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第十三单元第26讲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提倡“__为__政__以__德____”,逐步改良政治。
③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 实际问题。
④教育思想:主张“__有__教__无__类____”的教育原则;在教学 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
【基础提炼】 1.思维辨析。 (1)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 ) (2)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 态。( ) (3)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4)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一样。( ) (5)韩非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 )
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 观念
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
2.差异性。 在治国理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
念上 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
在社会伦 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
学以及_法__家___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思想主张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_独__尊__儒__术_”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_天__人__感__应___” 加强君权
__三__纲__五__常____
维护统治秩序
【知识拓展】法律的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 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 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A.“利出于地”“名出于战” B.“兼相爱、交相利” C.“非攻”“尚贤”“尚同”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韩非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 则胜君。”这一主张( )
A.说明了君臣矛盾的激化 B.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思想 C.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D.迎合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答案:(1)B (2)B (3)D
【论从史出】 诸子百家思想的相通性和差异性 1.相通性。 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 关于犯罪与 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 经济的关系 法的物质基础 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 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 “爱民” 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 思想 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 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3)地位: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 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
2.老子。 (1)简介: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 思想主要收集在《_道__德__经___》一书中。 (2)思想内容。 ①哲学思想:认为“__道____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 “天法道,_道__法__自__然___”的思想;包含丰富的_辩__证__法___思想, 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政治思想:倡导“_无__为__而__治___”,以“无事取天下”。 (3)评价: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1)√ (2)√ (3)× 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 它迎合了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 (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 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 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2.选择题。 (1)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 联系起来,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一主张( ) A.是对传统儒学的回归 B.促使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违背民贵君轻的原则 D.蕴含着限制君主的思想
(续表)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 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
“限制君 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 权”思想 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
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 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 要求统一的
(2)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这一建议的实施( )
A.开启了思想专制先河 B.促使了教育面貌变更 C.成就了考试选官制度 D.形成了读书至上观念 答案:(1)D (2)A
重难点 1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探究】
③治国以__礼__教____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主张“___兼__爱___”“非攻”;提倡 “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 __手__工__业__者____的利益,当时
为显学,战国后衰落
(续表)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道家
庄子
提出“_齐__物___”“逍遥”;认为天 与人“__不__相__胜____”
2.选择题。
(1)齐威王按照邹忌的谏言颁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
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此判断邹忌的思想倾向于(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2)“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 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 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 )
A.无为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唯物主义的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答案:(1)A (2)D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和要求,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
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国家;
法家 韩非 主张变法革新
汉后与_儒__家___思想互为表 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
思想的理论基础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 兵家 孙膑
作用
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3.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 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 思想的__哲__学__基础;_法__家___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概念阐释】“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 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基础提炼】 1.思维辨析。 (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 (2)孔子是无神论者。( ) (3)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 方面。( ) (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 ) 答案:(1)√ (2)× (3)√ (4)×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 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
明清之际的儒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学思想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 思想大一统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 (1)简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①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 己复礼”。
答案:(1)√ (2)×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 的状态。
(3)√ (4)×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 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 想,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5)× 韩非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 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三、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 汉初的_黄__老__之__学___ 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 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 系。 (3)__汉__武__帝_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
材料二 在韩非看来,⑤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 ⑥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 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⑦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 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读史]信息①、④:君民相互依存。信息②:顺应民意。 信息③:君主用贤人。信息⑤:提倡周礼。信息⑥:人性本善。 信息⑦:人性本恶,变法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 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法两家主张如何重建秩 序。
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 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 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 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
2.选择题。 (1)《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 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 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以民为本 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主张克己复礼
(2)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 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 书》中说:“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②因民 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③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 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④君者,舟也;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
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考查要点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的重要意义 的百家争鸣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
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2.表现。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影响
①提出“___仁__政_____”学说,主张
“__民__贵__君__轻____” 孟子 ②主张人性本善说
《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 为“亚圣”
儒家
③强调先义后利 ①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②主张“_性__恶__论___”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4.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 集权。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基础提炼】 1.思维辨析。 (1)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形成了新儒 学,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特点。( )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 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 (3)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所 体现的“仁政”思想。( )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 学”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
与自然的 子则主张顺应自然
关系上
(续表)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
在人生态 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
度上 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在社会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