程。

【关键词】汉语 称呼语 变迁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9)02-0112-03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而言语交际一般是从呼语开始。

所谓呼语就是当面招呼时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其实,语言的历时发展与共时状态密切相关,称呼语也不例外。

称呼语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有的已经逐渐退出使用范围,有的虽然延续,但是因为其本义已经改变而导致人们使用起来需要小心翼翼,在交际中也因为称呼不当而出现了尴尬的场景,主要的词汇如下:
一、“同志”这一称呼语的变迁
1979年版《辞海》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有三个义项:1.志趣相同;志趣相同的人。

2.政治理想相同的人,同一政党的成员相互间的称谓。

3.我国公民彼此间的一般称谓[1]。

而考其词源,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

搜检《二十五史》、《十三经》,都有应用但并不频繁。

《礼记・注疏》有云:“同官为僚,同志为友”。

在《国语・晋语四》中对“同志”一词的解释是:“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

”《后汉书・刘陶传》曰:“所与交友,必也同志。

”在我国古代,“同志”与“先生”、“长者”、“君”等词的涵义一样,都是朋友之间的称呼。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内部互称“同志”,“同志”成为政党内部成员之间的称呼。

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

那些一心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互称“同志”,听上去不但得体而且悲壮。

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同志”一词在强调志同道合之外,还可表示地位平等。

1920年,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一词。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赋予其新的涵义。

新中国成立,生活内容政治化倾向日趋明显,“同志”一词陡然盛行,成为国人“彼此间的一般称谓”。

陌生人彼此相互的称谓多采用此称呼,相互熟悉的同事也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

“同志,您一定得把这钱收下,”“真是雷锋同志再现了呀。

”“同志,请问天安门广场怎么走?”“同志,这东西多少钱?”“小同志,叫什么名字呀?”这个“同志”成了当时称呼语中最具有标志性的称谓。

1988年,在筹备香港“第一届同性恋电影节”时,对如何将Lesbian and Gay Fil m Festival译成中文时曾绞尽脑汁。

因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同性恋”一词已留下不良印象,因此有人建议挪用“同志”一词代替同性恋,以期淡化其爱欲关系。

想不到此举竟成为奠定华人同志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主流媒体也逐渐采用“同志”一词代表同性恋,一时间,“同志影片”、“同志文学”等名目风靡台湾、大陆及世界各地。

如今,连同志的汉语拼音“t ongzhi”一词,也逐渐被英语世界所采纳和确认。

1991年香港人林奕华首先使用,成为同性恋者的代称。

“同志”一词在过去那个年代是很正常、经常听到的、也是经常被称呼的称谓,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现在很多老同志们(六七十岁以上)也仍在使用,可现在,它竟成了一种不能说出口的东西,成了禁忌。

时代变迁,称呼上也开始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能替代“同志”一词的词,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十分合适的词汇。

至少可以这样说,到今天为止,人们仍在探讨和实践能替换万能的“同志”一词的称谓。

从目前替换词上来看,尽管有些词已经大有取代“同志”一词趋向,但却不一定经得起推敲。

也因此显露出替换词的创意不够,力道不足,或韵味索然。

“同志”一词的本义开始逐渐退出主流并逐渐被世人所淡忘。

加之其与
211
3作者简介:孙华,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

“同性恋”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使许多人觉得在今天相互之间称呼“同志”不仅“背时”,而且滑稽,甚至带有暧昧的色彩。

二、“师傅”这一称呼语的变迁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师傅”一词:①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②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如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2]。

师傅一词的变化发展比较大,最开始是指老师,引申为对某一行业有技艺传授的人的尊称,后也可以用作一些特殊行业人员的尊称。

到现代“师傅”一词指称的对象已经非常广泛。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工宣队进驻各单位,工人们按工厂的习惯互称“师傅”,使得“师傅”在市民阶层广为流传,经80年代至90年代初,为人们普遍使用。

开始时它还仅限于一般男性称呼,后来女性也可以用该词称呼。

“师傅”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泛尊称[3]。

到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人阶级不再一统天下,“师傅”尊称的地位下降。

“师傅”称呼对象范围也慢慢缩小,只用于有专业技术的工人或是以手工技艺为生的人,被称呼者的社会地位不如从前。

现在,“师傅”一词作为“老师”的意思已经弱化,多数情况下单纯地成为一个称呼语,师傅的称呼也同时被社会所认可,是一种比较礼貌的称呼。

如“师傅,劳驾”等等。

由此可见“师傅”这个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原先教与学的关系,是不相识人之间的一种称呼[4]。

但是叫师傅,也似乎不妥。

对方没有教过你什么,你叫人家师傅,对方不能心安理得,从而引起双方的不快和尴尬。

三、“先生”这一称呼语的变迁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士相见礼》:“先生,致仕者也”;《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5]。

”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候,先生的用法已经被扩大到有学问的长者,其后,这一用法一直沿用到清末,除了有学问的长者被称为先生以外,先生最大量地被用在教私塾的老师的称呼上。

古人曾有“卿大夫之已致仕者为先生,未致仕者为君子”之说。

“先生”就被用来指先人、父兄、老师、文人、丈夫、管帐的、行医的、算命的、当官的等。

现代汉语中,“先生”大多称呼这样四种人:老师、学者、丈夫或一般男性的尊称。

这四种称呼又以前两种为常见,但也还有称呼对国家或是学识有特别贡献的女士的尊称,比如宋庆龄先生[5]。

这几种用法到了今日,便有了微妙的演化,原来只有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才可使用的先生,如今在学术界或文化界称呼那些知名度还没那么高的人可以当作是很时髦的称谓。

以前称呼丈夫为“爱人”不叫“先生”,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粤语冲击内地,逐渐把丈夫称为“先生”,这和改革开放的大潮大有关系。

解放后,只有著名学者或是民主人士的重要成员才能称为先生,其他的不能享受这个特殊称呼。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一切为经济服务的时候,沿海的开放随着经济大潮使“先生”一词也颇为流行。

词义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但是,把所有的男人,都改称为“先生”,这似乎也有些不大对头。

四、“小姐”这一称呼语的变迁
在第十四届德语国家汉语教学大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在会上颇为尴尬地说:“如果我在北京街头向一位陌生女士问路,那我肯定不能叫她小姐,否则会挨骂”,“如果在深圳,看到陌生年轻女士,我只能叫小妹,但决不能称呼小姐。

以前客人称女服务员为小姐很普遍,但在今天却是禁忌。

在大众场合不可随便称小姐,但在五星级酒店却是例外。

”“小姐”是当代汉语语言生活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称呼语,但这一称呼语却有着多种不同的语义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青年女性的泛尊称[6]。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小姐”一词:(1)旧时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2)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7]。

可见,无论旧时还是现代,“小姐”一词都是尊称和褒义,所以,有人认为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作为泛尊称,“小姐”的使用将越来越普遍。

近十几年来,随着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的大肆兴起,起先在这种场合里称服务的年轻女子为小姐,也是尊称。

随着我国一些沿海开发城市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一些色情产业也在悄悄地、快速地蓬勃发展起来,桑拿、按摩室等各种娱乐休闲场所的“变味”,这个词被经常运用到那些从事色情产业工作地年轻女性身上,最终导致了此词遭受众人的鄙视及弃用。

这个尊称渐渐地就有了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那就是指“三陪女”、性服务女子的含义多一些,贬义含义大于尊称含义。

“小姐”一词由几千年的尊称含义,完成了到今天含有更多贬义成分的变迁。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称呼语也随之变化,对于这些称呼语的变迁,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只是这些词背离了本义,流行甚广之后突然改头换面,让人一时间不知如何称呼,也不知如何把握这一称呼语的发展走向。

现在的问题是“新的欲立没有完全立,旧的欲废未能彻底废”[8]。

面对陌生人无可称呼的尴尬局面,我们更期待着一个合乎时代需要的称呼语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舒新城,张相等.辞海.上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
[2]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S].商务印书馆, 1996.
[3]李明洁.唯技是尊谈“师傅”[J].咬文嚼字,1997(7).
[4]曹保顺.“师父”“师傅”析[J].秘书,上海大学期刊, 2005(12).
[5]娄秀荣.简论汉语中对陌生人的称呼语.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6]类小玲,胡范铸等.“小姐”的语用特征和地理分布[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7]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的第三版)[M].商务印书馆,1996(7).
[8]姚亚平.汉语生人交际和语言伦理理念的变化[J].语文建设,1995(11).
3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